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让梨
孔融(153—208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传说中,有一位杰出的领袖叫唐尧。在唐尧的领导下,人民安居乐业。可是唐尧很谦虚,当他听说隐士许由很有才能的时候,就想把领导权让给许由。 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1)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2)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3)之,吾自视缺然(4),请致(5)天下。”
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6)为名乎?名者实之宾(7)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8),不过满腹。归休乎君(9),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10)虽不治庖(11),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1)爝:火把
(2)泽:滋润
(3)尸:祭祀时代表死者的人,引申为“掌控”“执掌”
(4)缺然:不足的样子
(5)致:让出
(6)将:带领
(7)宾:宾客,引申为附属品
(8)河:特指黄河(现在这鼹鼠喝黄河水估计没喝饱就死了,满肚泥沙—_—)
(9)归休乎君:倒装句实为“君归,休乎”
(10)疱人:厨师
(11)治疱:烧菜 唐尧(想)把天下让给许由,说:“日月出来了,然而仍然不熄灭小火把,它和日月比起,不也是没有意义了吗?及时雨降了,然而仍然灌溉,它对于润泽不也是徒劳吗?先生存在,天下被治理,然而我仍然掌控它,我自己认为我不足,请(允许我)让出天下。”
许由说:“您治理天下,已经很好。然而我仍然代替你,我带领天下难道为了名声吗?名声,是‘已经治理天下'这个事实的附属品?我带领天下是为了附属品吗?鹪鹩在森林筑巢,不过占一棵树枝;鼹鼠喝黄河里的水,不过喝饱自己肚皮。天下对我有什么用呢?你回去吧,算了吧,给我天下没有有用的地方啊!厨师即使不做祭祀用的饭菜,管祭祀人也不能越位来代替他下厨房做菜。”
战国时候,赵王得到了一块名贵宝玉“和氏璧”。
这件事情让秦国大王知道了,他就写了封信,派人去见赵王,说秦王愿意用十五座城来换那块宝玉。 赵王看了信,心里想,秦王一向是只想占便宜,不肯吃亏的人。
这一次怎么这么大方呐?要不答应吧,怕秦国兴兵来进攻,要答应吧,又怕上当。他想来想去拿不定主意,就跟大臣们商量。
大臣们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 蔺相如知道了,对赵王说:“大王,让我带着‘和氏璧’去见秦王吧,到那里我见机行事。
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来交换,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带回来。”赵王知道蔺相如是个又勇敢又机智的人,就同意他去了。
蔺相如到了秦国,秦王在王宫里接见了他。蔺相如双手把“和氏璧”献给秦王。
秦王接过来左看右看,非常喜爱。他看完了,又传给大臣们一个一个地看,然后又交给后宫的妃子们去看。
蔺相如一个人站在旁边,等了很久,也不见秦王提起割让十五座城的事儿,知道秦王根本没有用城换宝玉的诚意。可是宝玉已经到了秦王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他想来想去,想出了一个计策,就走上前去,对秦王说:“这块‘和氏璧’看着虽然挺好,可是有一点小毛病,让我指给大王看。”
秦王一听有毛病,赶紧叫人把宝玉从后宫拿来交给蔺相如。 蔺相如拿着“和氏璧”往后退了几步,身子靠在柱子上,气冲冲地对秦王说:“当初大王差人送信给赵王,说情愿拿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和氏璧’。
赵国大臣都说,千万别相信秦国骗人的话,我可不这么想,我说老百姓还讲信义呐,何况秦国的大王哩!赵王听了我的劝告,这才派我把‘和氏璧’送来。方才大王把宝玉接了过去,随便交给下面的人传看,却不提起换十五座城的事情来。
这样看来,大王确实没有用城换璧的真心。现在宝玉在我的手里。
