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部《论语》治天下 相关信息: 北宋初年的宰相赵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但绝不是一个学问家。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才会有“半部《论语》治天下”这样震聋发聩的名言传世。 赵普原本是淮南滁州的一名乡村教师。
公元956年,为了争夺淮南江北地区,后周大将赵匡胤率领大军与南唐守军在滁州打了一场恶仗。由于得到了赵普的帮助,赵匡胤大获全胜,为他日后的帝业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从此以后,赵普便被视作心腹,如影随形地追随赵匡胤建功立业。宋朝建立后,赵普参与制定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又辅助宋太祖统一了南中国。
到了宋乾德二年(964年)赵普被任命为宰相,晋封为韩王。 赵普一生先后三次做宰相,这在宋代并不多见。
按理说,赵普身居宰相高位,又是颇受倚重的开国元勋,只须照章办事即可功德圆满、善始善终,可是,赵普的仕途却一波三折,并不顺利。概言之,赵普的后半生是:因专横跋扈而受制约、因贪图钱财而受猜忌、因不学无术而受轻蔑、因结党徇私而遭罢黜。
就其秉性来说,来自大臣的不满,来自皇帝的约束、猜忌,甚至是罢黜,都不是不能忍受,使他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君臣上下对他的轻视。而“半部《论语》治天下”正是在他第二次为相时的一句牢骚不平之语。
宋初君臣认为,鉴于五代时期“大者称帝,小者称王”、“群犬交吠”般纷乱政局的根源在于藩镇拥有重兵,不受中央节制。而要避免宋朝成为第六个短命王朝,就必须“兴文教,抑武事”。
为了培养更多的文士,中央政府“崇建太学,教养多士”,还迅速恢复和完善了科举考试制度,加紧选拔文人充实各级官僚队伍。宋太宗更是明确提出,要“与士大夫治天下”。
君臣上下,注重文教蔚然成风。 相形之下,赵普的学力已明显地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
《宋史》卷256本传记载:“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太祖曾多次向赵普问及前朝制度,他都无以对答。
最使赵普难堪的一件事发生在宋太祖乾德初年,事情的经过是:“乾德建元,太祖谓古所未有,韩王(赵普)称誉,卢(多逊)曰:‘王衍在蜀,曾有此号。’太祖大惊,以笔涂韩王面曰:‘尔怎得及他!’韩王经宿不敢洗”。
这段话出自赵绍祖《读书偶记》,《宋史》卷三《太祖本纪》也记载此事,却多有不同,言太祖还说了一句话:作相须读书人。分明是说,你赵普并不是一个读书人,而不是读书人就不能做宰相。
如此看来,赵普后来在仕途上的失意就成了必然。 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赵普罢相,出任河阳三城节度使,这是他自当年滁州之战结识赵匡胤以来,第一次远离政治中心。
太平兴国六年(981年),赵普第二次出任宰相。赵普由野入朝,几年间朝中任用了更多的文人,已是物是人非,今非昔比,赵普昔日不学无术的劣势也就更加明显地凸现出来,君臣们也越发认为赵普的学养不够了。
据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乙编卷一记载:“赵普再相,人言普山东人,所读者止《论语》,……太宗尝以此语问普,普略不隐,对曰:‘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这就是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的“原生态”。从赵普的回答中不难看出其强烈的情绪化色彩,这完全是一种牢骚不平之语:言外之意是说,我读书范围是不出《论语》一书,可我当年能够靠它帮太祖平定天下,现在仍然能够靠它辅佐陛下您把天下治理好。
