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电视,偶然听到一首歌,叫《半面妆》。
迅速想起徐昭佩,传说很美丽的一个女子。现在的“徐娘半老,风韵犹存”也是说的她。
不知什么时候徐娘成了漂亮人了,或许她真的漂亮,想想也是,人家好歹是妃子,太难看了也说不上去。我曾看过一篇文章,是讲徐娘并非美若天仙,不过文章中好像也没说徐娘长得难以入目,都是猜测而已。
徐昭佩这个人实在不讨我喜欢,中国古代儒生也都不喜欢她。可是反过来,我也不喜欢中国古代的儒生,尤其是朱老夫子。
虽然从来没有明称他们为腐儒,但是心里是很以为然的。把歌词贴上来:夜风轻轻吹散烛烟 飞花乱愁肠 共执手的人情已成伤 旧时桃花映红的脸 今日泪偷藏 独坐窗台对镜容颜沧桑 人扶醉月依墙 事难忘谁敢痴狂 把闲言语花房夜久 一个人独自思量 世人角色真是为谎言而上 她已分不清哪个是真相 发带雪秋夜已凉 到底是为谁梳个半面妆 歌词和MV都满不错的,中国风的。
曲子我不作评价,而且确实和徐昭佩没什么大的关系,只不过借半面妆做个题目罢了。扯会话题来说,欣姐说徐昭佩有些像阿榴,都是半面妆。
不过阿榴之所以梳半面妆饰因为她只有一半可以示人,算得上面容姣好,另一半。
而徐昭佩完全不同,根据几千年来人们一致认为她就是个美女,她之所以梳半面妆完全是因为藐视(蔑视?)她的夫君南朝梁元帝萧绎。因为萧绎“渺一目”。
说些题外的话,我倒是及其佩服南朝萧氏,这家的遗传基因那是相当的好,个个都极有才华,艺术家什么,出了一个又一个,就是对政治不感兴趣。做个文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帝王。
《昭明文选》的编者就是萧氏的一个太子,然,只是居太子之位就病逝了,不知道当起皇帝会怎么样。还有南朝萧氏有几个皇帝的死法。
不说了,极不体面。
我也是头一遭听说皇帝还有这种死法。徐昭佩是一个极其骄傲的女人。
就是一个自尊心极强的女人。开始的时候她是瞧不起自己的夫君,况且那时候萧绎还不是帝王,她又是将门之女,我们都知道,世家的孩子,总是骄傲而敏感的,这个女人也不另外。
所以她看不起萧绎。萧绎当时为湘东王,也是手握重兵镇守江陵。
身为南朝梁武帝第七个儿子,她也敢藐视,这个女人真是不一般的骄傲。她大概是想:我徐昭佩既是将门之女,又貌美如画,才貌双全。
你萧绎虽然是皇子,可是你身份能比我高多少?还瞎一只眼睛。即使不能说萧绎高攀了她,她也认为他是配不上自己的。
再说萧绎的父亲。 梁武帝灭了南齐,开始也注意励精图治、体察民生,但他有一个不能说是弱点但是放在他身上就是弱点的弱点,就是尊信佛教,相传现在和尚头上留戒疤,就渊源于梁武帝。
梁武帝三次出家,三次赎身,折腾下来把国库都花一穷二白。除了天天诵经念佛之外,更常往同泰寺讲经说法,夜以继日。
那时全国僧尼几乎占了全国人口的一半,梁武帝再也没有统一中国的志气了,终于酿成了侯景之乱。不久,建康就被攻破,梁武帝在幽禁中死去。
侯景之乱平定后,萧绎在江陵即帝位,成了梁元帝。徐昭佩也被封为贵妃。
至此,萧绎才算是真正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成为了一个主角。徐昭佩也跟着自己的夫君进入了权力的中心。
后宫,从来就是一个聚集了阴谋与凄凉的地方。尤其是像徐昭佩这样的女人,为了报复她之前的蔑视,梁元帝很少去她那里。
