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北齐书•斛律金 传附斛律光传》记载:斛律光出身将 门,善骑射。
曾随世宗校猎于洹桥见一大鸟飞翔于云层之外,乃引弓 射之,正中其颈。鸟形如车轮,旋转而下至地,乃大雕也。”
时人称之 为落雕都督。后世诗文常以“射雕”用来形容武将善射。
唐•杜甫《寄董 卿嘉荣十韵:“落日思轻骑,高天忆射雕”。唐•李端《边关作:“射雕过 海岸,传箭怯边州。”
唐•孟郊《送卢汀侍御归天德幕:“匹马黄河岸,射 雕清霜天。”唐•曹唐《奉送严大夫再领容府二首:“剑澄黑水曾芟虎, 箭劈黄云惯射雕”。
《射雕英雄传》的历史背景:南宋未年《射雕英雄传》以宁宗庆元五年(1199年)至成吉思汗逝世(1227年)这段历史为背景,反映了南宋抵抗金国与蒙古两大强敌的斗争,充满爱国的民族主义情愫。
射雕英雄传里面有一个关键的历史人物,他就是成吉思汗铁木真,当郭靖儿时还在草原上生活的时候,铁木真还非常年轻,是一个部落的首领。当华山论剑结束后,郭靖再次与铁木真见面时,铁木真已经统治了整个草原,而且已经到了晚年。
那么根据这条线索,我们就能非常清晰的确定射雕英雄传的历史背景是南宋年间,而且即将接近南宋未年。扩展资料:《射雕英雄传》创作背景《射雕英雄传》最初于1957到1959年在《香港商报》上连载,后收入《金庸作品集》中,连同后来的《神雕侠侣》和《倚天屠龙记》一并,被称为金庸小说的“射雕三部曲”。
自1957年元旦以来,《射雕英雄传》一直在《香港商报》连载,偶尔金庸生病才会停下,比如1959年4月18日,编者告白,“金庸先生因病,‘射雕’暂停两天”,4月20日恢复。 据金庸自述:写《射雕》时,他正在长城电影公司做编剧和导演,这段时期中所读的书主要是西洋的戏剧和戏剧理论,所以小说中有些情节的处理,不知不觉间是戏剧体的,尤其是牛家村密室疗伤那一大段,完全是舞台剧的场面和人物调度。
《射雕英雄传》曾作过不少改动。金庸在修订时删去了一些与故事或人物并无必要联系的情节,如小红鸟、蛙蛤大战、铁掌帮行凶等等,除去了秦南琴这个人物,将她与穆念慈合二为一。
同时也添加了一些新的情节,如开场时张十五说书、曲灵风盗画、黄蓉迫人抬轿与长岭遇雨、黄裳撰作《九阴真经》的经过等等。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射雕英雄传。
”饮马黄河边”出处最早见于《史记-晋世家》:“楚已服郑,欲饮马于河为名而去。”后来饮马黄河成为一句流行语,在各种文籍中经常出现。”射雕青山下“此句太过常见,出处不可考,应为大众语言,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只识弯弓射大雕“。
雕在塞外比较常见,因此射雕有征服塞外少数民族、保家卫国之意,常见于描写边塞的诗文。黄河是中原地带,一向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饮马黄河有逐鹿中原之意。“射雕青山下,饮马黄河边”,既要征服塞外,又要逐鹿中原,凸显了说话者庞大的野心。
这是出自《射雕英雄传》中的黄蓉与书生朱子柳的对话。
这首诗是黄药师讽刺孟子说的:“乞丐何曾有二妻?邻家焉得许多鸡?当时尚有周天子,何事纷纷说魏齐?” “乞丐何曾有二妻”是说乞丐连自己的温饱都没解决,怎么会有两个妻子呢? 这典故出自孟子的《齐人有一妻一妾》。 原文: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
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 卒之东郭??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译文: 齐国有一个人,家里娶了一个大老婆和一个小老婆。 那丈夫每次外出,一定吃饱肉、喝醉酒,然后才返回家。
大老婆问跟他一道吃喝的是些什么人,他说全都是些有钱有势的显贵。大老婆便告诉小老婆说:“丈夫外出,总是饭饱酒醉才回来;问他同些什么人吃喝,他说全是些有钱有地位的人。
