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零一夜》(译者方平),也叫《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文学中的瑰宝。
传说阿拉伯古代有一个国王,每天娶一个女子,第二天早上就把她杀了。有一个姑娘要阻止他这种残忍的做法,自愿做他的一夜王后。
进入王宫后,她就开始给国王讲故事,讲到紧要关头,行刑时间到了,国王正听得津津有味,就说:过一天再杀吧。可是故事一个接一个讲下去,每次要杀她时故事都到了“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的节骨眼上,国王为了听故事,只好一天天延迟杀她的时间。
就这样,故事一直讲了一千零一夜,国王终于改掉了他的可怕做法,她从此成为长久的王后。这就是《一千零一夜》的由来。
她讲的故事能如此吸引那位国王,当然是非常动听的。确实,像《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神灯》、《辛巴德航海历险记》这些故事早已传遍全世界。
王羲之
东晋时期,郗鉴武将奉旨平叛,立了大功,被封为“太尉”。在朝廷里除了文官丞相王导,就数他这武官太尉了。
郗鉴有个女儿,年方二八,生得人有人才,貌有貌相,郗鉴爱如掌上明珠。郗鉴要为女择婿,郗鉴觉得丞相王导家子弟甚多,听说个个都才貌俱佳,郗鉴希望能在王丞相家子弟中择婿。
一天早朝后,郗鉴把自己择婿的想法告诉了王丞相。王丞相说:“那好啊,我家里子弟很多,就由您到家里挑选吧,凡你相中的,不管是谁,我都同意。”郗鉴就命管家,带上厚礼,来到王丞相家。
王府的子弟听说郗太尉派人来觅婿,都仔细打扮一番出来相见。郗府管家看来看去,感觉王府的青年才俊个个都很好。最后,郗府管家来到东跨院的书房里,就见靠墙的床上一个袒腹仰卧的青年人,对太尉觅婿一事,无动于衷。
郗府管家回到府中,对郗太尉说:“王府的年轻公子二十余人,听说郗府觅婿,都争先恐后,唯有东床上有位公子,袒腹躺着若无其事。”郗鉴说:“哈哈,我要选的就是他了!”郗鉴来到王府,见此人既豁达又文雅,才貌双全,当场下了聘礼,择为快婿。“东床快婿”一说就是这样来的。
这“东床快婿”王羲之后来成了大名鼎鼎的书法家,被后人称之为“书圣”。
再说郗鉴晚年病重时嘱咐家人道:“吾一向崇敬仁者的微子,智者的张良和军家之杰的目夷,离他们的墓地不远有一风景秀丽的小山丘,地处徐(州)兖(州)之间,历为吾供职辖区,吾死后就葬于此。”王羲之还为其岳父撰写了流传千古的碑文。郗山与微山岛隔水相望,山上有一座好大的坟墓,墓前有一统石碑,上书:“东晋太尉郗鉴之墓”,系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手笔。 后来,这座无名的小山丘就叫做“郗山”了。
【由此衍生的相关词语】
东床娇客 :dōnɡ chuánɡ jiāo kè 同"东床娇婿"。
东床客 :dōnɡ chuánɡ kè 指女婿。
东床坦腹 :dōnɡ chuánɡ tǎn fù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郄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丞相语郄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郄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郄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按,《晋书·王羲之传》述此事,作"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后因以"东床坦腹"代指女婿。