他已经不再是从前那个湘东王了,他已经十九五至尊的皇上,龙椅上那个人们见了要呼万岁的君王。他三宫六院,他不去她那里,自然有的是女人翘首期盼他去。
心高气傲的徐昭佩心里渐渐荒凉了,她明白这个君王,作了这么多年她的丈夫,到底还是不爱她,莫说宠而不爱,连宠也不宠,她只是挂着一个贵妃的牌子,被钉死在那高高的贵妃位上。她绝望了,又从绝望中滋生出一种叫做恨的东西,其实也不算恨,终其因为她爱的那个男人不爱她,所有的恨都是因为爱而生。
她开始疯狂地报复。每当知道皇帝要来,必定在化装时只化半边脸庞,以羞辱这独眼真龙,她的理由是一只眼睛只能看一半。
元帝一见,龙颜大怒,拂袖而去。还“妃性嗜酒,多洪醉,帝还房,必吐衣中。”
这只是一小部分,前面说,我不喜欢徐昭佩,就是因为后面的一些事情,如果只有前面一部分,我只是同情她,甚至还觉得这个女子好歹还是有些骨气的,你既这么长时间不来,不如彻底不来,何必再来,指望我满心欢喜受宠若惊地欢迎你么?但是后面的事情发生了。她先后与遥光寺的智通和尚、萧绎的随从暨季江、美男子贺徽等人私通。
年近不惑的徐妃找到一位眉目俊秀、举止风雅的美少年暨季江,初时还自遮遮掩掩,后来居然公开来往。有人曾开玩笑地问暨季江:"滋味如何?"暨季江毫无隐讳地回答:"柏直狗虽老犹能猎,萧溧阳马虽老犹骏,徐娘虽老犹尚多情。
" 皇帝不干了,明目张胆地给我戴绿帽子?真当我好脾气?让天下人耻笑?萧绎借口另一个宠妃的死是徐妃下的毒手,逼她自杀,她只好投了井。
萧绎余恨未消,又把她的尸体捞起来送还她娘家,声言是"出妻"。《南史》记载:既而贞惠世子方诸母王氏宠爱,未几而终,元帝归咎于妃;及方等死,愈见疾。
太清三年,遂逼令自杀。妃知不免,乃透井死。
帝以尸还徐氏,。
有凤来仪,中国汉语成语,凤凰是古代传说中的仙禽,它的出现是吉祥的预兆。
句出《尚书•益稷》“箫韶九成,凤凰来仪。”箫韶为舜制的音乐。
这里说箫韶之曲连续演奏,凤凰也随乐声翩翩起舞。仪,配合。
凤凰为传说中的贵鸟,后多用以比后妃。另一个解释是,语出《尚书•益稷》,意思是有凤凰来到这里栖息。
古代以龙凤为配偶,所以此题有歌颂元妃省亲之意。《尚书•益稷》记载:当演奏虞舜时期的韶乐时,由于音乐美妙动听,把凤凰也引来了。
又传说凤凰以练实(竹实)为食(见《庄子•外物》)。这里题咏的地方有很多竹子(即后来的潇湘馆),古人又龙凤并称,以凤凰比喻后妃。
凤:一种美丽异常的神鸟;仪:配合。有奇异美丽的神鸟凤凰来相配。
形容极为高贵、神奇和绝妙[1] 。有凤来仪的意思即①古时吉祥的征兆。
② 箫韶之曲连续演奏,凤凰也随乐声翩翩起舞。多用以比后妃。
③有凤凰来到这里栖息。凤,古时特指女性。
仪:指仪范。如母仪天下。
吕布与貂蝉在“凤仪亭”,带讽意。《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
出处《尚书·益稷》:“箫韶九成,凤皇来仪。” 引用《尚书·益稷》:“箫韶九成,凤皇来仪。”
朋与凤通假。《说文解字》朋:朋党,党羽。
所以朋只能解释为《凤》。这里的“乐”应念成音乐的“乐”。
是“庆贺”的意思。《有凤来仪》《凤仪亭》都是针对女性的。
前者在红楼梦中指元春探亲,一展凤的风采。后者指三国演义吕布与貂蝉相聚之处,常以此地承托凄美动人的爱情。
故事/有凤来仪 编辑千古神女弄玉吹箫有凤来仪 秦穆公有个小女儿,天生丽质、聪明伶俐。在她生的那一年,有人献上玉璞一块,经能工巧匠雕琢成碧绿的美玉。
在小女孩百天的时候抓周,什么东西都不要,单单取那块美玉来玩。怎么让她放手都不放,因此穆公给她取名为弄玉。