但是,我从来没见过什么显贵人物到我们家来。 我准备偷偷地看他究竟到了什么地方。”
第二天清早起来,她便悄悄尾随在丈夫后面,走遍京城中,没见一个人站住同她丈夫说话的。那齐人最后走往东城外的墓地,又走向祭扫坟墓的人,讨些残菜剩饭;不够,又东张西望地跑到别处乞讨。
这便是他吃饭喝醉的办法。大老婆回到家里,便把这情况告诉小老婆,她说:“丈夫,是我们仰望并终身依靠的人,现在他竟这样!”她便与小老婆一道怨恨咒骂丈夫,在庭院中相对哭泣。
但她丈夫不知道,高高兴兴地从外面回来,向他的两个女人摆威风。
《射雕英雄传》说的是宋朝庆元五年(1199年)至宋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的历史故事。《射雕英雄传》中的宋朝皇帝是宋理宗赵昀和宋宁宗赵扩。
1、《射雕英雄传》是金庸创作的长篇武侠小说,是以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年)至成吉思汗逝世(1227年)这段历史为背景,反映了南宋抵抗金国与蒙古两大强敌的斗争,充满爱国的民族主义情愫。
2、赵扩(1168年11月18日—1224年9月18日),即宋宁宗(1194-1224年在位),宋朝的第十三位皇帝。绍熙五年(1194年),被立为太子。不久,宋光宗被逼退位,赵扩在韩侂胄、赵汝愚等大臣的拥戴下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庆元”。
嘉定十七年(1224年)9月18日宁宗驾崩于临安宫中的福宁殿。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上谥号为法天备道纯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皇帝。
3、赵昀(1205年1月26日—1264年11月16日),即宋理宗,南宋第五位皇帝(1224年9月17日—1264年11月16日在位)。宋宁宗死后,赵昀被权臣史弥远拥立为帝。
扩展资料:
《射雕英雄传》这部小说历史背景突出,场景纷繁,气势宏伟,具有鲜明的“英雄史诗”风格;在人物创造与情节安排上,它打破了传统武侠小说一味传奇,将人物作为情节附庸的模式,坚持以创造个性化的人物形象为中心,坚持人物统帅故事,按照人物性格的发展需要及其内在可能性、必然性来设置情节,从而使这部小说达到了事虽奇人却真的妙境。
《射雕英雄传》中颂扬了质朴厚道的平民英雄郭靖。在蒙古长大的汉人郭靖,不愿做大将军、大元帅和金刀驸马,而冒险出走南归,并与黄蓉共同死守襄阳重镇,协力击退蒙古的围攻。
在《射雕英雄传》的结尾,郭靖与成吉思汗有过一段对话,很明确地表达了金庸的观点。虽然成吉思汗一生纵横天下、灭国无数、功业盖世,然而却并不是真正的英雄,并不是真正的可以为当世敬仰并为后世追慕的大英雄。
反而是郭靖这位出身草莽、行走江湖的布衣,才是一位真正为民造福、爱护百姓的大英雄。用一部武侠小说来进行这样的历史思辨,才使得这部《射雕英雄传》格外的沉重深刻、意义非凡。
其次,严厉痛斥了南宋权相秦桧、韩侂胄、史弥远之流私通外敌、祸国殃民的罪行,赞扬了岳飞抗金保江山的高风亮节。《射雕英雄传》第一回的文字就浸透着一种悲愤的激情,为全书奠定了基调。“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晚鸦。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人家。”
最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暴政下的平民的痛苦生活,鞭挞了贪官酷吏卖国贼的横征暴敛,讴歌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
