宋著名南宋词人辛弃疾《菩萨蛮》词:"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间深鹧鸪" 诗名叫---郁孤台辛弃疾的这首《菩萨蛮》词,作于他担任江西提点刑狱时。
公元1129年,金兵侵扰江西,残杀百姓,使这一带遭受极大破坏。辛弃疾在江西任职期间,曾登过郁孤台,想起发生在这里的那场历史悲剧,抚时感事,情不能已,于是题写了这首词。
郁孤台下,赣江之水滚滚流去。辛弃疾似乎从这江水中,看到了抗金志士悲愤的泪水和逃难百姓痛苦的泪水。
词人把“清江水”和“行人泪”联系在一起,以水写泪,表达了几十年来国破家亡的深深悲痛和无比愤恨。此时此刻,词人年华流逝、壮志未酬的悲愤泪水,也流进到浩浩的赣江里,汇入到“行人”的泪水中。
词人禁不住在台上远望西北方向的故都,远望中原大地的故土,但可惜的是,重重山峦挡住了视线。长安,本是唐朝的都城,这里代指北宋的京城汴京。
“望”这一动作,很好地表现了词人关注国事的爱国情感,表现了他对中原民众的深切同情,表现了他对苟且偷安的南宋统治者的批评。 下半阕就由“无数山”写到“青山”。
“无数山”可以遮住人们眺望故国的视野,但却不能阻挡日夜东流的江水。这两句词,以江流烘托自己的思想活动,以自然现象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感受和认识,形象生动。
含义深厚。首先,抗金斗争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这是大势所趋;其次,词人的抗金意志和决心也是不可改变的,这是他的人生目标;最后,他看到赣江水冲决重山叠岭的阻碍,向东奔流,而自己正值有为之时,却只能留在后方,不能参加抗金战斗,万分无奈。
而统治者不思进取,甘心偏安于一隅;投降派一味地屈辱求和。因此,词人也深感自己的抗金理想难以实现,内心充满了苦闷、哀伤与愤懑。
这时词人把自己的情感,借鹧鸪富有独特意味的叫声进行表达,显得较为含蓄,也给读者留下了思索的空间。
来历: 因坐落于山顶,以山势高阜、郁然孤峙得名。创建年代史籍未祥,但距今最少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
郁孤台为赣州一大名胜,历代文人墨客登临题咏甚多。北宋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苏东坡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朝廷贬谪到岭南的惠州,在赣州逗留期间,游览郁孤台,身临“掰开章贡江流去,分得崆峒山色来”之景,诗兴大发,写下 过虔州登郁孤台 南宋咸淳十年(公元1274年),文天祥任赣州知州。任职赣州期间,文天祥登临郁孤台,忧国忧民之情涌上心头,遂吟成《郁孤台》一诗:城廓春声阔,楼台昼影迟。并天浮雪界,盖海出云旗。风雨十年梦,江湖万里思。倚栏时北顾,空翠湿朝曦。
在题咏郁孤台的众多诗词中,尤以南宋爱国大词人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一词最为著名,传诵千古。辛弃疾于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在赣州就任江西提点刑狱。同年写下这首“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慨”的词: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楼以诗显,诗以楼传。游览郁孤台并留有诗作的,有宋代的“江西诗派”开创者黄庭坚,江湖诗派刘克庄、戴复古,宫廷诗人康与之,明代诗人刘崧、李梦阳、谢榛,哲学家王阳明,戏剧大师汤显祖,清代著名诗人王士祯、朱彝尊等。
1965年6月,当代大文豪郭沫若先生登台游览,反辛词意留词一首,为郁孤台增添了新的意境:郁孤台下三江水,人民血汗非清泪。遍地尽杉松,泱泱绿化风。十年树木计,前景在眉睫。决战胜天公,江流不再红。
八境台位于赣州老城区东北隅的古城墙上。
登上此台,赣州八景一览无遗,犹如身临其境,故取名八境台。八境台始建于北宋嘉佑年间(1056— 1063),此台建成时,建造此台的地方官孔宗瀚曾将登台所见绘成《赣州八境图》,并请苏东坡按图题诗八首。
宋代孔宗瀚和苏东坡所见到的赣州八景是:石楼、章贡台、白鹊楼、皂盖楼、郁孤台、马祖岩、尘外亭和峰山。到了清代,由于景观发生了变化,在八境台上所见到的八景是:三台鼎峙、二水环流、玉岩夜月、宝盖朝云、储潭晓镜、天竺晴岚、马崖禅影、雁塔文峰。
八境台建成后,历代均有修葺,1984年重建时,改建为高28米的三层仿宋代建筑,游人登上凭江而立的八境台,赣州城外的山水田园之美,赣州城内的亭台楼阁之秀,皆可尽收眼底。
郁孤台在江西赣州城西北的贺兰山上。因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一词而名扬古今。本以为贺兰山一定高峻,谁想它不过是城区的一个制高点,穿街过巷,很容易就找到了。
此时,正是暮春的一个傍晚。来到贺兰山下,还没有踏上一级台阶,望山上葱郁林木中的楼台,忽地听到久违的鹧鸪鸣啼。一声两声,清凉犹如空中飘洒的一两滴雨点。鹧鸪是管理人员笼养的,或许是想为游人营构一种特别的古诗意境吧。没人去想它。但它却徒地给人的心增添了一股悲辛之感。