弄玉慢慢的长大,变得越发的漂亮聪明。她特别喜欢吹笙,可是说来奇怪,她吹笙是无师自通,而且吹出来的音乐无比的动听。
秦穆公让能工巧匠把那块碧玉雕成玉笙,每当弄玉吹起来的时候,就像凤凰鸣叫那么好听。穆公最爱弄玉,给她筑楼建馆,楼曰“凤楼”。
楼前又搭高台,叫做“凤台”。在弄玉长到15岁的那一年,穆公想给她找一个佳婿。
弄玉知道后就对穆公说,“女儿曾发誓,能做我丈夫的必须会吹笙,要能和我唱和,不然宁死不嫁。”于是穆公让人遍访全国,楞是没有找到一个符合要求的。
有一天晚上,弄玉一个人在凤楼上卷帘斜坐,皓月当空、天宁宇静。弄玉一时兴起,吩咐丫鬟焚香取笙。
弄玉依着窗户慢慢的吹起,声音清越悠扬,飘入天际。忽然天边微风徐徐,似有应和之声,渐远渐近、飘飘扬扬。
弄玉心生奇怪,停声静听,那应和的声音亦停止。弄玉独揽朱栏迎风而眺,凤台上空空如也,只有月光撒了一地。
弄玉若有所失,独自一人发呆到半夜。月沉香消,弄玉把玉笙放置床头,恍惚间进入梦乡。
梦到西南方天门大开,飘出朵朵五彩祥云。说完,从腰间拿下赤玉做的萧,倚栏而吹。
那彩凤随着箫声翩翩起舞,引颈高鸣。凤鸣声与箫声唱和相应,如天籁一般。
弄玉被这奇乐弄的深思迷茫,不觉间问那男子“这是什么曲子啊,我能学么?” 那美男答道“这是华山吟的第一弄。若成婚姻,还怕学不会?”说完,径直上前拉住弄玉的手。
弄玉猛的一下惊醒,原来竟是南柯一梦也。第二天早晨,弄玉把梦里的事告诉秦穆公,穆公当即派孟明(百里奚的儿子)到大华山寻访。
孟明到大华山脚下,问砍柴的樵夫,果然在山顶上住有一人。从七月十五日到来,自己搭屋结庐。
每日不灶火饭食,只有晚上的时候下山喝酒,每夜对月吹箫。孟明想这一定是他要找的,于是上山。
果真见到那人,奇男子姓萧名史,谈吐不凡。孟明讲清来意,随即拉萧史回宫复命。
穆公坐于凤台之上,见萧史长的眉清目秀,仪表不凡,心中暗是喜欢。问他“听说你萧吹的非常好听,先生可会吹笙啊?” 萧史对曰“臣只会吹箫,不会吹笙!” 穆公叹曰“唉,可惜啊。
我女儿只嫁给会吹笙的。笙箫不是同一种乐器,看来你不是我的佳婿啊。”
穆公想让萧史告退,弄玉急忙派丫鬟来给穆公传话“笙箫本是同类,他既然善萧,哪里有不试试就放他走的道理啊。” 穆公命令萧史吹箫。
萧史取出赤玉萧,玉色温润,红光耀人夺目,真是稀世珍宝啊。才吹一曲,清风自习习而来。
吹至第二曲,彩云聚合。吹到第三曲,白鹤展翅高空,孔雀翱翔起舞,百鸟和鸣。
弄玉在帘内看的真切,心中窃喜“这就是我夫啊!” 穆公也非常高兴,见弄玉有意,便对萧史说“寡人有爱女弄玉,颇通音律。我今天欲把她嫁给你,你可愿意啊?” 萧史连忙下拜“我本是山野村夫,怎敢高攀。”
穆公哈哈大笑“我女儿曾经有誓言在先,又有八月十五的梦境征兆。此正是天作之合,你不必再推辞了。”
穆公随即叫史官选良辰吉日晚婚,史官说今日中秋正是大吉之日。于是当夜大摆宴延,送萧史弄玉到凤楼成婚。
萧史本名萧三郎,是上帝派往周去整理史籍的神仙,因在周对史籍有功,又被人称为萧史。萧史与那弄玉每日在凤楼中吹箫弄笙,好不和睦快活。
弄玉每天跟萧史学吹箫,也学导气之术,渐渐的可以不食烟火。日月如梭,一晃萧。
颜回居陋巷的典故:
颜回,字子渊,春秋时期鲁国人,生于鲁昭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21年),卒于鲁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1年),享年40岁。他十四岁即拜孔子为师,此后终生师事之。在孔门诸弟子中,孔子对他称赞最多,不仅赞其“好学”,而且还以“仁人”相许。政冶志向上,颜回以舜为志。
