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县位于阳泉市北部,东以太行山与河北省毗邻。
面积 2521 平方公里,现辖4镇21乡,人口27.3万。县政府驻城关镇。
盂县是山西最古老的县份之一,乃春秋晋大夫盂丙之邑,故城在今阳曲县东北大盂镇,因县境山峦回合,中低如盂得名。后屡废屡置,断断续续千余年。
1942年盂县划为孟平、盂阳、盂寿三个县,1945年 8月盂城解放,三县又并归盂县。1983年9月划归阳泉市管辖。
盂县古名仇犹。据《左传》云:昭公二十八年“晋杀祁盈,魏献子为政,封祁氏之田为七县(邬、祁、平陵、梗阳、涂水、马首、盂),孟丙(应为盂丙)为盂大夫,”(治在今太原市东北45千米大盂镇),盂县之名,实自此始。
又据《地括志》载:“并州盂县外城,俗名原仇。亦名仇犹,戎翟之国也。”
按此,这个时期盂县西部地区连同大盂一带为孟丙邑,东部地区为仇犹,治设今城东里放之古城坪。战国时期,周定王十四年(公年前455年),智伯灭仇犹。
赵襄子五年(公元前453年),智伯又为赵氏所灭,仇犹属赵。秦始皇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灭赵国,置太原郡盂县,治在盂丙邑(阳曲大盂)。
汉朝盂县属并州刺史部太原郡。汉以前,盂县仇犹分治,这时始将盂和仇犹全交为盂县。
三国时期,盂县属并州新兴郡。西晋,盂仍属并州新兴郡。
北魏建议无年(公无528年)将盂县东部并入石艾(今平定县),属乐平郡(今昔阳县);盂县西北部(兴道村以北)置抚城县,属定襄郡。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原仇县(以城北有原仇山故名),治在今盂县城,属辽州。
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原仇复名盂县,属太原郡。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盂县西部置乌河县,治在今凌井镇。
贞观元年(公元62年)将乌河县并为盂县,属河东道太原府太原郡。在北魏、隋唐以前,盂县西部之乌河中、上游一带为汉以前的盂县,与阳曲大盂一带为列国之盂邑,今县城以东以南一带,为隋朝之原仇县(即春秋战国时代的仇犹国)。
兴道以北一带为北魏之定襄郡属地,至唐初始统为盂县。宋神宗时,盂属太原府。
金兴定年间升为州,受绛州元帅府节制并置刺史,盂县属太原武勇军。元代因袭金制,盂仍为州,属中书省河东山西道宣慰司冀宁路。
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降盂州为盂县,属山西省太原。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升平定为直隶州,盂县与寿阳、昔阳均属平定。
民国成立以后,废州制,山西设雁门、冀宁、河东三道,盂县属冀宁道。后道撤消,盂县直属省。
1937年底,盂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属晋察冀边区四分区领导,到1939年又归二分区领导。1938年1月,日军占领盂县城。
全县广大地区均为抗日游击区和根据地。1942年,由于抗日斗争形势发展的需要,将盂县划分为盂平(山)、盂阳(曲)、寿(阳)东三个县,并将城东的二、三两个区(1939年划分的)划归平定县属晋察冀边区北岳区一专区二分区领导。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盂县城解放(8月25日),盂阳、盂平两县的原盂县地区复归盂县。1946年将原划给寿东县的地区仍划归盂县,属冀晋区二专区领导。
