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马识途”的典故源自战国时期韩国·韩非子《韩非子·说林上》,典故内容为:春秋时期,管仲和大夫隰朋随齐桓公一同前往攻打孤竹, 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时已是冬天,最后迷了路。管仲说:“老马的智慧是可以利用的。”于是放开老马,人跟随着它们,终于找到了回去的路。
走到山里没有水,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如果蚁穴有一寸高的话,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会有水。”于是挖掘山地,终于得到了水。凭借管仲的精明通达和隰朋的聪明才智,碰到他们所不知道的事,不惜向老马和蚂蚁学习。
“老马识途”的典故告诉我们对于不了解的事,就要向有经验的人求教学习,不管对方是什么身份,不要把向人求教看作是羞耻的事,要知道学习和吸取圣人的智慧。做事要动脑,善于发现身边事物的规律,不了解的事应向有经验的人学习。
“老马识途”本意为老马认识曾经走过的道路。现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个方面起指引、引导的作用。常用来比喻富于经验堪为先导。 他们不被现实所局限,不被名利而蒙蔽的精神正值得我们学习。
扩展资料:
”老马识途“的近义词有:识途老马、轻车熟路、驾轻就熟、得心应手。
1、识途老马[shí tú lǎo mǎ]
出处:战国时期韩国·韩非子 《韩非子·说林上》:“管仲、隰朋从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译文:管仲和大夫隰朋随齐桓公一同前往攻打孤竹,春天出征的,到凯旋时已是冬天,最后迷了路。管仲说:“老马的智慧是可以利用的。”于是放开老马,人跟随着它们,终于找到了回去的路。
解释:比喻对某种事物十分熟悉的人。
2、轻车熟路[qīng chē shú lù]
出处:唐·韩愈《送石处士序》:“若驷马驾轻车就熟路,而王良、造父为之先后也。”译文:就如同四匹马驾驶着轻车走熟路,而历史著名驾御高手王良、造父也与他不相上下啊。
解释:赶着装载很轻的车子走熟悉的路,比喻事情又熟悉又容易。
3、驾轻就熟[jià qīng jiù shú]
出处:同“轻车熟路”。
解释:赶着轻车去走熟路。比喻承担熟悉、轻松的事。
4、得心应手[dé xīn yìng shǒu]
出处:春秋战国·庄子《庄子·天道》:“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译文:正是因为(我)为人稳重,做事稳当,不着急,所以(我)可以随心所欲的控制我自己。
解释:心手相应,运用自如。多形容技艺纯熟。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老马识途(成语)
老马识途 出处《韩非子。
说林上》 管仲、隰(xi)朋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 马之智可用也。”
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释义 “途”路。
老马认识道路。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 个方面起指引的作用。