颜回在其人生的第一阶段,十三岁入孔门,用了大约六年的时间,其学业基本已成。颜回求学期间,曾于鲁定公八年(公元前502年),娶宋国女子戴氏为妻。次年生子颜歆。颜回在其人生的第二个阶段,约十四年的时间是随孔子周游列国。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颜回三十八岁,孔子六十八岁,季康子派使臣公华、公宾、公林带着礼品到卫国来迎接孔子一行归国。从此颜回结束了跟随孔子长达十四年的列国周游。
颜回重归鲁国,其故居陋巷虽然依旧,但父母均已年迈,家庭重担理应落在他的肩上。归鲁之后,颜回除讲学外,便是帮助孔子整理古代典籍。
鲁国的颜氏家族到颜路、颜回父子时,除了保有祖传的贵族身份及颜路的鲁卿大夫头衔外,便只有陋巷简朴的住宅及五十亩郭外之田,十亩郭内之圃了。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春秋时期,些许田产难以维持一个贵族家庭的生计,颜回父子不得不省去作为贵族家庭的一般性开支,简居于陋巷。考颜回一生,大多为追随孔子奔走于六国,归鲁后亦未入仕,而是穷居陋巷。
颜回在学习和弘扬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的过程中,总是殚精竭思,倾注全部心血,再加上“箪食瓢饮”的困苦生活,这种状况严重地损害了他的健康。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夏历八月二十三日,一代儒学宗师颜子不幸病逝,给世人留下了永久的遗憾。由于他的家境十分困难,以至无力按照当时有关礼仪殡葬,最后经他的父亲颜路四处筹措,并在其弟子及同门好友的帮助下,才勉强完成了葬礼。
自汉代起,颜渊因为较易查考的关系,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渊配享。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追加谥号: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复圣”。山东曲阜还有“复圣庙”。
原来,孔子的好学生,一生追随老师,仁义好学,面对艰难困苦,仍旧一心向学,乐而无忧,实在是难能可贵。
1.李白戏弄高力士的故事 李白虽受玄宗之宠,但恐为李林甫所害,只舞文弄墨,不敢冒然涉足政治。
李林甫是通过高力士的关系才得以飞黄腾达,所以李白对高力士也没有好感。 一天,渤海国使者呈入番书,文字非草非隶非篆,迹异形奇体变,满朝大臣,均不能识。
玄宗怒道:“堂堂天朝,济济多官,如何一纸番书,竟无人能识其一字!不知书中是何言语,怎生批答?可不被小邦耻笑耶!”众皆汗颜,正为难间,玄宗想到李白,即召入宫,李白却识得番文,宣诵如流。玄宗大悦,即命李白亦用番字,草一副诏。
李白欲借此机会奚落高力士,乞请高力士为他脱靴。玄宗笑诺,遂传入高力士。
高力士一直是玄宗身边最亲近之人,官封冠军大将军、右监门卫大将军,渤海郡公,权势熏天,怎肯受此窘辱,只因玄宗有旨,不便违慢,没奈何忍气吞声,遵旨而行。李白非常欣慰,遂草就答书,遣归番使。
