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峰回路转
古意:峰峦重叠环绕,山路蜿蜒曲折,形容山水名胜路径曲折复杂。
今意:常以喻事情经历曲折后,出现新的转机。
2、醉翁之意不在酒
古意:原是作者自说在亭子里真意不在喝酒,而在于欣赏山里的风景。
今意: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3、水落石出
古意: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
今意: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显露出来。
4、前呼后应
古意:.本意是前面的人在呼喊,后面的人在应答。
今意:现多用来比喻写文章首尾呼应。
5、觥筹交错
古意:觥,古代的一种酒器;筹,行酒令的筹码。
本意是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
今意:形容许多人聚会喝酒时的热闹场景(常含贬义)。
愚不可及
出处《论语》: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原意表示一个人为了逃避眼前不利局面而假装糊涂,以明哲保身,有大智若愚的意思,褒义。
现今表示一个人愚蠢至极,愚蠢无比,贬义。
空穴来风”,
原意是比喻消息或传说是有一定根据或原因的,现在多用来比喻消息或传说毫无根据 。
【汉语文字】 闻鸡起舞 【汉语拼音】wén jī qǐ wǔ 【词语解释】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即时奋起。
【成语性质】褒义词 【成语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 【近义词】 发愤图强、自强不息 、孜孜不倦、废寝忘食、锲而不舍、持之以恒、顿学累功、催人奋进 【反义词】 苟且偷安、自暴自弃 【成语出处】 《晋书·祖逖传》:“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
’因起舞。” 《资治通鉴》:“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编辑本段成语事例 击楫誓清,毕竟英雄得。 宋·松洲《念奴娇·题钟山楼》编辑本段成语典故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
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 《成语 闻鸡起舞》王建峰 绘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
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
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
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你听见鸡叫了吗?”刘琨说:“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
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
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
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征北中郎将,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古文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
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 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 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选自袁枢<>《资治通鉴》《晋书·祖逖传》)译文 当初,范阳人祖逖,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寝,夜半时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不吉利的叫声。”就起床舞剑。
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马睿让他担任军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骁勇强健的壮士,对司马睿说:“晋朝的变乱,不是因为君主无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乱,而是皇亲宗室之间争夺权力,自相残杀,这样就使戎狄之人钻了空子,祸害遍及中原。
现在晋朝的遗民遭到摧残伤害后,大家都想着自强奋发,大王您确实能够派遣将领率兵出师,使像我一样的人统领军队来光复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会有闻风响应的人!” 司马睿一直没有北伐的志向,他听了祖逖的话以后,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兵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募集。 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军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桨说:“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复成功,就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于是到淮阴驻扎,建造熔炉冶炼浇铸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前进了。
gù
①<;名>;事故;变故。《孟子·滕文公》:“今也不幸至于大故。”《报刘一丈书》:“乡园多故,不能不动客子之愁。”
②<;名>;缘故;原因。《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③<;形>;旧;旧的;原来的。《墨池记》:“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④<;副>;旧时;从前。《项脊轩志》:“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
⑤<;名>;老朋友;旧交情。《垓下之战》:“若非故人乎?”《鸿门宴》:“君安与项伯有故?”
