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编辑本段]
①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扞和峤呴曰:‘元裒 如北厦门,拉攞自欲坏,非一木所能支。’”隋王通《文中子·事君》:“大厦将颠,非一木所支也。”
释义
[编辑本段]
大楼将要倒塌,不是一根木头能够支撑得住的。比喻一个人的力量单薄,维持不住全局。
示例
[编辑本段]
他觉得自己在朝中孤掌难鸣,真是“~大厦之将倾”。(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三章)
起源
[编辑本段]
南北朝(刘)宋顺帝的时候,萧道成把持政权,杀害忠良,横行恣肆,大有篡夺王室的企图,当时大臣袁粲和刘东两人,秘密商量要杀死萧道成,但事机不密,被萧道成同党褚渊知道了,把秘密告诉萧道成,萧道成十分恼怒,立刻派部将戴僧静率领了很多人马去攻打袁粲,把城池团团围住了。这时,袁粲对他的儿子袁最说:“我明知道一支木柱不能支持一座大厦的崩塌,但为了名誉义节,不得不死守下去。”
后来,戴僧静率领部下越墙冲进城里去,在敌人的刀枪下,袁最勇敢地用身体去掩护他的父亲,这时,袁粲对他的儿子袁最说:“我是个忠臣,你是个孝子,我们死而无愧。”结果他们父子俩都为正义而牺牲了。后人便把袁粲当时所说“我明知道一支木柱不能支持一座大厦的崩塌”这句话,引伸成为“一木难支”这句成语,用来形容事情到了艰难危急的时候,并不是一个人或少数人的力量所能挽救的。
周舍是赵简子的臣子。有一次,他在赵简子的门口站了三天三夜。赵简子派人问周舍:“你这样坚决地要见我,到底是为了何事?”周舍回答说:“我很想做一个行事正直、敢于直谏的人,能够经常拿着笔墨和木牍跟随在您的左右,看到您犯了过错就把它记下来。如果每天记录下来并且时刻提醒您改正,那么,一月下来就有所收获,一年下来成效就更大了。”
赵简子听了很高兴,他立刻答应了周舍的请求。从此以后,赵简子就和周舍住在一起,出门也把他带在身边,以便有了过错后,周舍能够及时提醒他改正。
哪知没过多久,周舍死了。赵简子悲痛得如同死了儿子。一次,赵简子和诸位大夫在洪波台饮酒。赵简子喝得酩酊大醉,流下了热泪。大夫们都吓得离开座位走过去,他们说:“我们不知犯了何罪?”赵简子说:“你们都没有犯什么罪过,只是我记起了我的朋友周舍从前说过的话,他说:‘一千只羊的皮加起来,抵不上一只狐狸腋下的皮毛价值高;许多人俯首帖耳、唯唯诺诺,抵不上一个正直之人的直言相谏的益处大。从前商纣王因昏聩无能而灭亡;周武王却因光明正大而昌盛起来。’自从周舍死后,我就再也没有听到过有人当面指出我的过错,并提醒我改正,看来我的灭亡日子不太远了,因此我才伤心而流泪啊。”
1、郭巨埋儿故事原文 郭巨,家贫。
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儿可再有,母不可复得。”
妻不敢违。巨遂掘坑三尺余,忽见黄金一釜,上云:“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释义 郭巨,晋代隆虑人(今河南省林州市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
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的母亲非常疼爱孙子,自己总舍不得吃饭,却把仅有的食物留给孙子吃。郭巨因此深感不安,觉得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
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面写:“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从此,郭巨不仅过上了好日子,而且孝顺的美名传遍天下。2、丁兰刻木故事原文 丁兰,幼丧父母,未得奉养,而思念劬劳之恩,刻木为像,事之如生。
其妻久而不敬,以针戏刺其指,血出。木像见兰,眼中垂泪。
因询得其情,即将妻弃之。刻木为父母,形容在日身。
寄言诸子女,及早孝双亲。释义 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
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
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
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扩展资料 二十四孝”引人诟病 弘扬孝道何时才能不吓 在朝阳区高碑店村的“孝悌园”,有一组“二十四孝”主题石雕。
沿着通惠河边一路往西,所见到的第一个石雕就吓人一跳。只见一位古人抱着一个粪桶,脸上露出一副复杂的表情。
旁边的解说牌刻着四个字:尝粪忧心。原来,这是“二十四孝”中南齐名士庾黔娄的典故。
