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畴(1593年10月16日-1665年4月3日),字彦演,号亨九,福建泉州南安英都(今英都镇良山村霞美)人[1]。
为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累官至陕西布政使参政,崇祯时官至兵部尚书、蓟辽总督,松山战败后降清,成为清朝首位汉人大学士。洪承畴宣导儒家学术,针对顺治不崇信孔孟,提出意见,为满汉的合流打下基础。
洪承畴也建议清廷采纳许多明朝的典章制度,献计甚多,大多被清廷信纳,加以推行,完善清王朝的国家机器。为了巩固清朝的统治,承畴建议满洲统治集团也须“习汉文,晓汉语”,了解汉人礼俗,淡化满汉之间的差异。
对于清朝,洪承畴在朝廷的功劳极大。洪承畴于崇祯年间,曾辑有《古今平定略》12册。
后人又辑有《洪承畴章奏文册汇辑》及《经略纪要》24卷。[。
评判自由后人说,总的来说洪承畴身上背着的最大的包袱就是:汉奸。但是纵观他的一生:“洪承畴进士出身,靠镇压农民起义军发家。当时崇祯皇帝的命令是“剿抚兼施、以抚为主”。可是洪承畴反而大力剿匪,不仅以剿为主,而且还杀降,当时被其杀掉的投降流寇有数万人之多。李自成、张献忠曾多次诈降,被朝廷打得吃不消时或者粮草供应不足时,便会诈降,吃着朝廷的饷粮养精蓄锐一段时间,后来再反。”——洪承畴在对付起义军这方面做出了正确的决策,但限制他发挥的最大的因素就是崇祯皇帝,崇祯是一个自负的皇帝,太过主见,这也就导致:“与清兵作战时,在崇祯催战和兵部尚书陈新甲的掣肘下,洪承畴只有放弃自己的战略计划,采取了速战速决的方针。结果兵败松锦后被俘。”自己被“奸臣”和“昏君”拖累还为何为他们卖命,这大约也是后来洪承畴降清的原因吧,太伤心了。
作为一个有大抱负的人,洪承畴对大明对崇祯也算仁至义尽了,毕竟放眼整个历史能做出像孙承宗那样壮烈的没有几个(个人很敬佩孙承宗及其满门英烈,但是感觉这种满门殉国属于受封建礼制思想毒害太深了),当洪承畴受到皇太极真诚的礼遇后,这匹千里马终究向异族伯乐低头了。
一低头,便是千古骂名。我们该骂他吗?他叛明叛汉,但是从仕清到逝世,他做了什么?
一. 在洪承畴的建议下,清兵入关时,多尔衮于山海关击败李自成部队后,张贴告示宣称大军只为灭“贼”,不扰百姓,明朝官吏开城投降者升职,顽抗者杀。无论如何都于百姓无犯。在这种政策下,兵不血刃的夺取许多城池。清军占领江南后,在洪承畴的建议下,减免赋役,大量明朝降臣,缓和民族矛盾。并且和平招抚十三府。洪承畴最大程度的保护了汉族民众和明朝降臣。——他帮助满清开疆拓土,他就是汉奸。真的是这样吗?扬州没有献城,史可法用自己和八十万百姓的生命,换来了名节,可是组织满清的步伐了嘛?没有。史可法是民族英雄无可争议,但是面对无法抵抗的清军,死真的就是唯一的选择嘛?百姓,不想活嘛?百姓,不恨满清嘛?百姓,不想光复大明嘛?
想,但是,人活着才有希望,以卵击石无济于事,只要汉族是中国的主体,那满清迟早得让出去。洪承畴保全了汉族的希望汉族的根基,政治上他也争取了部分汉族的利益。城会破,人会死,族会灭。难道,洪承畴做错了吗?
