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昧昧水忏的起源,是唐朝的悟达国师,遇迦诺迦尊者,教他以三昧水洗涤人面疮而消除累世冤业的忏法。
在唐朝懿宗皇帝时,有一位知玄悟达国师,在他年少还未被封为国师时,曾参访丛林,挂单在一间不知名的寺里,正巧另一位僧人也挂单在该寺,但那位僧人得了很重的病,通身长满了疮,发出很难闻的臭气,所以都没有人想要和他来往,国师住在他的隔壁,很同情他的病苦,常常照应他,一点都没有讨厌躲避的感觉。
不久那位病僧的病也好了,为了道业各奔前程,在临别的时候,那位僧人为了感激知玄和尚的德风道义,就对他说:「你以后如有难临身,请你不妨到西蜀彭州九陇山来找我,我会设法解救你的灾难。记住山上左边两棵大松树连在一起,那就是我居住地方的标志。」说完便离去了。
后来知玄和尚因为德行高深,唐懿宗十分崇敬,就封他为悟达国师,还赐他沉香庄饰的宝座,悟达国师坐上宝座之后却生起一念傲慢心,心想现在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於是从这时候开始,膝盖上便生出一个人面疮来,长得和人面一模一样,每次还要用饮食喂他,也能像人一样开口吃东西,悟达国师当时痛苦难忍,遍请各地的名医,但是每位名医都无法医治。
国师这时突然记起过去,同住的那位病僧临别所说的话,於是便前往西蜀彭州九陇山去寻找。一日,天色已晚,忽然看见了两棵并立的松树,再往前一看是一座金碧辉煌的殿堂与那僧人,两人相见甚欢,国师便把所患的怪疾告诉他,僧人便加以安慰,告诉国师不要担心,只要用清泉水洗一洗即可。
次日清早僧人就令一个孩童引领国师到岩下清泉的溪旁清洗,国师刚要捧水洗人面疮时,人面疮竟然大声呼喊:「不可以洗啊!您知识广博、见解深远,但不知是否曾读过西汉书上,袁盎与晁错传呢?」国师回答说:「曾经读过。」人面疮就说:「往昔的袁盎就是您,而晁错就是我,当时晁错被腰斩时,心怀怨恨,因此我累世都在寻求报复的机会,可是您十世以来,都是身为持戒严谨的高僧,冥冥中戒神在旁守护,使我没有机会报复,而今您受到恩宠,动了一念名利心,无形中德行已经亏损,因为这个缘故,我才能接近您的身边来报仇。现在蒙圣人迦诺迦尊者出面来调解,赐我三昧法水(此三昧水是迦诺迦尊者三昧力的加持而成三昧法水),让我得解脱,今后我不再与您为难作对了。」
悟达国师蒙受圣人的救护,洗除多生的宿冤,因此写成忏本,早晚恭敬礼诵,来报答大圣的恩德,并命名为慈悲三昧水忏,就是取尊者以三昧水洗人面疮,解开两家累世冤业的缘故。
今日大众在礼拜忏悔时,藉由祖师大德身行、言教的提示,应当发起真诚的清净心,以三昧法水洗去我们累劫的尘垢。
《大悲忏法》,又称为《大悲心咒忏法》、《大悲忏》,全称为千手千眼大悲心咒行法,是宋代天台宗大师知礼依据《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经》,参照天台宗的教观行仪而作佛教忏法仪式,是有关观世音菩萨的忏法中较为流行的一种。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经》,又称为《千手经》,全称为《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一卷,是唐代伽梵达磨翻译。此经宣说观世音菩萨内证功德的根本咒,即《大悲咒》。
根据本经的记载,《大悲咒》全文共计有八十四句,诵此咒有无量功德,能得十五种善生,不受十五种恶死。十五种善生: (1)所生之处常逢王,(2)常生善国,(3)常值好时,(4)常逢善友,(5)身根常得具足,(6)道心纯熟,(7)不犯禁戒,(8)所有眷属恩爱和顺,(9)资具财食常得丰足,(10)恒得他人恭敬扶接,(11)所有财宝不受他人劫夺,(12)意欲所求皆悉称遂,(13)龙天善神恒常护卫,(14)所生之处得以见佛闻法,(15)所闻正法悟甚深义。
十五种恶死是指:(1)饥饿困苦死,(2)枷禁杖楚死,(3)怨家仇对死,(4)军阵相杀死,(5)虎狼恶兽残害死,(6)毒蛇阮蝎所中死,(7)水火焚漂死,(8)毒药所中死,(9)虫毒所害死,(10)狂乱失念死,(11)山树崖岸坠落死,(12)恶人厌魅死,(13)邪神恶鬼得便死,(14)恶病缠身死,(15)非分自害死。另外,《千眼千臂观世音菩萨陀罗尼神咒经》卷上记载,若诵此咒一百零八遍,则一切烦恼罪障,乃至五逆等重罪,悉皆消弭,而得身、口、意清净。
