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84年,他统帅燕国等五国联军攻打齐国,连下70余城,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报了强齐伐燕之仇。
当时,齐湣王很强大,南边在重丘战胜了楚国宰相唐眛,西边在观津打垮了魏国和赵国,随即又联合韩、赵、魏三国攻打秦国,还曾帮助赵国灭掉中山国,又击破了宋国,扩展了一千多里地的领土。他与秦昭王共同争取尊为帝号,不久他便自行取消了东帝的称号,仍归称王。各诸侯国都打算背离秦国而归服齐国。可是齐湣王自尊自大很是骄横,百姓已不能忍受他的暴政了。燕昭王认为攻打齐国的机会来了,就向乐毅询问有关攻打齐国的事情。乐毅回答说:“齐国,它原来就是霸国如今仍留着霸国的基业,土地广阔人口众多,可不能轻易地单独攻打它。大王若一定要攻打它,不如联合赵国以及楚国、魏国一起攻击它。”于是燕昭王派乐毅去与赵惠文王结盟立约,另派别人去联合楚国、魏国,又让赵国以攻打齐国的好处去诱劝秦国。由于诸侯们认为齐湣王骄横暴虐对各国也是个祸害,都争着跟燕国联合共同讨伐齐国。
乐毅回来汇报了出使情况,燕昭王动员了全国的兵力,派乐毅担任上将军,赵惠文王把相国大印授给了乐毅。乐毅于是统一指挥着赵、楚、韩、魏、燕五国的军队去攻打齐国。
齐湣王闻报,亲率齐军主力迎于济水(在今山东省济南西北)之西。两军相遇,乐毅亲临前敌,率五国联军向齐军发起猛攻。齐湣王大败,率残军逃回齐国都城临淄(参见济西之战)。乐毅遣还远道参战的各诸侯军队,拟亲率燕军直捣临淄,一举灭齐。谋士剧辛认为燕军不能独立灭齐,反对长驱直入。乐毅则认为齐军精锐已失,国内纷乱,燕弱齐强形势已经逆转,坚持率燕军乘胜追击。 率军追击,果然令齐国大乱失度,齐湣王拜逃。
燕国军队在乐毅指挥下单独追击败逃之敌,一直追到齐国都城临淄。齐湣王见临淄孤城难守,就逃跑到莒邑并据城固守。乐毅单独留下来带兵巡行占领的地方,齐国各城邑都据城坚守不肯投降。乐毅集中力量攻击临淄,拿下临淄后,把齐国的珍宝财物以及宗庙祭祀的器物全部夺取过来并把它们运到燕国去。燕昭王大喜,亲自赶到济水岸上慰劳军队,奖赏并用酒肉犒劳军队将士,把昌国封给乐毅,封号叫昌国君。当是燕昭王把在齐国夺取缴获的战利品带回了燕国,而让乐毅继续带兵进攻还没拿下来的齐国城邑。
乐毅留在齐国巡行作战五年,攻下齐国城邑七十多座,都划为郡县归属燕国,只有莒和即墨没有收服。燕国前所未有的强盛起来。乐毅认为单靠武力,破其城而不能服其心,民心不服,就是全部占领了齐国,也无法巩固。所以他对莒城、即墨采取了围而不攻的方针,对已攻占的地区实行减赋税,废苛政,尊重当地风俗习惯,保护齐国的固有文化,优待地方名流等收 服人心的政策,欲从根本上瓦解齐国。
成皋之战是楚、汉两军在荥阳(属河南省)、成皋(今荥阳西北)一带相持两年多的一次战争,是楚汉战争中汉军由防守转入进攻的转折性战争。
刘邦在彭城大败后,主力被歼,诸侯又纷纷背汉向楚。刘邦只得收集残败部队,扼守险要,采取持久防御的战略。
汉高帝二年(前205)五月,刘邦至荥阳,各地败军皆来会合,不久,萧何亦征调关中老弱及未傅者(即未达服兵役年龄者)送至荥阳。汉军得到补充和休整,士气重新振作起来。
此时,楚军已进至荥阳地区,与汉军战于京、索(均在荥阳之南)之间。楚军骑兵众多,给汉军以极大威胁。
为了有效地抵御楚军骑兵的攻击,刘邦命令灌婴、李必、骆甲等组织了一支骑兵部队,大破楚骑于荥阳以东,使楚军不能越过荥阳西进。敖仓位于荥阳西北、黄河南岸敖山之上。
