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滥竽充数 南郭先生
2.戏为六绝句之二 杜甫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翻译:王杨卢骆开创了一代诗词的风格和体裁,浅薄的评论者对此讥笑是无止无休的.待你辈的一切都化为灰土之后,也丝毫无伤于滔滔江河的万古奔流.
简介:这首诗是杜甫针对当时社会一些人没有真正懂得诗歌内涵而轻易讥笑、讽刺“初唐四杰”的文人而做的反讽诗,诗中提到的“轻薄为文哂未休”者就是楼主所说的“不懂装懂”之人.
孙中山小时侯在私塾读书。
那时侯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学生读熟了,先生就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背诵。
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 一天,孙中山来到学校,照例把书放到先生面前,流利地背出昨天所学的功课。
先生听了,连连点头。接着,先生在孙中山的书上又圈了一段。
他念一句,叫孙中山念一句。孙中山会读了,就回到座位上练习背诵。
孙中山读了几遍,就背下来了。可是,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
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 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先生拿着戒尺,走到孙中山跟前,厉声问道:“你会背了吗?” “会背了。”
孙中山说着,就把那段书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 先生收起戒尺,摆摆手让孙中山坐下,说:“我原想,书中的道理,你们长大了自然会知道的。
现在你们既然想听,我就讲讲吧!” 先生讲得很详细,大家听得很认真。 后来,有个同学问孙中山:“你向先生提出问题,不怕挨打吗?” 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
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滥竽充数的典故出处】(战国)韩非《韩非子·内储说上》。
【滥竽充数的典故释义】滥:混杂,引申为蒙混之意;竽:古代一种乐器,可以合奏,也可以独奏。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滥竽充数的历史典故】
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善于吹竽的乐师便有三百个。齐宣王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都会让这三百个人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好,觉得有机可乘,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吹嘘说:“大王,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颤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我愿意成为大王众多乐师中的一员。”齐宣王听了很高兴,毫不怀疑地收下了他,将他编进三百人的吹竽队伍中。从此以后,南郭先生就和众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享受同样优厚的待遇。
其实南郭先生压根儿就不会吹竽,他跟齐宣王说的那番话只不过是他的一个弥天大谎。每逢演奏的时候,他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就跟着摇晃,人家摆头,他也跟着摆,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就这样,南郭先生混过了一天又一天。
过了几年,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王继位。齐湣王也爱听吹竽,但他和齐宣王不一样,他觉得独奏更悠扬、更逍遥。于是齐湣王下令,要这三百个吹竽的人好好练习,做好准备,一个个轮流吹竽给他欣赏。其他乐师们都积极练习,想一展身手,只有那个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吓得惶惶不可终日。他想来想去,觉得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曹操 宁我负天下人,毋天下人负我
曹操逃难时,有个父亲的结义兄弟——也就是他自己的干伯父吕伯奢,去他们家借宿一宿。那吕伯奢倒也仗义,见到曹操这个朝廷通缉的要犯,非但没有丝毫见怪,还热情地款待了两人,甚至亲自去给两人打酒喝。却在这里,曹操和陈宫听到了后院传来的磨刀声,两人都是心思机敏之辈,立马怀疑到吕家人是想用缓兵之计稳住自己,趁机杀死自己两人,要去邀功领赏呢!
毕竟,那可是——赏千金,封万户侯啊!
四目一望,曹操和陈宫拔出背后的佩剑,一鼓作气地便将吕伯奢的家人尽数杀戮干净,不想就在这时,两人却发现后院的墙角捆着一头小猪,显然之前他们听到的虽然确实是磨刀声,但是那把刀却不是用来杀他们两个人的!
却原来吕伯奢不光想请两人喝酒,还想杀猪款待自己这个干侄子,没想到一场误会,却遭来灭门之灾!
一见闯祸,曹操和陈宫虽然也是惊疑不定,却立马纵身逃出吕家,不想在半道上,却碰到了打酒回来的吕伯奢。浑然不知道自己全家上下八口已经全被杀死的吕老头见到曹操连夜离去,自然是好奇不已,心说你小子不想留宿就索性不来,既然来了又何必走呢?老头子我都已经把酒打来了!只是吕伯奢还没开口说些什么,曹操就已经谎称后方有人,趁着吕伯奢回头观望的空隙,曹操竟然毫不留情地将吕伯奢也当场斩杀!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60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