现今满腹经纶的文臣儒士遍布朝野,哪个又能有我的功劳大、能力强呢?——恐怕这就是这句话的真实含义。 那么,赵普的一句牢骚话何以会如此引人共鸣、传之久远?依笔者浅见,一为《论语》一书影响之广,一为“治天下”之意识深得士子之心。
《论语》一书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自战国初年成书以后,在儒家经典中并不占重要地位。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定《诗》、《书》、《礼》、《易》、《春秋》为儒学“五经”;到了东汉因倡导孝道,在“五经”之外又加上《孝经》和《论语》,变成了“七经”,这是《论语》第一次跻身于“经”;到唐代变化较大,除了《诗》、《书》、《易》不作变动,将《礼》分作《周礼》、《仪礼》和《礼记》,另加《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称作“九经”,《论语》未被列入;到唐文宗太和年间,在“九经”的基础上增加了《论语》、《孝经》和《尔雅》,称“十二经”;到了北宋年间,又加《孟子》称“十三经”,《论语》得以保留。
——从汉代到宋代,《论语》几次作为儒家典籍跻身“经书”之列。但是,即使同样是“经书”,也要依照篇幅长短划分等级,《论语》因其篇幅过短,只被看作是“小经”,所谓“小经”就是“大经”的辅助读物,而更多的时候,《论语》是被当作“经”之下的“传”或“记”来看待的。
所以,《论语》一书长期作为妇女儿童启蒙课本使用,唐代墓志记载不少妇女居家“常读《论语》”,杜甫在其《最能行》一诗中写道:“小儿学问止《论语》,大儿结束随商旅。”诗中讲的就是这种情况。
直到五代后期,赵普在滁州乡下对村童教书,授课范围想必不出《论语》,自己只知道《论语》,也就不足为奇了。 《论语》地位的真正提高。
赵普年轻时熟悉官吏(应处理)的事务,他学问不多,等到做了宰相,宋太祖常常用读书来劝他。他晚年读书勤奋,每次(退朝后)回到自己的住宅,关上门,打开书箱,拿出书,读一整天。到了第二天,处理政务时,处理决断很快。等到他死后,家里人打开书箱一看,原来是一部《论语》。
赵普性情沉着、严肃刚正,虽然对人多忌妒刻薄,但能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事。宋代初年,在宰相职位上的人,许多都拘于小节,按常规办事,不多言语,赵普却刚毅果断,没有谁能与他相提并论。他曾经上奏推荐某人担任某个官职,太祖不用这人。赵普第二天又上奏章举荐这人,太祖还是不用。第三天,赵普还是上报这个人。太祖十分生气,把赵普呈上的奏章撕碎了扔在地上。赵普脸色没有改变,跪着捡起撕碎的奏章回家了,过了些日子,(赵普)粘补连结好原来的奏章,重新像当初一样拿去上奏。太祖这才醒悟过来,终于任用了(赵普推荐的)那个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典出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太宗赵光义因此问他。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用来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
赵普夜读