秦时曾在此筑城储粮,成为闻名天下的谷仓。为保证军粮供应,刘邦命令部下于荥阳、敖仓问修筑甬道(两侧有土墙的运粮道路),直达黄河,派将军周勃坚守敖仓粮库,从而转入了持久防御。
在荥阳防守暂时布置停当以后,考虑到后方的巩固,刘邦六月间又回到关中,指挥汉军引水攻破废丘,章邯自杀,雍地彻底平定,于此置河上(即左冯翊)、渭南(京兆)、中地(右扶风)、北地、陇西五郡。在刘邦回荥阳前,命令萧何以丞相身份侍奉太子盈守关中,镇抚百姓,制定法令,设置县邑,调查户口,转运关中粮食、兵员,支援前线。
为了扭转被动,争取主动,造成反攻的有利形势,刘邦在扼险固守荥阳的同时,派大将韩信去平定背汉降楚的魏王豹,接着又批准韩信北破燕、赵,东攻田齐的作战计划。韩信在井陉(今河北井陉东)背水为阵,大败赵军,慑降燕国,从而解除汉军左翼的威胁。
九江王英布为楚军著名勇将,屡立战功,颇受项羽器重,不仅封地广大,而且邻近楚国,成为汉在南方的威胁。刘邦在彭城败退途中,曾谓左右说:“孰能为我使淮南,令之发兵倍楚,留项王于齐数月,我之取天下可以百全。”
可见英布的向背,对汉的关系甚为重大。此时,项羽与英布之间已经有了嫌隙。
项羽击齐,英布称病不往,仅派出数千人去应付;汉军攻破彭城,英布又称病不去救援。项羽多次派人责问,英布心怀恐惧,双方猜忌日深,因而给为刘邦策反以可乘之机。
汉高帝三年(前204)十一月,萧何奉刘邦之命前往九江游说英布。随何见到英布,开门见山地向他指出英、项之间的矛盾说:“项王伐齐……大王宜悉淮南之众,身自将之,为楚军前锋,今乃发四千人以助楚。
夫北面而臣事人者,固若是乎?夫汉王战于彭城,项王未出齐也,大王宜埽(尽发)淮南之兵渡淮,日夜会战彭城下。大王乃抚万人之众,无一人渡淮者,垂拱(垂衣拱手)而观其孰胜。
夫讬国于人者,固若是乎?”萧何的话已经击中英布要害。接着萧何又说明此行目的:“臣非以淮南士兵足以亡楚也。
夫大王发兵而背楚,项王必留;留数月,汉之取天下可以万全。臣请与大王提剑(指挥所部)而归汉,汉王必裂地而封大王,又况淮南,淮南必大王有也。”
英布心许叛楚助汉,但又不敢与项羽公开决裂。适值项羽派使者来九江要求英布发兵,随何当机立断,当着楚使者的面宣布:“九江王已归汉,楚何以得发兵?”事已泄露,英布骑虎难下,不得不杀死楚使,立即出兵攻楚。
至此,汉军解除了来自南面的威胁。项羽得知英布背楚归汉,不得不分兵一部由项声、龙且率领前去进攻九江。
双方交战数月,英布兵败,乃与随何由小道归汉。汉高帝三年(前204)十二月,楚军加紧进攻荥阳,数次侵夺汉军通道,给汉军军粮供应造成困难。
刘邦与部属计议破楚之策。郦食其建议立六国之后以分楚之势,事未及行,为张良所谏阻。
同年四月,楚军围攻荥阳甚急,刘邦提出“割荥阳以西者为汉”'的缓兵之计,项羽有意和解,为范增所反对,劝项羽急攻荥阳,刘邦非常忧虑。汉谋臣陈平为刘邦划反间之策说:“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范增)、钟离昧、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
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行反问,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