《大悲咒》有多种翻译,随着经典的不同而章名长短各有所不同。如《千眼千臂观世音菩萨陀罗尼神咒经》卷上(智通译)、《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姥陀罗尼身经》(金刚智译)为一一三名;《金刚顶瑜伽千手千眼观自在菩萨修行仪轨经》卷下(不空译)为四十句,并且说若诵此咒可得息灾、增益、降伏、敬爱钩召等四种成就;《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悲陀罗尼》(不空译)记载则有八十二句。
正是因为《大悲咒》的功德及持诵的灵感,随着观世音菩萨信仰的流行,《大悲咒》受到佛教徒的欢迎,所以才会出现大悲忏法。大悲忏法是由知礼始集,他按照天台宗的教义及仪轨来修习《大悲咒》,从而作成大悲忏法。
知礼所作的《千手眼大悲心咒行法》一卷,总共分十科:一、严净道场,二、净三业,三、结界,四、修供养,五、请三宝诸天,六、赞叹伸诚,七、作礼,八、发愿持咒,九、忏悔,十、观行。由于知礼的《千手眼大悲心咒行法》中引用了大量的经文及天台宗方面的著作,加以详细说明,并且阐述了天台止观的修行。
后来,清代宝华山见月读体律师加以删订,重新编纂,成为现行的流通本。与知礼所作《千手眼大悲心咒行法》相比,见月读体律师的《千手千眼大悲心咒行法》没有严净道场、净三业、结界、请三宝诸天、观行,其余则是相同。
现在,我们依据见月读体律师的《千手千眼大悲心咒行法》介绍忏法仪轨如下: (1) 修供养,三称“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主者呼“一切恭谨”,然后,主者再呼“一心顶礼十方常住三宝”,顶礼一拜。主者呼“是诸众等,各各胡跪,严持香花,如法供养”,大众跪下,同音唱“愿此香花云,遍满十方界,一一诸佛土,无量香庄严,具足菩萨道,成就如来午”。
主者呼“供养已,一切恭谨”,大众顶礼拜。 (2) 赞叹伸诚,大众跪下,同音唱:“南无过去正法明如来,现前观世音菩萨,成妙功德,具大慈悲。
于一身心,现千手眼,照见法界,护持众生,令发广大道心,教持圆满神咒,永离恶道,得生佛前。无间重愆,缠身恶疾,莫能救济,悉使消除。
三昧辨才,现生求愿,皆令果遂,决定无疑。能使速获三乘,早登佛地,威神之力,叹莫能穷,故我一心归命顶礼。”
(3) 作礼,大众一心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悲心大陀罗尼神妙章句及诸大菩萨等。 (4) 发愿持咒,顶礼后,大众跪下,随引磬声念产:“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知一切法;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得智慧眼;南无大悲观世间,愿我速度一切众;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得善方便;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乘般若船;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得越苦海;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得戒定道;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登涅盘山;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还会无为舍;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同法性身。
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我若向火汤,火汤自枯竭;我若向地狱,地狱自消灭;我若向饿鬼,饿鬼自饱满;我若向修罗,恶心自调伏;我若向畜生,自得大智慧。”然后,稍急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阿弥陀佛”各十声,顶礼一拜,问讯,由主法者白文,说明诵持《大悲咒》的功德,最后大众同声诵《大悲咒》七遍或二十一遍或四十九遍或一百零八遍。