解释 成语,形容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习的执着,也反应了努力、刻苦的表现。 典故 赵普,五代后周就是后来宋太祖赵匡胤出谋划策。赵匡胤做了皇帝,赵普升官拜枢密使,中枢令。 最初辅佐赵匡胤的时候,读过的书并不多,学问也不大。赵匡胤就却说赵普,只有多读书才能有学问,赵普听了羞愧满面,下决心要好好读书。 赵普读书并不好高务远,而是脚踏实地,扎扎实实,从重要的入手,后来官拜宰相后,日理万机,工作忙仍坚持读书,白天没有时间,就利用晚上的时间读书。 赵普在读书上并不单纯讲究读的多,而是注意理解文章的意思,他能从简单的书中悟出治理天下的道理。《鲁论》是古代任何读书人都必须读的书,也是最基础的书。赵普对这本书领悟和多,从这本书中掌握了很多治理天下的道理,因此他不段地反复看这本书。 有一个天,赵匡胤有臆见紧急国事,可是文武百官都退潮了于是他亲自到赵普家。发现赵普正在看书,便问看的是什么书?赵普回答说是“《鲁论》”。赵匡胤说这是小孩刚刚上学的时候读的书,能有什么用呢?赵普说:“别看它简单,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都可以从这本书里面找到。”。宋太祖听后赞叹不已。 赵普死后,整理他的书香箱的时候,发现里面只有《论语》的二十篇文章,可见他从这本书中的受益是多大。
北宋初期。
出了个很有名的宰相,他在幕后出谋划策,参与制定各种方针政策。一直影响着宋朝300年的统治。
这位宰相就是号称“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赵普。今天就给大家摆摆他三起三落的龙门阵。
赵普原本与赵匡胤同为后周世宗柴荣的部下,深谙赵匡胤的为人。他设计发动陈桥兵变,让赵匡胤黄袍加身,做了皇帝,即宋太祖。
但在论功行赏时,赵匡胤为稳住一班武将和后周的官员,仅封赵普为右谏议大夫。后来赵普又设计平定叛乱,解除外忧;劝太祖杯酒释兵权,以加强君权,从而使宋朝在开国之后避免走上历代杀功臣、夺兵权的老路;接着赵普又设计了一套强干弱枝、相互制约的官僚制度。
赵匡胤等中枢与地方政权部署完毕后,就任命赵普为门下侍郎、平章事,实际上就是宰相职位。赵普当了宰相后,一开始君臣关系甚是融洽。
宋太祖经常跑到赵普家里去,事先也不让人通知他。赵普由于深得宋太祖的信任,胆子逐渐变大了,常常接受贿赂。
一些人想当官,就走他的门路,不时有人给他送些礼物来,赵普是来者不拒。一次,吴越王钱做派人给赵普送来10坛“海产”。
赵普还没来得及拆开,宋太祖就到了。宋太祖在厅堂上看见这10只坛子,便问赵普是什么东西,赵普回答说:“这是吴越王送来的海产。”
宋太祖笑着说:“既然是吴越王送来的海产,一定不错吧,把它打开看看。”赵普忙吩咐仆人打开坛盖,在场的众人顿时傻了眼:坛里放的哪是什么海产?全是一块块的金子。
宋太祖是开国皇帝,最忌讳官员行贿受贿,他脸色一下子就沉了下来。赵普忙跪下向宋太祖请罪,说:“其实臣也没有详察,只是听他们说起,臣实在不知道里面装的是啥东西,还请陛下恕罪。”
宋太祖冷冷地说:“你就收下吧。他们以为任何国家大事都是由你们这班书生决定的。”
赵普一听心惊胆战,因为这实际上触及了皇权尊严。从此,宋太祖对赵普有点猜疑了。
不多久,又有官员告发赵普违反禁令,贩运木料。当时朝廷禁止私运秦陇大木,而赵普却到那里运木料为自己修造住宅。
手下的人也趁机冒用赵普的名义,私运一批大木到东京贩卖。紧接着,又有人弹劾赵普的儿子与枢密使李崇矩的女儿通婚。
当时规定,宰辅大臣之间不得相互通婚,以防架空皇权。随后又有翰林学士联名揭发赵普受贿,包庇抗拒皇命的外任官员。
这已经是欺君之罪了。这一系列事件都牵连到赵普,宋太祖大怒,要治赵普的罪。
尽管许多大臣都为赵普说情,宋太祖还是撤了赵普的宰相职位,贬为河阳三城节度、检校太尉、同平章事。宋太祖死后,弟弟赵光义继位,就是宋太宗。
弟继兄位,朝廷内外流言纷纷。刚好遇上太宗皇帝御驾亲征北汉,高梁河之役,宋军惨败,宋太宗也一度失踪,于是便有人策划谋立宋太祖的儿子赵德昭继位。
赵德昭也趁机拉拢北征将士。太宗回朝后闻讯大怒,逼迫赵德昭自杀。