刘邦于是予陈平黄金数万斤,使广布间谍,宣言楚将钟离昧等功多,但未能得到封地,都想与汉联合,共同消灭项氏,分地称王。项羽果然中计,怀疑其部属,甚至连追随其多年富有谋略的范增亦愤而离去,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楚国领导核心日趋分裂。五月,荥阳危在旦夕,汉军将领纪信与陈平研究解脱之策、纪信谓刘邦曰:“事急矣!臣请诳楚;上可以间出。”
当夜,汉军开荥阳东门,先出两千名装扮成士兵之妇女,楚军误以为汉军,从四面围攻上来。接着,纪信乘王车、黄伞,左树大纛旗,俨然帝王出行仪仗,从城中缓缓而来,随从士兵且行且呼,“食尽,汉王降!”楚军闻刘邦亲自出城请降,皆至城东聚观。
刘邦乘混乱之机率领数十名亲信骑兵,从西门遁出,奔往成皋。临行前,刘邦令韩王信与周苛、枞公、魏豹等坚守荥阳。
项羽识破真相后,烧杀纪信,同时命令军士,猛攻荥阳。荥阳守将周苛、枞公认为魏王豹反复无常,难与守城,因将魏豹杀死。
刘邦逃入关中,征得一部分兵员后,仍准备。
韩信破赵之战是楚汉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战役。
直接作战的双方不是楚和汉,而是汉和赵,因为赵是站在楚汶一方的。汉高帝元年(前206)十月,刘邦进入咸阳。
次月,悉召诸县父老豪杰与之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
深受秦民的拥护。项羽在巨鹿消灭秦军主力后,声势日大。
他率领诸侯军入关前,为了防止秦降卒叛变,曾坑杀二十万人于新安(今河南渑池东)城南。这种坑杀降卒的残暴行为,引起了关中人民的仇恨。
项羽进军至函谷关时,闻刘邦已定关中,大怒,使英布等攻破函谷关,驻军鸿门(今陕西临潼东),从此,刘项之间矛盾日益加剧。不久,项羽进入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大火三月不灭,掠取宝货、妇女,秦民对之更加怨恨。
汉高帝元年(前206)二月,项羽凭借军事上的压倒优势,自立为西楚霸王,统辖梁、楚等九郡之地(今浙江、江苏、山东西南、河南东部),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为诸侯王的盟主;同时分封了十八个诸侯王。项羽蓄意要把刘邦驱逐出关,但已与刘邦和解,又恐怕承担“负约”恶名,乃同范增密谋:“以巴蜀道险,秦之迁人(被迁徙的罪人)皆居之,”乃借口“巴蜀亦关中地”,因而将巴蜀、汉中之地封刘邦,立为汉王,都南郑,胁迫他离开关中。
在项羽分封诸侯王之前,韩生曾向其献计说:“关中阻山带河,四塞之地,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羽见秦宫室残破,又心思东归,却认为“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拒绝了韩生的建议。
为了制服刘邦,乃三分关中,封秦降将章邯为雍王,王咸阳以西;长史欣为塞王,王咸阳以东;董翳为翟王,王上郡。企图通过此三人控制关中,将刘邦困锁在边险地区,使之不能东进。
田荣、陈余、彭越等虽拥有部分实力,因未从项羽击秦,故均未封王。项羽此举,既违背当时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也为后来的纷争埋下了祸根。
