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末年,权臣贾似道独擅朝纲,对蒙古推行妥协投降政策。
蒙古军围攻鄂州的时候,他瞒着朝廷私下与忽必烈签订了和约,以换取蒙古军北撤;而且隐瞒真相,谎报战功,靠着欺骗过日子。贾似道毕竟做贼心虚,惟恐阴谋败露,因此极力打击作战有功将领,以致将士离心,武备松弛,国力日益衰弱。
忽必烈回到北方后,打败了和他争夺汗位的阿里不哥(拖雷幼子),登基称汗,把都城迁至燕京(今北京)。这时他想起了与南宋订立的和议,遂派信使郝经到临安,敦促南宋履行和约条款。
贾似道为了不使私订和约的事情败露,就把郝经扣留,长期软禁在真州(今江苏仪征),这给了蒙古以再次大规模南侵的口实。此后,忽必烈平定山东李坛叛乱,稳定了在中国北方的统治。
接着又着手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并扩充军队,制造兵器,增修战船,积极为攻取南宋创造条件。这时,南宋潼川安抚副使刘整因受上司整治,向朝廷申诉无门,愤然以泸州十五郡降附蒙古。
刘整的叛降,使忽必烈完全了解了南宋的国情虚实,因此下定消灭南宋的决心。忽必烈总结以往攻宋的战略得失,认识到要打开攻宋战争的新战局,必须选准用兵突破口,从战略上改变过去的做法。
为此,忽必烈多次召开军事会议,让众将领充分发表意见,献计献策。刘整向忽必烈提出:“攻宋方略,宜先从襄阳入手,攻蜀不如攻襄,无襄则无淮,无淮则江南唾手可得。
如果攻下襄阳,浮汉入江,则南宋可平。”忽必烈采纳了刘整的建议,制定出以主力进攻襄樊,扼制长江中游,实施中间突破,然后顺江东下、直取临安的战略方针。
忽必烈选择襄樊这块战略要地作为进攻南宋的突破口,正击中了南宋的要害。襄樊地处南阳盆地南端,西邻关陕,东达江淮,南通荆湖、巴蜀,北距三都,为鄂、豫、陕交通要冲。
樊城居汉水北,襄阳在汉水南,两城隔水相对,互为犄角,地形险要,易守难攻,是扼守长江的屏障。忽必烈出兵前,按刘整的建议,用玉带贿赂依附贾似道的鄂州帅吕文德,以置榷场互市为名,秘密在樊城外的鹿门山修筑堡垒,建立了进图襄樊的第一个据点。
蒙古至元四年(宋咸淳三年,1267年)冬,忽必烈以南宋扣留郝经为借口,命阿术为主帅,刘整为副帅,备师进攻襄樊,同时出兵川蜀、淮西,配合中路进攻。南宋派吕文德的弟弟吕文焕知襄阳府兼京西安抚副使,以重兵防守,两军在襄阳城下对峙。
忽必烈向阿术下达围城阻援、先困后攻的作战指导方针。阿术军在忽必烈的授意下,开始在襄阳外围构筑长围,用垒寨连接起来,以阻止城内宋军出击;又派重兵于鹿门山和襄阳西边的万山,以断宋军粮道;接着在万山、白河口(襄阳南)汉水中立栅,切断宋军沿汉水增援的道路,又在德安(今湖北安陆)、京山(今湖北京山东)等地集结兵力,牵制和分散宋军增援部队,保障对襄阳的长期围困。
蒙古军虽把襄阳围得如铁桶一般,阿术仍然清醒地看到,宋军在战略上处于劣势,但在战术上却具有一定的优势,尤其长于扼守险隘要津和水战,而蒙军的弱点也恰恰在于水军力量不足。于是,他建议忽必烈增强围城水军的力量。
忽必烈吸取蒙哥汗兵败钓鱼城的教训,采纳了阿术的建议,增调战船五千艘,水兵七万人,投入襄樊战场。蒙古军所筑垒寨得水军之助,如虎添翼,使襄阳守军陷入了孤城困守的境地。
以后的战斗过程表明,蒙古军增强水军力量并投入战斗,是一个关系战役全局的战略性变化。蒙古至元六年(1269)三月,蒙古军又包围樊城,宋京湖都统制张世杰率兵救援,结果在赤滩浦被阿术军打败。
七月,宋沿江制置副使夏贵乘汉水暴涨之几率舟师援襄,在虎尾洲遭到蒙古水军重创。殿前副都指挥使范文虎以舟师支援,在灌子滩又为阅术军所败。