故事 公元前663年,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 山戎,相国管仲和大夫隰朋随同前往。 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而归时已是冬天,草木变了样。
大军 在崇山峻岭的一个山谷里转来转去,最后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归路; 虽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该从哪里走出山谷。时 间一长,军队的给养发生困难。
情况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军就会困死在这里。管仲思索 了好久,有了一个设想:既然狗离家很远也能寻回家去,那么军中的 马尤其是老马,也会有认识路途的本领。
于是他对齐桓公说:“大王, 我认为老马有认路的本领,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领路,带引大军出山 谷。” 齐桓公同意试试看。
管仲立即挑出几匹老马,解开缰绳,让它们 在大军的最前面自由行走。也真奇怪,这些老马都毫不犹豫地朝一 个方向行进。
大军就紧跟着它们东走西走、最后终于走出山谷,找到 了回齐国的大路。
公元前663年,北方的山戎国(在今河北省东北部)侵略燕国。燕国的国君向齐国求救,齐国的国君齐桓公亲自率领大军去救助。 齐桓公的军队赶到燕国时,山戎国的军队已带着掠夺的财物,逃到东部的孤竹国去了。齐桓公命令军队继续追击敌人。山戎国和孤竹国的军队听说齐国的军队打来了,就吓得躲进了深山荒林中。齐桓公顺着敌人的踪迹攻进深山。最后,把敌人的军队打得四散逃奔。齐桓公取得了胜利,并把敌人掠夺的财物也夺了回来。
当他们要返回齐国时,这时他们却迷了路。因为齐军来的时候是春天,山青水绿,道路容易辨认。而返回去时已是冬天,山野白雪皑皑,山路弯曲多变。所以,走着走着就辨不清方向了。 这时,齐桓公手下的谋士管仲说:“大王,狗、马都有辨认道路的本领。我们挑几匹老马,让它们在前边引路,就可以走出山谷。”齐桓公立刻让人挑选了几匹老马,放开缰绳,让它们在前随意地走,军队跟在马的后边。没有多久,在马的带领下,齐国的军队果然走出了山谷,找到了回齐国的路。
原帖来自于网易社区:
蜀国大将、刘备的结义兄弟关羽带兵入打曹操控制的襄阳城,孙权趁机派人夺走了荆州。
关羽带兵回来抢夺荆州,晚了一步,被孙权的部队打得大败,最后兵败麦城而亡。 败走麦城是形容失利的局面 附: 第七十六回 徐公明大战沔水 关云长败走麦城 却说糜芳闻荆州有失,正无计可施。
忽报公安守将傅士仁至,芳忙接入城,问 其事故。士仁曰:“吾非不忠,势危力困,不能支持。
我今已降东吴,将军亦不如 早降。”芳曰:“吾等受汉中王厚恩,安忍背之?”士仁曰:“关公去日,痛恨吾 二人,倘一日得胜而回,必无轻恕。
公细察之。”芳曰:“吾兄弟久事汉中王,岂 可一朝相背?”正犹豫间,忽报关公遣使至。
接入厅上,使者曰:“关公军中缺粮, 特来南郡、公安二处,取白米十万石。令二将军星夜解去军前交割,如迟立斩。”
芳大惊,顾谓傅士仁曰:“今荆州已被东吴所取,此粮怎得过去?”士仁厉声曰: “不必多疑!”遂拔剑斩来使于堂上。芳惊曰:“公如何斩之?”士仁曰:“关公 此意,正要斩我二人。
我等安可束手受死?公今不早降东吴,必被关公所杀。”正 说间,忽报吕蒙引兵杀至城下。
芳大惊,乃同傅士仁出城投降。蒙大喜,引见孙权。
权重赏二人。安民已毕,大犒三军。
时曹操在许都,正与众谋士议荆州之事,忽报东吴遣使奉书至。操召入,使者 呈上书信。
操拆视之,书中具言吴兵将袭荆州,求操夹攻云长。且嘱勿泄漏,使云 长有备也。