1948年又将原划给平定县的两个区亦归回盂县。至此,盂县辖境复原。
1948年8月至1949年8月属晋中一专区领导。1949年8月1日至20日归阳泉地区领导。
后复归晋中地区。1952年5月,将县东南之山底、牵牛镇以东、东村、苏家泉、大小西庄、大小河北、东西南舁、上下章召等20个村庄划归阳泉市;同年年底,又把县西部划归东西郭秋、大小方山、东西汉湖、东西黄龙头等26个村庄划归为阳曲县。
1958年10月,全县实现人民公社化。同时,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盂县建制,划归阳泉市。
11月,成立阳泉市盂县联社。1959年4月,上级决定恢复盂县建制,与阳泉市分开,复归晋中地区领导。
1959年8月,将牛村公社所辖北舁、杜家庄、王家庄、代家庄、孔南庄、咀子上、东林尖、五架山等8村划归阳泉市。1983年9月,盂县归为阳泉市领导,实行市辖县。
(县境四周群山环绕,境内山脉纵横,白马山东西横亘,管头梁南北纵贯,把全县分成东西两个盆地:盂城盆地和西烟盆地。境内最高峰为大梁山,海拔1874米。
滹沱河畔最低,海拔 500米左右。境内河流以滹伦河最大,由定襄入境后折向东流。
龙华河、乌河等支流,自南而北注入该河。县境南部还有温河及其支流秀水河、招山河等。
该县属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为8.7度,一月-- 6.7度,七月22.3度,年均降雨量500——618毫米,霜冻期为9月下旬至次年4月,无霜期约150天。种植物全县现有耕地面积50.2万亩,主要种植谷子、玉米、豆类、薯类等,其次是小麦、棉花。
矿产盂县矿藏资源种类繁多 ,主要有煤、铁、铜、铀、磷、铝矾土 、石棉、水晶、云母、长石、硅石、大理石、白云岩、耐火粘土等二十余种。其中尤以煤、铁储量丰富且分布范围较广。
目前该县主要工业有采煤、炼焦、电力、化肥、水泥、机械、纺织、铸造、陶瓷、耐火材料等。交通县内交通以公路运输为主,阳泉至繁峙沙河干线公路纵贯全境,并有简易公路多条与各乡镇连接。
交通尚属方便。旅游盂县藏山,距县城十七公里。
重峦迭嶂,峰岩巍峨。相传春秋时期晋国程婴。
盂县位于阳泉市北部,东以太行山与河北省毗邻。
面积 2521 平方公里,现辖4镇21乡,人口27.3万。县政府驻城关镇。
盂县是山西最古老的县份之一,乃春秋晋大夫盂丙之邑,故城在今阳曲县东北大盂镇,因县境山峦回合,中低如盂得名。后屡废屡置,断断续续千余年。
1942年盂县划为孟平、盂阳、盂寿三个县,1945年 8月盂城解放,三县又并归盂县。1983年9月划归阳泉市管辖。
盂县古名仇犹。据《左传》云:昭公二十八年“晋杀祁盈,魏献子为政,封祁氏之田为七县(邬、祁、平陵、梗阳、涂水、马首、盂),孟丙(应为盂丙)为盂大夫,”(治在今太原市东北45千米大盂镇),盂县之名,实自此始。
又据《地括志》载:“并州盂县外城,俗名原仇。亦名仇犹,戎翟之国也。”
按此,这个时期盂县西部地区连同大盂一带为孟丙邑,东部地区为仇犹,治设今城东里放之古城坪。战国时期,周定王十四年(公年前455年),智伯灭仇犹。
赵襄子五年(公元前453年),智伯又为赵氏所灭,仇犹属赵。秦始皇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灭赵国,置太原郡盂县,治在盂丙邑(阳曲大盂)。