宋军几次入援失败,使得襄、樊两城的守军处境更加困难。蒙古派刘整在襄樊前线就地建造战舰,操练水军;又用张弘范议,加强襄樊外围城栅,襄樊与外地的水陆交通全部断绝。
襄阳守将吕文焕只能以小渔船渡汉水窥伺军情。他的哥哥吕文德没想到自己当初因贪小利,给朝廷和自己的亲属带来这么大的灾祸,悔恨不已,背发毒疽而死。
吕文德死后,南宋另派在两淮抗击蒙古军有功的李庭芝为京湖制置大使,继续督师进援襄樊。但贾似道怕李庭芝打了胜仗,再立战功于己不利,命自己的女婿、亲信范文虎从中进行牵制,不听李庭芝的约束。
范文虎以贾似道为靠山,相互勾结,整日在营中与妓妾嬉戏饮乐,根本不以襄阳告急为意。他推托未得朝廷命令,拒不出兵。
吕文焕得不到救援,只好率襄阳守军万余人出击突围,进攻襄阳西面的万山堡,结果被蒙古军击败,被迫又退入城中。在看不到南宋援兵的艰苦情况下,襄、樊两城军民利用江面上的一座浮桥相互支援,共同坚守。
他们拆房屋作柴烧,缝钞币当衣裳,丝毫没有动摇守城的决心。至元八年(1271),忽必烈称帝,改国号为“大元”。
在南宋朝野的一片呼吁下,范文虎不得已总统殿前司两淮诸军援襄。阿术率万户阿剌罕等与范文虎军在湍滩交战,大败宋军。
六月,范文虎又率舟师十万、战舰一千余艘,进至鹿门。这时汉水暴涨,阿术率诸将迎击,分水军为四翼,先以轻舟投入战斗,再以大船进击,。
1、解佩渚在襄阳城老龙瑅北面的汉江里,有很大一片沙洲。
这沙洲上林木葱茏,莽莽苍苍,好看极了。人们叫他‘解佩渚’。
传说汉朝有个才子叫郑交甫的,有一次游襄阳,在这个沙洲上遇上了下凡的仙女,而且彼此一见钟情。仙女于是解下身上佩戴的宝珠,送给了郑交甫,来表达对郑的爱慕。
这就是‘解佩渚’的故事。2、玉印岩在南漳县巡检镇南条荆山的金镶坪出口。
在遮阴蔽日的高山边,有一个天然石窟,其上刻有‘玉印岩’三个大字。传说两千多年前,楚国卞和就是在这里得到的名扬古今的和氏璧。
3、昭明台在襄阳城的中心地段,是为纪念南朝昭明太子萧统建筑的。昭明太子是梁武帝长子,生在襄阳,他因为编辑‘昭明文选’而闻名后世。
由于这个建筑雄踞城中,巍峨壮观,因此,自古以来,就被誉为‘襄城第一胜迹’。4、仲宣楼在襄阳城东南角城墙上。
东汉末年,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才华横溢的诗人王粲【字仲宣】据说就是在这里,写出了他的代表作‘登楼赋’。他因怀才不遇,郁郁不得志,这反而使他的文学才华得到了极好的发挥。
‘仲宣楼’是后人为纪念王仲宣而建的。5、老龙庙提起老龙庙的来历,襄阳城的老人大都知道一个传说。
传说很久以前,汉水经常泛滥成灾,害得襄阳一带的老百姓民不聊生。为了拦住泛滥的江水,老百姓日夜挑土筑堤,可屡筑屡垮。
一天,一个道人经过,看到襄阳人修堤情况,十分同情。于是这个道人脱下草鞋,拆开绳子,一头拴在万山腰上,一头钉在城墙上,人们沿草绳填土筑堤,从此拦住了洪水。
原来这个道人是个镇河神,他拆的草绳是一条老龙,后来人们就把这条堤称作老龙堤。人们在堤上建了一座庙,供奉龙王,这就是老龙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昭明台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襄阳城。
卞和献玉 春秋时,楚国人卞和在荆山(今襄樊市南漳县、保康县境内)得一璞玉,献给楚厉王。
玉工误断为石头,厉王以诈骗罪名,截去卞和的左足。武王继位后,他又去献璞,玉工又说是石,武王再截去其右足。
