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第一进士村-许村许村源于东汉,古称富资里,南朝梁时,新安太守任昉看中此地风水,辞官归隐于此,村名遂为“昉溪”。
到了唐朝末年,户部尚书许儒为避战乱,徙居于此,嗣后人丁兴旺,改名“许村”。大学士许国,末代翰林许承尧均是许村后裔。宋仁宗钦赐为国捐资的许克复为“大宅世家”。宋王安石为《古歙许氏宗谱传》做序。许村历史上先后共出进士四十八人,为徽州古村落之最。
南宋以后,徽商崛起,许村依托着安庆府和徽州府之间的徽安古道迅速繁荣,至明清时达到一个顶峰。近代以来,许村继承发扬优良的教育传统,出现了“一门五博士”“四院士”的盛况,为共和国贡献了一大批人才,成了闻名遐迩的中华古村落典型。许村村落采用传统的“风水”理论,整个村落布局保留着“临水而建,双龙戏珠,倒水葫芦”的基本风水态势。辉煌的历史为许村留下了一大批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种类多样,布局严谨,工艺精湛,在建筑、历史、学术、环境、人类学等方面具有很高的价值。1996年,许村整体申报成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
2006年,许村15处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许村正在申报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和世界文化遗产。
毕升(?—约1051):北宋著名科技家、活字印刷术的创始人,歙县人。毕升是徽州一位没有功名的布衣,一生喜爱钻研技术。北宋庆历年间,毕升有感于传统雕板印刷的繁杂不便,潜心研究泥活字印刷技术,他发明了在粘土坯上刻字,一字一坯,然后烧硬的泥活字,使印刷工艺得到了质的飞跃,速度大大加快,错字可以单独更换,可以重复使用活字,实现了人类印刷史上第一次伟大的革命。宋代学者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对毕升的业绩有专门记载。
方腊(?-1121):北宋末年农民起义军领袖,歙县人。出身贫苦,为反抗压迫,1120年10月率众在歙县七贤村起义,后迅速移师睦州,举行“漆园誓师”,痛斥黑暗朝政,改元“永乐”,自号“圣公”,建立农民政权。义军战火曾袭卷江浙皖赣六州52县,影响很大,1121年夏被俘遇害。《宋史》有传。
朱熹(1130-1200):南宋大学者,我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理学集大成者。字元晦,号晦庵、晦翁,别号紫阳。婺源县人。1148年考中进士,曾任秘书修撰,定文阁待制等职。死后谥赠大师,封徽国公。仕途多坎坷,潜心治学。研究领域甚广,在哲学、经学、教育、音韵、文学、地理、考古、自然科学等方面都有伟大贡献,其思想体系在中国思想史上是以“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著称。与程颢、程颐等共创的理学史称“程朱理学”,为继孔子之后在中国思想界影响七、八百年之久的正统官方哲学,远涉海外,影响世界;重视教育,创办书院,所撰《白鹿洞书院揭示》对后代教育事业影响深远;著述巨丰,其中《四书集注》58卷是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圣典”;常以“新安朱熹”署名著述,讲学于徽州,从其弟子者众,“朱子之学”也就构成了“新安理学”的开山之学,并进而构成徽州文化的理性内核。《朱史》有传。
汪机(1463-1539):字省之,别号石山居士,祁门城内朴墅人。其家世代行医,祖父汪轮、父亲汪渭均为名医。汪机少时勤攻经史,后因母长期患病,其父多方医治无效,遂抛弃科举功名之心,随父学医。他努力钻研诸家医学经典,取各家之长,融会贯通,医术日精,很快便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仅治愈了母亲头痛呕吐的疾病,且“行医数十年,活人数万计”,医学著述十余部,《明史李时珍传》说:“吴县张颐、祁门汪机、杞县李可大、常熟缪希雍,皆精医术”,为当时名冠全国的4位医学大师。
在安徽省黟(yi,读音:以)县三都附近,有一条名叫枧(jian,读音:见)溪河的大河。在河的中游,有一块一丈见方的巨形石镜,嵌(kan,读音:看)在滔滔的流水之中,上面刻有“石枧流虹”四个大字。 很久以前,在立有“石枧流虹”巨石的枧溪河岸边的岩壁上,突然出现了刻有一百多个梵文的小字。据说,谁能一口气读完这一百字的梵文,谁就能得到一根金扁担。一时间,四乡的文人才子,纷至沓(ta,
读音:他)来。可是,谁也不认识它。久而久之,人们只得望文兴叹了。
有一天,三都来了一个年纪不大、眉清目秀的白面书生,自称能毫不费力地一口气读完梵文。这个消息,象长了翅膀似地瞬间传遍了四乡。这天,风清日朗,四乡民
众聚拢在枧溪河岸边,等着观看奇迹的出现。时近中午,书生慢慢悠悠地来到岩壁下,仔细端详了几遍,清了清嗓门,从容不迫地朗声地读了起来。众人见了,不断
地连声喝采,书生也得意地用眼角扫了众人一眼。
正当书生读到第九十八字的时候,石壁突然“忽喇”一声响,顿时裂开了一道缝,紧接着一段光彩夺目的金扁担头露了出来。众人见了,哗然起来。就在金扁担垂手
可得之际,书生因贪财心切,不等最后两个字读完,便急不可待地伸手去抓那根金扁担头。说时迟,那时快。只听得“啪”地一声,金扁担缩了回去,书生只扳下了
一颗金扁担签头。此后,任凭书生如何一气读完几遍,金扁担就是不再露面了。书生只得怅(chang,读音:唱)然而归,众人也由此扫兴而散。
回家之后,书生立就生了一场大病。直到把家里的钱财(包括典卖掉金扁担签头的钱),都花了个精光,他的病才痊愈。看来,也许是金扁担对像书生那样“见利忘义”的人的一种惩罚吧!