刘邦失去关中,极为不满,欲以武力同项羽争夺。部下周勃、灌婴、樊哙等都认为强弱不敌,不可妄动。
萧何向刘邦进谏说:“今众弗如,百战百败……臣愿大王王汉中,养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即关中,因被项羽分封给秦三降将,故名),天下可图也。”刘邦采纳萧何之议,被迫前往汉中就国,随之各诸侯亦皆罢兵就国。
张良送刘邦至褒中,因劝刘邦烧毁所过栈道(险绝之处,傍山架木,以通道路),以防诸侯军偷袭,并向项羽表示无东向之意。汉高帝元年(前206)五月,田荣首先起兵反楚,击走项羽所立之齐王田都;六月又追杀胶东王田市,自立为齐王。
其后又联合拥众万余人占据梁地(今河南东部)的彭越,击杀济北王田安,占据三齐(齐、胶东、济北三王封地,在今山东地区),并指使彭越攻楚。赵将陈余在田荣的支持下,驱逐了项羽派往赵国的常山王张耳(张耳后降汉),迎故赵王歇为赵王,陈余为代王。
项羽既处于盟主地位,对山东等地的公然叛乱,不能坐视不顾,于是立刻调动人马,征讨田荣等人,因而为刘邦创造了乘隙东进的良机。关东战争始发,韩信便向刘邦详尽地分析了双方政治得失及发展趋势。
韩信,淮阴(今属江苏省)人,秦末农民战争中,初属项羽,未被重用。继归刘邦,因官职小而逃离,经萧何力荐,始得重用,拜为大将。
他认为项羽不能任用贤将,是“匹夫之勇”。且“项羽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
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强易弱”。
反之,“大王(指刘邦)之人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最后建议刘邦举兵东向,“三秦可传檄而定”。
刘邦采纳韩信献策,一面命萧何收取巴、蜀租赋,供应军需;一面部署部队,准备出击。八月,刘邦率军潜出故道(又名陈仓道,北起陈仓,南至汉中),袭击雍王章邯,连败章邯军于陈仓(今陕西宝鸡东)、好畴(今陕西乾县东),进围废丘(雍王都城,在今陕西兴平东南);又遣诸将攻取陇西、北地、上郡,迫使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投降。
接着立即派薛欧、王吸出武关,联合南阳王陵军(秦末起事军之一,时已归汉),迅速地向东进攻,但被楚军拒于阳夏(今河南太康)。项羽以故吴令郑昌为韩王,命他领兵阻击汉军东进。
为了坚定项羽以主力攻击齐、梁的决心,刘邦使张良致书项羽,表示:“汉王失职(指失去关中王的职位),欲得关中,如约即止,不敢东。”又故意将齐、梁的反书送给项羽说:“齐欲与赵并灭楚。”
项羽因此决心以主力击齐,对西方暂取守势。项羽采取先齐后汉的战略,为刘邦继续东进创造了有利条件。
汉高帝二年(前205)春正月,项羽在城阳(今山东莒县)与田荣进行会战,田荣败走平原,为平原民所杀。项羽另立田假为齐王,进军北海(今山东北部),沿途烧夷城郭、室屋、坑杀田荣降卒,掳掠老弱妇女,引起齐人仇怨和反抗。
田荣之弟田横乘机收集齐亡卒数万人,立田荣之子田广为齐王,反攻阳城,与楚对抗。项羽连战不能取胜,因被牵制于齐境。
刘邦乘项羽攻齐之机,由函谷关出陕县,进略中原,塞王欣、翟王翳、河南王申阳皆降。继又派韩王信(战国韩襄王之孙)在阳城(今河南登。
巨鹿之战