东床娇婿 :dōnɡ chuánɡ jiāo xù 对女婿的美称。
东床姣婿 :dōnɡ chuánɡ jiāo xù 同"东床娇婿"。
东床佳婿 :dōnɡ chuánɡ jiā xù 同"东床娇婿"。
东床之选 :dōnɡ chuánɡ zhī xuǎn 谓佳婿的人选。
你好,答案来自网络
东晋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谢安,他不仅才学很高,而且擅长书法,写得一手好字。
谢安不愿意做官,开始他做个著作郎,不久便以病为理由辞官。他隐居在浙江会稽上虞的东山百,经常与王羲之游山玩水,写诗作文。朝廷,召他做吏部郎,他拒绝了。后来,朝廷的征西大将度军、明帝司马绍的女婿桓温,请谢安作司马,他不得已才答应。这时他已经四十多岁了。
在谢安将要出任的那天,朝廷上的官员们都出来欢迎。这时有个叫高菘的官员,开玩笑地对他说:「你过去高卧东山,屡次违背朝廷旨意,不肯出来做官,想不到今天到底出来了!」后来谢安一直做到宰相官位,专在前秦国与东晋的著名淝水之战中,他派弟弟和侄子为大将,领兵迎战,击败属了符坚的百万大军。
「东山再起」出自《晋书。谢安传》。它原来的意思是指隐居后再出来任职,现在人们则用它来比喻示失败后卷土重来
杜康酒名声大振,还有一段趣闻: 传说杜康在白水康家卫开了一个酒店。
东晋“竹林七贤”中的名士刘伶,以饮酒闻名天下。一天,刘伶从这里路过,看见酒店门上贴着一幅对联:“猛虎一杯山中醉,蛟龙两盅海底眠”。
横批:“不醉三年不要钱”。刘伶看了,不禁哈哈大笑,心想,我这个赫赫有名的海量酒仙,哪里的酒没吃过,从未见过这样夸海口的。
且让我把你的酒统统喝干,看你还敢不敢狂?接着,刘伶进了酒店,杜康举杯相敬。谁知,三杯下肚,刘伶只觉天旋地转,果然醉倒了,跌跌撞撞地回家去,一醉三年。
三年后,杜康到刘伶家要酒钱。家人说,刘伶已死去三年了。
刘伶的妻子听到杜康来讨酒钱,又气又恨,上前一把揪往杜康,哭闹着要和杜康打人命官司。杜康笑道:“刘伶未死,是醉过去了。”
他们到了墓地,打开棺材一看,刘伶醉意已消,慢慢苏醒过来。他睁开睡眼,伸开双臂,打了一个大呵欠,吹出一股喷鼻的酒香,得意地说:“好酒,真香啊!”这就是民间至今还流传的“杜康造酒醉刘伶”的故事。
至今,在白水县大杨乡康家卫村杜康墓对岸,一小溪之隔,便是刘伶之墓,石砌而就。古代流传下来的《杜康造酒醉刘伶》一书中写道:“天下好酒数杜康,酒量最大数刘伶,……饮了杜康酒三盅,醉了刘伶三年整。”
当然,这是夸张的民间传说。但杜康酒确实有“开坛香十里,隔壁醉三家”的美誉。
据记载,刘伶平日少言寡语,惟以饮酒为乐事。常纵酒狂饮,数日不止,刘伶常带着酒,并命人拿着铁锹跟在后面,嘱令说,“我如果醉死了,就地把我埋掉。”
刘伶的妻子见他嗜酒如狂,苦苦劝说,刘伶对妻子说:“要我戒酒可以,但是我自己总下不了决心,只能向鬼神的力量才能戒掉,你快去置办酒肉敬鬼神吧!”妻子听了十分高兴,马上准备了酒肴,要刘伶对鬼神起誓,哪知刘伶在神前祝道:“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妇人之言,慎不可听!”说罢取过酒肉大吃狂喝,顷刻间,喝得烂醉如泥。
某日,妻子酿制了一大缸酒,刘伶见了又要酒喝,妻子说:“待酒熟之后,让你喝个大醉。”酒熟了,妻子唤刘伶喝酒,刘伶兴冲冲地揭开了酒盖,酒香扑鼻,刘伶忍不住俯身就喝,妻子一把将他推进了酒缸,随即压上了盖子,气恼地对缸中的刘伶说:“这回叫你喝个够!”三天以后,刘伶妻听缸中寂然无声,急忙打开缸盖,发现缸中酒已见底,刘伶垂头坐于酒糟上,妻以为刘伶死了,急得大声呼叫,谁知刘伶慢慢地抬起头,笑着对妻子说:“。
中国古代著名的治水传说。
禹是传说中夏代的始祖。 他的传说故事,从古至今流传于中国民间。
大禹的主要业绩是治水。根据《山海经·海内经》、《史记·夏本纪》的记载,相传帝尧之时,发生洪水,帝 命鲧去治理。
