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欲进爵国公、加封九锡(九锡是古代帝王对大臣的九种赏赐,有车马、衣服、乐器、武士、弓矢等,这是对大臣的最高礼遇)。荀彧认为:“(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因此惹怒了曹操。
同年,曹操征孙权,让荀彧到谯县劳军,荀彧到达以后,曹操乘机把他留在军中。封荀彧为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曹操军至濡须,荀彧因病留在寿春(今安徽寿县),不久忧虑而死。关于荀彧的死,史书上还有这样的说法:当时曹操赠送食物给荀彧,荀彧打开食器,见器中空无一物,因此被迫服毒自尽 ,时年五十岁。谥号敬侯。其子荀恽嗣,后官至虎贲中郎将。 次年,曹操进封魏公。
如果荀彧自尽是因为曹操给了他一个空食盒,那么可能是因为只是曹操的暗示,荀彧不得不从,就算他不从,曹操已有杀心,他也是活不了的 。
曹操送给荀彧空盒子的意思有:
1、空盒象征一口空的棺材。
曹操送荀彧这样一个空盒子无疑就是送给了他一个空棺材。空盒是用来装东西的,而空棺材就是用来装死人的,这样一来曹操所表达的意思就很是明确了,他就是想让荀彧死,但他又自己不能亲手杀了他,所以就送了个盒子让他自行了断。
荀彧也明白曹操的用意,他知道这个棺材里必须装一个人,不是他就是曹操。而曹操是不可能进去的,那就只有荀彧了。
2、空盒象征过去的三十年。
当时曹操给荀彧的盒子并不是一层,而是三层,仔细一想就不难发现其中的猫腻。当时荀彧已经跟上曹操将近三十多年了,这就三层就代表这三十年之前的种种过去,而盒子是空的就代表这已经都结束了,什么都没有了。
荀彧也明白了,曹操就是想告诉他这三十年的努力,在你执意保护汉室以及匡扶汉室的争论中,一切都化成了空的。而这就是高告诉荀彧曹操去心已决,而他也是反对不了的。、
3、空盒象征空饭碗。
盒子就是放东西的,而曹操给荀彧的盒子正好是吃饭用的,而曹操给荀彧一个空盒就是告诉他,之前你为我做事,我给你俸禄和饭碗,但你现在反对我,我肯定是不会再给你一丝的俸禄,而给荀彧个空盒就是说明他在从曹操的眼中已经没有什么用处了,而他也是一位被曹操遗弃的谋臣。
既然荀彧没了“饭碗”那么他的生命也可能是自己所不能把握的了。所以在他倒不如用自杀来向曹操回应。
扩展资料:
荀彧早年被称为“王佐之才”,初举孝廉,任守宫令。后弃官归乡,又率宗族避难冀州,被袁绍待为上宾。其后投奔曹操。官至侍中,守尚书令,封万岁亭侯。因其任尚书令,居中持重达十数年,处理军国事务,被人敬称为“荀令君”。
后因反对曹操称魏公而为其所忌,调离中枢,在寿春忧郁成病而亡(一说服毒自尽),年五十。获谥敬侯,后追赠太尉。
荀彧在战略方面为曹操规划制定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而获其赞赏,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战术上,曾面对吕布叛乱而保全兖州三城,奇谋扼袁绍于官渡,险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奇袭荆州等诸多建树。
政治上,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陈群、杜袭、戏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荀彧在建计、密谋、匡弼、举人等方面多有建树,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荀彧
1、“食”代表“俸禄”,空食盒意味着汉朝的气数已尽,世上已经没有汉禄可食。这对忠于汉室的荀彧来说,是个无法接受的事实。绝望的荀彧不愿改食魏禄,只好选择自杀。
2、没有食物的食盒,毫无用处。曹操的意思是说荀彧此时已经没有利用价值,是无用之人,活着也没有什么意思了,也就是只能去死了。
3、食盒中没有食物,意思是“盒中无食,君当自采(裁)”。曹操是在暗示荀彧自杀。
4、古代食盒多用木胎漆器,又称为“椟”,与“毒”同音。曹操不仅要求荀彧自杀,而且指定了自杀的方式是服毒。
