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作文
  • 散文
  • 故事
  • 古诗
  • 短文
  • 语录
  • 写作
  • 诗歌
  • 百科
  • 知识
  • 首页
  • 作文
  • 散文
  • 故事
  • 古诗
  • 短文
  • 语录
  • 写作
  • 诗歌
  • 百科
  • 知识
首页 » 故事 » 经典故事 » 躄(祖逖的典故)

躄(祖逖的典故)

分类:经典故事 日期:2022-10-19 06:27 浏览:1 次

1.祖逖的典故

祖逖(266-321),东晋初期著名的北伐将领。

成语,闻鸡起舞。意为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典出自《晋书·祖逖传》:“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传说,祖逖年青时就很有抱负,每次和好友刘琨谈论时局,总是慷慨激昂,满怀义愤,为了报效国家,他们在半夜一听到鸡鸣,就披衣起床,拔剑练武,刻苦锻炼。

成语,中流击楫。比喻立志奋发图强。

典出自《晋书·祖逖传》:“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译文:祖逖手敲船桨(中流击揖),向众人发誓说:“祖逖此去,若不能平定中原,驱逐敌寇,则如这涛涛江水,一去不返!”

2.溜须拍马的典故

“ 溜须”,宋真宗时,有位大臣叫丁渭,善于察言观色,逢迎献媚,颇得皇帝赏识,于是被封为副宰相。当时的宰相是寇准,当然高丁渭一个官阶,丁渭就将献媚之功对寇准施展。有一次,二人在一次吃饭时,寇准的胡须上沾了一些饭粒,丁渭赶忙卑恭的凑上前去,伸出手轻轻的为寇准溜胡须,还肉麻的大赞寇准的胡须多么漂亮,寇准大笑道:“怎么?难道世间还有替人溜须的宰相吗?”自此,丁渭成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溜须宰相。“溜须”一词就有了献媚新意。" y d3 C; j" s E2 O) ?& J

; w0 H$ u! X5 S! }) Q

“拍马”原来是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礼节。他们在路上相遇时,便下马闲谈,互相拍拍马的屁股,说一句“马养的真壮实啊”仅此而已。类似朋友见面拍下肩膀,握手寒暄。后来演变成“拍马”说奉承恭维话。显赫们骑在马上,奴才替主子拍马,尽显出服侍周到的献媚本色,与“溜须”有异曲同工之效,这才合成了“溜须拍马”。

3.成语心解之七:美人笑躄

【美人笑躄】这个典故的本意是用于对一个重色轻友人的形容。可是如果向纵深处分析思考,就会觉得好像在这故事里面还寓意着一层更深刻的道理。

"美人笑躄"其实是一个悲剧。平原君家里的那个年轻貌美的妾的确被他宠坏了,很不懂规矩、没有教养。像她这样肆无忌惮地取笑一个残疾人,无论什么年代都欠揍。被羞辱的跛脚人堵着门来找平原君讨个说法,本来也是一气之下的维权之举。作为地位显赫、口碑一向很好的社会活动家平原君,正确的做法就是立马向告状的跛脚人一揖到地,说两句好听的软话赔礼致歉。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任何一件小事如果处理不好,都有可能自然发酵,最后酿成大的祸端甚至悲剧。量变累加的结果肯定会导致突发的质变,这是千古不易的真理。

4.史记平原君赵胜的故事

杀笑躄者

有一次,有个跛子经过平原楼下,平原君的小妾看到,大笑起来。第二天,跛子到平原君面前,跪着请求杀了小妾。平原君答应之后,却认为这个要求太过分而没有理会,他的门客因此便走了一半。经过查问之下,才知道原来门客们认为平原君重女色,轻士人,于是平原君杀了小妾,亲自登门向跛子道歉,门客才陆陆续续的回来。

拔擢赵奢

赵奢为田部吏时,平原君家不肯交租税,赵奢便依法杀了平原君门下九人,引起平原君的忿怒。平原君原本要杀赵奢,但在听了赵奢的劝讽之后,认为他很贤能,于是向赵王推荐,赵王便以赵奢治理赋税。

5.蟾宫折桂的典故是什么

蟾宫折桂,也有一此传说和掌故。其中以明初宋濂的《重荣桂记》所叙最详。

文章说江西庐陵周孟声与其子学颜都是读书人,在当地很有名气。其家在吉水泥石村,院内有棵大桂树,枝叶繁荣,树荫可遮盖二亩地面。元末动乱中房屋被焚毁,树也被烧死,树枝被砍做烧柴,只留下光秃秃的树干。到明初天下安定,老树干竟发出新芽,不几年,便又郁郁葱葱。有人说,此树经火之后,外焦内枯,现发新芽,事出反常,恐非好兆。也有人说,草木无知,却得风气之先。当年寇准病故,人们为凭吊他插下的竹枝竟都生笋,田氏兄弟闹分家,其家的荆树无故枯萎,兄弟和好不分,树又复荣,可见周家又将复兴。不入,学颜之子仲方考中进士,人们就都认为此树重荣是祥瑞了。祥瑞之说本出迷信,牵强附会的以自然现象解释社会现象,毫无可取,但从老树重荣中,亦可看到桂的顽强生命力。