操与众谋士商议。主簿董昭曰:“今樊城被困,引颈望救,不如令人将 书射入樊城,以宽军心。
且使关公知东吴将袭荆州,彼恐荆州有失,必速退兵。却 令徐晃乘势掩杀,可获全功。”
操从其谋,一面差人催徐晃急战,一面亲统大兵, 径往雒阳之南阳陵坡驻扎,以救曹仁。 却说徐晃正坐帐中,忽报魏王使至。
晃接入问之,使曰:“今魏王引兵已过雒 阳,令将军急战关公,以解樊城之困。”正说间,探马报说:“关平屯兵在偃城, 廖化屯兵在四冢,前后一十二个寨栅,连络不绝。”
晃即差副将徐商、吕建,假着 徐晃旗号前赴偃城,与关平交战。晃却自引精兵五百,循沔水去袭偃城之后。
且说关平闻徐晃自引兵至,遂提本部兵迎敌。两阵对圆,关平出马,与徐商交 锋,只三合,商大败而走。
吕建出战,五六合,亦败走。平乘势追杀二十余里,忽 报城中火起,平知中计,急勒兵回救偃城。
正遇一彪军摆开,徐晃立马在门旗下, 高叫曰:“关平贤侄,好不知死,汝荆州已被东吴夺了,犹然在此狂为!”平大怒, 纵马轮刀,直取徐晃。不三四合,三军喊叫,偃城中火光大起。
平不敢恋战,杀条 大路,径奔四冢寨来。廖化接着。
化曰:“人言荆州已被吕蒙袭了,军心惊慌,如 之奈何?”平曰:“此必讹言也。军士再言者斩之!”忽流星马到,报说:“正北 第一屯,被徐晃领兵攻打。”
平曰:“若第一屯有失,诸营岂得安宁?此间皆靠沔 水,贼兵不敢到此,吾与汝同去救第一屯。”廖化唤部将吩咐曰:“汝等坚守营寨, 如有贼到,即便举火。”
部将曰:“四冢寨鹿角十重,虽飞鸟亦不能入,何虑贼兵。” 于是关平、廖化尽起四冢寨精兵,奔至第一屯住扎。
关平看见魏兵屯于浅山之上,谓廖化曰:“徐晃屯兵不得地利,今夜可引兵劫 寨。”化曰:“将军可分兵一半前去,某当谨守本寨。”
是夜关平引一枝兵,杀入 魏寨,不见一人。平知是计,火速退时,左边徐商,右边吕建,两下来攻。
平大败 回营,魏兵乘势追杀前来,四面围住。关平、廖化支持不住,弃了第一屯,径投四 冢寨来。
早望见寨中火起,急到寨前,只见皆是魏兵旗号。关平等退兵,忙奔樊城 大路而走。
前面一军拦住,为首大将乃是徐晃也。平、化二人奋力死战,夺路而走。
回到大寨来见关公曰:“今徐晃夺了偃城等处,又兼曹操自引大军,分三路来救樊 城。多有人言荆州已被吕蒙袭了。”
关公喝曰:“此敌人讹言,以乱我军心耳。东 吴吕蒙病危,孺子陆逊代之,不足为虑。”
言未毕,忽报徐晃兵至,公令备马。平谏曰:“父体未痊,不可与敌。”
公曰: “徐晃与吾有旧,深知其能。若彼不退,吾先斩之,以警魏将。”
遂披挂提刀上马, 奋然而出。魏军见之,无不惊惧。
公勒马问曰:“徐公明安在?”魏营开旗门处, 徐晃出马,欠身而言曰:“自别君侯,倏忽数载不见,君侯须发已苍白矣。忆昔壮 年相从,多蒙教诲,感谢不忘。
今君侯英风,震于华夏,使故人闻之,不胜叹羡。 兹幸得一见,深慰渴怀。”
公曰:“吾与公明交契深厚,非比他人,今何故数穷吾 儿耶?”晃回顾众将,厉声大叫曰:“若取得云长首级者,重赏千金!”公惊曰: “公明何出此言?”晃曰:“今日乃国家之事,某不敢以私废公。”言讫,挥大斧, 直取关公。
公大怒,亦挥刀迎之。战八十余合,公虽武艺绝伦,终是右臂少力。
关 平恐公有失,火急鸣金,公拨马回寨。忽闻四下里喊声大震。
原来是樊城曹仁闻曹 操救兵至,引军杀出城来,与徐晃会合,两下夹攻,荆州兵大乱。 关公上马,引众将急奔襄江上流头。
背后魏兵追至。关公急渡过襄江,望襄阳 而奔。
忽流星马到,报说荆州已被吕蒙所夺,家眷被陷。关公大惊,不敢奔襄阳, 提兵投公安来。
探马又报,公安。
与竹林七贤有关的诗文和文学典故
竹林七贤虽然自从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嵇康死后,其他数人各奔前程,不复期会,但他们超尘脱俗的风范、刚直不阿的性格魅力和对自由、理想的追求精神光照史册,以至于历代文人墨客纷纷到修武追寻遗迹、缅怀凭吊。