看到这样的雕塑,让人不禁“怀疑人生”:都2019年了,这样的“孝道”还有必要拿来做榜样吗?望京文化广场的“二十四孝图”,原封不动地展示了埋儿奉母、卧冰求鲤等被认为是“愚孝”的内容。吓人的“二十四孝” 看过了“尝粪忧心”,往前走几步,就是“为母埋儿”。
这是“二十四孝”中一个非常有名的故事,讲的是东汉时的郭巨家贫,为了节省下口粮供养母亲,便要将三岁的儿子活埋。结果在挖坑的时候,郭巨挖到了一罐金子,从此一家人不再为口粮的问题发愁,郭巨本人也因为孝顺名满天下……在这个名为“为母埋儿”的雕塑中,郭巨手里拿着锄头,脚下是一个襁褓中的婴儿,高度还原了故事场景。
“为母埋儿”旁边,则是“恣蚊饱血”。这又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讲的是晋代吴猛八岁时因为家贫没有蚊帐,他担心父亲被蚊虫叮咬,便守候在父亲床边,听任蚊虫吸自己的血。
在雕塑中,吴猛身上爬满了蚊虫,看上去十分瘆人。看着不合乎常理的,还有“哭竹生笋”、“卧冰求鲤”……在高碑店村这些雕塑的底部,都刻有这样一句话:为了教育村民“以孝为天”,特制二十四孝以教后人。
不过对于这样的“教育”,人们并不买账。一位带着女儿来通惠河边游玩的父亲告诉记者,竖立这些雕塑是为了弘扬孝道,出发点是好的,但是这些雕塑背后的故事却不能细琢磨。
“许多故事也就是当故事听听,现在的孩子根本做不到,也不会去模仿。就说“恣蚊饱血”,点上蚊香就好了,谁也不会拿自己去喂蚊子。”
他说,“二十四孝”里面有的故事能模仿,有的一看就是编的,根本站不住脚。在景区负责保洁工作的刘大姐说,她对“为母埋儿”的故事也感到无法理解:“一个三岁的孩子能吃多少东西,埋了他又能省下多少粮食呢?” 其实,鲁迅先生也曾经批判过“二十四孝”中这类耸人听闻的故事,认为其“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原封不动”引人诟病 然而时至今日,在北京的一些社区,乃至街头,不加选择地把“二十四孝”搬出来“教育”大众的情况并不少见。在望京文化广场,有一面绘有“二十四孝图”的文化墙。
在这里,“二十四孝”的每个典故都以水墨画的形式呈现在市民面前。虽然配文是文言文,但配合着生动的彩图,其中的内容一目了然。
对于文化墙上的内容,年轻的家长并不太“感冒”,甚至不时能听到调侃的声音。一位家长说,时代不同了,这些内容对现代人来说已经没有太大指导意义了,甚至已经失去了参照的价值。
“比如‘戏彩娱亲’、‘恣蚊饱血’之类的,听上去就很怪异。” 但是,现场的一些老人却有着不同的理解。
“正因为时代不同了,所以问题不能这么看!”77岁的张大爷是一名退休教师,对“二十四孝”颇有些研究。他说,这些故事都是有据可查,称得上“有鼻子有眼”,并不算是瞎编。
“非要较真的话,这些内容的确是没有什么讨论价值了。”张大爷说,时代在变,思想也在变,传统的“二十四孝”虽然借鉴意义不太大了,但起码说明了中国人的孝道是从古代传承至今的,而且深入人心。
对于这个观点,不少市民都表示了赞同。
良禽择木而栖”出自《孔子》
“还有,”贞明夫人一面为丈夫戴正头上的黑色官帽,一面又说:“有道是: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
良禽择木。
贞明夫人所引的“良禽择木”是孔子在卫国时说过的话。当时卫灵公寻问孔子关于作战布阵的事情,孔子立即回答:“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尝学也。(注:祭祀礼仪之类的事,我听说过;用兵打仗的事,我没有学过。)”
之后,孔子便催促学生们准备离开卫国。学生们不知其故,于是孔子说道:“鸟择木,无木择鸟。”
此言后来演变为“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孔子认为,君子遇事之时应看清在哪才能使自己的聪明才智得到最大程度的运用。 3
1、缘起:曹操消灭袁氏兄弟后,夜宿邺城,半夜见到金光由地而起隔日掘之得铜雀一只,荀攸言昔舜母梦见玉雀入怀而生舜。今得铜雀,亦吉祥之兆也,曹操大喜,于是决意建铜雀台于漳水之上,以彰显其平定四海之功。
2、相关典故
众所周知,二乔,即大乔、小乔,分别是孙策、周瑜的妻子。孔明为了促使周瑜联合起来抗击曹操,特用激将法来激怒周瑜,使周瑜听孔明背诵完修改版《铜雀台赋》后,果然马上被激怒,离座指北而骂曰:“老贼欺吾太甚!”并当即表示:“吾承伯符寄托,安有屈身降操之理?适来所言,故相试耳。于是,孔明的激将法凑效了。
3、铜雀台名由来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第三十四回里介绍铜雀台时道:“却说曹操於金光处,掘出一铜雀,问荀攸曰:‘此何兆也?’攸曰:‘昔舜母梦玉雀入怀而生舜。今得铜雀,亦吉祥之兆也’。操大喜,遂命作高台以庆之。
乃即日破土断木,烧瓦磨砖,筑铜雀台于漳河之上”。此说毫无根据,却提示了罗贯中在构思三国故事时,也思考过铜雀台名字的出处问题,只是不得其解,才虚拟出这段情节来。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3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