汉朝盂县属并州刺史部太原郡。汉以前,盂县仇犹分治,这时始将盂和仇犹全交为盂县。
三国时期,盂县属并州新兴郡。西晋,盂仍属并州新兴郡。
北魏建议无年(公无528年)将盂县东部并入石艾(今平定县),属乐平郡(今昔阳县);盂县西北部(兴道村以北)置抚城县,属定襄郡。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原仇县(以城北有原仇山故名),治在今盂县城,属辽州。
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原仇复名盂县,属太原郡。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盂县西部置乌河县,治在今凌井镇。
贞观元年(公元62年)将乌河县并为盂县,属河东道太原府太原郡。在北魏、隋唐以前,盂县西部之乌河中、上游一带为汉以前的盂县,与阳曲大盂一带为列国之盂邑,今县城以东以南一带,为隋朝之原仇县(即春秋战国时代的仇犹国)。
兴道以北一带为北魏之定襄郡属地,至唐初始统为盂县。 宋神宗时,盂属太原府。
金兴定年间升为州,受绛州元帅府节制并置刺史,盂县属太原武勇军。元代因袭金制,盂仍为州,属中书省河东山西道宣慰司冀宁路。
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降盂州为盂县,属山西省太原。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升平定为直隶州,盂县与寿阳、昔阳均属平定。
民国成立以后,废州制,山西设雁门、冀宁、河东三道,盂县属冀宁道。后道撤消,盂县直属省。
1937年底,盂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属晋察冀边区四分区领导,到1939年又归二分区领导。1938年1月,日军占领盂县城。
全县广大地区均为抗日游击区和根据地。1942年,由于抗日斗争形势发展的需要,将盂县划分为盂平(山)、盂阳(曲)、寿(阳)东三个县,并将城东的二、三两个区(1939年划分的)划归平定县属晋察冀边区北岳区一专区二分区领导。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盂县城解放(8月25日),盂阳、盂平两县的原盂县地区复归盂县。1946年将原划给寿东县的地区仍划归盂县,属冀晋区二专区领导。
1948年又将原划给平定县的两个区亦归回盂县。至此,盂县辖境复原。
1948年8月至1949年8月属晋中一专区领导。1949年8月1日至20日归阳泉地区领导。
后复归晋中地区。1952年5月,将县东南之山底、牵牛镇以东、东村、苏家泉、大小西庄、大小河北、东西南舁、上下章召等20个村庄划归阳泉市;同年年底,又把县西部划归东西郭秋、大小方山、东西汉湖、东西黄龙头等26个村庄划归为阳曲县。
1958年10月,全县实现人民公社化。同时,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盂县建制,划归阳泉市。
11月,成立阳泉市盂县联社。1959年4月,上级决定恢复盂县建制,与阳泉市分开,复归晋中地区领导。
1959年8月,将牛村公社所辖北舁、杜家庄、王家庄、代家庄、孔南庄、咀子上、东林尖、五架山等8村划归阳泉市。1983年9月,盂县归为阳泉市领导,实行市辖县。
( 县境四周群山环绕,境内山脉纵横,白马山东西横亘,管头梁南北纵贯,把全县分成东西两个盆地:盂城盆地和西烟盆地。境内最高峰为大梁山,海拔1874米。
