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共五章。
第一,二章为“声律启蒙详解”《声律启蒙》是我国古代的一本蒙学书(儿童发蒙用的教科书),其特点是全部选用常用的字,词和典故,编成分韵排列,平仄和谐,对仗工整,义理健康的联语,读来抑顿挫,朗朗上口,命名人们能于诵读中对我国古典诗词的押韵,平仄,对仗三个最重要的特点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性认识。大概正是因为这一点。
《声律启蒙》作为学写诗词的入门书流传久远而不衰。此次整理,除将原文改排成简化字并添加标点外,还纠正了原刻中的一些错误,对其中难字的音义及典故进行了注释。
第三,四,五章为“诗词格律详解”。第三章讲解有关声律平仄和一般押韵方面的常识,第四章和第五章分别讲解与诗和词有关的格律常识。
书后另有附录三种:《诗韵常用字简表》《词韵常用字简表》《派人平声的中古常用人声字简表》,以方便读者查找选用。 当今欣逢盛世,经济繁荣,党和国家更英明倡导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故作者特将在高校教授古典词二十余年的经验凝成此书,相信会得到广大古典诗词爱好者和学习者的欢迎。
编辑推荐 : 全书共五章。第一,二章为“声律启蒙详解”《声律启蒙》是我国古代的一本蒙学书(儿童发蒙用的教科书),其特点是全部选用常用的字,词和典故,编成分韵排列,平仄和谐,对仗工整,义理健康的联语,读来抑顿挫,朗朗上口,命名人们能于诵读中对我国古典诗词的押韵,平仄,对仗三个最重要的特点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性认识。
大概正是因为这一点。《声律启蒙》作为学写诗词的入门书流传久远而不衰。
此次整理,除将原文改排成简化字并添加标点外,还纠正了原刻中的一些错误,对其中难字的音义及典故进行了注释。 第三,四,五章为“诗词格律详解”。
第三章讲解有关声律平仄和一般押韵方面的常识,第四章和第五章分别讲解与诗和词有关的格律常识。书后另有附录三种:《诗韵常用字简表》《词韵常用字简表》《派人平声的中古常用人声字简表》,以方便读者查找选用。
当今欣逢盛世,经济繁荣,党和国家更英明倡导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故作者特将在高校教授古典词二十余年的经验凝成此书,相信会得到广大古典诗词爱好者和学习者的欢迎。 目录 : 序 前言 第一章 声律启蒙(上) 一东 二冬 三江 四支 五微 六鱼 七虞 八齐 九佳 十灰 十一真 十二文 十三元 十四寒 十五删 第二章 声律启蒙(下) 一先 二萧 三肴 四豪 五歌 六麻 七阳 八庚 九青 十蒸 十一尤 十二侵 十三覃 十四盐 十五咸 第三章 声律韵律常识简介 第一节 声律 一、什么叫平仄 二、古典诗词中的平仄如何区分 第三节 韵律 一、韵、韵部和韵母 二、平水韵简介 第四章 诗律 第一节 古代诗歌发展概说 第二节 古体诗的格律 一、古体诗的句式 二、古体诗的平仄 三、古体诗的对仗和押韵 四、古体诗例读 第三节 近体诗的格律 一、近体诗的句式 二、近体诗的对仗 三、近体诗的押韵 四、近体诗的平仄 五、近体诗例读 第五章 词律 第一节 词的起源与分类 第二节 词牌、词谱与词名 第三节 词的格律 第四节 词谱释例 第五节 唐宋词例读 附录 1.诗韵常用字简表 2.词韵常用字简表 3.派入平声的常用中古人声字简表 读过这本书吗? 最近在读 读过 想读 还不熟悉 我的评价: 尚未评价 > 有2人读过 > 有1人想读 图书城书评: 我来评论这本书 > 当当网书评(9条) > 卓越网书评(6条) 图书城书列: 加入到我的书列 加入到社交网站或博客: 加入到校内网 加入到51.com 加入到搜狐博客 加入到聚友网 博客:Flash代码 JavaScript 代码 更多图书。
阴阳五要奇书(上、中、下)——《故宫珍本丛刊》精选整理本丛书 塑料异型材生产技术与应用实例 交联聚合物溶液及其在采油中的应用 建筑保温隔热材料 高性能结构陶瓷及其应用 天然高分子改性材料及应用 汽车用制动液、传动液及添加剂 丙烯酸酯胶黏剂 艺术家通信——塞尚、凡·高、高更通信录 洗涤剂原料及配方精选 玻璃钢制品手工成型工艺(第二版) 艺术的真谛——朗朗书房·西方艺术史论名著 地坪涂料与涂装工 防腐蚀涂料与涂装工 中国材料工程大典(第6卷上) 中国材料工程大典(第8卷上) 中国材料工程大典(第10卷) 中国材料工程大典(第7卷) 家庭中西医保健宝典 审理监督理论与实践 联系客。
《山中示弟》
【唐】王维
山林吾丧我,冠带尔成人。
莫学嵇康懒,且安原宪贫。
山阴多北户,泉水在东邻。
缘合妄相有,性空无所亲。
安知广成子,不是老夫身。
这首诗押“上平十一真”韵,其韵脚和平仄分析如下:
山林吾丧我,冠带尔成人。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人【上平十一真】
莫学嵇康懒,且安原宪贫。
仄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平 ◆贫【上平十一真】
山阴多北户,泉水在东邻。
平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 ◆邻【上平十一真】
缘合妄相有,性空无所亲。
平仄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 ◆亲【上平十一真】
安知广成子,不是老夫身。
平平仄平仄 仄仄仄平平 ◆身【上平十一真】