据道光版《修武县志》记载,最早到百家岩瞻仰先贤遗迹的当是唐代宗时的宰相杜鸿渐。杜鸿渐,濮阳人,字子先,进士出身,在“安史之乱”时曾力劝太子即位,至代宗时历任河西节度使、荆南节度使、宰相等职。其父杜鹏举,精通医术,在唐玄宗时曾任安州刺史,前期曾在修武百家岩上天门谷的东峰白鹿山长期隐居。杜鸿渐可能因此来到了百家岩。他在《重修百岩寺碑》中写道:“若夫奇檀修竹,嵇灶孙台,邓封遗堆,玉仙余水,昔人之休寄此地者,岂不宜哉?”可见那时还有竹林之游时的“修竹”和嵇康锻铁之用的“嵇灶”以及孙登一声长啸凤凰来仪的“孙台”。
此后自宋至清,吟咏竹林七贤的主要作品有北宋颜延年的《五君咏》,分《阮步兵》、《嵇中散》、《刘参军》、《阮始平》、《向常侍》五首,林提学的《咏啸台·稠禅师庵》;金代王巨卿的《嵇康淬剑池》(六首),李俊民的《嵇康淬剑池》和《七贤台》;元代王恽的《七贤乡诗》(二首)和《题王烈泉诗》;明代李濂的《淬剑池》,马澜的《百家岩诗》,于谦的《嵇山》;清代范正宗的《刘伯伦醒酒台》,田发《醒酒台》等。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乾隆皇帝西巡时曾驻跸修武。当他的车辇从辉县东北进入修武县境,沿太行山西行途经百家岩时,一时诗兴大发,遂作《七贤咏》一诗:“嵇生放达意真豪,嗣宗青眼夸神交,启事吏隐何妨涛,沛国豫流形陶陶,小阮不愧玉树曹,阿戎清爽舞浊醪。竹林之游芳躅高,延之过激由去朝。五君成咏寓贬褒,我过山阳望古遥。土阜惟见横 峣,犹使逸兴轩轩飘。”
由于1000多年来对竹林七贤的吟咏不绝,遂形成了诸如“山阳”、“山阳笛”、“山阳泪”、“山阳会”等赋有特定含义的文学典故。
山阳:代指高雅人士聚会之地。南朝齐陆厥《奉答内兄希叔》诗:“愧兹山阳宴,空此山阳别。”唐杜甫《赠王十四侍御契四十韵》诗:“山阳无俗物,郑驿正留宾。”
山阳笛:指怀念故友。北朝周庾信《伤王司徒褒》诗:“唯有山阳笛,凄余《思旧》篇。”明刘基《五月三日会王氏南楼》诗:“怃然学儿女,怆恨山阳笛。”清赵翼《题项任田青士居祠堂》诗:“俄闻山阳笛,不得一执手。”康有为《六哀诗》:“岂知痛嵇生,凄余山阳笛。”
山阳泪:怀念故友之泪。清陈维崧《满路花·赠梵公》词:“平山堂下,鸿爪依稀记,北邙王与宋,曾同醉。重逢瓶拂,顿下山阳泪。”
山阳会:故友聚会。唐杜甫《赠翰林张四学士土自》诗:“傥亿山阳会,悲歌在一听。”唐郎士元《送张南史》诗:“借问山阳会,如今有几人。”
先贤已逝,唯有遗迹可寻。大量的史料、实物及诗文表明,竹林七贤在修武,这是无可辩驳的历史事实。竹林七贤在修武的活动遗迹和有关竹林的诗文与文学典故是修武人民的宝贵人文财富,它不仅是一项可以为修武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重要旅游资源,也是提高修武地方品位的一张很好的历史与文化名片。
管仲、隰(xí)朋跟随齐桓公去讨伐孤竹国,春季出征,冬季返回,迷失了道路。管仲说:“可以利用老马的才智。”于是放开老马前行,大家跟随在后,终于找到了路。
走到山里没有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地上蚁峰有一寸高的话,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会有水。”于是挖掘地,终于得到了水。
凭借管仲的精明通达和隰朋的智慧,碰到他们所不知道的事,不惜向老马和蚂蚁学习;现在的人带着愚蠢的心却不知道学习有智慧的人的才智,这不也是很大的错误吗?