滹沱河畔最低,海拔 500米左右。境内河流以滹伦河最大,由定襄入境后折向东流。
龙华河、乌河等支流,自南而北注入该河。县境南部还有温河及其支流秀水河、招山河等。
该县属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为8.7度,一月-- 6.7度,七月22.3度,年均降雨量500——618毫米,霜冻期为9月下旬至次年4月,无霜期约150天。 种植物 全县现有耕地面积50.2万亩,主要种植谷子、玉米、豆类、薯类等,其次是小麦、棉花。
矿产 盂县矿藏资源种类繁多 ,主要有煤、铁、铜、铀、磷、铝矾土 、石棉、水晶、云母、长石、硅石、大理石、白云岩、耐火粘土等二十余种。其中尤以煤、铁储量丰富且分布范围较广。
目前该县主要工业有采煤、炼焦、电力、化肥、水泥、机械、纺织、铸造、陶瓷、耐火材料等。 交通 县内交通以公路运输为主,阳泉至繁峙沙河干线公路纵贯全境,并有简易公路多条与各乡镇连接。
交通尚属方便。 旅游 盂县藏山,距县城十七公里。
重峦迭嶂,峰岩巍峨。相传。
藏山旅游风景名胜区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山西省十佳文明景区”,首批“山西省非物质 文化遗产保护单位”、“三晋历史文化第一名山”。
藏山是山西旅游的 东大门,此地群峰壁立,峻极于天,鸟语花香,飞瀑流泉,是一个风景绮丽,富于幽趣的地方。 藏山因春秋时期藏匿“赵氏孤儿”而名扬天下,距今已有2600多年历史。
藏山所彰显的忠义精神既是中华传统美德之精华,更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史记》记载,公元前597年,晋国司寇屠岸贾[1]以桃园弑君之恶名强加于上卿赵盾,致使赵家被满门抄斩,唯赵盾之孙赵武(赵氏孤儿)在其父好友程婴的舍子相救下才得以幸存,后潜逃于藏山藏匿达十五个春秋。
于是山以史传,史以文传,载入史册,千古流芳。元曲《赵氏孤儿》名列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首。
藏山景区游览面积十余平方公里,由育孤园、春秋藏孤胜地、三教文化圣地、仙人峰自然生态区四大板块,168个景点组成。在这里您可以抚历史、拜先圣、听松涛、看人间仙境、望太行雄姿。
藏山殿堂楼阁、古貌苍然,湖潭澄澈、玉柱琼宫。四季迥异的景致,汇山水之灵气,缩天地之精华,如诗如画。
春天崖峦滴翠,奇花异木相斗艳;夏日浓荫蔽空,暗香浮动鸟争鸣;金秋林疏叶红,果实坠地,飞禽松鼠藏食忙;冬时冰柱倒悬,白雪覆盖,玉树琼枝山骨风。 藏山风景区是一块天设地造的 风水宝地,山因水而含灵,水因山而增秀。
碧水绕青山,奇峰对秀岭。山势海拔1700多米,仙人峰的植被覆盖率达97%,仅自然植物就有70多种,其中有30多种珍稀植物和数种名贵药材。
森林内苍苔密布,枯藤盘绕,可谓争怪斗异,千姿百态。这里还是野生动物繁衍生息的乐园,走进园区,随处可见松鼠穿梭、鸟雀啁啾、山狍漫步、锦鸡起舞。
迂回在玉带似的万米盘山路上,好似一处绝好的天然氧吧环绕着你,令游客目不暇接,美不胜收。 近几年来,民营企业家杨连富不断投入巨资,对藏山这一积淀2600多年历史文化和优美风景的旅游产品,进行了深度开发。
对景区进行了修旧复旧,又大兴土木,对景点、道路、住宿、接待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和建设。目前,景区具备了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的两日游综合接待能力。