扩展资料:
荀彧早年被称为“王佐之才”,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在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即将南征孙权之时,曹操上表请求派荀彧到谯县劳军。荀彧大概不会想到,他这次出差,再也不会回到许都的朝廷了。
因为这是一个阴谋。荀彧刚离开许都,就被免掉担任了十七年之久的尚书令一职,以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留在军中效力。这对荀彧打击很大,他马上就病倒了。曹操进军至濡须口,荀彧因病留在寿春。
《三国志·荀彧传》载:“(荀)彧疾留寿春,以忧薨,时年五十。”《后汉书·荀彧传》则描述得更具体:“(荀)彧病留寿春,(曹)操馈之食,发视,乃空器也,于是饮药而卒,时年五十。”两书记载虽有不同,但不矛盾。荀彧在此前就因为反对曹操进位魏公,与曹操关系紧张,被免职留军之后,更是忧郁成疾,曹操送来空食盒,进一步加重了荀彧的忧虑,他无法再忍受这种精神折磨,遂饮药服毒身亡。
其实不难看出荀彧的政治追求是辅佐东汉朝廷,延续汉祚。荀彧在反对曹操进位魏公时就自陈,他当初的打算是让曹操“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没有打算让曹操篡汉自立。刚开始,在曹操势力尚弱的时候,曹操的想法也许和荀彧是一致的。但随着曹操势力的增长,曹操的个人野心也在与日俱增,与荀彧的分歧也越来越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荀彧
【误解:】
留你盒(何)用。——空盒象征棺材。
【正解1:】
古代无“盒”字,只有“合”字。“合”中是空的,从拆字来看,就是无口,意思是:请你闭嘴。——我曹操一定上位(做魏王),你(荀彧)不要劝阻,妨碍我的大事!
【正解2:】
《后汉书·荀彧传》:操馈之食,发视,乃空器也,于是饮药而卒。
古称食禄,无食就是无禄,按《礼记》,士死曰不禄,你说荀彧该如何?所以《通鉴考异》说得很明白,这叫隐诛。
荀彧,字文若,颖川颖阴人,乃是当时曹营的第一大谋士。
因为其官拜尚书令,所以后世多称其为“荀令君”。在三国演义中,荀彧是被曹操赐毒酒而死的。
而历史上荀彧真的是被曹操所害死的吗?其实不然,三国演义这样描写只是为了突出曹操的残暴不仁,疾贤妒能。真实真正的情况是这样的,话说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十万大军征讨孙权,荀彧作为谋士随军。
由于荀彧不适应淮南的气候,不幸病倒了,于是就被留在寿春,曹操继续进军濡须。交战期间,孙权送给曹操两盒甜酥。
曹操吃了一口,感觉味道十分可口,于是就在盒子上提了“一合酥”三个字。并吩咐把众将叫来,大家共同分享。
后因孙权来攻,曹操出帐去了。这时大家都来到帐中,不见曹操,只看见桌子上的食盒,谁也不明白什么意思。
主薄杨修打开食盒,吃了一大口,并告诉大家其中的奥秘。于是大家便争先恐后把一盒甜酥全都吃了,有嘴谗的发现还有一个食盒,就把第二个食盒里的甜酥也吃了,并把盒子盖好,放回原处。
这时曹操回到大帐,看见一个食盒已经空了,就问左右是谁猜透他的意思。左右告诉他是杨修,曹操十分高兴。
突然,曹操想起荀彧,就命人把另一个食盒送去。这时,荀彧正在寿春养病,正值冬天酷冷,又受了风寒,磕喘不止。
接到曹操馈赠的食盒,心里十分高兴。可当他打开食盒一看,却是空的,心里暗想:曹公是个精细的人,绝对没有送我空盒子的道理。
莫非是让我自裁?(这里要回头重提荀彧在未离开许都以前,董昭曾经与大家共同修表:说曹公辅弼朝廷,功勋昭著。外定武功,内修文学,又兼立言。
自古以来,人臣匡世,没有像今天这样的大功。宜受九锡,进爵国公,方显殊勋。
邀请荀彧联名上表。荀彧说:“君等从前曾经提议恢复古制,建立公、侯、伯、子、男五等。
曹公就曾经劝阻说:‘能够建立五等的是圣人呀!又不是人臣所能制定的。我哪能承受得起呢?’曹公兴义兵是为了匡朝辅国,本着秉忠之诚,退守避让之实。