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治水失败,鲧 被殛于羽郊。其子禹继承父业,含辛茹苦13年,终于平 复水患。
后舜禅位于禹,夏王朝由此建立。此外,关于 禹的传说,还有他逐共工,杀相繇,以及应龙助其治水 等情节。
《国语》、《孟子》、《吕氏春秋》、《淮南 子》等古籍也有关于大禹治水的记载。 禹的传说,原来含有较多的神话因素:在长期流传 中,有关他的神话传说大部分被“历史化”。
禹这个神 话传说人物渐渐成为符合儒家观念的帝王典范。禹的传 说中出现了更多政治性活动的情节。
如他派人度量大地, 召集臣民开会议事,赏功罚罪,求贤任能等等。并为他 制造了显赫的家谱世系。
这就使禹这个神话传说人物逐 渐离开了他的本来面目。 然而,在人民中间,大禹仍然主要是一位具有神异 色彩的治水英雄。
有关禹治洪水的传说,常与地方景物相附会。如传 说他从泰山担了99担石头筑堰挡水,这石头后来变成山 东的九节长白山。
山西也有大禹治理晋阳湖的传说。这 类传说着重表现他不畏艰险,为民造福的伟大精神,以 此教育着后辈。
大禹,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由他所创立的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夏、商、周三代之首。虽然夏王朝只是一种部落联盟,和秦、汉以后中央集权的专制王朝大不相同,总算已具备了国家形式,使得中国历史从传说时代进入信史时代。
大禹治水,又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虽然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有关于洪水的传说,但是中华大地上的洪水为患一定特别严重,所以才产生了「洪水猛兽」的成语,认为洪水比猛兽更为可怕。
大禹治理水患,让大家安居乐业,得到了许多部落的共同拥戴,继舜而成为部落联盟的领袖。 在考古工作中,虽然至今还没有发现夏王朝的直接史料,但是结合古代文献和考古发现来考虑,许多学者都认为二里头第一、二期古文化遗址当是夏代文化的遗留。
在距今4200年以前,中原已经建立起一个具有国家规模的夏王朝,这是不成问题的;这个王朝的领袖是一位善于治水的大禹,他主要以治水之功获得领袖地位,创业垂统,这也是不成问题的。但是在大禹这个人,治水这件事上,近年来却产生了许多复杂分歧的看法,很难统一起来。
不同的看法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是传统的说法,二是新说。 关于大禹本人,传统的说法是:大禹出身于华夏族群(根据是「夏为中国之人」),他出生的地方是四川西部(根据是「禹兴于西羌」)。
新说是:大禹出身于古越人(百越族群),在中原民族大融合的时代,是从东南地区带着南方农业文化的某些优势进入中原争得领袖地位的。距今六七千年的浙江河姆渡、湖南城头山古文化遗址的发现,都对新说作了有力的支持。
所谓「夏为中国之人」是周代以后才产生的说法,周代以前,夏人活动的许多史迹实际上都在东方。与大禹有关的古迹,更是集中于东南地区。
「禹兴于西羌」一语是司马迁说的,那是指禹后来到西方的发展而言,并不是「禹始生于西羌」。通过一些出土文物的比较,我们不难看出,作为夏王朝国家重器的鼎、钺和许多玉器都来源于东南的古越人地区。
至于大禹治水治的是哪条「水」,如何治法?传统的说法似有夸大之处。传说中的龙门,在陕西韩城与山西河津之间,黄河至此,两岸峭壁陡立,十分险要,相传这里是大禹凿开的,所以龙门又称禹门口。
但按夏代的施工技术水平,绝对完成不了这么大的工程。又传说大禹根据不同的水系,划天下(全国)为九州,其实夏代初期的疆域绝没有如此之大。
许多传说,都不免互相矛盾,难以自圆其说。 新说是:大禹治水,治的并不是滔滔的长江、黄河之水,那时的洪水实在是海侵,就是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到陆地上来。