其中,“安知广成子”一句有拗救:第三字应为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广”,于是在第四字位置补回一个平声字“成”,属于五言出句自救的“三拗四救”。
诗中,以下几句为对偶句:
莫学嵇康懒,且安原宪贫。
山阴多北户,泉水在东邻。
缘合妄相有,性空无所亲。
典故说明:
1、吾丧我:指进入“自忘”的精神境界。《庄子·齐物论》:“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
2、冠带:帽子与腰带,此处指仕宦。《礼记·内则》:“冠带垢,和灰请漱。” 宋 司马光 《晚食菊羹》诗:“归来褫冠带,杖履行东园。”
3、嵇康懒:《昭明文选》卷四十三、三国魏·嵇叔夜(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少加孤露,母兄见骄,不涉经学。性复疏懒,筋驽肉缓,头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大闷痒,不能沐也。每常小便,而忍不起,令胞中略转乃起耳。又纵逸来久,情意傲散。简与礼相背,懒与慢相成。”
4、原宪贫:贤士能安贫乐道。《庄子集释》卷九下〈杂篇·让王〉:“原宪居鲁,环堵之室,茨以生草,蓬户不完,桑以为枢而瓮牖,二室,褐以为塞,上漏下湿,匡坐而弦。子贡乘大马,中绀而表素,轩车不容巷,往见原宪。原宪华冠縰履,杖藜而应门。子贡曰:「嘻!先生何病?」原宪应之曰:「宪闻之:『无财谓之贫,学而不能行谓之病。』今宪,贫也,非病也。」子贡逡巡而有愧色。原宪笑曰:「夫希世而行,比周而友,学以为人,教以为己,仁义之慝,舆马之饰,宪不忍为也。」唐成玄英疏:「原宪,孔子弟子,姓原,名思,字宪也。周环各一堵,谓之环堵,犹方丈之室也。以草盖屋,谓之茨也。褐,粗衣也。匡,正也。原宪家贫,室唯环堵,仍以草覆舍,桑条为枢,蓬作门扉,破瓮为牖,夫妻二人各居一室,逢雨湿而弦歌自娱,知命安贫,所以然也。」”
5、缘:佛教用语,即因缘,指事物得以产生和存在所依赖的原因和条件。佛教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和现象(诸法),皆因缘和合所生。相:事物之相状。有:梵文的意译,“存在”之意。盖“缘合”即生诸法,而诸法可见可知,各有其相状,所以说“缘合”“相”就存在;然佛教又认为,诸法本无实性,皆是虚妄,故又有“妄相”之语。
6、广成子:黄帝时期汝州人,住临汝镇崆峒山上。为道家创始人,位居道教“十二金仙”之首。传说广成子活了1200岁后升天,在崆峒山留下了两个升天时的大脚印。 一说广成子是太上老君的化身,《太上老君开天经》:“黄帝之时,老君下为师,号曰广成子。二说“道”的化身曾三次降于人间,分为黄帝时期的广成子、西周时期的老子、东汉时期的张道陵。消自阴阳,作《道戒经》、《道德经》。黄帝以来,始有君臣父子,尊卑以别,贵贱有殊。”
所谓词牌,就是指唐宋时代经常用以填词的大致固定的一部分乐曲的原名.词牌数目,大约有八百七十多个(包括少数金、元词调). 词的内容多数已与词牌的意义无关。
事实上,从北宋开始,词人在词牌之外,往往另加题名或序言以说明词意。 至于各词牌的出处,只有少数是可以考证的,绝大部分已无法弄清其来历了. 但一般而言,词牌的产生大约有以下几种情况: ⑴原来的乐府诗题(如"乌夜啼","长相思"等) ⑵唐代教坊乐曲的名称(如"浪淘沙","西江月"等) ⑶根据词的内容而定(如"临江仙"----原写水仙,"双双燕"----原咏燕子等) ⑷取别人诗句中几字(如"醉春风"----李白"丝管醉春风","看花回"----刘禹锡"无人不道看花回"等) ⑸取某些历史故事(如"解连环"----出《庄子》"连环可解也","塞翁吟"----出《淮南子》塞翁失马等) ⑹取本词几字(如"忆秦娥","占春芳"等) ⑺词人自制,如柳永,姜夔等本身就是作曲家,他们作的曲自己填上词,再根据词意自定; ⑻用原有词牌,增字数后改称(如"甘州令","浪淘沙慢"等) ⑼根据词的字数定(如"三字令","十六字令"等) ⑽有综合两个词牌定的(如"江城梅花引"等) ⑾用人名(如"西施","虞美人"等) ⑿用地名(如"南浦","伊川令"等) ⒀用乐调(如"角招","四犯令"等) 。
。 当然,还应该注意到词牌名的四种情况: ⑴调同名异,也就是一调数名(其中一个是本名,其余皆为别名)。
如"念奴娇"是本名,"百字令"、"大江东去"、"酹江月"等皆为别名; ⑵调异名同,也就是几个调同名。如"菩萨蛮"又名"子夜歌",而另外还有"子夜歌"的正调,完全与之不同; ⑶调异句同,即有些词调字句全同,但谱入音乐时的腔调并不相同,不容混淆也。
如"解红"、"赤枣子"、"捣练子"三调,均为五句,两句三字,三句七字,排列全同,而且都是平声韵。但每句的平仄安排却不尽相同,不能把它们视为同调; ⑷调同句异,也就是一调数体。
一个词牌之下,有数种不同的词体,当然,其中有正格和别格(异体)之分.如"念奴娇",辛稼轩的"书东流村壁"为正格,苏东波"大江东去"则为别格。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这些格式称为词谱)。人们不好把它们称为第一式、第二式等等,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
这些名字就是词牌。有时候,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格式的若干变体;有时候,同一个格式而有几个名称,那只因为各家叫名不同罢了。
⑴本来是乐曲的名称。 许多词都是很有名的,李清照的两首《如梦令》就是典型。
