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人学舟
楚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疾徐,惟舟师之是听。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遽谢舟
师,椎(同‘槌’)鼓速进,亟犯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舵。然则以今日之危者,岂非前日之幸乎?
翻译:楚地有个学习驾船的人,他(在)开始(的时候)调头.转弯.快、慢,只听从船师傅的话。于是在江中岛屿之间小试(身手),所做的没有不得心应手的,便以为学全了驾船的技术。马上谢别了船师,用椎敲鼓(古人是靠击鼓来发布号令的)快进,突然碰到大的危险,就四处张望吓破了胆,桨坠(江)舵失去操控。然而这今天的危急,不就是前面的得意(所造成的)吗?
道理:工作、学习不能浅尝辄止 。
(或学习、工作不能自满,或学习、工作应该不断进取。)
————————————————————————————————
刻舟求剑
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锲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翻译: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也可称为路过江的人),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船已经走(行驶)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这样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或:情况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要改变,否则不能成功。
————————————————————————————————
积羽沉舟
这个成语典故出自《战国策·魏策一》:“臣闻积羽沉舟,群轻折轴。”
据记载,战国时期,诸侯称霸天下。有识之士提出了两种主张,即“合纵”和“连横”。前者主张弱国联合抗击强秦,后者主张弱国跟随秦征服其他弱国。当时的齐、楚、燕、韩、魏、赵六国之间的合纵盟约十分牢固,秦国的相国张仪发觉后,便辞去职务,来到魏国,准备打算劝魏王退出纵约。
张仪得到魏襄王的信任,被任命为相国。但魏襄王很有主见,他知道秦国野心很大,不讲信义,所以不愿联合秦国。秦王闻之大怒,一面派大军袭取魏地,一面派人暗中不断厚赠张仪财宝。
四年后,魏襄王死,儿子哀王继位。张仪又劝说魏哀王投靠秦国,也遭到拒绝。张仪便暗中要秦国进攻魏国。魏国战败了。第二年,魏国又被齐国打败于观津(今河北武邑东南)。秦国又乘机攻魏,他们先把韩国大将申差的军队打了个落花流水,使其他诸侯为之震惊。魏国的失败,导致了纵约国关系出现裂痕。张仪利用这种形势,说服哀王依附秦国。他从分析魏国地理形势、兵力状况、目前处境、“合纵”协约不可信等不利条件入手,最后用“积羽沉舟”作比喻,指出魏国如果忽视这些不利因素,就会像轻的羽毛大量堆积能压沉大船一样,遭到覆亡的危险。魏哀王终于听从了张仪的劝议,背离“合纵”协议,请求和秦国“连横”。
“积羽沉舟”比喻细微的东西可以汇成巨大力量;也比喻坏事虽小,积累下去会产生严重后果。
——————————————————————————————
破釜沉舟
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公元前209年,我国历史上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陈胜吴广牺牲后,刘邦和项羽率领的两支军队逐渐壮大起来。公元前207年,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将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今河北邢台地区)展开大战;项羽不畏强敌,引兵渡漳水(由巨鹿东北流向东南的一条河)。渡河后,项羽命令全军:“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巨鹿一战,大破秦军,项兵威震诸侯。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白鱼登舟 白鱼入舟 柏舟之节 柏舟之誓 车击舟连
沉舟破釜 敌国通舟 风雨共舟 风雨同舟 焚舟破釜
覆舟之戒 孤舟独桨 鸿毳沉舟 胡越同舟 毁舟为杕
济河焚舟 借水行舟 积羽沉舟 刻舟求剑 李郭同舟
李郭仙舟 木已成舟 逆水行舟 破釜沉舟 破釜焚舟
飘瓦虚舟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顺水推舟 溯水行舟 顺水行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同舟敌国 同舟共济 同舟共命 吞舟漏网
吞舟是漏 同舟遇风 推舟于陆 吞舟之鱼 网漏吞舟
吴越同舟 小隙沉舟 朽竹篙舟 虚舟飘瓦 盐梅舟楫
舟车劳顿 中河失舟,一壶千金 中流失舟,一壶千金 舟水之喻 舟中敌国
载舟覆舟
庄子.大宗师》:“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也。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
庄子以藏舟于壑而终于被负走为喻,说明世间之物难以固藏使之不变不亡。后常用以比喻人之难逃物化,作为哀挽死者的典故。