(5) 忏悔,诵咒毕,大众唱:“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悉愿断除三障,归命忏悔”,然后,唱一段忏悔文,顶礼一拜,总共有四拜。忏悔后,绕佛,分别念“南无十方佛、南无十方法、南无十方僧、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千光王静住。
《慈悲三昧水忏法》 凡三卷。
唐代知玄(一作智玄)述作。系依据宗密之圆觉经修证仪著录而成之忏法书。
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唐懿宗时,悟达国师知玄膝上患人面疮,眉目口齿俱备,每以饮食喂之,则开口吞啖,与人无异,虽遍召名医而无效。
后蒙迦诺迦尊者之助,殷重忏悔并以三昧水洗疮,疮乃愈。师为启后人忏悔之门,遂作本书。
本书形式亦如其他忏法书,首先对诸佛菩萨归命,其次举忏悔文,对一切烦恼障、业障、四生六道之一切报障等忏悔终了,最后有发愿回向文。众生若依此忏法至诚忏罪,则可消释宿世冤业。
此即后世盛传之'水忏'。
一苇渡江的典故(分享)
传说,达摩是天竺国香至王的第三个儿子,自幼拜释迦牟尼的大弟子摩诃迦叶之后的第二十七代佛祖般若多罗为师。
有一天,达摩向他的师傅求教说:“我得到佛法以后,应到何地传化?”般若多罗说:“你应该去震旦(即中国)”。又说:“你到震旦以后,不要住在南方,那里的君主喜好功业,不能领悟佛理”。
达摩遵照师父的嘱咐,准备好行李,驾起一叶扁舟,乘风破浪,飘洋过海,用了三年时间,历尽艰难曲折,来到了中国。达摩到中国以后,广州刺史得知此事,急忙禀报金陵,梁武帝王将相衍立即派使臣把达摩接到南京,为其接风洗尘,宾客相待。
武帝是一个佛教信徒,主张自我解脱。达摩是禅宗大乘派,主张面壁静坐,普渡众生。由于他们的主张不同,每谈论起佛事,二人总是不投机。这时达摩感到南京不是久留活动的地方,于是便告辞萧衍,渡江北上。
中国有个高僧,名叫神光,是河南省荥阳县人。当时神光在南京雨花台讲经说法,当地群众称:“神光讲经,委婉动听,地生金莲,顽石点头”。围观听讲的人是里三层,外三层,水泄不通,达摩离开梁武帝北上,路过雨花台,见到神光在那里讲经说法,他就顺便挤在人群中,侧耳倾听。达摩听讲,听到有些地方点点头,听到有些地方摇摇头。点头表示赞同神光讲的观点,摇头表示对神光讲的观点不赞同。神光在讲解中,发现达摩摇头,认为这是对自己的最大不尊,便问达摩:“你为什么摇头?”对佛学的认识二人因有分歧意见,达摩便主动让步,离开雨花台渡江北上去了。
达摩去后,听讲的群众有人对神光说:“刚才那个人你知道他是谁?他就是印度高僧菩提达摩,精通佛法,学识渊博。”神光听了以后,感到惭愧之极,师父到了跟前,刚才自己太没礼貌了。于是他就赶快追上达摩,赔礼道歉。达摩在前边走,神光在后面紧追,一直追到长江岸。达摩急着过江,停立江岸,只见水域茫茫既没有桥,也没有船,连个人影也不见。这怎么过江呢?达摩十分焦虑。谁知“天无绝人之路”。正在这无可奈何之际,达摩突然发现岸边不远的地方坐着一个老太太,身边放了一捆苇草,看样子好象也是在等船过江。达摩暗自盘算:这位老人偌大的年纪,为何孤苦伶仃,无人护送照料?也罢!只好向她老人家求助了。于是他迈步走上前去,恭恭敬敬地向老人施了一礼,说道:“老菩萨,我要过江,怎奈无船,请您老人家化棵芦苇给我,以便代步。”
老人抬起头来,仔细地端详达摩。见他两只突鼓的眼睛炯炯有神,满脸络腮胡子,卷曲盘旋,身材魁梧,举止坦然,形象端庄,仪表非凡。老人暗自点头称许,随就顺手抽出一根芦苇与达摩。达摩双手接过芦苇,向老人告谢而去,及至江边,他把芦苇放在江面上,只见一朵芦苇花,昂首高扬,五片芦叶,平展伸开,达摩双脚踏于芦苇之上,飘飘然渡过了长江。
神光不顾疲劳,尾追达摩,及到江边,看到达摩一苇渡江,就气急败坏地跑到老人面前不问青红皂白,抱起老人身边一捆芦苇,扑通一听,扔到水中,双脚跳上芦苇捆子,匆忙过江。谁知说也奇怪,这捆芦苇不但不向前行进,反而很快沉入水中。神光见势不妙,急忙涉水而出,险些溺入水中。神光带着浑身泥水,冲向老人,轻声责问:“你给他一根芦苇就渡过江,我拿你一捆芦苇为什么还过不去呢?”