文王继位后,卞和抱着璞玉哭于荆山下。文王派人问询,卞和申诉了戮谩之冤,文王使玉工剖璞,果得宝玉,因称"和氏璧"。
秦始皇一统天下得和氏璧后,命丞相李斯在上面篆刻"受命于天,得之永昌"八字,作为传国之宝。后不知所终。
إ 围?之战 公元前703年,已开始强大的巴国要同邓国(城在今樊城北6公里邓城村)交好,先去征求楚国的同意。楚派遣使臣道朔带领巴国的使者韩服一道出使邓国。
道朔和韩服走到邓国南境时,遭到?国人的劫掠和杀害。因此楚国派斗廉带领军队联合巴国军队一道攻打?国。
邓国派养甥和珊甥领军援救?国,遏制了巴楚联军的围攻。后来楚巴两路前后夹攻,邓国军队因腹背受敌而战败,?人也乘夜幕溃逃。
楚巴与邓国之战,是有文字记载的发生在襄樊这块土地上的最早的战争。إ 楚建北津 西周末年,周王室日趋衰弱,楚乘势而起,开始向外进行军事扩张。
熊徇、熊鄂、若敖以后,楚横行南服,突破荆山,并由丹阳迁都郢,取荆州以立根基。楚武王五十年(前691)前后,楚灭罗、卢,以襄阳为北进中原并向东拓展的重要渡口和军事要塞,谓之北津。
楚灭邓国 邓国是今襄樊汉水以北的早期开发者,城在樊城北郊。楚文王十二年(前678),楚国军队渡过汉水,灭邓国,将势力扩展到汉水以北。
邓城是迄今所知襄樊一带最早的城池。 西汉置襄阳县 西汉初年始置襄阳县。
约高帝六年(前201)建襄阳城。西汉襄阳城疑在今襄阳古城西北汉水边,城址西北大半已淹没河中。
襄阳县建置延续2000多年至今未变,但襄阳何以得名有待考证。إ 刘表徙荆州治所于襄阳 东汉初平元年(190),长沙太守孙坚杀荆州刺史王,诏书以刘表为荆州刺史。
时江南战乱,刘表不能赴任,乃单马入宜城,请南郡人蒯越、襄阳人蔡瑁帮忙,占据襄阳城。是年冬,李?以刘表为镇南将军、荆州牧,封成武侯,襄阳遂为荆州治所。
时荆州辖长沙、零陵、桂阳、武陵、江夏、南阳、南郡、章陵8郡。在中原乱起的情况下,刘表使襄阳"南接五岭,北据汉川,地方数千里,带甲十余万",成为当时动乱社会中一块相对安定的地区。
保存至今的襄阳古城可能始建于此时。 隆中对 东汉建安十二年(207),刘备屯军新野,因徐庶推荐,"三顾茅庐"于隆中,请诸葛亮出山。
相见后,诸葛亮提出占荆、益两州,和好西南各族,联合孙权,整顿内政,伺机从荆、益两州北伐曹操的策略,以图统一中国,恢复刘汉帝业。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隆中对"。
后来,刘备大体根据这个计划,建立蜀汉政权,形成与曹魏、孙吴三分天下的格局。إ 水淹七军 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派大将关羽北攻驻守樊城的曹仁。
曹操派于禁、庞德增援曹仁,驻防于樊城北面的罩口川、鏖战岗、团山铺一带。时值八月,大雨滂沱,汉水暴涨,平地水深丈余。
于禁、庞德与诸将登小山避水。关羽利用曹军夏季屯兵在低洼地带的错误,命水兵乘早已备好的大船猛攻散困在各个冈顶的曹军。
庞德竭力应战,兵败被关羽擒杀。于禁及所领七军,皆死于水中。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关羽水淹七军的故事。إ 秦晋襄樊之战 前秦建元十四年(378),世祖苻坚以苻丕率兵7万攻襄阳,苟池领兵4万出武当会攻襄阳。
东晋梁州刺史朱序料秦军无船,疏于防备。秦军以5000骑渡水,得船百只,全军渡河,朱序退城中,坚守8个月。
秦苻坚大怒,限苻丕次年春攻下襄阳,"否则自杀,不许生还"。苻丕遂加紧攻势。
晋军桓冲率兵7万不敢前援,苻丕佯退,朱序反击获小胜,遂懈怠。秦军收买李伯护为内应,建元十五年(379),突然攻城,破襄阳,俘朱序。