汉晋以后,又有月中桂树的传说盛行,《太平御览》引《淮南子》云:“月中有桂树”。到了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中记载则进一步演绎出吴刚砍桂的神话。传说月中桂树高达五百丈,有一位吴刚因学仙术违规被罚在月宫砍桂,每砍一斧,桂树的创伤就会立即愈合,因此吴刚常年在月宫砍桂而始终砍不倒树。关于月中桂树的传奇故事被古人演绎附会得五花八门,尤其以唐宋两代为盛。月中桂树又被命名娑罗树、骞树,月中桂树的果实每年四五月后飘落人间,称“月中桂子”。反映了古人对月中桂树的确深信不疑,文人学士每当中秋望月,吟诗作服,都把月中桂树、桂子作为常用的典故。因有月中桂树的传说,所以人们又称月亮为“桂月”、“桂宫”、“桂窟”、“桂轮”等。在古希腊,人们常以月桂树叶编成冠冕,奉献给英雄或诗人,以表示崇敬。后来在英国还有“桂冠诗人”的称号,开始是大学授予,到英王詹姆斯一世时,便成为王室御用诗人的专称。月桂属樟科长绿乔木,春季开花,原产地中海地区,与中国桂相近但不同科。中国也有桂冠之说,是以带桂枝编制的,取其清香高洁。三国时魏国繁钦的《弭愁赋》中有“整桂冠而自饰,敷綦藻之华文”之句,意思是编织桂冠来打扮自己,铺排像锦绣一样华美文字。因为桂清香高洁,人们早就用它来形容、评价人物。汉武帝曾问东方朔,孔子和颜渊谁的道德最高尚,东方朔说:颜渊的道德是高尚的,但他只像一山桂花,独自芳香,孔子的道德像春风一样浩荡,天下万物都受其化育熏陶。 在中国封建社会科举场,每年秋闱大比刚好在八月,所以人们将科举应试得中者称为“月中折桂”或“蟾宫折桂”。《红楼梦》第九回仲林黛玉听说贾宝玉要上学了,就笑道:“好?这一去,可定是要蟾宫折桂去了。”以蟾宫折桂比喻科场得意,也表现出古代人民对月亮的美好向往。

6.金蟾的典故是什么

北宋词人柳永《巫山一段云》中有这样的句子:“贪看海蟾狂戏,不道九关齐闭。”

可见,当时已有刘海蟾狂戏蟾的戏曲演出。刘海蟾戏蟾最初的目的是除蟾祟,所以刘海蟾所到之处,蟾声消绝。

考究起来,其所谓“戏”是一种巫术动作。《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引《邵武县志》说:“刘海蟾,名元英。

……或曰:元英本名海,尝以道力除蟾祟,故称为海蟾云。”刘海戏蟾的故事几经演变,喜剧色彩越来越浓,刘海的“戏”的巫术驱邪意义逐渐消失,蟾已不再是除祟的对象,而是施行法术的灵物。

明朝李日华《六砚斋笔记》说:“皇越石携来四仙古像,一为海蟾子,哆口蓬发,一蟾玉色者戏踞其顶。手执一桃,连花叶,鲜活如生。

7.古代赵胜的故事是什么

公元前262年,韩国准备割让上党之地给秦国,但是上党太守冯亭不愿意就此屈服于秦国,于是便向赵国求援说愿意献上上党十七城池作为报答。赵王在经过一番商议之后,决定接受冯亭的提议,便派大将廉颇前去驻守,从而引发了长平之战。

本来有廉颇这员大将坐镇,秦军要想打败赵军并没有那么容易,但是胆怯懦弱的赵王一心求和,结果中了秦军的反间计,用年轻的赵括取代了廉颇的主将位置,而赵括只知纸上谈兵,根本不懂得变通,最终导致赵军大败,秦军顺势攻占长平,又向赵国的都城邯郸挺进。

为了挽救赵国,赵王任命平原君为使者,向楚国求救。而平原君在毛遂的帮助下,最终说服了楚王出兵救赵,之后又散尽家财招募了一群勇猛威武的士兵,最终联合楚魏的援军击退了秦军,解救了赵国。