高力士对此事一直耿耿于怀,但李白正受玄宗所宠,他不好直接在玄宗面前抵毁李白,继而转向贵妃。一天,高力士与贵妃谈及诗歌,劝贵妃废去清平调。
贵妃道:“太白清才,当代无二,奈何将他诗废去?”高力士冷笑道:“他把飞燕比拟娘娘,试想飞燕当日,所为何事?乃敢援引比附,究是何意?”贵妃立时变色。原来唐代妇女以丰满为美,贵妃亦不例外,而汉代妇女自皇后赵飞燕始,以纤瘦为美,汉成帝生怕大风把赵飞燕吹走,还专为她建了一座七宝避风台。
玄宗尝戏语贵妃道:“似汝当便不畏风,任吹多少,也属无妨。”贵妃知玄宗有意讥嘲,未免介意。
女人心胸狭窄,贵妃受高力士挑拨,认为李白作诗嘲讽自己体形偏胖,不由得忌恨起李白来。自此贵妃入侍玄宗,屡说李白纵酒狂歌,失人臣礼。
玄宗虽极爱李白,奈为贵妃所厌,也只得与他疏远,不复召入。李白知为高力士报复,亦对李林甫把持的朝廷失去信心,天宝三载,李白恳求还归故里。
玄宗赐金放还,李白遂又浪迹四方去了.2.唐朝的贾岛是著名的苦吟派诗人。什么叫苦吟派呢?就是为了一句诗或是诗中的一个词,不惜耗费心血,花费工夫。
贾岛曾用几年时间做了一首诗。诗成之后,他热泪横流,不仅仅是高兴,也是心疼自己。
当然他并不是每做一首都这么费劲儿,如果那样,他就成不了诗人了。 有一次,贾岛骑驴闯了官道。
他正琢磨着一句诗,全诗如下: 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 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 幽期不负言。
但他又有一处拿不定主意,那就是第二句中的“僧推月下门”"。可他又觉着推不太合适,不如敲好,还是推好。
嘴里就推敲推敲地念叨着。不知不觉地,就骑着驴闯进了大官韩愈的仪仗队里。
韩愈问贾岛为什么乱闯。贾岛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诗念给韩愈听,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事说了一遍。
韩愈听了,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去别人家,又是晚上,还是敲门有礼貌呀!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再说,读起来也响亮些”贾岛听了连连点头。
他这回不但没受处罚,还和韩愈交上了朋友。 推敲从此也就成了为了脍炙人口的常用词,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3.墓临绝地 白居易不幸于会昌六年(846年)八月病逝。临终前,他遗嘱葬于龙门香山寺高僧如满和尚的墓侧,永与洛阻龙门山水为伴。
家人遵遗嘱,将他葬香山琵琶峰。传说当时凡来洛阳经过龙门的人,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远至日本、朝鲜的使者,近到洛阳居民,都要到白居易的墓前洒酒颂诗,以示怀念。
因为几乎所有人都是白居易的读者。 到过香山的人,只要稍加注意就会发现,白居易墓临绝地。
传说白居易在长期的官场坎坷中,日益认识到官场的黑暗。到了晚年,诗人冷淡仕途,寄情于山水。
从局外冷眼相观,更认识到宦海的险恶。因此,他对仕途彻底失望了。