宋太宗对皇位极其敏感。对自己同父异母的弟弟赵廷美也多有猜忌。
以致后来凡诬告赵廷美图谋不轨的人都受到了封赏。看到这种情况,赵普相时而动,对众人说:“太后曾令我书写懿旨。
命太祖传位于太宗。”接着当着众官弹劾赵廷美,说他毫无悔改之意。
宋太宗乘机将赵廷美贬往房州。赵普也因此与宋太宗结成了特殊的关系,不久升任司徒,封梁国公,二度出任宰相。
因为赵普在开国之初就曾建议“兴文教,抑武事”,宋朝君臣都很注重文教之风。赵普由野人朝,朝中早己任用了许多的文人。
他感到自己的学识已明显跟不上时代步伐,为此常常牢骚满腹。有人曾戏说山东人读书甚少,只读《论语》一书。
赵普刚好是山东人,太宗便问赵普这话是否属实。赵普说:“我过去所运用的知识的确都出自《论语》。
当年仅用了一半就辅佐太祖皇帝打下了天下,现在打算利用另一半来辅佐陛下治理天下。”这就是“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来历。
其实,当时《论语》连经书都算不上。直到北宋中期以后,刘敞首倡“七经”之说,《论语》才首次列入其中。
后来理学家朱熹又把《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抽出,连同《论语》、《孟子》合称“四书”,并为之详作“集注”,又把“四书”抬到“五经”之上,《论语》的地位才大大提高。到了元朝时,“四书”取代了“五经”,成为科举考试的必考内容,赵普的话这才备受关注。
赵普定计稳住了宋太宗的皇位,赵廷美为此郁郁而终,死时年仅38岁,宋太宗的长子赵元佐很为这位叔叔鸣不平,最终也发狂变成了疯子。宋太宗因此对赵普很不满,便以赵普没有学问为由,再次罢了他的相位,贬为武胜军(治今河南邓县)节度、检校太尉兼侍中。
一直到了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为报高梁河之辱,亲征幽蓟。因为自太祖杯酒释兵权后,多是文官打仗。
没想到战事很不顺利,正在进退两难之际,赵普又瞧准了时机,对太宗说:“陛下,我们长年累月在外打仗,谨防兵久生变。请班师回朝。”
宋太宗当然知道赵家天子地位就是因为后周战事连连而获得的,也担心别人依葫芦画瓢,夺了他的皇位,果然不敢久留,连忙打道回府。太宗对赵普进言颇为嘉奖,便在次年让赵普改任山南东道节度,改封许国公。
与此同。
①半部论语治天下:
赵普少年时当过小吏,没有学术,也不喜欢读书。后来当了宰相,宋太祖经常劝他读书。他一旦读书以后,很感兴趣,特别是晚年,手不释卷。他一回到家,就关起门来,打开箱子,拿出书来,一读就是一整天。第二天去办公,一切都处理得非常顺利。他死以后,家属打开箱子一看,就只是《论语》二十篇。
②太祖多次微服私访功臣之家,赵普每次退朝后都不敢穿便服。一天,大雪一直下到夜里,赵普以为皇上不会出来了。过了一会儿,听到敲门声,赵普赶忙出来,见太祖正立在风雪之中,赵普慌忙叩拜迎接。太祖说:“我已经约了晋王了。”随后太宗也到了,在厅堂铺上双层垫褥,三人席地而坐,用炭火烤肉吃,赵普的妻子在旁斟酒,太祖把她喊作嫂嫂。趁机与赵为策划攻打太原。赵普说:“太原阻挡着西、北两面,太原攻下来后,就要由我们来独挡了,不如暂且等到平定各国后,那么太原这样的弹丸棋子大的地方,还能逃到哪里去吗?”太祖笑道:“我的想法正是这样,只是试探一下你罢了。”
③赵普性格沉稳有城府,虽然很爱嫉妒别人,但能够以天下为己任。宋朝初年,当宰相的人大多心胸狭窄、因循保守,赵普刚毅果断,没有能与他相比。有一名大臣应当升官,太祖一向讨厌他的为人,不答应升他的官。赵普坚决地为他请求,太祖发怒道:“我就是不给他升官,你能怎么说?”赵普说:“刑罪是用来惩治罪恶的,赏赐是用来酬谢有功之人的,这是古往今来共同的道理。况且刑赏是天下的刑赏,不是陛下个人的刑赏,怎能凭自己的喜怒而独断专行呢?”太祖更加愤怒,起身就走,赵普也紧跟在他身后,过了很长时间也不离去,最终得到了太祖的认
可。