如果大王硬要逼迫我,我情愿把自己的脑袋跟这块宝玉一块儿碰碎在这根柱子上!”说着,蔺相如举起“和氏璧”,对着柱子,就要摔过去。 秦王本来想叫武士去抢,可是又怕蔺相如真的把宝玉摔碎,连忙向蔺相如赔不是,说:“大夫不要着急,我说的话怎么能不算数哩!”说着叫人把地图拿来,假惺惺地指着地图说:“从这儿到那儿,一共十五座城,都划给赵国。”
蔺相如心想,秦王常常会耍鬼把戏,可别再上他的当!他就跟秦王说:“这块‘和氏璧’是天下有名的宝贝。我送它到秦国来的时候,赵王斋戒了五天,还在朝廷上举行了隆重的送宝玉的仪式。
现在大王要接受这块宝玉,也应该斋戒五天,在朝廷上举行接受宝玉的仪式,我才能把宝玉献上。”秦王说:“好!就这么办吧!”他就派人送蔺相如到旅店去休息。
蔺相如拿着那块宝玉到了公馆里。就叫一个手下人打扮成一个买卖人的样儿,把那块宝玉包着,藏在身上,偷偷地从小道跑回到赵国去了。
至于秦王会把他怎么样,他一点也没有考虑。 后来秦王发觉这件事,后悔已经来不及了,想发兵攻打赵国吧,赵国在军事上作了准备,怕打不赢。
最后秦王只好放蔺相如回到赵国去。这件事情在历史上就叫作“完璧归赵”。
直到今天,人们谈起这段故事来,还对蔺相如的英勇行为翘大拇指哩。
【读 音】yuè zǔ dài páo
[1] 【解 释】越:跨过;俎:古代祭祀时摆祭品的礼器;庖:厨师。主祭的人跨过礼器去代替厨师办席。比喻处理超过自己职权范围的事情。
《庄子·逍遥游》:“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典故】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传说中,有一位杰出的领袖叫唐尧。在唐尧的领导下,人民安居乐业。可是唐尧很谦虚,当他听说隐士许由很有才能的时候,就想把领导权让给许由。
【原文】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 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翻译】唐尧对许由说:“日月出来后还不灭烛火,它和日月比起,不是没有意义了及时雨降后还灌溉,对润泽不是徒劳吗?您如果担任领袖,把天下治理好,我占这个位置有什么意思?我觉得很惭愧,允许我把天下给您治理。” 许由说:“您治理天下,已经很好。我再来替你,不是沽名钓誉吗?我现在自食其力,要虚名干什么?鹪鹩在森林筑巢,不过占一棵树枝;鼹鼠喝黄河里的水,不过喝饱自己肚皮。天下对我有什么用呢?算了,厨师即使不做祭祀用的饭菜,管祭祀人也不能越位来代替他下厨房做菜。”
许昌成语典故
许昌地处中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西周时为许国。东汉末年,曹操迎汉献帝刘协迁都许昌,著名的“建安文化”即源于此。三国时,曹丕建魏,许昌是五都之一。许昌长期为郡或州治所,为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明史作出了应有贡献。许昌在历史上发生过许多大事,涌现了许多历史名人,为世人传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并留下了许多含义丰富、脍炙人口的成语和典故。有的至今仍被人们所常用。
许由挂瓢
相传远古尧帝时代,东夷族部落酋长许由,善理政务,深孚重望,尧以天下相让,由坚辞不受,“退而遁于中岳颍水之阳箕山之下隐”。后率其部顺水而下,至今许昌县东部一带牧耕(颍水原流经今许昌县境内),故此得名“许地”。在牧耕时,许由常到颍河边用手掬水喝,有人送他一只瓢,让喝水方便些。他将瓢挂在树上,风吹后,发出沥沥响声。许由听了这声音心烦,干脆把瓢扔掉了(今魏都区七里店有“许由挂瓢处”遗址)。许由挂瓢的故事传说很早,后人常用以比喻隐居遁世。
越俎代庖
相传尧帝在年老时曾想把天下禅让给隐士许由。许由坚决不接受,回答说:“巧妇鸟在树林深处筑巢,只占一根树枝,鼹鼠到河里喝水, 不过喝满一肚子。象我这样的人要天下有什么用处呢?即使厨师不去厨房做饭,掌管祭典的人,也决不能超越职守,放下祭器去代替他下厨房。”意思是说,即使是你尧帝丢下天下不管,我许由也决不会代替你治理天下。后人以“越俎代庖”比喻超越自己的职权范围去处理别人所管的事,有时也比喻 包办代替。
三过其门而不入
远古尧帝时代,许昌市禹州一带是夏后氏部落活动的中心区域。禹原是夏后氏部落的领袖,因其父鲧治水九年无果,舜摄行天子之政,杀鲧于羽山,又让禹代替其父治水。禹决心研究出治水办法,劳身焦思,到处奔走。在外十三年,三次经过家门都没进去。他采用因势利导,挖渠改道,引水入海,终于治服洪水。因治水有功,舜选禹为继承人。舜死后,禹继天子之位。后常用“三过其门而不入”形容热心工作,公而忘私。
孜孜不倦
古代传说:舜是一个非常谦虚的人,有一次,舜叫大家对政事发表意见,问到禹,禹说:“予何言?予思日孜孜。”意思是说我没有好的见解,我只是天天孜孜不倦地考虑,搞好治水工作。后用“孜孜不倦”形容勤奋不息。