而且,他还不希望自己的后代再步自己的后尘,去官场空耗生命。于是,诗人交待自己的后代:从今后,要代代相传,不要再出去做官。
他还研究了风水,看到琵琶峰前面陡峭,下临阔水,是块绝地,是选墓址的忌讳之处,就故意舍弃北邙那块葬人的风水宝地,将自己的墓址选在这前临绝地的琵琶峰巅,以断了自家的官气。 白居易的后代,不知是遵守祖训,还是真被诗人断了官气,当官的还真是寥寥。
4.陆游书巢勤学。 南宋诗人陆游他从小就刻苦勤奋、敏而好学。
他的房子里,桌子上摆的是书,柜中装的是书,床上堆的也是书,被称作书巢。 他勤于创作,一生留下了九千多首诗,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大文学家。
陆游的故事:一字师来源:精品故事 作者:未知 更新:2010-10-16 12:56:35 点击: 43 [ 分享到QQ空间 | 转播到腾讯微博 | 分享到朋友社区 ] 南宋乾道八年初春,夔州通判陆游应诏前往抗金前线南郑,途经四川梁山(今重庆梁平)蟠龙山时,忽闻山顶鞭炮震耳,锣鼓喧天。循声而至,原来是当地官员和山民正在庆贺蟠龙桥落成。
但见这蟠龙桥像一条蛟龙飞跨山涧,又如雨后的彩虹横亘天际,如诗如画。陆游不禁连连称赞。
当地官员得知来者是大诗人陆游,立刻捧出文房四宝,恭请他给蟠龙桥写一。
人们常以"半老徐娘"称年老而尚有风韵的妇女.
"半老徐娘"一词源于南北朝.徐娘名徐昭佩,是南朝梁元帝的妃子.
她年过芳龄,却还着意打扮,风风骚骚,极不得体.于是,有人说:"徐娘
半老,犹尚多情."有关"徐娘"的"风骚"之事,《南史 后妃传下 梁
元帝徐妃》中有极简要的记载.宋陈与义诗《书怀》中"开窗逢一笑,未觉
徐娘老"两句足见徐娘之风骚.后人便用"半老徐娘"或"徐娘半老"来讽
喻那些年过芳龄还风风骚骚,精心打扮的妇女.亦有人自称徐娘,含有自谦
自重之意.故不能把"半老徐娘"作贬义词用.
故事出自南朝梁元帝妃子徐昭佩的故事。徐昭佩年轻时确是一个艳光四射的大美人,但她始终敌不过岁月催人老的事实,妙龄一过,姿色已大不如前,但仍浓妆艳抹的她,却犹存一点风韵。故后世以「徐娘半老」来形容中年妇女风韵犹存。
据《南史》记载,她是前齐国太尉的孙女,梁朝将军徐琨的女儿,当萧绎还在当湘东王时,她嫁给了萧绎。现在可以分析,她有严重的性苦闷,对婚姻生活和性生活是不满的,她自恃出身名门显贵,就胆敢以嘲弄皇帝的做法来发泄性苦闷。萧绎少一目,是个“独眼龙”,于是她在皇帝面前只打扮半边,名曰“半面妆”,她的理由是一只眼睛只能看一半。她嗜酒,常常喝醉,呕吐在皇帝的龙袍上。萧绎吃不消她,于是开始疏远她,移情于其他三宫六院。
她在独守空房的情况下,就找情夫了。先是结识了荆州瑶光寺的一个风流道士智远;后来又结识上朝中的美男子暨季江,这时她已是个中年妇女,所以这个情夫说:“柏直狗虽老犹能猎,萧溧阳马虽老犹骏,徐娘虽老犹尚多情”,这就是“徐娘半老”的出典。
后来,徐昭佩又邀请当时的一个叫贺徽的诗人,到一个尼姑庵约会,在“白角枕”上一唱一和。这些行为当然为皇帝所不容,最后萧绎下了决心,借口另一个宠妃的死是徐妃因妒而暗下毒手,逼她自杀,她只好投了井。萧绎余恨未消,又把她的尸体捞起来送还她娘家,声言是“出妻”。徐妃的风流生涯就是这样以悲剧而结束的。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0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