②半部《论语》治天下 相关信息: 北宋初年的宰相赵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但绝不是一个学问家。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才会有“半部《论语》治天下”这样震聋发聩的名言传世。 赵普原本是淮南滁州的一名乡村教师。
公元956年,为了争夺淮南江北地区,后周大将赵匡胤率领大军与南唐守军在滁州打了一场恶仗。由于得到了赵普的帮助,赵匡胤大获全胜,为他日后的帝业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从此以后,赵普便被视作心腹,如影随形地追随赵匡胤建功立业。宋朝建立后,赵普参与制定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又辅助宋太祖统一了南中国。
到了宋乾德二年(964年)赵普被任命为宰相,晋封为韩王。 赵普一生先后三次做宰相,这在宋代并不多见。
按理说,赵普身居宰相高位,又是颇受倚重的开国元勋,只须照章办事即可功德圆满、善始善终,可是,赵普的仕途却一波三折,并不顺利。概言之,赵普的后半生是:因专横跋扈而受制约、因贪图钱财而受猜忌、因不学无术而受轻蔑、因结党徇私而遭罢黜。
就其秉性来说,来自大臣的不满,来自皇帝的约束、猜忌,甚至是罢黜,都不是不能忍受,使他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君臣上下对他的轻视。而“半部《论语》治天下”正是在他第二次为相时的一句牢骚不平之语。
宋初君臣认为,鉴于五代时期“大者称帝,小者称王”、“群犬交吠”般纷乱政局的根源在于藩镇拥有重兵,不受中央节制。而要避免宋朝成为第六个短命王朝,就必须“兴文教,抑武事”。
为了培养更多的文士,中央政府“崇建太学,教养多士”,还迅速恢复和完善了科举考试制度,加紧选拔文人充实各级官僚队伍。宋太宗更是明确提出,要“与士大夫治天下”。
君臣上下,注重文教蔚然成风。 相形之下,赵普的学力已明显地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
《宋史》卷256本传记载:“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太祖曾多次向赵普问及前朝制度,他都无以对答。
最使赵普难堪的一件事发生在宋太祖乾德初年,事情的经过是:“乾德建元,太祖谓古所未有,韩王(赵普)称誉,卢(多逊)曰:‘王衍在蜀,曾有此号。’太祖大惊,以笔涂韩王面曰:‘尔怎得及他!’韩王经宿不敢洗”。
这段话出自赵绍祖《读书偶记》,《宋史》卷三《太祖本纪》也记载此事,却多有不同,言太祖还说了一句话:作相须读书人。分明是说,你赵普并不是一个读书人,而不是读书人就不能做宰相。
如此看来,赵普后来在仕途上的失意就成了必然。 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赵普罢相,出任河阳三城节度使,这是他自当年滁州之战结识赵匡胤以来,第一次远离政治中心。
太平兴国六年(981年),赵普第二次出任宰相。赵普由野入朝,几年间朝中任用了更多的文人,已是物是人非,今非昔比,赵普昔日不学无术的劣势也就更加明显地凸现出来,君臣们也越发认为赵普的学养不够了。
据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乙编卷一记载:“赵普再相,人言普山东人,所读者止《论语》,……太宗尝以此语问普,普略不隐,对曰:‘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这就是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的“原生态”。从赵普的回答中不难看出其强烈的情绪化色彩,这完全是一种牢骚不平之语:言外之意是说,我读书范围是不出《论语》一书,可我当年能够靠它帮太祖平定天下,现在仍然能够靠它辅佐陛下您把天下治理好。