إ 岳飞收复襄阳 南宋初期,金兵陷襄阳达6年之久,由伪齐政权统治。绍兴四年(1134),岳飞上书宋高宗:"襄阳六郡,地为险要,恢复中原,此为基本。
"遂率兵从鄂州西进,兵逼襄阳。伪齐守将李成以骑兵守河堤、步兵守平地迎战。
岳飞以长枪步兵击其骑兵,以骑兵攻其步兵,将李成骑兵赶入汉水,马踏步兵死伤无数,李成趁夜败退,岳飞遂占领襄阳。绍兴六年(1136),岳飞经襄阳进兵中原,收复了陕西商州和河南西部地区,但因宋高宗坚持妥协保权政策,岳飞被迫退兵鄂州驻守。
إ 宋元襄樊之战 南宋咸淳五年(1269),蒙古兵大举围攻襄阳,南宋派两淮安抚制置大使李庭芝督师救援,支持襄阳守将吕文焕多次打败蒙古兵。咸淳七年(1271),忽必烈正式建立元朝,把夺取襄阳当作南进灭宋的前哨,增兵围困。
至次年,襄阳城内柴、米、布奇缺。李庭芝在城西清泥河上游造船百艘,募民兵三千。
民兵部将张顺、张贵率队突破元军重围,把物资送入襄阳城内,张顺战死。后张贵出城求援兵,被元军杀害。
襄阳城西原建有双烈祠,以纪念二张。咸淳九年(1273),元军集中水陆军用火炮攻樊城,守将范天顺、牛富、王福先后战死。
元军占领樊城后,又集中更多火炮攻襄阳城。城内南宋诸将厌战,主将吕文焕顺势降元,襄阳失陷。
宋元襄樊之战前。
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地区之一,远在60万年前,人类已在此繁衍生息。
襄樊系襄阳、樊城两城合称,樊城因周宣王封仲山甫(樊穆仲)于此而得名,襄阳以地处襄水(今南渠)之阳而得名。樊城始于西周,襄阳筑城于汉初。
自东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荆州牧刘表徙治襄阳始,襄阳历来为府、道、州、路、县治所。襄樊市始建于1950年5月,1979年6月升为省辖市,1983年9月与襄阳地区合并,实行市带县体制。
1986年12月8日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襄樊已有2800多年的建城史,华夏第一古城池保存完好。
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诸葛亮在襄阳城西13公里处的古隆中寓居10年,成就了著名的“前出师表”“后出师表”和“隆中对”,闻名中外的《三国演义》120回中,有31回发生在襄樊这片大地上。宋玉、杜审言、孟浩然、皮日休、张继、李白、杜甫、米芾等一大批文人名士使襄樊大地更具人文底蕴。
襄樊拥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和自然景观。这里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神农氏和东汉汉光武帝刘秀的诞生地,有造型奇特的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多宝佛塔,有号称“华夏第一城池”全国最宽的护城河。
诸葛亮在襄阳隆中躬耕10年,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襄樊既是群雄逐鹿的古战场,也是历史文人骚客荟萃之地,孕育了楚国诗人宋玉、战国时期政治家伍子胥,唐代诗人杜审言、孟浩然、张继和宋代书画家米芾等文人名士,留下了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等历史贤达雅士的足迹和传颂千古的诗章。
