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木三分发生地:南京小九华山成语故事:王羲之以书法为绝,书写更是非常的有力度。
一次,有人请王羲之,写了一块祭祀用的牌子立在玄武湖旁的小九华山上。几年过去了,当木工打算将字迹削掉重写时,发现墨迹已经入木三分之深。
龙蟠虎踞发生地:南京清凉山成语故事:三国时期,诸葛亮曾奉命前往京口(镇江)与孙权联手抗争曹操,途经南京时,登上清凉山石头城,感叹此地三面环山一面靠水,风水极佳,适合建都,赞美道:“钟山龙蟠,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也。”破镜重圆发生地:南京成语故事:南朝陈时,有一位乐昌公主,其丈夫徐德言察觉国家即灭,担心亡国后夫妻失散,于是将一面铜镜一分为二,夫妻二人各取一半放在身边。
不久之后,陈亡国,夫妻失散,后来经过千难万阻的寻找,他们终于以铜镜为信物将彼此找到。后来就以破镜重圆来形容失散多年的团聚。
赛虹桥位于南京城南集庆门西南长虹路上,跨秦淮河支流,明洪武年间建造,曾名赛工桥、赛公桥。明朝建都南京,工部与应天府(即南京)筑城竞赛,分段包工。应天府(传说以沈万三财力为主)提前竣工,并以余力建成此桥,名其“赛工桥”,后吏官为避讳上之嫌,以“工”“虹”音近,取“长虹卧波”之意,改名为“赛虹桥”,沿用至今,另传说,此桥为沈万三与其儿媳比赛建成,故亦称“赛公桥”。
2003年赛虹桥立交建成,因其靠近赛虹桥故名赛虹桥立交,赛虹桥立交北起水西门高架,南接凤台南路,东起中山南路,西连应天西路,包括凤台路拓宽、凤台路顺河桥、集庆门隧道等工程。
赛虹桥立交不仅是南京城建史上也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城市全互通双向立交,工程总投资12亿元,总面积13.26万平方米,桥路全长10公里,为39米宽双向6车道柏油路,单桥桩就有486个,立交从顶层到地面分四层,高23米,有8层楼高。
传说:
在老百姓心目中,赛虹桥其实一直都读作“赛公桥”,因为赛公桥的传说在老百姓中更为流传。
相传,这座桥是江南巨富沈万三的儿媳妇出资建造的。建南京城时,由于国家草创,国库空虚,朱元璋自知靠国家财力,无法完成这样庞大的工程。于是,强迫江南富户“认捐”南京城的筑城费用。
沈万三是个富可敌国的大富商,为了讨好明太祖,他一人认捐了建城费用的三分之一。后来,又捐献了建造都城外郭费用的一半。城刚筑好一半沈万三就逍遥自在起来,对于外壕上几道未架造的大桥等一些辅助建筑根本就不放在心上。他的儿媳妇一看这样下去非出大事不可,因为沈万三和明太祖是立过“赌约”的,误期就要杀头。而沈万三又很固执,从来都不听小辈规劝。他的儿媳是个聪明人,为了警戒公公造桥的质量和防止官员在验收时找岔子,就采取激将法,和公公提出“赌赛”筑桥。于是,她拿出自己的私房钱,日夜施工,抢在沈万三承诺的完工日期之前把桥修成,而且质量也要好于公公所造的桥。所以老百姓都称它为“赛公桥”。
明末,贵阳著名爱国文人杨龙友就居住在赛虹桥附近。他学兼文武,素有安邦定国之志,与复社名流侯朝宗(侯方域)等结为至友,并利用与马士英的同乡、姻亲关系,保护了不少东林党人。清兵南下时,他参与奉立隆武帝于福州,并以兵部右侍郎之职率孤军扼守仙霞岭,屡挫清军,后来,杨龙友因孤军难支,终于失关被俘,不屈而死。全家36口同时壮烈殉国。杨龙友文武兼备,尤擅绘画,《桃花扇》中有李香君面血溅扇,杨龙友以之点染成桃花一枝的故事,可见其绘画功底不浅。
秣陵是南京的最差的旧称。
秦代置秣陵县。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显示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威,曾经五次出巡,其中有两次路过今南京。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出巡回归,至金陵时,几个陪同的望气术士见金陵四周山势峻秀,地形险要,就对秦始皇说:金陵有天子气。
秦始皇一听大为不悦,命人开凿方山,使淮水流贯金陵,把王气泄散,并将金陵改为秣陵。
“秣”是草料的意思,意即这里不该称金陵,只能贬为牧马场。
秦朝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郡)。
秦朝所置秣陵、江乘、丹杨三县县治都在今南京地区,其管辖范围为宁镇山脉以南,横山以北,茅山以西的广大区域。
起初均隶属鄣郡,后又一度改属会稽郡。
今秣陵镇(一名秣陵关),就是秦汉时代南京地区的政治中心——秣陵县城。
李清照的词“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说的就是南京。
秣陵亦可指今南京市区的秣陵路。
【主词条:秣陵】秦代置秣陵县。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显示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威,曾经五次出巡,其中有两次路过今南京。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出巡回归,至金陵时,几个陪同的望气术士见金陵四周山势峻秀,地形险要,就对秦始皇说:金陵有天子气。
秦始皇一听大为不悦,命人开凿方山,使淮水流贯金陵,把王气泄散,并将金陵改为秣陵。“秣”是草料的意思,意即这里不该称金陵,只能贬为牧马场。
秦朝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郡)。秦朝所置秣陵、江乘、丹杨三县县治都在今南京地区,其管辖范围为宁镇山脉以南,横山以北,茅山以西的广大区域。
起初均隶属鄣郡,后又一度改属会稽郡。今秣陵镇(一名秣陵关),就是秦汉时代南京地区的政治中心——秣陵县城。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1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