还有的是乐曲名字,例如《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像菩萨。当时教坊因此谱成《菩萨蛮》曲。
据说唐玄宗爱唱《菩萨蛮》词,可见是当时风行一时的曲子。《西江月》、《卜算子》《风入松》、《蝶恋花》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
这些都是来自民间的曲调。 ⑵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
例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最初一首词开头两句是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所以词牌就叫《忆秦娥》,又叫《秦楼月》。《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又名《谢秋娘》但因白居易有一首咏“江南好”的词,最后一句是“能不忆江南?”,所以词牌又叫《忆江南》。
《如梦令》原名《忆仙姿》,改名《如梦令》,这是因为后唐庄宗所写的《忆仙姿》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等句。《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这是由于苏轼有一首《念奴娇》,第一句是“大江东去”。
又叫《酹江月》,因为苏轼这首词最后三个字是“酹江月”。 ⑶本来就是词的题目。
《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唉乃曲》咏的是泛舟,《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抛球乐》咏的是抛绣球,《更漏子》咏的是夜。这种情况是最普遍的。
凡是词牌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说,词牌同时也是词题,不另有题目了。 但是,绝大多数的词都不是用“本意”的,因此,词牌之外还有词题。
一般是在词牌下面用较小的字注出词题。在这种情况下,词题和词牌不发生任何关系。
一首《浪淘沙》可以完全不讲到浪,也不讲到沙;一首《忆江南》也可以完全不讲到江南。这样,词牌只不过是词谱的何罢了。
为了方便填词,人们常把词牌收录成册。古代著名的词谱有钦定词谱、白香词谱、诗韵新编等。
有了这些词谱,大大提高了人们的填词效率。 卜算子,词牌名。
双调,四十四字,前后阕各两仄韵,上去通押。也有一体单押入声韵。
词牌格式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陆游 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浣溪沙,词牌名。 双调四十二字,前阕三平韵,后阕两平韵,一韵到底。
后阕开始两句一般要求对仗。 词牌格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醉花阴,词牌名。 双调五十二字,前后阕各三仄韵,一韵到底。
词牌格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浪淘沙,词牌名。 亦称《浪淘沙令》、《卖花声》《过龙门》。
双调五十四字,前后阕各四平浪淘沙,一韵到底。 词牌格式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欧阳修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
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
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临江仙,词牌名。
又名《谢新恩》、《雁后归》、《画屏春》、《庭院深深》、《采莲回》、《想娉婷》、《瑞鹤仙令》、《鸳鸯梦》、《玉连环》。 双调六十字,前后阕各三平韵,一韵到底。
词牌格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满江红,词牌名。 双调九十三字,前阕四仄韵,后句五仄韵,前阕五六句,后阕七八句要对仗。
后阕三字四字也用对仗,此调例用。
要区别平仄,先要懂得四声。
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古代汉语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
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曰: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简单来说,区别平仄要诀是"不平就是仄"。
现代汉语 在现代汉语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 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即所谓第一声、第二声。
古代上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一部份变为去声,一部份仍是上声。上声是现代汉语并音的第三声。