李白在《襄阳曲》一诗中写道:“襄阳行乐处,歌舞白铜堤。江城回绿水,花月使人迷”。
近几年,全市大力开发了被确定为国家名胜风景区的古隆中风景区,修建了代表鄂西北民居的仿古一条街,恢复了建安七子之一王粲当年写下脍炙人口的名作《登楼赋》的仲宣楼以及明王府、昭明台,开辟了岘山自然风景区、檀溪万山风景区、鹿门山自然风景区和邓城遗址风景区。杜甫诗曰:“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王维的《汉江临眺》更是将悠悠汉江水融入了滔滔汉江情中,把汉江之美,襄阳之魅贯穿其中。 襄樊主要旅游景点:襄樊隆中 ·襄阳城 ·鹿门寺 ·米公祠 ·夫人城 ·习家池 ·广德寺 ··古隆中 ·襄阳古城 ·隆中风景名胜区 ·锦绣园 ·鹿门寺国家森林公园 ·米芾纪念馆 ·襄阳王府绿影壁 ·五道峡 ·水镜湖 ·南河小三峡 ·白水寺 ·九道河漂流 ·承恩寺 ·龙王峡河流·白竹园寺 ·唐梓山 ·薤山 ·野花谷 ·香水河·汤池峡温泉。
襄阳、樊城之战(卷名:军事) 蒙古至元五年(宋咸淳四年,1268)至元至元十年,元军长期围困,并最后夺取南宋重镇襄阳、樊城(今湖北襄樊市)的作战。
忽必烈即蒙古污位后,实行了统一内部、稳定后方、奖励农耕、采用汉法等政策,日益强盛。至元五年,为了攻灭南宋,采纳宋降将刘整的建议,改取蜀入江、席卷江东,为夺取襄樊、浮汉入江、直趋临安(今杭州)的新作战方略。
九月,派都元帅阿术、刘整率各路兵进攻襄阳、樊城。 襄阳、樊城隔汉水相对,顺流可直入长江,是南宋的军事重镇,城高池深,粮草充足,驻有重兵防守。
蒙古军针对襄樊设防情况,采取长期围困、待机攻城的战法。到七年,先后在襄阳西南30里的鹿门山、城东北10里的白河口修筑城堡,控制白河、汉水及陆路交通。
又在城西10里的万山筑城以断其西路,在城南30里的灌子滩立栅以断其东路。在樊城迎旭门外汉水中,筑实心台(今东敌台),上置弩炮,阻宋水上援军。
时南宋权相贾似道把持朝政,昏庸腐败,曾与忽必烈订有割地称臣的密约,不派得力将领率兵增援。所以,虽有几路援兵,守将吕文焕也多次出击,未能改变被围困的局面。
蒙古军因缺少水兵,围城不严,每当汉水上涨时,宋军仍可由水路运送物资进城。蒙古军为加强水上作战能力,练水兵7万,造战舰5000艘,切断襄樊与城外的交通。
襄阳一再告急。八年六月,宋廷被迫派殿前副都指挥使范文虎率水军10万增援,未至鹿门,即被蒙古军击退。
九年,城内盐柴布帛奇缺。宋军不得已暗派人到襄阳西北清泥河上游均州(今湖北均县)境内,造轻舟百艘,募勇士3000,由民兵部将张顺、张贵率领,乘五月汉水上涨,先将载有物资的船只隐蔽于白河口内,夜间,驶入汉水,途中遭蒙古水军截击,转战一夜,张顺战死。
黎明,张贵才将物资运入襄阳。后张贵率军从水路接应南来的援军,遭截击全军覆没。
此后,两城与外联系断绝,仅借汉水上浮桥,互相支援。 十年正月,元军采取各个击破战法,烧毁襄樊之间的浮桥,集中兵力,配以威力大、射程远的回回炮,水陆夹攻已被孤立的樊城。
城破,守将牛富战死。元军转兵进攻襄阳。
二月,主将吕文焕以城降,守将范天顺不屈而死。此战是元灭南宋关键性的一战。
元军取胜的主要原因是作战方略正确,指挥得当,适时克服了缺乏水军的弱点,加强了作战能力。南宋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朝廷腐败,救援无力。
【汉皋解佩】汉皋:山名,在今湖北襄阳县西北;佩:玉佩.相传周郑交甫于汉皋台下遇二女,解佩相赠.后多指男女的爱慕赠答.
【山公倒载】山公,指晋·山简.山简性嗜酒,镇守襄阳,常游高阳池,饮辄大醉.其指醉酒后躺倒在车上.形容烂醉不醒.