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便拒绝署名。)
荀彧自思:莫非这件事情传到了曹公的耳朵里,对我不满意,故而送我个空盒子,暗示让我自裁的意思。转念又想,曹公平时待人,宽容豁达;言谈戏笑,尽无所隐。
再加上往日待我推心置腹;若是对我有不满意的地方,必有显露。哪能一无所示便赐我去死?左思右想不得要领,更加觉得寒气袭人。
便命侍从禁闭门窗,添炭取暖。不多时候就昏昏睡着了,从此却再也没有醒过来。
等到侍者进室发觉,已经冰冷去世多时了。时人不知道真相,以为荀彧服毒自尽。
按照今天猜测,实在是炭火攻心而亡,说白了就是煤气中毒。后曹操得知荀彧去世后,大哭不止,并对属下说:“荀令君啊!德行周备,名重天下。
百十年间的贤才也没有人能够赶得上啊!君与我相处二十了余栽,所进奇谋最多。没有荀令君我得不到今天啊!我失去荀令君,既丧良师,又折益友,损伤股肱!”于是亲自扶着灵柩返回许都。
天子出城迎接,也是泪流不止。并追谥为敬侯。
消息传入东吴,孙权修书给刘备,无中生有:曹公使荀彧谋害伏皇后。荀彧不从,故而自杀了。
刘备得书,叹道:“老贼不死,祸乱不止!”后来裴松之评论说:此说既诬太祖,又毁荀公。虽是庸人,犹不至此,何以玷累贤哲哉!呜呼!古人已逝,今者难辩,又何必多事。
第一是空盒象征棺材,曹操送他空盒子就等于送一副空棺材
第二是镜头着重表现了3层空盒,代表着过去30年的种种过往,空代表结束,文若这时也明白了,30年的努力,在兴汉和保汉的争论中,一切化成了空
第三是说曹操告诉他以前我给你俸禄,那是你为我做事。如今,你反对我。我是不会再给你俸禄了。给他一个空盒就是,现在我已经什么都不能给你了。意思是说,你已经是位弃臣了。以后,你就不是我曹操的人了
第四是从网上看到的一个比较文的说法,就是-空盒(合),合而无果。我们在一起的这一辈子,只能有一个无言的结局。结局如(合),君可自选。
原因:
先前荀彧反对曹操受九锡,已经引起了曹操的忌恨。曹操征吴时,命令荀彧去劳军,却把他中途留在寿春。以荀之聪明,当可意识到自己死期将至。
据历史记载,曹操送去的是一个食盒。看到空食盒,荀彧这个智多星应当不难猜中曹操的意思:“要继续食我的俸禄,就要支持我,我手下可不白养人。”荀彧忠于汉室,于是自杀。
因为荀彧毕竟有过大功,曹操不想直接杀他,以免别人议论,所以用猜哑谜的方法逼他自杀。
扩展资料
荀彧生平:
荀彧(xún yù)(163年-212年),字文若。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战略家,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
荀彧早年被称为“王佐之才”,初举孝廉,任守宫令。后弃官归乡,又率宗族避难冀州,被袁绍待为上宾。其后投奔曹操。官至侍中,守尚书令,封万岁亭侯。因其任尚书令,居中持重达十数年,处理军国事务,被人敬称为“荀令君”。
后因反对曹操称魏公而为其所忌,调离中枢,在寿春忧郁成病而亡(一说服毒自尽),年五十。获谥敬侯,后追赠太尉。
荀彧在战略方面为曹操规划制定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而获其赞赏,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战术上,曾面对吕布叛乱而保全兖州三城,奇谋扼袁绍于官渡,险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奇袭荆州等诸多建树。
政治上,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陈群、杜袭、戏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荀彧在建计、密谋、匡弼、举人等方面多有建树,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荀彧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1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