古代去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仍是去声,即第四声。 古代入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存在;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里去了。
现代汉语四声声调表如下: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第一声 第二声 第三声 第四声 例如: 妈 麻 马 骂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简单说,在现代汉语四声中,第一声、第二声是平声;第三声、第四声是仄声。 粤语九声 现代粤语仍存在著『平、上、去、入』四声,并细分为九声,分别为「阴平」、「阴上」、「阴去」、「阳平」、「阳上」、「阳去」、「阴入」、「中入」和「阳入」。
粤语九声声调表如下: 阴 阳 阴 中 阳 平 上 去 平 上 去 入 入 入 si1 si2 si3 si4 si5 si6 si7 si8 si9 诗 史 试 时 市 事 色 锡 食 粤语九声中,第一、四声(阴平、阳平声)是平声,其他的七声(上、去、入声)都属仄声。 以后查字典的时候(如商务大词典),只要看看它在注音上的数字(通常在右上角)是1-9中的那一个,便知是平是仄了。
后记: 古人吟诗作对是按古音的, 当用今音朗读古联时, 就容易误会古人平仄不合联律了。举例如 "吸来江水煮新茗;卖尽青山当画屏。
" 按普通话四声, 吸来江水煮新茗; 平平平仄仄平平 卖尽青山当画屏。 仄仄平平平仄平 按古四声则是, 吸来江水煮新茗; 仄平平仄仄平仄 卖尽青山当画屏。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从以上平仄排列,用古声是合联律,而用今音则不合了(最起码的句末上仄下平铁律都不符)。故以后谈论联中平仄时,首先要了解创作人是根据古音,今音,还是地方方言出联;否则便会弄出笑话来。
四声与平仄 四声,这里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我们要知道四声,心须先知道声调是怎样构成的。
所以这里先从声调谈起。 声调,这是汉语(以及某些其它语言)的特点。
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拿普通话来说,共有四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古代的四声是: ⑴平声。
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⑵上声。
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⑶去声。
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⑷入声。
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
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存着入声。 湖南的入声不是短促的了,但也保存着入声这一调类。
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语里,入声已经消失了。北方的入声字,有的变为阴平,有的变为阳平,有的变为上声,有的变为去声。
就普通话来说,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西南方言中(从湖南到云南)的入声字一律变成了阳平。
古代的四声高低升降的形状是怎样的,现在不能详细知道了。依照传统的说法,平声应该是一个中平调,上声应该是一个升调,去声应该是一个降调。
入声应该是一个短调。《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疏藏。
这种叙述是不够科学的,但是它也让我们知道了古代四声的大概。 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
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在诗词中,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
什么字归什么声调,在韵书中是很清楚的。在今天还保存着入声的汉语方言里,某字属某声也还相当清楚。
我们特别应该注意一字两读的情况。有时候,一个字有两种意义(往往词性也不同),同时也有两种读音。
例如“为”字,用作“因为”、“为了”,就读去声。在古代汉语里,这种情况比现代汉语多得多。
现在试举一些例子: 骑,平声,动词,骑马;去声,名词,骑兵。 思,平声,动词,思念;去声,名词,思想,情还。
誉,平声,动词,称赞;去声,名词,名誉。 污,平声,形容词,污秽;去声,动词,开脏。
数,上声,动词,计算;去声,名词,数目,命运;入声(读如朔),形容词,频繁。 教,去声,名词,教化,教育;平声,动词,使,让。
令,去声,名词,命令;平声,动词,使,让。 禁,去声,名词,禁令,宫禁;平声,动词,堪,经得起。
杀,入声,及物动词,杀戮;去声(读如晒),不及物动词,衰落。 有些。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3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