〖按甲不出〗 成语典故: (源)洧欲退保江陵,颖士说曰:‘襄阳乃天下喉襟,一日不守,则大事去矣……’洧乃按甲不出. 宋·洪迈《容斋随笔·五笔·萧颖士风节》
〖傲睨自若〗 成语典故: 郑太穆郎中为金州刺史,一日忽致书于襄阳于司空頔,其言恳切,而傲睨自若,似无郡僚之礼. 宋·王谠《唐语林·豪爽》
〖不慌不忙〗 成语典故: 轮起刀来望我脖子砍,不慌不忙缩了头. 元·高文秀《襄阳会》第三折
〖不拘文法〗 成语典故: 为征南功曹,止举大纲而已,不拘文法.简益器之,转为记室参军. 晋·习凿齿《襄阳者旧记》
〖触目悲感〗 成语典故: 来达襄阳,触目悲感,略无欢情. 《晋书·习凿齿传》
〖岑牟单绞〗 成语典故: 岑牟单绞何曾著,莫道猖狂似祢衡. 唐·皮日休《襄阳春游》
〖沉默寡言〗 成语典故: 梁崇义,长安人,以升斗给于市,有臀力,能卷金舒钩.后为羽林射生,从来瑱于襄阳,沉默寡言,众悦之,累迁为偏裨. 《旧唐书·梁崇义传》
〖伏龙凤雏〗 成语典故: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刘备访世事于司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备问为谁,曰:‘诸葛孔明、庞士元也.’ 裴松之注引《襄阳记》
〖攻心为上〗 成语典故: 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 《三国志·蜀志·马谡传》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裴松之注引《襄阳记》
〖悔过自忏〗 成语典故: 僧教宽悔过自忏,后岁余,方如旧. 宋·张邦基《墨庄漫录·襄阳天仙寺》
〖厚礼卑辞〗 成语典故: 我本待要养性修真避世尘,今日个厚礼卑辞征聘紧. 元·高文秀《襄阳会》楔子
〖浑然天成〗 成语典故: 阁下负超卓之奇才,蓄雄刚之俊德,浑然天成,无有畔岸. 唐·韩愈《上襄阳于相公书》
【汉皋解佩】汉皋:山名,在今湖北襄阳县西北;佩:玉佩。
相传周郑交甫于汉皋台下遇二女,解佩相赠。后多指男女的爱慕赠答。
【山公倒载】山公,指晋·山简。山简性嗜酒,镇守襄阳,常游高阳池,饮辄大醉。
其指醉酒后躺倒在车上。形容烂醉不醒。
〖按甲不出〗 成语典故: (源)洧欲退保江陵,颖士说曰:‘襄阳乃天下喉襟,一日不守,则大事去矣……’洧乃按甲不出。 宋·洪迈《容斋随笔·五笔·萧颖士风节》〖傲睨自若〗 成语典故: 郑太穆郎中为金州刺史,一日忽致书于襄阳于司空頔,其言恳切,而傲睨自若,似无郡僚之礼。
宋·王谠《唐语林·豪爽》〖不慌不忙〗 成语典故: 轮起刀来望我脖子砍,不慌不忙缩了头。 元·高文秀《襄阳会》第三折〖不拘文法〗 成语典故: 为征南功曹,止举大纲而已,不拘文法。
简益器之,转为记室参军。 晋·习凿齿《襄阳者旧记》〖触目悲感〗 成语典故: 来达襄阳,触目悲感,略无欢情。
《晋书·习凿齿传》〖岑牟单绞〗 成语典故: 岑牟单绞何曾著,莫道猖狂似祢衡。 唐·皮日休《襄阳春游》〖沉默寡言〗 成语典故: 梁崇义,长安人,以升斗给于市,有臀力,能卷金舒钩。
后为羽林射生,从来瑱于襄阳,沉默寡言,众悦之,累迁为偏裨。 《旧唐书·梁崇义传》〖伏龙凤雏〗 成语典故: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刘备访世事于司马德操。
德操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
’备问为谁,曰:‘诸葛孔明、庞士元也。’ 裴松之注引《襄阳记》〖攻心为上〗 成语典故: 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
《三国志·蜀志·马谡传》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裴松之注引《襄阳记》〖悔过自忏〗 成语典故: 僧教宽悔过自忏,后岁余,方如旧。 宋·张邦基《墨庄漫录·襄阳天仙寺》〖厚礼卑辞〗 成语典故: 我本待要养性修真避世尘,今日个厚礼卑辞征聘紧。
元·高文秀《襄阳会》楔子〖浑然天成〗 成语典故: 阁下负超卓之奇才,蓄雄刚之俊德,浑然天成,无有畔岸。 唐·韩愈《上襄阳于相公书》〖军令如山〗 成语典故: 汝等只知刁明忠来襄阳原为探母,情有可原,却忘记军令如山,凡不听约束者斩无赦。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二章〖酒余饭饱〗 成语典故: 俺这里安排一席好酒……,我着他酒醉饭饱,走不动。 元·高文秀《襄阳会》第一折〖酒足饭饱〗 成语典故: 俺这里安排一席好酒……,我着他酒醉抉饭饱,走不动。