二. 洪承畴建议统治集团也须“习汉文,晓汉语”,了解汉人礼俗,倡导儒家学说,逐渐淡化满汉之间的畛域。顺治帝和洪承畴的一则对话:“上曰:‘朕试人之法,倍难宰( 相 )、( 督 ) 抚 ,何术方不受欺 ? ’对曰:‘敷奏以言,明试以功。’立论最为宏通,可以为法。上曰:‘ 如此看来,岂《虞书》还是不可不熟读。’对曰:‘岂《虞书》而已哉 ! 五经皆治天下之大宝也。’”——死人可没法劝皇帝汉化,但洪承畴可以。在洪承畴的努力下同为异族统治的满清对待汉族的态度相比蒙元要好得多:元对汉族采取民族压迫方法,蒙古统治者对待汉人极为残酷,每十户汉人只能合用一把菜刀,还要供养一个监视他们的蒙古兵。谁家姑娘出嫁,第一夜必须送给蒙古人。 蒙古人无需劳动就可以享有汉人和其他民族的所有财产;杀一个南人只需罚交一头毛驴价钱;汉人甚至连姓名都不能有,只能以出生日期为名。
这,是一个罪人会做的吗?
他死了,清朝还是会统一中国。我没有力量,但我有理想;我不能拯救大明,但我能拯救百姓。他低下头弯下腰为天下百姓挡住了杀戮和怒火,虽然到死他都被戳着脊梁骨骂,被那些他所拯救下的万万人骂,但他不后悔。
万历四十四年,洪承畴赴京会试,连捷登科,为丙辰科殿试二甲第十四名,赐进士出身。那时,他意气风发,壮志满畴。
洪承畴的生平事迹 一、青少年时代 洪承畴生于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九月二十二日。
斯时,其父启熙家境贫寒,外出谋生,母亲傅氏被父母接回娘家居住。洪承畴就是出生在丰州锦田村外祖父傅员外家。
闽南的风俗,房子宁肯借人死,不肯借人生,意思是怕风水龙脉被人夺走。外祖父母对此并不在乎,可是舅父母却不高兴,所以洪承畴刚满月,母亲就抱他回英都老家。
洪母知书达礼,教子有方,这是洪承畴成才的重要因素之一。洪承畴自幼聪明好学,思绪敏捷,深受老师喜爱。
他7岁上溪溢馆启蒙。8岁时,外祖父逝世,他就应用“三字经”口诵简短祭文,在场亲友皆称赞。
11岁时,辍学帮助母亲卖煎豆腐,因帮助水沟馆学生做对子,熟师洪启胤探知情况后,免费收洪承畴入学读书。在水沟馆读书期间,洪承畴除完成学业外,还经常到老师家中借书阅读。
从《史记》、《资治通鉴》、《三国志》到《孙子兵法》无所不读,学识渊博。有一次他写一篇读书心得,老师看了拍手叫好,并写了“家驹千里,国石万钧”的评语,赞扬洪承畴年少就胸怀大志。
后来洪承畴又转到泉州城北学馆念书,学业成绩优异。二、跻身仕途,明末重臣 万历43年(1615年),洪承畴23岁时,考中19名举人。
第二年考中二甲第17名进士。洪承畴从此进入仕途,历官刑部主事,朗中,两浙提学道佥事,江西兵备道按察副使。
天启七年,任陕西督粮道参政。崇祯三年,洪承畴迁延绶巡抚,征剿农民起义军。
四年,任陕西三边总督,于陇东晋西追剿义军。七年,授兵部尚书,总督关外五省军务。
十一年,率部于潼关南源大破义军,李自成败走商洛山中。这十年间,洪承畴转战北国沙场,采取集中兵力,逐个围歼战术,大挫义军,为明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十二年,洪承畴又授蓟辽总督,成为明末重臣。三、援锦抗清,松山被俘崇祯十三年,清太宗率兵包围锦州,边关告急。
十四年,洪承畴授命率八总兵,十三万军队,一年粮草,出山海关驻镇宁远,往救锦州。洪承畴主张且战且守,步步为营,令敌自困,然后解围。
而兵部尚书陈新甲别有用心主张速战解围,并派张若麟任监军,从中作梗,洪承畴难以从容布阵。加上粮草被劫又无援军,兵无斗志。
总兵王朴率部先逃,各军纷纷奔命,又遭清军伏击,损失惨重,退守松山。洪承畴被困松山城达半年之久,粮尽援绝,处境艰难。