老人不慌不忙从容不迫地答道:“他是化我的芦苇,助人有份;你是抢我的芦苇,物各有缘,无缘无故,岂能相助?”老人说罢,转瞬间悠然不见,浩瀚的江面上空无一人。 这时神光自知有失,愧叹不已,呼天不灵,呼地不应,悲凄非常,懊悔而归。
达摩过江以后,手持禅仗,信步而行,见山朝拜,遇寺坐禅,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到达了嵩山少林寺。达摩看到这里群山环抱, 树林茂密,山色秀丽,环境清幽,佛业兴旺,谈吐吻洽。心想,这真是一块难得的佛门净土。于是,他就把少林寺作为他落迹传教的道场。广集僧徒,首传禅宗。自此以后,达摩便成为中国佛教禅宗的初祖,少林寺被称为中国佛教禅宗祖庭。现在少林寺碑廊里还有达摩一苇渡江图像碑。古人有诗赞曰:
路行跨水复逢着,独自凄凄暗渡江。
日下可怜双象马,二株嫩桂久昌昌。
人们常常说“一问三不知”这句俗语,而且都知道它是指问什么都不知道的意思,但是你知道“三不知”的来历吗? “三不知”的典故出自《左传》。公元前468年,晋国的军队攻打郑国,而当时占据霸主地位的是齐国。齐国不希望有别的国家可以和它相提并论,当然就不希望晋国扩张自己的领土,于是就派遣了陈成子带兵去援救郑国。陈成子下面有个部将叫苟寅。齐军出发前,苟寅就对主帅陈成子说:“一个刚从晋国回来的朋友告诉我说,他们国家的军队将会派出大批的人马来袭击我们,而且扬言要把我军统统消灭。”一般的将领听了这句话肯定会对苟寅非常感谢的,但是陈成子则不然,他对苟寅说:“咱们的军队在临行的时候,国君就对我说:‘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情况,要记住千万不要追赶零星的士卒,不要害怕大批的人马。’现在你听说晋军要来打我们,我对你说,即使他们来的人再多,我也不会害怕,也不能避而不战。你方才竟然讲出壮敌人威风灭自己志气的话。回国以后,是不是想让我把你的话报告给国君啊?” 苟寅便知难而退,感慨而道:“君子之谋也,始中终皆举之,而后人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聪明人谋划一件事情,一定要对事情的开始、发展、结果这三方面有个整体上的把握,然后才向上报告;但是这次我对晋军的人数、行动时间等都不了解就向上报告,难怪拍马屁拍到了蹄子上。
“一问三不知”即来源于此。
在知玄还是云水僧时,曾于京师丛林遇到一位身患恶疾的异僧,无人理睬,于是耐心的为他擦洗敷药,照顾他的疾病。病僧愈后,感激知玄的德风道义,临别时,对知玄说:“将来如果有什么灾难,你可以到西蜀彭州九陇山间两棵松树下找我。”
日后,知玄居安国寺,道德昭著。唐咸通十二年(871),懿宗亲临法席,尊称他为国师,并钦赐沉香法座,备极礼遇,知玄亦自觉尊荣。一日,悟达国师的膝上忽然长了个人面疮,眉、目、口、齿,样样齐全,每次以饮食喂之,则开口吞食,与常人无异。
国师遍揽群医,都无法医治,正在束手无策时,忽然忆起昔日病僧临别时所说的话,独自前往西蜀,来到九陇山。悟达国师道明来意,异僧说:“不用担心,我这儿山岩下有清泉,明天用这清泉洗濯一下,就可以去除你的病苦。”第二天黎明时分,一位童子即带着悟达国师到岩下溪旁。悟达国师正要捧起溪水洗涤疮口时,人面疮竟然大声喊道:“不可洗啊!你是博通古今的人,不知可曾读过西汉史书上载袁盎杀晁错于东市的事?你就是袁盎来转世,而我就是当年被你屈斩的晁错。累世以来都在寻找机会报仇,可是你却十世以来都身为高僧,持戒严谨,故苦无机会可以下手。直到现在,你受到皇帝的恩宠,生起名利之心,有失戒德,因此我才有机会化为人面疮加害于你。现在蒙迦诺迦尊者慈悲,以三昧法水洗我累世罪业,从今以后,不再与你冤冤相缠。”悟达国师听了,不觉汗如雨下,连忙掬水洗涤,突然一阵彻髓剧痛,闷绝过去,醒来时,膝上人面疮已经不见了,想要礼敬圣僧,也杳然无踪,不知去向。
悟达国师深知蒙圣者慈恩,使多生宿冤免除,誓愿说法度众,来报答圣恩。因此作成忏文三卷,早晚恭诵,毕生精修。临命终时,预知时至。后来这部忏文因取尊者用三昧法水清洗人面疮,解除累世冤业,所以命名为《慈悲三昧水忏》,流传至今。