东汉时,有一个叫张劭的秀才在上京赶考途中,救了一个叫范式的商人一命,两人因此结为兄弟,并约定第二年重阳再相聚。然而,在两人约定之日,张劭左等右等,直到太阳西坠,新月悬空,仍不见范式来赴约,张母知道了,劝他不要再等,而张劭却说:“范兄是守信约、重义气的人,怎会失约?”张劭一直候在门外,直至深夜时分,才见一黑影隐隐飘然而至,仔细一看,来得却是范式的鬼魂。原来为了养家,范式忙于经商,不知不觉忘了二人重阳之约,直到当日早上才回想起来。可是从范式所在的山阳到这里足有一千里路,一天之内 无论如何都走不到了。为了守约,他想起古人曾说过:人不能一日千里,而鬼魂可以。于是挥刀自刎,让鬼魂来这次赴约。“请兄弟原谅我的疏忽。看在我一片诚心上,你去山阳见一见我的尸体,那我死也瞑目了。”范式的鬼魂话说完,就飘走了。而张劭,在赶到山阳见了范式灵柩后,自愧范式为己而死,也挥刀自刎来回报范式的信义!众人惊愕不已,后来就把二人葬在了一起。汉明帝听说此事,非常赞赏二人互相之间的真诚与心意,在他们墓前建了一座庙,称为“信义祠”。
“范式之约”的典故出自《后汉书。范式传》,在后来的冯梦龙小说《喻世明言》中,也有一篇“范巨卿鸡黍死生交”讲述这个故事。
柳下惠,鲁国的人,大家都知道柳下惠“坐怀不乱”,这还是小事情,历史上坐怀不乱的男人或女人有很多,不过古人以柳下惠作标榜,我们也不必再另外举别人的例子了,而坐怀不乱并不是柳下惠最高的一面,他最高的一面在这里: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
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柳下惠作士师,等于所在管刑法的官,勉强比作现代的司法部长或最高法院院长。他三次上台,三次都被罢免下台,于是有一个人对他说,你先生何必一定要在鲁国做事,出国去吧!你自己国家不要你,何必一定干,到别的国家说不定有更好的地位。
柳下惠答复他说,一个人终身行直道,思想、行为、做事完全直的,走正路来做人家的部下,在任何一个国家社会做事,都是一样会有问题,都要吃亏,会被挤下来的。如果以歪曲的心思,用手段来取得地位,以得功名富贵为荣耀,并不想真为国家社会做事的,那又何必离开自己父母之国呢?祖宗都在这里,一样可以做事。
换句话说,随便在哪里,决不走歪路,而走正路,在任何社会都是一样比较困难的。柳下惠的人品就在这里,为了贯彻人格的思想,为了贯彻传统文化以正道事人,以正道立身处世,忽视于功名富贵,那是身外事,并不在乎,这是他的人格。
这里先记载他的事情,后面孔子还要提到他的。 为什么把柳下惠的事放在微子、箕子、比干三人的记载后面?柳下惠并不是殷纣时代的人,而是春秋战国孔子这一时代的人,还可能稍稍早一点,比孔子大几岁,不过已是一个天下闻名了不起的人物,这里先记载他的事,柳下惠的这几句话,也说明了前面三个人的事情。
所以中国的古文,如《论语》的文章一看起来好像是法律的条文,一条一条,好像连不起来,实际上仔细一读,它是长篇文章,连接得非常好。换句话说,微子、箕子、比干、有的愿杀身以成仁,如比干;被赶出去就走了,如微子;为奴就为奴,如箕子。
为什么他们不弯一弯呢?态度稍微改变一下,去拍个马屁,也会好好用他们,更何况他们本来就是皇族。可是他们为什么不这样做?这就说明个人作人也好,在国家社会中立足作一普通人也好,大原则上人格的重要。
反过来,就是如果以枉道事人的话,随便哪里都可以干,如果坚持以正道、直道事人,又何必离开?所以引用柳下惠的这几句话,等于是为上面三个人的事,作了一个注解,这就是《论语》的编辑方法。 。
. 以下是尚香论坛“不知所云”网友发的: 柳下惠(亦称柳下季),姓展,名获,字子禽。余展无骇为鲁国司空(pn qk )。
子禽官拜士师(掌管监狱的官)。因他居官清正,执法严谨,不合时宜,弃官归隐,居于柳下(今濮阳县柳屯)。
死后被谥为“惠”,故称柳下惠。 旧小说多引用“柳下惠坐怀不乱”的典故,来赞扬男子之美德。
相传在一个寒冷的夜晚,柳下惠宿于郭门,有一个没有住处的妇子来投宿,柳下惠恐她冻死,叫她坐在怀里,解开外衣把她 裹紧,同坐了一夜,并没发生非礼行为。於是柳下惠就被誉为“坐怀不乱”的正人君子。
也有传 说是:某年夏天,展获外出访友,途遇大雨,直奔郊外古庙暂避,但一踏进门槛,见一裸体女子正在里面拧衣,展获急忙退出,立于古槐之下,任其暴雨浇注。庙内妇女发觉,躲在门后,忙着湿衣。
此事传为佳话,故有“柳下惠坐怀(槐)不乱”之美名。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