十五年二月十八日夜,松山城守副将夏承德与清军密约为内应,松山城破,洪承畴被俘。四、审时度势,背明降清洪承畴被送到盛京,清迁命其剃头易服投降,洪承畴拒不剃头,延颈承刃,“只求速死”,且又绝食七日,仍然“求死不得”。
原因是皇太极接受范文程、张存仁的意见,一心想争取洪承畴归顺,礼贤恩厚,亲临囚室,解貂裘衣之。洪承畴经多方面揣摩,眼见明廷政治腐败,无可挽回。
又看到清廷勃勃兴起,两朝之君襟怀两样,以清代明,大势所趋。即表归顺之意。
但有两年时间,洪承畴仍在观测时局变化,不任官,不为清廷效劳。十七年三月,李自成攻进北京城,崇祯帝吊柳树,洪承畴看到明王朝已将彻底崩溃,为了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减少生灵涂炭,才决心为清廷统一中国效力。
五、文韬武略,开清功臣顺治元年五月二日,洪承畴随清军入京。多尔衮接受洪承畴的意见,先遗官宣布王令,录用明朝降臣,设府县施政,稳定社会秩序,不屠人民,不焚庐舍,不掠财物,约束军纪,秋毫无犯;免除三饷,民有轻负之喜。
洪承畴仍以太子太保、兵部尚书,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原衔,入内院佐理机务,授秘书院大学士。洪承畴借助参与国家大计之机,对清朝的政权建设、稳定社会秩序提出一系列措施,诸如袭明制、行保举、选人才、学汉语、读儒书等,促进社会发展。
顺治二年,洪承畴授命招抚江南各省总督军务大学士的重任,采取“以抚为主,以剿有辅”的策略。在政治上联络族汉地主,以“原官留任”为条件,招抚安徽、江西要地十三府,招降郑芝龙,清军入闽;军事上以瓦解前明兵部尚书张缙颜的抗清力量为重点,使豫、鄂、湘诸省四十余寨“渐次驯服”;文化上则连续开科取士,(传说有“状元不满中,汉女不入官”的条款)弘扬民族文化传统,使新进之士有机参与朝政;经济上疏请准予减免苏杭赋税,停征漕粮等。
这些措施,对缓和民族矛盾,减少兵火洗劫,生灵涂炭,减轻人民负担,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生产发展,均起了积极作用。顺治十年,洪承畴奉命经略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五省总督军务兼管粮饷。
凡满州亲王、公侯、将领、抚镇以及文官五品以下官员均受节制,兵马听其调度,“一应抚剿事宜,不从中制,事后报闻。”可见清廷对他极为信赖。
他入湖广后,以湖南为中心,分兵镇诸要地。实行屯田,备粮、练兵、修城防、设水师,作长久之计军事上“以守为战”;政治上“广示招徕”;经济上“开垦田亩”顺治十五年,洪承畴率军攻占贵阳,后又分兵三路进军云南。
顺治十六年,各路大军会集昆明,洪承畴一面筹划安定云南大计一面疏请朝廷救济边民。顺治即令发银三十万两银,一半赈济云贵饥民,一半留给洪作军需。
顺治十七年,洪承畴因眼疾严重,自昆明还京。
洪承畴是明朝后期主要支柱之一,在围剿李自成、张献忠的作战中屡立战功,曾一度使两支农民军遭到很大挫折。在守卫辽东的时候,他也是关外的最后一道屏障。只是崇祯刚愎自用,朝廷内部混乱不堪,太监从中作梗,明朝军队严重腐化,洪承畴是无能为力的。松山战败被俘,洪承畴本来打算殉国,后来受到清朝皇帝皇后人格的感动,明白明朝已不可为,清朝必将取得天下,因此投降。但是明朝以为洪承畴已经战死,崇祯皇帝亲自祭奠他。
降清后的洪承畴在明清交替的过程中,为降低动乱,减少杀戮做出了很大的努力。总而言之,洪承畴是一个替百姓做了很多好事的人,但由于降清,他被清朝列为贰臣,被后世责为汉奸。
清代官书称庄妃曾“辅佐太宗文皇帝”,但在太宗皇太极时期,年轻的庄妃还不大可能在政治上有多少展露与作为。