辛弃疾,号稼轩,是南宋时代一位著名的词人,总共活了六十八岁。有关他的传说,著名的如他二十二岁时聚众组织起二千多人的队伍,起义抗金。为擒拿偷了印信的叛将,曾单人单骑手提利剑追贼三日,将人头提回。而后,他又曾跃马横刀,率骑五十,突袭敌营生擒一位叛将,并奔突千里,押解至建康正法,还率万人南下归宋。还有著名的《美芹十论》,又叫《御戎十论》,是十篇著名治国方略。这里涉及《列子》里一个典故,说从前有一个人,因为自己喜欢吃芹菜,对主人说它很好吃,主人尝了便大吐不止。辛弃疾借此说明,自己喜欢这《御戎十论》,把它献给皇帝,也像那个人献芹菜一样。虽然别人不一定喜欢它,但是一个人把自己喜欢的东西送给别人,总是有他一片诚心的。然而,辛弃疾的诚意没有感动皇帝,他的英明决策并未受到重视。不过,他不死心,他又写了《九议》,论用人、论作战、论阴谋、论团结……送往朝廷。结局当然一样,这些平戎之策都被扔到了废纸篓。
就是这样一个文韬武略、才华出众之人,宦海沉浮四十年,近二十年的时间被闲置一边。在被断续使用的二十余年里,又有三十七次频繁调动。本是一个奔走沙场,准备以身许国,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武将,南渡后却被迫脱离战场,被折磨成一个空有满腔抱负只能栽花种树的闲人。登临郁孤台,念无奈中的辛弃疾,谁人没有一股悲凉之情叩动心扉?
所幸的是,一生被朝廷反复抛弃,九蒸九晒的辛弃疾,却歪打正着成就了一番诗歌伟业,他的词笔力深厚,刀剑雕刻,血泪浸透,于无声处听惊雷,在宋代词坛享有极高声誉,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崇高地位。谁曾想他政治生活的苦闷,最终成就了他创作上的辉煌。
1、《题郁孤台》南宋·文天祥
城郭春声阔,楼台昼影迟。
并天浮雪界,盖海出云旗。
风雨十年梦,江湖湖城思。
倚阑时北顾,空翠湿朝曦。
2、《郁孤台》宋·高翥
十年重上郁孤台,带得江湖白发来。
满眼青山旧相识,晚鸦群噪莫惊猜。
3、《郁孤台》宋·高翥
登临犹觉酒边豪,往事新愁付一陶。
深浅不常章贡水,崆峒只似旧时高。
4、《郁孤台》北宋·苏轼
八境见图画,郁孤如旧游。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
日丽崆峒晓,风酣章贡秋。丹青未变叶,鳞甲欲生洲。
岚气昏城树,滩声入市楼。烟云侵岭路,草木半炎州。
故国千峰外,高台十日留。他年三宿处,准拟系归舟。
5、《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南宋·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间深鹧鸪。
郁孤台 位于赣州市章贡区西北的贺兰山顶,因地处市内最高点,以山势郁然孤独而得名。
台约建于唐广德至大历年间(公元763— 779年)。1983年按清代格式重建,高17米,为3层仿木钢筋混凝土结 构,登台可远眺秀丽的赣州风光。
历代文人墨客登临多有题咏,尤以南 宋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最为著名:“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 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 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词以台题,台以词显,传诵千古,名扬海内外。现 代文豪郭沫若也留有题咏郁孤台诗。
郁孤台为赣州名胜,历代文人墨客登临题咏甚多,其中以南宋爱国大词人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一词最为著名,八百多年来,对辛弃疾这首“横绝六合,扫空万古”的词,至今唱和不绝。
1、在题咏郁孤台的众多诗词中,尤以南宋爱国大词人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一词最为著名,传诵千古。辛弃疾于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在赣州就任江西提点刑狱。同年写下这首“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慨”的词。
2、郁孤台位於赣州古城西北的最高处——贺兰山(俗称田螺岭),建台的确切年代,已经很难考证了,但至少可以上溯到唐代。因为堂唐代由京城外放到虔州当刺史的李勉曾把郁孤台改为“望阙”,这一名称延续了200多年,直到1148年即南宋绍兴十七年,当时的地方长官曾慥在原址增创为二台,北面的仍称“望阙”,南面的恢复了“郁孤”的原名。又过了200多年,即1370年,明代洪武初年,“就台建岭北道署,后又改为察院行署”,140年后,明正德年间的知府邢珣认为,郁孤台秀拔,关系到一郡的文运,便将察院迁出,修复了旧址,恢复了郁孤台。
3、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由於生於金宋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掳掠,22岁时他就拉起了一支两千人的抗金义军,投奔耿京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并兼任耿京义军的“掌书记”( 书记长,掌管印信)。有一次,义军中出了叛徒,偷走了印信,准备投金。辛弃疾手提利剑,单人独马追赶两天,终於在第三天将夺回的印信连同叛徒的人头带回营中。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3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