发展中的藏山, 2009年又迎来了进一步发展的大好机遇,交通环境抢先市场,北京到西安的高速客运铁路、双阳线高速公路平行贯穿藏山,阳泉至盂县的高速公路全线贯通,尤其是2009年4月1日石太铁路客运专线的开通,动车列车组在阳泉北站(盂县)停车,游览藏山有了更加快捷便利的交通网络,将吸引全国以及世界各地的游客走进藏山,领略这一藏着历史、藏着文化、藏着故事、藏着美景的“三晋历史文化第一名山”! 藏山典故: 赵氏孤儿与藏山 在重峦叠嶂的千里太行山的西麓,有一座千峰叠嶂,万壑含烟,危岩若削,洞穴幽奇,松柏参天,涧水潺潺,山光水色瑰丽,风景四季迷人的山峰,名曰“藏山”。山之所谓“藏”,是以2600年前的春秋时期藏匿晋国一代忠良之后“赵氏孤儿”十五年而得名,也就是十大悲剧之一《赵氏孤儿》故事的发生地,她以不畏强暴,舍生取义的忠义之举而倍受后人的敬仰。
说到藏山,人们必然会和赵氏孤儿联系在一起。我国元代剧作家纪君祥创作了扣人心弦的历史悲剧——《赵氏孤儿》。
作品展示了正义与邪恶,忠良与奸佞之间水火不容的激烈冲突。全剧始终交织着人生忧患的深切感受和善恶分明的道德意识,讴歌了救国扶危、舍己救人的高尚品德,给人以巨大的情感激励和艺术享受。
正因为《赵氏孤儿》一剧的强大艺术感染力,所以几百年来,它被移植成不同剧种,流传民间,常演不衰,一直为我国人民所喜爱,成为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史上灿烂的瑰宝,影响深远。 让我们沿着历史的轨迹,穿过时空的隧道,回到那两千六百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当时执掌晋国政权的是晋灵公,昏庸无能,过着游猎饮酒,骄奢淫秽的生活。
宠信奸臣屠岸贾,并且授予兵权,委以重任,当了晋国的司冠。由于屠岸贾多年以前就与为国屡立功勋,当时任国政的赵盾不和。
在景公三年的时候,屠岸贾又在景公面前说赵家后代的坏话,加以陷害,晋景公不分青红皂白,居然轻信谗言,就派屠岸贾带兵满门抄斩赵氏一家。 晋国当时的中军元帅韩厥,得悉屠岸贾要杀害赵家的消息,连夜到赵家报信,劝告赵朔(赵盾之子)赶快逃走。
赵朔执意不从;“屠岸贾奉有君命,我们逃走又有何益处?只是我妻子身怀有孕,眼看就要分娩了,如果生个男儿,可以延续赵氏烟火,为全家报仇雪恨。这点骨血,诚望将军委屈保全,我虽死犹生!”韩厥听了赵朔的话,感动地流着泪说:“你委托的事情我一定尽力而为。”
赵朔的妻子名叫庄姬,是晋景公的妹妹。韩厥走后,赵朔与夫人含泪绝别:“大祸就要临头,我们不得不从长计议,你快进宫中躲避,我死后,你要多多保重。
如果生个女儿,取名赵文;若是生个男儿,取名赵武。儿女长成一定为赵家报仇。”
庄姬一边听着早已泣不成声。赵朔忍痛抚慰一番,忙唤家人程婴偷偷护送庄姬,趁夜间从后门逃进宫中躲藏起来。
次日天明,屠岸贾亲自带领。
藏山,原名盂山,位于山西盂县城北18公里处,距太原121公里
春秋时期程婴将赵氏孤儿藏匿于此,后人为纪念其忠肝义胆,命名为藏山,并立祠祭祀,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山中“饮马池”,相传为程婴赵武落难藏山时的饮马之处,如今仍山泉涌动,清澈见底;“荒安岭”其实是“慌鞍”的谐音,意思是“慌张落鞍”,是程婴与孤儿被屠岸贾追杀落马的地方;而程婴在慌乱中失落宝剑的地方,叫“宝剑沟”。