⑥<;形>;衰退;衰老。《琵琶行》:“暮去春来颜色故。”
⑦<;动>;死亡;去世。《红楼梦》:“目今其祖早故,只有个儿子。”
⑧<;副>;故意;特意。《陈涉世家》:“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⑨<;副>;还是;仍然。《孔雀东南飞》:“大人故嫌迟。”
⑩<;副>;通“固”,本来。《促织》:“此物故非西产。”
⑾<;连>;所以;因此。《屈原列传》:“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御史府中乌夜啼,廷尉门前雀欲栖1。隐隐朱城临玉道2,遥遥翠幰没金堤3。挟弹飞鹰杜陵北4,探丸借客渭桥西5。俱邀侠客芙蓉剑6,共宿娼家桃李蹊7。 1.“御史”两句:写权贵骄纵恣肆,御史、廷尉都无权约束他们。御史:官名,司弹劾。廷尉:官名,掌刑法。乌夜啼、雀欲栖:均暗示执法官门庭冷落。《汉书·朱博传》:“(御史)府中列柏树,常有野乌数千,栖宿其上,晨去暮来,号曰朝夕乌。”《史记·汲郑列传》:“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 2.朱城:宫城。玉道,指修筑得讲究漂亮的道路。 3.翠幰:妇女车上镶有翡翠的帷幕。金堤:坚固的河堤。 4.“挟弹飞鹰”:指打猎的场面。杜陵:在长安东南,汉宣帝陵墓所在地。 5.探丸借客:指行侠杀吏,助人报仇等蔑视法律的行为。《汉书·尹赏传》:“长安闾里少年,群辈杀吏,受贿报仇,相与探丸为弹,得赤丸者斫武吏,黑丸者斫文吏,白者主治丧”。又《汉书·朱云传》有“借客报仇”之语。借客:助人。渭桥:在长安西北,秦始皇时所建,横跨渭水,故名。 6、芙蓉剑:古剑名,春秋时越国所铸。这里泛指宝剑。 7.娼家:妓女。桃李蹊:指娼家的住处。语出《史记·李将军列传》:“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借用,一则桃李可喻美色,二则暗示这里是吸引游客纷至沓来的地方。蹊,小径。
典故------典制和掌故。
掌故原指旧制、旧例,也是汉代掌管礼乐制度等史实者的官名。后来一种常见的意义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
典故这个名称,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汉朝,《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
典故依据《词海》解释: 1、典制和掌故; 2、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 这样看来,典故的释义要比掌故来得宽泛。
掌故要比典故更民间化、俚俗化、口语化,与逸闻、佚事往往成双出对;典故中的典是典籍的意思,顾名思义,典故也可解释成典籍中的故事和词句。因此,它更书面化、正规化,是正统文学的一个分支。
如果把掌故比喻为野史,典故则像是正史。事实上,我们习惯把古文的一些脍炙人口的故事称之为典故,而把一些积古的老人口头所述的话,统括为掌故,当然这个掌故与长于世故有别。
此外,掌故往往给人以长篇累牍之感,而典故则用很精炼的语言概括了整个故事的大概,以成语等固定的词或短语约定俗成了下来。譬如刻舟求剑、掩耳盗铃、守株待兔、邯郸学步、画蛇添足等等,令人一目了然,一读题目就知道是什么意思,讲了怎样的一个故事。
所以,典故通常与成语紧紧联系在一起。成语是人们在长期使用语言过程中形成的固定词组或短语。
成语典故是汉语词汇中的特殊部分。它们结构简练、含义丰富,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但是,许多成语典故中,字面上不易准确理解,必须认真加以查考。这是成语典故逐渐被人们遗忘和弃用的主要原因。
典故------典制和掌故。
还可以分为【四类】:成语典故历史典故文学典故文化典故【典故的来源】大致有三个。第一,来源于民间故事、传说、民间习俗、神话、历史上的著名事件,或是某个地名等。
如传说古时候有个叫嫦娥的女士偷吃了长生不老的药,但她吃的多了点,就不由自主地飞到月亮上去了。这就是典故“嫦娥奔月”的由来;第二,来源于一些历史书上或文学作品中的故事和人物。
如古代有个叫谢灵运的诗人,说世界上所有人的才华加起来要有十斗的话,曹植一个人就占了八斗。他自己一斗,天下人共分一斗。
后来人们就称才华超出普通人很多的人为“才高八斗”;第三,来源于佛经、圣经等宗教书上的故事、人物、礼仪等,如“天女散花”这个典故来源于佛经,后来常用来形容下雪、落花地的情形。“替罪羊”这个典故来源于圣经,喻指为代替别人承担过错的人。
【基本解释】 ◎ 典故 diǎngù [literary quotation;classical allusion] 诗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有出处的词句 引用典故【详细解释】 释义:(1).典制和成例。故,故事,成例。