这是世界性的,所以许多民族都有被洪水所淹的传说。洪水退后,地面一片淤泥,不加以治理,就不便耕种。
大禹所治理的,正是这种田间水渠的管理。这和孔子所说的「尽力乎沟洫」是大致符合的。
《孟子.滕文公》中说:「当尧之时,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
」中华大地上的江河,大都是发源于西部,滚滚东流。不论水大水小,都不会是「横流」、「逆行」,只有在海侵时,海水由东向西倒灌,才会出现「横流」、「逆行」的现象。
传统的说法是:舜命鲧治水,鲧只懂得堙、填之法,失败后为舜所杀。鲧之子禹接受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改用疏导之法,终于成功。
史实并不如此简单,鲧也不会如此之笨。失败或者成功总是由多种因素所造成,《国语》等古籍就说过大禹治水也是用的堙、填之法,如「堙洪水」、「以息土填洪水」。
直到战国时代,《墨子》书中才称大禹治水常用疏导之法。从大禹时代到战国时代,相距一千多年,我们先民治水的方法必然一再改进,有了不少成就。
传统的说法实际上是把这一千多年中前前后后许多治水的功绩都归功于大禹一人,对历史作了夸大。 作为一位出身百越族群能够北上中原。
增兵减灶
【典故出处】源自《史记》卷六十五 孙子吴起列传第五 。
【成语释意】 增兵减灶和减兵增灶是古代打仗时的一种战法,主要是为了迷惑对方。增兵减灶和减兵增灶都是叫对方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少兵力,从而有利于自己战胜对方。
【原文】 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1⃣️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1⃣️固:本来 (《史记》卷六十五 孙子吴起列传第五 )
【译文】 又过了十三年,魏国和赵国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告急。齐国派田忌率兵前往,直奔大梁城。魏将庞涓听到消息,放下韩国赶回,但齐军已经越过齐境而西进。孙膑对田忌说:“他们魏军素来慓悍勇武而看不起齐国,齐国有怯懦的名声,善于作战的人只能因势利导。兵法上说,行军百里与敌争利会损失上将军,行军五十里而与敌争利只有一半人能赶到。(为了让魏军以为齐军大量掉队)应使齐军进入魏国境内后先设十万个灶,过一天设五万个灶,再过一天设三万个灶。”庞涓行军三天,见到齐军所留灶迹,非常高兴,说:“我本来就知道齐军怯懦,入我境内三天,士兵已经逃跑了一大半。”所以丢下步兵,只率轻兵锐卒,用加倍的速度追赶齐军。
孙膑估计魏军的行军速度,天黑应当赶到马陵。马陵道路狭窄,旁多险阻,可以埋伏兵马,于是把一棵大树削去树皮,露出白木,在上面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之下”。然后命齐军善射者持上万张弩,埋伏在道路两旁,约定好“天黑见到点着的火就一起放箭”。庞涓果然于夜晚来到削去树皮的大树下,看见树上写着字,便钻木取火来照明。字还没有读完,齐军万弩齐发,魏军大乱失去队形。庞涓自知无计可施,军队已彻底失败,只好自刎,临死说:“总算叫这小子成了名!”齐国乃乘胜全歼魏军,俘虏了魏太子申回国。孙膑因此而名扬天下,世人皆传习他的兵法。
东山再起:出处是《晋书·谢安传》。指的是东晋的谢安重新出山做官的故事。因为谢安久居东山(当然不是海南的东山岭),所以称为“东山再起”。
终南捷径:唐卢藏用举进士,隐居终南山中,以翼征召,后果以高士名 被召入仕,时人称之为随驾隐士。司马承祯尝被召,将还山,藏用指终南山曰:“此中大有嘉处。”承祯徐曰:“以仆视之,仕官之捷径耳。”见唐刘肃《大唐新语·隐逸》。后因以“终南捷径”比喻谋求官职或名利的捷径。②比喻达到目的的便捷途径。