藏山庙三十多处的亭台楼阁皆倚山傍壁,是按照宫廷建筑的特征而设计,由文子祠、寝宫、藏孤洞、梳洗楼、八义祠、报恩祠、启忠祠组成,是一个气势壮观的建筑群体。
藏山,藏得住人,藏不住美景。千峰叠障,万壑含烟,洞穴幽奇,涧水潺湲,所有楼、台、殿、堂、亭均依山壁而建,同自然景观珠联璧合,使人如在画中,故有晋东第一名山之称誉。
谢谢,望采纳
藏山有十景,奇丽壮观。
在藏山入口处,有“龙凤松”。龙松弯曲盘虬,若跃跃腾飞;凤松袅娜亭立,欲凌空翱翔。
龙凤松活灵活现,游人至此,伫足观赏,莫不啧啧赞叹。山中“饮马池”,相传为程婴赵武落难藏山时的饮马之处,至今山泉汩汩,清澈见底,颇为奇异。
山峰南北对峙,壁崖如削,名曰“二嶂”。南嶂耸然笔立,名为“笏峰”,因远望似“笏板”而名。
峰东山路崎岖,攀登而上,可达“南天门”。 北嶂石削为屏,崖下深邃,依崖建造殿堂,“正殿”祠奉赵武。
东侧有“报恩祠”,祀程婴、韩厥、公孙杵臼;西侧山腰有“藏孤洞”,为天然石洞,僻静幽深,风雨不侵,洞前立有石碑,记载藏孤之事。“报恩祠”旁,“梳洗楼”凿崖而建。
登楼俯视,如临深渊。东去山麓有“滴水崖”,崖上岩洞,深邃莫测,洞内积水成潭,水色泓碧,名曰“龙潭”,亦称“黑龙潭”。
每当盛夏,池水渗流而下,瀑布如虹似帘,掬而饮之清爽异常。楼西为“僧院”,丹嶂罗围,尘迹罕见,幽雅清平,游人及此,如至广寒。
东峰山崖半壁处有 “日落晚照”胜景,每当夕阳西下,斜辉返射,山壁灿烂如金,光怪离奇,煞是壮观。“飞岩楼”横卧于巉岩峭壁的半山崖,为双层木楼,典雅富丽。
登临此楼,但见青峰林立,岚纱缥缈,又听飞鸟啼鸣,山响谷应,置身其间,有飘飘欲仙之感。
盂县藏山,距县城十七公里。
重峦迭嶂,峰岩巍峨。相传春秋时期晋国程婴藏赵氏孤儿于此,故名藏山。
后人为纪念藏孤救孤忠义之举,特立庙祭祀。藏山古祠最早修建年代无考,现存最早文物为金大定十二年重修碑记,尔后元、明、清各代均有石碑记叙重修事迹。
祠内古建筑三十多处,各依山构筑,鳞次栉比,布局合理,雄伟典雅。此外还有许多摩崖石刻,碑刻铭文,浮雕壁画,古鼎古钟等历史文物。
黑龙池、滴水岩、南天门、拜水洞和龙凤松等也都各俱特色,古有“藏山十景”之称。藏山历来为著名的游览胜地。
明末清初的爱国学者顾炎武、傅山等曾在此吟诗留墨。近年来,到此观光者一年四季络绎不绝.。
藏山祠规模宏大,由文子祠、寝宫、藏孤洞、梳洗楼、八义祠、报恩祠、启忠祠组成,是一个气势壮观的建筑群体。
其主体建筑文子祠,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山上有十景,奇丽壮观。
在藏山入口处,有“龙凤松”。龙松弯曲盘虬,若跃跃腾飞;凤松袅娜亭立,欲凌空翱翔。
龙凤松活灵活现,游人至此,伫足观赏,莫不啧啧赞叹。山中“饮马池”,相传为程婴赵武落难藏山时的饮马之处,至今山泉汩汩,清澈见底,颇为奇异。
山峰南北对峙,壁崖如削,名曰“二嶂”。南嶂耸然笔立,名为“笏峰”,因远望似“笏板”而名。
峰东山路崎岖,攀登而上,可达“南天门”。北嶂石削为屏,崖下深邃,依崖建造殿堂,藏山祠规模宏大,由文子祠、寝宫、藏孤洞、梳洗楼、八义祠、报恩祠、启忠祠组成,是一个气势壮观的建筑群体。
其主体建筑文子祠,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山上有十景,奇丽壮观。
在藏山入口处,有“龙凤松”。龙松弯曲盘虬,若跃跃腾飞;凤松袅娜亭立,欲凌空翱翔。
龙凤松活灵活现,游人至此,伫足观赏,莫不啧啧赞叹。山中“饮马池”,相传为程婴赵武落难藏山时的饮马之处,至今山泉汩汩,清澈见底,颇为奇异。
山峰南北对峙,壁崖如削,名曰“二嶂”。南嶂耸然笔立,名为“笏峰”,因远望似“笏板”而名。