在这场战争中,充分体现了平原君知人善任,临危不惧的特点。因为这场战事,平原君也注定将被载入史册,永远被后人铭记。

8.谁有孟母三迁的典故

★故事原文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ăng]氏守节。

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

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

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ò,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 孟母三迁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

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释文)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一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

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

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一一都学习记住。

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也说明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

9.凿壁偷光的典故

出自这个故事的成语是凿壁偷光(主人公匡衡好学)。这个成语表面上的意思是在与邻居相隔的墙上凿开一个洞,偷偷地借邻舍的烛光读书。而现在用这个成语来形容勤学苦读十分刻苦的样子。

白话典故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启示

这篇寓言写了匡衡少年时读书的两件事,一件是凿壁偷光,一件是借书苦读。它赞扬了匡衡勇于战胜艰苦的决心,勤奋读书的精神;为我们树立刻苦读书的好榜样。

10.孟母三迁的典故

孟母三迁

“孟母三迁”讲的是孟母为了教育儿子成才,选择良好的环境,为孟子创造学习条件的故事。早年,孟子一家居住在城北的乡下,他家附近有一块墓地。墓地里,送葬的人忙忙碌碌,每天都有人在这里挖坑掘土。死者的亲人披麻戴孝,哭哭啼啼,吹鼓手吹吹打打,颇为热闹。年幼的孟子,模仿性很强,对这些事情感到很新奇,他看到这些情景,也学着他们的样子,一会儿假装孝子贤孙,哭哭啼啼,一会儿装着吹鼓手的样子。他和邻居的孩子嬉游时,也模仿出殡、送葬时的情景,拿着小铁锹挖土刨坑。

孟母一心想使孟子成为好读书、有学问的人,看到儿子的这些怪模样,心里很不好受。感到这个环境实在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认为“此非所以居吾子也”,就决定搬家。

不久,孟母把家搬到城里。战国初期,商业已经相当发达,在一些较大的城市里,既有坐商的店铺,也有远来做生意的行商。孟子居住的那条街十分热闹,有卖杂货的,有做陶器的,还有榨油的油坊。孟子住家的西邻是打铁的,东邻是杀猪的。闹市上人来人往,络绎不绝。行商坐贾,高声叫卖,好不热闹。孟子天天在集市上闲逛,对商人的叫卖声最感兴趣,每天都学着他们的样子喊叫喧闹,模仿商人做买卖。孟母觉得家居闹市对孩子更没有好影响,于是又搬家。这次搬到城东的学宫对面。

学宫是国家兴办的教育机构,聚集着许多既有学问又懂礼仪的读书人。学宫里书声朗朗,可把孟子吸引住了。他时常跑到学宫门前张望,有时还看到老师带领学生演习周礼。周礼,就是周朝的一套祭祀、朝拜、来往的礼节仪式。在这种气氛的熏陶下,孟子也和邻居的孩子们做着演习周礼的游戏。“设俎豆,揖让进退。”不久,孟子就进这所学宫学习礼乐、射御、术数、六艺。孟母非常高兴,就定居下来了。

孤儿寡母,搬一次家绝非易事,而孟母为了儿子的成长,竟然接连三次搬迁,可见孟母深知客观环境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常言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一点在少年儿童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因此,创造良好的客观环境虽然不是一个人成才的唯一条件,但也是其中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孟子以后既没有选择墨学、道学等曾经显赫一时的学说,又没有像苏秦等纵横家那样,从个人的权利思想出发,图得个人平生的快意,而是偏偏选择儒家学说作为他毕生奋斗的事业,终于成为一位在现实的人生中,不为一己之身而谋,舍生取义,只为忧世忧人而谋国、谋天下的“圣人”,这与孟母早期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躄的典故

相关推荐:
  • 梓悦典故(李辰梓悦,名字的寓意)
  • 含影(含影的成语有哪些)
  • 斯凯奇典故(祖逖的典故)
  • 分羹(分分我杯羹成语故事)
  • 柳州话典故(柳州话的来源及特点,越详细越好,最好有推荐的书)
上一篇:六级学生交通安全知识资料(小学生交通安全知识) 下一篇:美丽的校园作文三级我的教室(写一篇作文《我的教室》)

学习鸟网站是免费的综合学习网站,提供各行各业学习资料、学习资讯供大家学习参考,如学习资料/生活百科/各行业论文/中小学作文/实用范文实用文档等等!

故事分类

灵异 爱情
经典 哲理
感人 励志

鱼读典故(关于鱼的典故)
陈寅恪的“四等爱情”
《童》的经典故事(高尔基《童年》经典情节概述)
常考成语典故(20个有名的成语故事,加意思!!!(考试经常考的))
认真做事的典故(有关做事认真的名人事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33秒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