【出处】:《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讌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 【示例】:《北史·高隆之传》:“ 隆之 性好小巧,至於公家羽仪,百戏服制,时有改易,不循典故,时论非之。”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四》:“压角之来莫究其始, 开元 礼及累朝典故并无其文。” 释义:(2).诗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
【出处】:清 昭连 《啸亭续录·大戏节戏》:“其时典故如 屈子 竞渡, 子安 题阁诸事,无不谱入,谓之月令承应。” 清 赵翼 《瓯北诗话·查初白诗一》:“语杂诙谐皆典故,老传著述岂初心。”
【示例】:老舍 《茶馆》第三幕:“‘青是山,绿是水,花花世界’,又有典故,出自《武家坡》!”。
为
1.被 [by]――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不为酒困。――《论语·子罕》
为乡里所患。――《世说新语·自新》
为予群从所得。――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为操所先。――《资治通鉴》
悉为逆据。――《广东军务记》
2.则,就 [then]――表示承接关系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
3.用于句尾,表示反诘、疑问,多与“何”相配合使用。
如:何乐而不为
4.制作;创作 [make;compose]
造作,为也。――《尔雅》
以为乐器。――《周礼·春官·典同》。注:“为,作也。”
其为衣裘何?以为冬以圉寒,夏以圉暑。――《墨子·节用上》
夫仰而视其细枝,则拳曲而不可以为栋梁,俯而见其大根,则轴解而不可为棺椁。――《庄子·人间世》
应声便为诗。――《世说新语·文学》
5.变成,成为 [become]
何遽不为福。――《淮南子·人间训》
不能为祸。
终为忠臣。――《世说新语·自新》
而改为入。――宋·洪迈《容斋续笔》
6.是 [be]
不为远者小。――《列子·汤问》
不为近者热。
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喻老》
谓为三横。――蔡元培《图画》
以
1.凭借;仗恃 [depend on]
富国以农,距敌恃卒。――《韩非子》
2.做,从事 [do]
教育事业最有意义,情愿终身以之的。――叶绍钧《倪焕之》
3.原因,缘故 [reason]
何其久也?必有以也。――《诗·邶风》
4.把,拿 [using;taking;by means of ]――表示对事物的处置
俱以情告。――《世说新语·自新》
以刀劈狼。――《聊斋志异·狼三则》
5.依,按,凭 [in accordance with;by]――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或前提。犹言凭、根据
何以谓之文。――《论语》
以残年余力。――《列子·汤问》
以我酌油知之。――宋·欧阳修《归田录》
以大中丞抚吴者。――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以乡人子谒余。――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以其智力为也。――清·龚自珍《病梅馆记》
6.在,于 [in]――表示行动的时间、处所或范围
赏以春夏而刑以秋冬。――柳宗元《断刑论》
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余以乾隆。――清·姚鼐《登泰山记》
故
1.事;事情 [thing]
昭伯问家故,尽对。――《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敢问天道乎,抑人故也?―《国语·周语下》
教、孝景固袭掌故,未遑讲试。――《史记·龟策传》
2.意外或不幸的事变 [accident]
国有故。――《周礼·天官·宫正》
乡园多故,不能不动客子之愁。――明·宗臣《报刘一丈书》
3.旧识;旧交 [old friend]
君安与项伯有故?――《史记·项羽本纪》
4.旧的事物 [the stale]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5.原来。旧时的 [ancient;old;former]
故,旧也。――《广韵》
反故居些。――《楚辞·招魂》
乐先故些。
蔓成然故事蔡公。――《左传·昭公十三年》
所谓故国者。――《孟子·梁惠王下》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吕氏春秋·察今》
6.死亡 [die]
前年赵三郎已故了,他老婆在家守寡。――《古今小说·穷马固遭际卖鎚媪》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5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