摘自百度网友,谢谢。
徽州书院源远流长。
据廖腾煃《海阳纪略·瞻云书院序》记载,“郡邑之有书院,自南唐始也”。宋元以来,徽州的书院出现非常发达的局面,成为全国书院最多的一个地区。
明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御史张讷奏言:“天下书院最盛者,无过东林、江右、关中、徽州。”(注1)道光《徽州府志》卷三《营建志·学校》记载:“歙在山谷间,垦田盖寡,处者以学,行者以商。
学之地自府县学外,多聚于书院。书院凡数十,以紫阳为大。”
婺源《董氏宗谱·凤游山书屋记》记载说:“古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由来尚矣。我郡邑曾建紫阳书院,以甄别取士。
四乡或间立书院,以讲学、会文。”。
在明朝有个当官的叫王篆,他出生在湖北夷陵(今湖北宜昌),人们叫他王天官。
他为了说明自己有才,就在夷陵河边,竖了一块牌坊,上书“唯楚有才”四个字。路过夷陵的外乡人中,也有许多文人,看到牌坊上的字都不服气,要难倒王天官,拆掉牌坊。
一天,一位赶考的读书人看见这个牌坊很生气,对王天官说:“倘若我在你们楚地找到没有才的人,就要砸掉你这‘唯楚有才’的牌坊。”王天官说:“那当然可以。”
读书人来到一个荷塘池边,见一小孩放牛,就喊道:“喂,小孩,我出一上联你能对吗?”小孩见这外乡人很有趣,便点了点头。读书人出上联道:“荷花莲蓬藕。”
小孩本没有读过书,听到这句话,只摇摇头咕哝道:“说的么之儿话?(湖北方言)”读书人竟听成了“筲(shāo)箕(jī)麦子瓜”,心想,虽然粗俗些,总算对着了。 他又来到一个宝塔边,见一挑粪老汉,便指着宝塔说:“灵塔隐隐六角四方八面”,那老汉不懂什么之乎者也,也不想同他罗嗦,只一摆手扭头便走。
读书人见状,回身赶到夷陵河边,要雇人砸牌坊。王天官问明经过,对读书人哈哈大笑说:“哎呀,你差远了,你岂知我们楚地,小孩多是明对,老人都是哑对。
刚才那老汉把手一摆,是对的:“孤掌摇摇五指二短三长”。说得读书人无言以对,溜之大吉。
又有一天,王天官打听到河边停靠一只官船,也是为牌坊而来。便化装成一个卖豆腐的老头,挑着担子来到江边,喊道:“卖豆腐哟!”船舱里走出一位贵人说道:“卖豆腐的老头,我出个对子你能对吗?”王天官说:“对得不好请不要见笑。”
只听贵人说道:“磨大眼小齿楞楞吞粗出细。”王天官笑道:“这是说我的买卖呀”,他对的是“秤直钩弯星朗朗知轻识重”。
贵人大惊:“卖豆腐的也有这么好的才学,果然是‘楚地有才’呀!” 据说这块牌坊一直还留在湖北宜昌呢。
徽州历史上人才辈出,很多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都出自徽州这块风水宝地,如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毕升、大名鼎鼎的新安画派创始人渐江等,清光绪年间著名的“公车上书”,百名举人中就有四位出自徽州!方腊(?-1121):北宋末年农民起义军领袖,歙县人。
出身贫苦,为反抗压迫,1120年10月率众在歙县七贤村起义,后迅速移师睦州,举行“漆园誓师”,痛斥黑暗朝政,改元“永乐”,自号“圣公”,建立农民政权。义军战火曾袭卷江浙皖赣六州52县,影响很大,1121年夏被俘遇害。
《宋史》有传。朱熹(1130-1200):南宋大学者,我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理学集大成者。
字元晦,号晦庵、晦翁,别号紫阳。婺源县人。
1148年考中进士,曾任秘书修撰,定文阁待制等职。死后谥赠大师,封徽国公。
仕途多坎坷,潜心治学。研究领域甚广,在哲学、经学、教育、音韵、文学、地理、考古、自然科学等方面都有伟大贡献,其思想体系在中国思想史上是以“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著称。
与程颢、程颐等共创的理学史称“程朱理学”,为继孔子之后在中国思想界影响七、八百年之久的正统官方哲学,远涉海外,影响世界;重视教育,创办书院,所撰《白鹿洞书院揭示》对后代教育事业影响深远;著述巨丰,其中《四书集注》58卷是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圣典”;常以“新安朱熹”署名著述,讲学于徽州,从其弟子者众,“朱子之学”也就构成了“新安理学”的开山之学,并进而构成徽州文化的理性内核。《朱史》有传。
程大位:(1533-1606):明代著名数学家,珠算大师。字汝思。
屯溪区人。少年经商,中年弃商归里,专心著书。