唐.骆宾王《乐大夫挽词五首》其二:“居然同物化,何处欲藏舟。”此借以哀挽乐大夫之死。又赵彦昭《哭仆射鄂公杨再思》:“壑舟今已去,宁有济川期。”此借以哀挽杨再思之死
藏舟的解释 《庄子·大宗师》:“夫藏舟於壑,藏山於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 王先谦 集解:“舟可负,山可移。 宣 云:‘造化默运,而藏者犹谓在其故处。’”后用以比喻事物不断变化,
李世民 【赐房玄龄】 太液仙舟迥,西园隐上才。未晓征车度,鸡鸣关早开。
崔国辅 【相和歌辞·采莲曲】 玉溆花红发,金塘水碧流。相逢畏相失,并著采莲舟。
李白 【琴曲歌辞·蔡氏五弄·渌水曲】 渌水明秋月,南湖采白苹。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
崔颢 【杂曲歌辞·长干曲四首】 君家定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崔颢 【杂曲歌辞·长干曲四首】 下渚多风浪,莲舟渐觉稀。那能不相待,独自逆潮归。
崔颢 【杂曲歌辞·长干曲四首】 三江潮水急,五湖风浪涌。由来花性轻,莫畏莲舟重。
施肩吾 【杂曲歌辞·古曲五首】 可怜江北女,惯唱江南曲。摇荡木兰舟,双凫不成浴。
卢照邻 【葮川独泛】 倚棹春江上,横舟石岸前。山暝行人断,迢迢独泛仙。
崔国辅 【采莲曲】 玉溆花争发,金塘水乱流。相逢畏相失,并著采莲舟。
王维 【辋川集·南垞】 轻舟南垞去,北垞淼难即。隔浦望人家,遥遥不相识。
王维 【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萍池】 春池深且广,会待轻舟回。靡靡绿萍合,垂杨扫复开。
裴迪 【辋川集二十首·南垞】 孤舟信一泊,南垞湖水岸。落日下崦嵫,清波殊淼漫。
裴迪 【辋川集二十首·欹湖】 空阔湖水广,青荧天色同。舣舟一长啸,四面来清风。
裴迪 【辋川集二十首·北垞】 南山北垞下,结宇临欹湖。每欲采樵去,扁舟出菰蒲。
崔颢 【长干曲四首(一作江南曲)】 下渚多风浪,莲舟渐觉稀。那能不相待,独自逆潮归。
崔颢 【长干曲四首(一作江南曲)】 三江潮水急,五湖风浪涌。由来花性轻,莫畏莲舟重。
祖咏 【别怨】 送别到中流,秋船倚渡头。相看尚不远,未可即回舟。
储光羲 【江南曲四首】 绿江深见底,高浪直翻空。惯是湖边住,舟轻不畏风。
王昌龄 【送刘十五之郡】 平明江雾寒,客马江上发。扁舟事洛阳,窅窅含楚月。
刘长卿 【赴楚州次自田途中阻浅,问张南史】 楚城今近远,积霭寒塘暮。水浅舟且迟,淮潮至何处。
孟浩然 【北涧泛舟】 北涧流恒满,浮舟触处通。沿洄自有趣,何必五湖中。
孟浩然 【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 【问舟子】 向夕问舟子,前程复几多。湾头正堪泊,淮里足风波。
李白 【渌水曲】 渌水明秋月,南湖采白苹。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
1、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王湾《次北固山下》)
2、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杜甫《旅夜抒怀》)
3、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
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5、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李清照《如梦令》
6、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7、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8、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其一)》)
9、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10、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孟浩然《望洞庭湖增张丞相》)
11、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赠汪伦》)
12、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孟浩然《宿建德江》)
13、君爱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范仲淹《江上渔者》)
1、《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江上渔者》---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3、《赋房玄龄》---李世民
太液仙舟迥,西园隐上才。
未晓征车度,鸡鸣关早开。
4、《渡中江望石城泣下》---李煜
江南江北旧家乡,三十年来梦一场。
吴苑宫闱今冷落,广陵台殿已荒凉。
云笼远岫愁千片,雨打归舟泪万行。
兄弟四人三百口,不堪闲坐细思量。
5、《春日芙蓉园侍宴应制》---苏颋
御道红旗出,芳园翠辇游。
绕花开水殿,架竹起山楼。
荷芰轻薰幄,鱼龙出负舟。
宁知穆天子,空赋白云秋。
6、《山居秋暝》---孟浩然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2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