秦末, 反秦名将项羽率领楚地义军歼灭秦军章邯、王离主力的重大作战。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秦将章邯镇压陈胜、吴广起义,击杀楚地反秦武装首领项梁后,率兵20万渡河(黄河),配合由上郡(治今陕西榆林东南)急调至河北的秦将王离击赵,攻破邯郸(今属河北)。赵地反秦武装首领赵王歇及张耳退保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被王离军20万人围困。章邯屯军巨鹿南棘原,筑甬道(两侧有土墙的道路)至河,供应王离军粮秣。赵将陈余收集常山(郡治东垣,今石家庄东)之兵数万人,屯于巨鹿北,自度兵少,不敢出战。王离猛攻巨鹿,城中日趋危急。赵遣使求救于楚、齐、魏、燕等反秦武装。
后九月,楚怀王以原项梁幕僚宋义为上将军, 号为“卿子冠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率楚军主力5万人救赵。三年十月,行至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宋义屯兵46日不进,欲坐观秦赵相斗。十一月,项羽斩宋义。怀王乃任命项羽为上将军。
十二月,因张耳多次派人催促,陈馀不得已,遣5000人出战,全部阵亡。齐将田都、燕将臧荼、赵将张敖等救赵诸军皆驻扎在陈余军垒旁,不敢再战。项羽遣英布、蒲将军以2万兵渡河,断绝秦军甬道。英、蒲二将初战得胜后,项羽率全部楚军渡过漳水,令全军“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史记·项羽本纪》)。楚军士兵以一当十,呼声动地,连续数次击败章邯军。诸路救赵军将领在壁垒上观战,莫不悚惧。直到章邯退保棘原,诸侯方敢助战,与楚军聚歼围城的秦军,俘王离,杀其副将,解巨鹿之围。自此,诸侯皆服属项羽。项羽率部驻于漳水南,诸侯驻军巨鹿城外,对章邯军呈南北夹击之势。
当年夏,因秦军屡败,二世遣人追究。章邯恐惧,派长史司马欣回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禀报军情。时赵高专权,猜忌将相,欲杀司马欣。司马欣潜返棘原,劝章邯早图良谋。陈余亦致书章邯,晓以利害,劝其反戈,裂地而王。章邯犹疑未决。六月,项羽遣蒲将军率部分兵力,日夜兼行,渡漳水三户津(今河北磁县西南),断秦军归路。然后自领大军北渡,大败秦军于污水(漳水支流)。章邯请降。项羽自度粮少不能久战,乃于七月在洹水南殷墟(今河南安阳西)接受章邯军投降。 此战历时近一年,项羽率楚军以破釜沉舟、义无反顾的精神,用分割截击等战法全歼秦军主力,为西路刘邦军攻取关中创造了有利条件,对推翻秦朝暴虐统治作出了巨大贡献。
巨鹿之战
秦末农民战争中摧毁秦军主力的重要战役。
陈胜吴广牺牲后,项梁召集各路义军在薛(今山东滕县东南)计议,并接受谋士范增建议,立楚怀王之孙名心的为王,仍称楚怀王。接着项梁率领起义军大败秦军于东阿(今山东阳谷东北),刘邦、项羽也在城阳(今河南范县城濮城东南)、雍丘(今河南杞县)等地打败秦军,斩杀秦三川守李由。
项梁在取得一系列胜利后骄傲轻敌,被章邯偷袭以至牺牲。章邯破项梁军后,认为楚地农民军主力已被消灭,于是就渡河北上,移兵邯郸,攻击以赵歇为王的河北起义军。赵歇退守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
巨鹿之战 项羽破釜沉舟就是个好例子