元·高文秀《襄阳会》第一折〖口诵心惟〗 成语典故: 手披目视,口诵其言,心惟其义。 唐·韩愈《上襄阳于相公书》〖龙翰凤雏〗 成语典故: 颜冉龙翰凤雏,曾史兰薰雪白。
《文选·刘孝标〈广绝交论〉》李善注:“习凿齿《襄阳记》曰:‘旧目诸葛孔明为卧龙,庞士元为凤雏。’”〖漏尽更阑〗 成语典故: 直等的漏尽更阑,街衢静悄。
元·高文秀《襄阳会》第一折〖磊落奇伟〗 成语典故: 世之龊者既不足以语之,磊落奇伟之人又不能听焉,则信乎命之穷也。 唐·韩愈《与于襄阳书》〖逆知所始〗 成语典故: 善观敌者,当逆知其所始;善制敌者,当先去其所恃。
清·黄邦宁《秦乞夏襄阳札子》〖清风朗月〗 成语典故: 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 唐·李白《襄阳歌》〖轻裘缓辔〗 成语典故: 轻裘缓辔踏地来,不减襄阳晋羊祜。
明·郭贞顺《上俞将军》〖千头橘奴〗 成语典故: 《三国志·吴志·孙休传》汝母恶我治家,故穷如是。然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岁上一匹绢,亦可足用耳。
裴松之注引《襄阳记》〖千头木奴〗 成语典故: 《三国志·吴志·孙休传》汝母恶我治家,故穷如是。然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岁上一匹绢,亦可足用耳。
裴松之注引《襄阳记》〖人定胜天〗 成语典故: 人强胜天。 《逸周书·文传》人定兮胜天,半壁久无胡日月。
宋·刘过《襄阳歌》〖人急偎亲〗 成语典故: 常言道人急偎亲我稍知。 元·高文秀《襄阳会》第一折〖声名赫奕〗 成语典故: 声名赫奕动天子,家世富贵连椒房。
宋·陆游《送襄阳郑帅唐老》诗〖荀令衣香〗 成语典故: 晋·习凿齿《襄阳记》载:东汉荀彧性喜香,常将衣服薰香,若去他人家坐一下,坐处三日有香气。〖心绪如麻〗 成语典故: 某因心绪如麻,忘却一语:此间有一奇士,只在襄阳城外二十里隆中。
使君何不求之?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熏香荀令〗 成语典故: 晋·习凿齿《襄阳记》载:东汉荀彧性喜香,常将衣服薰香,若去他人家坐一下,坐处三日有香气。熏香荀令偏怜少,傅粉何郎不解愁。
唐·李端《赠郭驸马》〖渊谋远略〗 成语典故: 其渊谋远略,必中事几。 宋·曾巩《自福州召判太常寺上殿札子》陛下渊谋远略,非臣所知。
宋·岳飞《奏画守襄阳等郡营田札子》〖足不出户〗 成语典故: 却说苏盼奴自赵司户去后,足不出门,一客不见,只等襄阳来音。 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五〖足不出门〗 成语典故: 却说苏盼奴自赵司户去后,足不出门,一客不见,只等襄阳来音。
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五〖众寡势殊〗 成语典故: 襄阳失守,边情沮丧,加众寡势殊,。
襄阳,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在建制28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养育了一代名相诸葛亮(卧龙),三国名士庞统(凤雏),唐代大诗人孟浩然(孟襄阳),张继、杜审言、皮日休,北宋著名书画家米芾(米襄阳)“允冠百王”的光武帝刘秀,东方圣人释道安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
《三国演义》120回故事中有30多回发生在襄阳。襄阳好风日(15张) 1987年襄阳市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市域内现已查明各时期的文化遗址200多处,有些文物古迹堪称世界之最。1990年至1992年在下辖枣阳市雕龙碑发掘一处新石器时代原始氏族公社聚落遗址,距今约6000年,内涵丰富,独具特色,属一种新的文化类型。