只有民间盛传“庄妃劝畴”的故事,为后来“太后下嫁”之说作了铺垫,似乎这位聪明美丽的庄妃娘娘惯施美人计。崇德七年(1642),明清松锦大战,关外明军的最高统帅蓟辽总督洪承畴兵败被俘,被押解到盛京。
皇太极迫切希望洪承畴能够归降,为其所用,遂派范文程等一干汉族官员轮番前往劝降。但是,洪承畴似乎意志很坚决,不为所动,在狱中绝食等死,急得皇太极一筹莫展。
一天夜里,牢门轻启,庄妃飘然而至,手进参汤,一席话打动了洪承畴,使其回心转意,拜倒在石榴裙下,归降了大清,后来为清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个故事被很多文学作品演绎得很生动。
但是据史书记载,洪承畴被俘之初拒不投降,却被皇太极抓住了他的思想弱点,亲自出马招降成功。
只能说崇祯看人有误 而皇太极手段高明
洪承畴是大明祟祯皇帝的肱股之臣,文武兼备,谋略过人,是不可多得的良才。洪承畴被俘后,清·太宗为今后逐鹿中原计,一心争取洪承畴归顺,以“满汉之人均属一体”的政策笼络他,下旨以礼护送洪承畴到盛京(沈阳);同时,皇太极命斩一同被俘的巡抚邱民仰等人,以威吓洪承畴。
到得盛京,太宗派满汉文武官员 轮流劝降,均遭拒绝;清将发怒,举九刀威胁,他“延颈承刃”,始终不屈。洪承畴住大庙而科头跣足,肆意漫骂。
洪承畴绝食数日,拒不肯降。皇太极得知洪承畴好色,每日派10多个美女陪伴,也没效果。皇太极无计可施,特命最受宠信的大汉奸、吏部尚书范文程前去劝降,看他是否果有宁死不屈的决心。范文程至,洪承畴则大肆咆哮,而范文程百般忍耐,不提招降之事,与他谈古论今,同时悄悄地察言观色。谈话之间,梁上落下来一块燕泥,掉在洪承畴的衣服上。洪承畴一面说话,一面“屡拂拭之”。范文程不动声色,告辞出来,回奏太宗:“承畴不死矣。承畴对敝袍犹爱惜若此,况其身耶?”皇太极接受了范文程、张存仁等资深汉奸的专业意见,对洪承畴备加关照,恩遇礼厚。
当夜,皇太极的妃子——小博尔济吉特氏,携人参汤到洪承畴的居所。见洪承畴闭目面壁,毫不理睬。小博尔济吉特氏娇嗔地说道:“洪将军,您对大明江山如此赤胆忠心,实在令人敬佩。将军即使绝食,难道就不喝口水而后就义吗?将军,您还是喝一口吧!”洪承畴望着这迷人秀色,听着这温柔劝话,闻着这诱人香味,顿时心神激荡。美人不断劝饮,同时以壶承其唇。洪承畴不知这“水”是人参汤,便出乎意料地喝了一口。丽人又如此再劝,洪承畴竟连饮了几口。洪承畴只觉下腹燥热难当,忍不住便胡天胡地起来。
隔日(五月四日),戴了绿帽子的皇太极亲临太庙,洪承畴立而不跪。皇太极问寒问暖,见洪承畴衣服单薄,当即脱下自己身上貂裘,披在洪承畴的身上。《清史稿》载:“上自临视,解所御貂裘衣之曰:‘先生得无寒乎?’承畴瞠视久,叹曰:‘真命世之主也!’乃叩头请降”。 随即剃发易服,归顺清。皇太极大喜,说:“我今获一导者(向导),安得不乐!”委以洪承畴重任。后来,当得知那天夜里把壶劝饮的丽人是当今皇上最宠爱的庄妃博尔济吉特氏时,洪承畴不胜惶恐。可是皇太极和庄妃待他态度如常,好象根本没有发生此事一般。洪承畴越发感激,死心踏地为清效劳。
洪本是明朝能臣,位高权重,口碑也不错,既为皇帝倚重,也受同僚和部下的推崇爱戴。松山兵败,举朝大震,都以为洪承畴必死无疑,崇祯皇帝极为痛悼,辍朝3日,以王侯规格“予祭十六坛”,七日一坛,于五月十日亲自致祭,还御制“悼洪经略文”明昭天下。祭到第九坛时,消息传来:洪承畴降清了,御祭始罢。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2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