克勤克俭
传说大禹治水有智有谋,勤奋俭朴。他勘察山川,足迹踏遍九州,手拿工具,身背干粮,还和群众一起施工,吃住在工地。舜帝对禹的评价很高。称赞禹:“克勤于邦,克俭于家。”意思是说,禹能勤劳治国,治水有功;能节俭持家,不讲求个人生活享受。后用“克勤克俭”表示勤俭治国或勤俭持家。
满招损 谦受益
古代传说:舜帝后期有苗部落大乱,舜命令禹征伐有苗,有苗不服。有一个叫益的人劝禹说:“惟德动天,天运弗屈。满招损,谦受益。”禹听了益的话感到很有道理,应该以德服人,便班师回朝。后用“满招损,谦受益”勉励人谦虚处世。意思是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会得到好处。
禹行舜趋
禹是夏朝的开国君王,舜是尧的继承人。《荀子非十二子》:“禹行而舜趋,是子张氏之贱儒也。”意思是说: 禹紧跟舜行,舜快步跟尧走,指夏禹王依照舜的方针行事, 虞舜照唐尧的规矩办理政事 。“禹行舜趋”后比喻依随前人,自己没什么创新。
下车泣罪
舜传位给禹后,有一次,禹出门看到一个在押犯,便 下车去问那人所犯何罪,听着听着便不由自主地痛哭起来。他身边的人问道:“这个人自己犯了法,受到处罚罪有应得,君王为什么如此痛哭呢?”禹回答说:“在尧舜时期,人们都以尧舜仁爱之心为心。现在我为国君,人们却以他们自己的私心为心,所以我感到很伤心。”《书经》上说“百姓如果有罪,那就是我一个人的错。”《梁书•王僧儒传》:“解网禽,下车泣罪。”后常用“下车泣罪”作为颂扬封建统治者的“仁政”之辞。
孔融让梨 孔融(153—208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
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
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
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1、欲擒故纵【yù qín gù zòng 】 ,出处: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回:“大人这里还不要就答应他,放出一个欲擒故纵的手段,然后许其成事。”
2、【举例】: “那时不但安公子怀疑,大约连读者此时也不免发闷,无如他著书的要作这等欲擒故纵的文章。”(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三回。)【近义词】: 欲取故予、诱敌深入、欲擒先纵【反义词】:放虎归山、养虎为患【歇后语】: 诸葛亮放孟获
3、【解 释】
欲:想要;擒:捕捉;故:故意;纵:放开。
故意先放开他,使他放松戒备,充分暴露,然后再把他捉住。
未雨绸缪
【发音】 wèi yǔ chóu móu
【释义】 绸缪:紧密缠缚,引申为修缮。天还没有下雨,先把门窗绑牢。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原指鸱鴞在未雨前,已修补窝巢。后喻事先预备,防患未然,常用此语。
【出处】 《诗经·豳风·鸱号》:“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今女下民,或敢侮予?”
【典故1】 “诗经”中有一篇标题为“鸱鸮”的诗,描写一只失去了自己小孩的母鸟,仍然在辛勤的筑巢,其中有几句诗:“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今此下民,或敢侮予!”意思是说:趁着天还没有下雨的时候,赶快用桑根的皮把鸟巢的空隙缠紧,只有把巢坚固了,才不怕人的侵害。
后来,大家把这几句诗引伸为“未雨绸缪”,意思是说做任何事情都应该事先准备,以免临时手忙脚乱。
【典故2】 武王灭纣后,封管叔、蔡叔及霍叔於商都近郊,以监视殷遗民,号三监。武王薨,成王年幼继位,由叔父周公辅政,致三监不满。管叔等散布流言,谓周公将不利于成王。周公为避嫌疑,远离京城,迁居洛邑。不久,管叔等人与殷纣王之子武庚勾结行叛。周公乃奉成王命,兴师东伐,诛管叔、杀武庚、放蔡叔,收殷余民。周公平乱后,遂写一首《鸱鴞》诗与成王。其诗曰: “趁天未下雨,急剥桑皮,拌以泥灰,以缚门窗。汝居下者,敢欺我哉?”周公诗有讽谏之意,望成王及时制定措施,以止叛乱阴谋。成王虽心中不满,然未敢责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0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