秦汉以前,襄阳为邓、卢、鄀、罗、鄢、谷、厉、随、唐等诸侯国之城,随后为楚境,秦汉以后又是三国文化的中心区域和历朝历代的重镇。古襄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3000年的历史长河中,大小战役难以数计,著名的战例就有:白起水灌鄢城之战、关羽水淹七军之战、朱序抗拒苻丕之战、岳飞收复襄阳之战、宋元襄阳之战、李自成进占襄阳之战、以及解放战争中的襄樊战役等。 襄阳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读史方舆纪要》称:“襄阳上流门户,北通汝洛,西带秦蜀,南遮湖广,东瞰吴越。”“以天下言之,则重在襄阳……”襄阳自古就是兵家、商家必争之地,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全面实施和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步伐加快,今天的襄阳,更是生机勃勃,商机无限,各种优势日益凸显,已成为中外客商投资的热土。
编辑本段襄阳史志 周朝分封同姓及有盟部族建国,境内主要有邓、谷、罗、随、唐、厉、卢戎等国。春秋战国时期,楚灭上述诸国设置县、邑,见史载者有随县、邓县和鄀、酂、卢等邑,又于今襄阳城置北津戍。
秦时为邓、筑阳、山都、酂、随、鄀、鄢、邔等县地。 襄阳县始建于西汉初年,以县治位于襄水(今南渠)之阳而得名,辖汉水以南、中庐县以东、县以北的地区。
武帝时属荆州刺史部南郡。 王莽时曾一度改称“相阳”,东汉光武帝时恢复原名,仍属荆州南郡。
献帝初平年间,荆州刺史刘表移州治于襄阳城内。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控制了南郡北部,置襄阳郡,郡治在襄阳城内。
曹魏、西晋时,仍属荆州襄阳郡。东晋时,因雍州(今陕西一带)人避难流入襄阳等地,为安置流民,孝武帝于太元十四年(389年)以襄阳为中心侨置雍州。
襄阳古韵(6张) 南北朝时期,宋元嘉二十六年(449年),划出荆州的襄阳、南阳、顺阳、新野、随等五郡为侨置雍州的实土,州治在襄阳城内。南齐沿仍。
梁朝时萧祭以襄阳降西魏,西魏改称襄州,置总管府。本县属襄州总管府襄阳郡。
北周沿仍。 隋文帝时属襄州。
隋炀帝时属襄阳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改郡为州。
贞观初年置山南道,治所在襄阳城内,本县属山南道襄州。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属山南东道(治所仍在襄阳城内)襄州(天宝时改州为郡,乾元时复称襄州)。
五代时,属山南道(实即山南东道)襄州。 北宋时,属京西南路襄州。
宣和元年(1119年)属京西南路襄阳府。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省邓城,入襄阳”,本县辖境遂扩展到汉水以北,仍属襄阳府。
元二十九年(1292年),属江北河南行中书省襄阳路。 明洪武初年,属湖广行中书省襄阳府。
洪武九年(1376年),属湖广承宣布政使司襄阳府。 1643年1月(崇祯十五年十二月),李自成一度改称襄阳为襄京。
清朝时期属湖北布政使司襄阳府。 中华民国2年,直属湖北省政府。
3年,属湖北省襄阳道。16年废道,县直属于省。
17年,属鄂北行政公署。21年,属湖北省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25年,属湖北省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其间,1930年7月至1932年6月,中国共产党在黄龙一带(县内其它地方为国民党统治)建立襄阳县苏维埃政权,属鄂豫边苏区领导。
1948年1月,襄阳县爱国民主政府成立,属桐柏行政公署第三专署及汉南办事处。1949年2月,属湖北省襄阳行政区专员公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湖北省襄阳行政区专员公署(1950年5月,复以襄阳县之襄阳、樊城两镇组建襄樊市,隶属襄阳专署)。1952年改称湖北省人民政府襄阳区专员公署,1955年改称湖北省襄阳专员公署,1979年改称湖北省襄阳地区行政公署(同年襄樊市省辖)。
1983年8月撤销襄阳地区,其行政区域并入襄樊市(地级市)。2010年12月9日正式改为湖北省襄阳市(地级市)。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0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