《射雕英雄传》是一部武侠小说,然而,它与一般的武侠小说的不同之处是它有着其他武侠小说所不具备的历史真实感及忧国忧民之情怀。小说的开头与结尾就充满了一种“乱世之苦难”及“英雄之真义”的历史真实感及其深刻的思想性。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射雕英雄传》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赵昀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赵扩
据金庸的《射雕英雄传》里的描述,著《九阴真经》的是北宋年间的黄裳。
黄裳原为文官,因校对《道藏》而悟通武学义理。及后黄裳被派遣消灭明教,官兵无能败阵,黄裳不服,单人匹马杀伤了明教多人,引来众人同门寻仇。
黄裳不敌逃去,家人尽数被杀。为雪深仇,黄裳隐居40多年,苦思破解敌人武功之道。
40余年后重出江湖,此时仇家均已死去,余下的当年一个少女,也已年迈。黄裳有见于此,对自己为仇恨而偏执感慨万分,遂将毕生所学写成《九阴真经》,传之后世。
《九阴真经》自创成之后,就被黄裳藏在一个神秘的所在。 直至两宋之间的时代,《九阴真经》出世,由于真经载有破解各大门派武学的方法,更是天下武学总纲,遂引起江湖群雄的争夺,掀起一番腥风血雨。
全真教教主王喆(「中神通」王重阳)为免江湖仇杀不断,提出「华山论剑」,胜者为「天下第一高手」,并可拥有《九阴真经》。 桃花岛岛主黄药师(东邪)、西域白驼山山主欧阳锋(西毒)、大理皇帝段智兴(南帝)、丐帮帮主洪七公(北丐)应邀,经历七日七夜的论剑,四大高手均被王重阳折服,推王重阳为「天下第一高手」。
《射雕英雄传》主要发生在宋朝。
两个主人公的名字郭靖和杨康即是代表勿忘靖康之耻。 宋(960~1279)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后由赵氏建立的朝代。
960年在开封建国,1127 年政权南迁后建都临安(今浙江杭州)1279年被元灭亡。习惯上称1127年前的宋代为北宋。
1127年后的宋代为南宋。 蒙古南侵始于宋端平二年(窝阔台汗七年),即公元1235年。
(事实上1234年宋理宗欲趁蒙古灭金大军北归,收复三京,却被蒙古所败)1235年蒙军便对南宋兴师问罪。蒙古军分路进攻四川与襄汉,被击退。
三年,蒙古军再攻四川,绝大部分州县失陷。蒙古军又占领襄阳。
淳佑二年(1242),余玠出任四川安抚制置使 ,屡次击退蒙古军的侵扰 ,但未能恢复全蜀。宝佑六年(1258),蒙哥汗大举侵宋,兵临合州钓鱼山城下,开庆元年(1259),宋将王坚率军民死守钓鱼城重创蒙古军,蒙哥战死于军中(该年8月,蒙古军中痢疫盛行,蒙哥亦染此病,被迫回师,10余天后死于合州钓鱼山下)。
贾似道私自暗中求和,愿意向蒙古称臣纳贡,双方划长江为界。攻打鄂州(今湖北武汉市武昌)的忽必烈已知蒙哥汗死讯,急欲北返,争夺皇位,遂答应贾似道的议和条件而撤兵。
《射雕英雄传》中后期的战争主要是描述宋元战争史上的襄樊之战。宋咸淳四年(1268),忽必烈命刘整、阿术等率军围困襄阳和樊城(今湖北襄樊)。
次年,又派丞相史天泽前往规划。蒙古军在襄、樊四周修城筑围,封锁汉水,控扼水陆要冲;造战船,练水军;并屡败南宋援军。
咸淳六年,李庭芝任京湖制置大使,督师援襄,屡战不利。襄、樊长期被围断援,供饷困难。
而宋度宗和权相贾似道却无心援救。咸淳八年,李庭芝移驻郢州(今湖北钟祥),于襄阳西北清泥河修寨造船,募民兵,以张顺、张贵为都统制。
五月,张顺、张贵率舟师顺流而下,冲破元军拦截,抵达襄阳。激战中,张顺牺牲。
张贵入襄后,派人潜回郢州,郢将与之约定派军驻龙尾洲接应。至期,张贵率军突围,但龙尾洲已为元军所据。
宋军仓卒接战,大败。张贵重伤被俘,至死不屈。
咸淳九年正月,樊城被元军攻破。元军又攻襄阳。
二月,宋将吕文焕以襄阳降元。 1278年张世杰和陆秀夫拥立赵昺为帝,改元祥兴,退至南海中崖山(今广东新会市南海中)。
祥兴二年,元水军向崖山发起猛攻,陆秀夫抱幼帝赵昺投海而死,南宋灭亡。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2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