峰东山路崎岖,攀登而上,可达“南天门”。北嶂石削为屏,崖下深邃,依崖建造殿堂,“正殿”祠奉赵武。
东侧有“报恩祠”,祀程婴、韩厥、公孙杵臼;西侧山腰有“藏孤洞”,为天然石洞,僻静幽深,风雨不侵,洞前立有石碑,记载藏孤之事。“报恩祠”旁,“梳洗楼”凿崖而建。
登楼俯视,如临深渊。东去山麓有“滴水崖”,崖上岩洞,深邃莫测,洞内积水成潭,水色泓碧,名曰“龙潭”,亦称“黑龙潭”。
每当盛夏,池水渗流而下,瀑布如虹似帘,掬而饮之清爽异常。楼西为“僧院”,丹嶂罗围,尘迹罕见,幽雅清平,游人及此,如至广寒。
东峰山崖半壁处有“日落晚照”胜景,每当夕阳西下,斜辉返射,山壁灿烂如金,光怪离奇,煞是壮观。“飞岩楼”横卧于巉岩峭壁的半山崖,为双层木楼,典雅富丽。
登临此楼,但见青峰林立,岚纱缥缈,又听飞鸟啼鸣,山响谷应,置身其间,有飘飘欲仙之感。“正殿”祠奉赵武。
东侧有“报恩祠”,祀程婴、韩厥、公孙杵臼;西侧山腰有“藏孤洞”,为天然石洞,僻静幽深,风雨不侵,洞前立有石碑,记载藏孤之事。“报恩祠”旁,“梳洗楼”凿崖而建。
登楼俯视,如临深渊。东去山麓有“滴水崖”,崖上岩洞,深邃莫测,洞内积水成潭,水色泓碧,名曰“龙潭”,亦称“黑龙潭”。
每当盛夏,池水渗流而下,瀑布如虹似帘,掬而饮之清爽异常。楼西为“僧院”,丹嶂罗围,尘迹罕见,幽雅清平,游人及此,如至广寒。
东峰山崖半壁处有“日落晚照”胜景,每当夕阳西下,斜辉返射,山壁灿烂如金,光怪离奇,煞是壮观。“飞岩楼”横卧于巉岩峭壁的半山崖,为双层木楼,典雅富丽。
登临此楼,但见青峰林立,岚纱缥缈,又听飞鸟啼鸣,山响谷应,置身其间,有飘飘欲仙之感。
在搜孤救孤过程中,先后有韩厥、卜凤、公孙杵臼、金刚(程婴之子)献出了生命,连同先前为救赵盾而死的钜麋和秦继明、替赵朔赴死的周坚、以及程婴(一说是林辄),被后人尊称为“八义”。
八义图
《八义图》戏剧的大致内容是:
晋灵公宠任善于阿庾逢迎的大夫屠岸贾。灵公荒淫暴虐,胡作非为。
相国赵盾时时规劝,而被晋灵公怀恨在心。灵公与屠岸贾多次设计谋害赵盾,未遂。
及周定王三年赵盾卒,晋成公殁,晋景公继位,赵盾的后人赵同、赵括、赵旃、赵朔等相继居国为卿。
司寇屠岸贾见赵氏复盛,心中益恨。“日夜搜赵氏之短,谮於景公”。
景公又如灵公时宠用屠岸贾,并听信屠言,欲“声灵公之冤,正赵氏之罪”,遂命屠岸贾诛灭赵氏之族。此次赵氏灭门之祸,只有赵朔之子赵武(戏剧“赵氏孤儿”)与赵旃之子赵胜(时在邯郸)幸免于难。
八义图【头本】(一名:搜孤救孤) 剧本地址: /主要角色赵朔:老生 庄姬:旦 程婴:老生 韩厥:武生 太后:老旦 屠岸贾:净 晋景公:丑 禁子:丑 情节春秋时,晋国有佞臣屠岸贾,景公宠之。屠岸贾与赵氏不睦,诬赵盾以弑君之罪,将赵氏抄斩。赵朔之妻,公之庶妹也,怀孕走入宫中,得免。后生赵武,托门客程婴、公孙杵臼,设法保护。屠岸贾为斩草除根计,严索孤儿。程婴适生子,公孙杵臼请将婴儿伪作孤儿,应屠岸贾索。程婴许之。公孙杵臼乃抱程婴子藏于首阳山边,嘱程婴出首。屠岸贾带校尉搜山,果得公孙杵臼及孤儿,立将孤儿掷死,又命程婴举鞭击公孙杵臼,以试虚实,以程婴与公孙杵臼,同为赵氏家客也。程婴忍泪痛击公孙杵臼,屠岸贾乃信,杀公孙杵臼。后景公崩,成公立,赵武为上卿,将屠岸贾剐戮。以报昔日之仇。赵武既成立,程婴乃自杀以报公孙杵臼。赵武感二客义侠,立位宗庙,配享祖先。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2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