秦末, 反秦名将项羽率领楚地义军歼灭秦军章邯、王离主力的重大作战。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秦将章邯镇压陈胜、吴广起义,击杀楚地反秦武装首领项梁后,率兵20万渡河(黄河),配合由上郡(治今陕西榆林东南)急调至河北的秦将王离击赵,攻破邯郸(今属河北)。赵地反秦武装首领赵王歇及张耳退保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被王离军20万人围困。章邯屯军巨鹿南棘原,筑甬道(两侧有土墙的道路)至河,供应王离军粮秣。赵将陈余收集常山(郡治东垣,今石家庄东)之兵数万人,屯于巨鹿北,自度兵少,不敢出战。王离猛攻巨鹿,城中日趋危急。赵遣使求救于楚、齐、魏、燕等反秦武装。
后九月,楚怀王以原项梁幕僚宋义为上将军, 号为“卿子冠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率楚军主力5万人救赵。三年十月,行至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宋义屯兵46日不进,欲坐观秦赵相斗。十一月,项羽斩宋义。怀王乃任命项羽为上将军。
十二月,因张耳多次派人催促,陈馀不得已,遣5000人出战,全部阵亡。齐将田都、燕将臧荼、赵将张敖等救赵诸军皆驻扎在陈余军垒旁,不敢再战。项羽遣英布、蒲将军以2万兵渡河,断绝秦军甬道。英、蒲二将初战得胜后,项羽率全部楚军渡过漳水,令全军“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史记·项羽本纪》)。楚军士兵以一当十,呼声动地,连续数次击败章邯军。诸路救赵军将领在壁垒上观战,莫不悚惧。直到章邯退保棘原,诸侯方敢助战,与楚军聚歼围城的秦军,俘王离,杀其副将,解巨鹿之围。自此,诸侯皆服属项羽。项羽率部驻于漳水南,诸侯驻军巨鹿城外,对章邯军呈南北夹击之势。
当年夏,因秦军屡败,二世遣人追究。章邯恐惧,派长史司马欣回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禀报军情。时赵高专权,猜忌将相,欲杀司马欣。司马欣潜返棘原,劝章邯早图良谋。陈余亦致书章邯,晓以利害,劝其反戈,裂地而王。章邯犹疑未决。六月,项羽遣蒲将军率部分兵力,日夜兼行,渡漳水三户津(今河北磁县西南),断秦军归路。然后自领大军北渡,大败秦军于污水(漳水支流)。章邯请降。项羽自度粮少不能久战,乃于七月在洹水南殷墟(今河南安阳西)接受章邯军投降。 此战历时近一年,项羽率楚军以破釜沉舟、义无反顾的精神,用分割截击等战法全歼秦军主力,为西路刘邦军攻取关中创造了有利条件,对推翻秦朝暴虐统治作出了巨大贡献。
1936年,余游击于赣南五岭山脉一带,往来作战,备极艰苦。8月值余35岁生辰,赋此寄怀。
如上贴,沙虫的确是沙中de一种昆虫,陈老总在这里是指牺牲的战友死而不朽。
但是,根据更早的一些文人的诗词,我们可以发现,沙虫其实更多的含有贬义。例如,《谪岭南道中作》李德裕
岭水争分路转迷, 桄榔椰叶暗蛮溪。
愁冲毒雾逢蛇草, 畏落沙虫避燕泥。
五月畲田收火米, 三更津吏报潮鸡。
不堪肠断思乡处, 红槿花中越鸟啼。
写在谪贬途中处处提心吊胆的情况:害怕遇到毒雾,碰着蛇草;更担心那能使中毒致死的沙虫,连看见掉落的燕泥也要畏避。在此,沙虫在字面上含有“毒虫”的意思,也不排除比喻某种险恶用心之人。可能革命人,更有自信和魄力吧。