1、“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出自《红楼梦》第九十一回,《纵淫心宝蟾工设计,布疑阵宝玉妄谈禅》。
2、“弱水”
始见于《尚书•禹贡》:“导弱水至于合黎。”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郑康成曰:‘弱水出张掖。’”按古籍言弱水亦见于《史记•大宛传》、《汉书•地理志》、《后汉书•东夷传》与毕沅注《山海经》等。
“三千”
盖出于佛家三千大千世界,天台宗善言一念三千。
“一瓢饮”
见于《论语•雍也》: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3、古时许多浅而湍急的河流不能用舟船而只能用皮筏过渡,古人认为是由于水嬴弱而不能载舟,因此把这样的河流称之为弱水。因此在古书如《山海经》《十洲记》等中记载了许多并非同一河流而相同名称的弱水。山海经载的昆仑之北有水其力不能胜芥故名弱水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有些称谓流传到现在还在用,比如甘肃省现在的地图上还有一条弱水河。弱水也用来特指位于西北的婆夷河或黑水河,当然也只限于特定的地理学著作。
后来的古文学中逐渐用弱水来泛指险而遥远的河流。比较有名的是苏轼的《金山妙高台》中有句:蓬莱不可到,弱水三万里。这是弱水第一次与具体的数字连用。张孝祥的《水龙吟——望九华山》中也有一句‘缥缈珠幢愚卫,望蓬莱、初无弱水’。其他的诗词中就很少见弱水的句子了。反到是后来的小说中用的比较常见些。
《西游记》第二十二回唐三藏收沙僧时有诗描述流沙河的险要:八百流沙界,三千弱水深,鹅毛飘不起,芦花定底沉。这是第一次正式的弱水三千的提法。鲁迅先生在他的《集外集拾遗补编.中国地质略论》说道:虽弱水四绕,孤立独成,犹将如何如何。《红楼梦》第二十五回中也有提到:那道人又是怎生模样:一足高来一足低,浑身带水又拖泥.相逢若问家何处,却在蓬莱弱水西。这里也是指遥远的意思。
再到后来弱水引申为爱河情海。这便是我们现在口边的弱水三千的意思。第一次正式的提出在《红楼梦》第九十一回纵淫心宝蟾工设计布疑阵宝玉妄谈禅:黛玉道:"宝姐姐和你好你怎么样?宝姐姐不和你好你怎么样?宝姐姐前儿和你好,如今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今儿和你好,后来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你和他好他偏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你不和他好他偏要和你好你怎么样?"宝玉呆了半晌,忽然大笑道:"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黛玉道:"瓢之漂水奈何?"宝玉道: "非瓢漂水,水自流,瓢自漂耳!"黛玉道:"水止珠沉,奈何?"宝玉道:"禅心已作沾泥絮, 莫向春风舞鹧鸪."黛玉道:"禅门第一戒是不打诳语的."宝玉道:"有如三宝 "。 从此男女之间信誓旦旦就开始用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的套话了。稍微少人知的是近代诗人苏曼殊的《碎簪记》,里面有段对白:余曰:然则二美并爱之矣。**(电脑里无此二生僻字且用符号代替)复叹曰:君思‘弱水三千’之意,当知吾心。又问:然君意属谁先?余曰:淑芳。
至于现在,弱水三千的提法比比皆是。古龙和金庸的小说里提过不下几十次,每次英俊潇洒的男英雄被一大群春心萌动的美少女骚扰追求时,他都会对女主人公说: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你放心吧,然后男英雄便花开一春又一春。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0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