现今满腹经纶的文臣儒士遍布朝野,哪个又能有我的功劳大、能力强呢?——恐怕这就是这句话的真实含义。 那么,赵普的一句牢骚话何以会如此引人共鸣、传之久远?依笔者浅见,一为《论语》一书影响之广,一为“治天下”之意识深得士子之心。
《论语》一书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自战国初年成书以后,在儒家经典中并不占重要地位。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定《诗》、《书》、《礼》、《易》、《春秋》为儒学“五经”;到了东汉因倡导孝道,在“五经”之外又加上《孝经》和《论语》,变成了“七经”,这是《论语》第一次跻身于“经”;到唐代变化较大,除了《诗》、《书》、《易》不作变动,将《礼》分作《周礼》、《仪礼》和《礼记》,另加《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称作“九经”,《论语》未被列入;到唐文宗太和年间,在“九经”的基础上增加了《论语》、《孝经》和《尔雅》,称“十二经”;到了北宋年间,又加《孟子》称“十三经”,《论语》得以保留。
——从汉代到宋代,《论语》几次作为儒家典籍跻身“经书”之列。但是,即使同样是“经书”,也要依照篇幅长短划分等级,《论语》因其篇幅过短,只被看作是“小经”,所谓“小经”就是“大经”的辅助读物,而更多的时候,《论语》是被当作“经”之下的“传”或“记”来看待的。
所以,《论语》一书长期作为妇女儿童启蒙课本使用,唐代墓志记载不少妇女居家“常读《论语》”,杜甫在其《最能行》一诗中写道:“小儿学问止《论语》,大儿结束随商旅。”诗中讲的就是这种情况。
直到五代后期,赵普在滁州乡下对村童教书,授课范围想必不出《论语》,自己只知道《论语》,也就不足为奇了。 《论语》地位的真正提。
①半部论语治天下: 赵普少年时当过小吏,没有学术,也不喜欢读书。
后来当了宰相,宋太祖经常劝他读书。他一旦读书以后,很感兴趣,特别是晚年,手不释卷。
他一回到家,就关起门来,打开箱子,拿出书来,一读就是一整天。第二天去办公,一切都处理得非常顺利。
他死以后,家属打开箱子一看,就只是《论语》二十篇。 ②太祖多次微服私访功臣之家,赵普每次退朝后都不敢穿便服。
一天,大雪一直下到夜里,赵普以为皇上不会出来了。过了一会儿,听到敲门声,赵普赶忙出来,见太祖正立在风雪之中,赵普慌忙叩拜迎接。
太祖说:“我已经约了晋王了。”随后太宗也到了,在厅堂铺上双层垫褥,三人席地而坐,用炭火烤肉吃,赵普的妻子在旁斟酒,太祖把她喊作嫂嫂。
趁机与赵为策划攻打太原。赵普说:“太原阻挡着西、北两面,太原攻下来后,就要由我们来独挡了,不如暂且等到平定各国后,那么太原这样的弹丸棋子大的地方,还能逃到哪里去吗?”太祖笑道:“我的想法正是这样,只是试探一下你罢了。”
③赵普性格沉稳有城府,虽然很爱嫉妒别人,但能够以天下为己任。宋朝初年,当宰相的人大多心胸狭窄、因循保守,赵普刚毅果断,没有能与他相比。
有一名大臣应当升官,太祖一向讨厌他的为人,不答应升他的官。赵普坚决地为他请求,太祖发怒道:“我就是不给他升官,你能怎么说?”赵普说:“刑罪是用来惩治罪恶的,赏赐是用来酬谢有功之人的,这是古往今来共同的道理。
况且刑赏是天下的刑赏,不是陛下个人的刑赏,怎能凭自己的喜怒而独断专行呢?”太祖更加愤怒,起身就走,赵普也紧跟在他身后,过了很长时间也不离去,最终得到了太祖的认 可。满意请采纳。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2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