马放南山:见《书*武成》:“王来自商,至于丰,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孔颖达疏:“此是战时牛马,故放牧之,示天下不复乘用。”因以“马放南山”比喻不再用兵。《说岳全传》一回:“其时天下太平已久,真个是马放南山,刀枪入库;五谷丰登,万民乐业。”
防微杜渐
解释: 在不良事物刚露头时就加以防止,杜绝其发展。
这个成语来源于《后汉书.丁鸿传》,若敕政责躬,杜渐防萌,则凶妖销灭,害除福凑矣。
东汉和帝即位后,窦太后专权。她的哥哥窦宪官居大将军,任用窦家兄弟为文武大官,掌握着国家的军政大权。看到这种现象,许多大臣心里很着急,都为汉室江山捏了把汗。大臣丁鸿就是其中的一个。
丁鸿很有学问,对经书极有研究。对窦太后的专权他十分气愤,决心为国除掉这一祸根。几年后,天上发生日蚀,丁鸿就借这个当时认为不祥的征兆,上书皇帝,指出窦家权势对于国家的危害,建议迅速改变这种现象。和帝本来早已有这种感觉和打算,于是迅速撤了窦宪的官,窦宪和他的兄弟们因此而自杀。
丁鸿在给和帝的上书中,说皇帝如果亲手整顿政治,应在事故开始萌芽时候就注意防止,这样才可以消除隐患,使得国家能够长治久安。
三生有幸
唐朝有一个和尚,号国泽,对佛学有高深的造诣,和他的朋友李源善很要好,有一天,二人一同去旅行,路过一处地方,看见一个妇人在河边汲水,那位妇人的肚子很大,已经怀孕了。圆泽指着妇人对李源善说:“这个妇人怀孕已经有三年了,等待我去投胎,做它的儿子,可是我一直避着,现在看见她,没有办法再避了。三天之后,这位妇人已经生产,到那个时候请你到她家去看看,如果婴孩对你笑一笑,就是我了。就拿这一笑作为凭证吧!再等到第十三年那一年,中秋的月夜,我在杭州天竺寺等你,那时我们再相会罢。”他们分别后,就在这一天夜裹圆潭果然死了,同时那个孕妇也生了一个男孩子。第三天,李源善照看圆泽的话,到那位妇人家里去探看,婴儿果然对地笑了一笑。等到第十三年后的中秋月夜,李源善如期到达天竺寺去寻访,刚到寺门口,就看到一个牧童在牛背上坐看唱歌,道:“三生石上旧情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
现在一般人凡是比喻有特别的缘份。或朋友闲在一种偶然的机会里或特殊的环境中相识,成为知己,又能够帮助自己的,就以“三生有幸”来称誉。
三尺剑,汉语词语,古剑长凡三尺,故称。
尺 ,中国市制长度单位(亦称“市尺”。一尺等于十寸。西汉时一尺等于0.231米,今三尺等于一米)
出处:
《史记·高祖本纪》:“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
意为我以平民之身手提三尺长剑夺取了天下,这难道不是天命吗?
六钧弓
钧,古代的重量单位,三十斤是一钧。
出处:
《左传·定公八年》:“士皆坐列,曰:‘ 颜高 之弓六钧。’皆取而传观之。” 杜预 注:“ 颜高 、鲁 人。三十斤为钧,六钧共有一百八十斤。古称重,故以为异强。”谓张满弓用力六钧,后因以指强弓。
资料扩展:
在《声律启蒙》选中: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唐 杜甫 《重经昭陵》诗:“风尘三尺剑,社稷一戎衣。”
宋 张元干 《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词:“要斩 楼兰 三尺剑,遗恨琵琶旧语。”
唐 罗隐 《登夏州城楼》诗:“好脱儒冠从校尉,一枝长戟六钧弓。”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尺剑百度百科——六钧弓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2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