这里的“锦书”指的是苏蕙织给丈夫的回文诗。
在苏蕙的家乡武功和窦滔的家乡扶风也有关于璇玑图的传说。
当地老百姓传说,若兰容貌秀丽,自小聪颖过人,三岁学画,四岁作诗,五岁抚琴,九岁便学会了织锦。十岁刚过,即可描龙绣凤。十六岁时随父进香法门寺,巧遇弯弓射鸟的翩翩少年窦滔,两人一见钟情,不久结为连理。婚后相敬如宾,举案齐眉。窦滔任秦州刺史时因“忤旨”而被流放流沙。两人依依惜别。时日已久,若兰思夫心切,织锦回文,遥寄情思。
故遗亲飘生思愆精徽盛翳风比平始璇情贤丧物岁峩虑渐孽班祸谗章
新旧闻离天罪辜神恨昭感兴作苏心玑明别改知识深微至嬖女因奸臣
霜废远微地积何遐微业孟鹿丽氏诗图显行华终凋渊察大赵婕所佞贤
冰故离隔德怨因幽元倾宣鸣辞理兴义怨士容始松重远伐氏妤恃凶惟
齐君殊乔贵其备旷悼思伤怀日往感年衰念是旧愆涯祸用飞辞恣害圣
洁子我木平根尝远叹永感悲思忧远劳情谁为独居经在昭燕辇极我配
志惟同谁均难苦离戚戚情哀慕岁殊叹时贱女怀叹网防青实汉骄忠英
清新衾阴匀寻辛凤知我者谁世翼浮奇倾鄙贱何如罗萌青生成盈贞皇
纯贞志一专所当麟沙流颓逝异浮沉华英翳曜潜阳林西昭景薄榆桑伦
望微精感通明神龙驰若然倏逝惟时年殊白日西移光滋愚谗漫顽凶匹
谁云浮寄身轻飞昭亏不盈无倏必盛有衰无曰不陂流蒙谦退休孝慈离
思辉光饬粲殊文德离忠体一违心意志殊愤激何施电疑危远家和雍飘
想群离散妾孤遗怀仪容仰俯荣华丽饰身将与谁为逝容节敦贞淑思浮
怀悲哀声殊乖分圣赀何情忧感惟哀志节上通神祗推持所贞记自恭江
所春伤应翔雁归皇辞成者作体下遗葑菲采者无差生从是敬孝为基湘
亲刚柔有女为贱人房幽处己悯微身长路悲旷感生民梁山殊塞隔河津
这首回文诗用五彩丝织成:全幅横直各8寸,29行,每行29字,总共841字,按各种读法,可得各体诗200余首。读法非常复杂。我们只举一两个例子。如从右角第一个字“仁”起往下顺读,得一首诗:
仁智怀德圣虞唐,
贞妙显华重荣章。
臣贤惟圣配英皇,
伦匹离飘浮江湘。
接下来,角上是一个“津”字,顺着往左读,又是一首诗:
津河隔塞殊山梁,
民生感旷悲路长。
身微悯己处幽房,
人贱为女有柔刚。
由此类推。老家人看到这幅织品,问:“这是什么诗?如何读得懂?”苏蕙说:“我的诗自成语言,只有我的丈夫懂得。”
老家人来到敦煌,见到窦滔,将寒衣和苏蕙的回文诗递上。窦滔手捧寒衣和回文诗,泪如雨下,悔恨交织。他拿起回文诗,果然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反复吟哦,宛转悱恻。正在这时候,苻坚派遣苻丕攻打襄阳,经过半年的围困,终于攻下了襄阳。这是晋朝统治的一个重镇,就因为百姓心向晋朝,因此费了很大力气才把它攻下。为了巩固这个阵地,把襄阳治理好,争取民心,苻坚又想到了窦滔,非他莫属,于是重新起用,拜窦滔为安南将军,荆州刺史,镇守襄阳。窦滔于是亲自备车驾迎接苏蕙,一起到襄阳赴任,夫妻间恢复了以往的信任。
织锦回文诗本身的艺术价值并不大,它只是表现了苏蕙的才情,同时也反映了那个历史时代的一些真实面貌。苏蕙还写下5000多字的诗文,都没有流传下来,独回文诗流传至今。
唐代武则天皇帝将苏蕙回文诗称为“璇玑图诗”,并为它写了一篇《序》。文中说:“纵横反覆,皆为文章,其文点画无缺,才情之妙,超今迈占。”武则天的这几句话,可称确评。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4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