有感于商务往来中珠算的传统筹码计数法的不便,1592年著成《算法统宗》17卷及1598年的简明本《算法纂要》4卷,详述了传统的珠算规则,确立了算盘用法,完善了珠算口诀;搜集了古代流传的595道难题并记载了解题方法,堪称中国16-17世纪数学领域集大成的著作。明末,日本人毛利重能将《算法统宗》译成日文,开日本“和算”之先河;之后,又流传朝鲜、东南亚和欧洲,成为东方古代数学的名著,影响极大。
张小泉:(1626-?):明末清初著名制剪工匠。黟县人。
明崇祯年间,张小泉带领儿子前往杭州开设“张大隆”剪刀铺,并创造了独树一帜的嵌钢制剪技术、产品很快畅销全国,后为防假冒,以“张小泉”作为店名。“张小泉”剪刀在乾隆年间被列为贡品,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二等奖,新中国三次全国评比均获第一名。
胡光墉(1823-1885):清代著名徽商。字雪岩。
绩溪县人。早年在杭州经营钱庄,后协助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依靠湘军势力在全国广设当铺和银号,成为富甲江南的特大官商,红极一时的“红顶商人”。
创办“胡庆余堂国药号”,为发掘中国药学遗产作出了重大贡献。詹天佑(1861-1919):近代著名铁路工程专家、中国铁路事业的创始人。
字春诚,徽州婺源县人。早年家贫,后获岳父资助赴欧洲留学。
1905-1909年,主持建造了中国第一条自已设计自已施工的铁路——京张铁路,创造了不少施工新法,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铁路工程专家,奠定中国铁路事业基础。黄宾虹(1865—1955):现代著名山水画家和绘画理论家。
字相存,别号虹庐。歙县人。
是现代中国画坛上成就卓著的一代宗师,为“新安画派”的现代代表。早年山水画重在师法古代大师,中年以后重在师法自然,70岁后又画风大变。
作品深厚华滋,意境深远,精于墨法,善用焦墨与浓墨,与齐白石并存称为“北齐南黄”。在美术理论上,总结出“平、留、圆、重、变”五字笔法和“浓、淡、泼、焦、积、宿”七字墨法,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
精通诗词。有《黄山画家源流考》、《古画微》、《画学通论》等多种著述和绘画作品传世。
胡适(1891-1962):现代著名学者、社会活动家。字适之,绩溪县人。
出身徽商之家,1910年留学美国,1915年成为实用主义哲学大师杜威的学生,191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学识渊博,曾拥有三十多个博士头衔;1917年发表《文学改良会议》,揭开中国现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第一面;1918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并撰写现代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之一:1919年,接替陈独秀主编《每周评论》,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提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实用主义方法论,在全国影响极大;提出过“全盘西化“论点;抗战期间曾出使过美国,代表蒋介石签订《中美互助条约》。
政治上追随国民党,学术上是一代宗师,著述甚丰,治学方法上具徽派朴学遗风。陶行知(1891-1946):著名教育家。
原名文浚。乳名和尚,曾改名知行,再改名行知。
歙县人。1927年创办南京晓庄师范,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
后又相继创办浙江省湘湖师范,江苏淮安新安小学、山海工学团,并支持新安小学生组成新安旅行团。“一 二九”运动后,与沈钧儒等发起组织上海文化界救国联合会,任联全会执行委员和常务委员。
1946年与李公仆、史良等在重庆创办大学,任校长。后。
相传唐朝末年,河北有位叫奚廷圭的制墨高手,当时南唐皇帝李煜爱好舞文弄墨,他把奚廷圭请来,安排在徽州制墨。
不久,北宋灭唐,李煜被北迁到汴京。谁知这位降王痴心依旧,看到书房缺墨了,习惯的派人到徽州取墨,王府总管是宋朝派的,知道降王私取贡物,就布下天罗地网,准备获取物证,以置李煜于死地。
徽州的奚廷圭这时也非常为难,墨房里驻有宋朝的督贡,私取贡物,罪不可赦,叫来人空手而回有对不起老主人。思忖之际,对面新开的糕铺店传来了诱人香味,过去一看,那新捣的黑麻馅同墨房里的墨料一模一样,心中有了底,他取来墨模,借了麻馅印了批墨锭交来人带走。后来,李煜果然逃过了这一劫,而徽墨酥的香味,也飘扬在汴京了。
现在,走皖南、游徽州的人,仍能尝到由脱壳黑芝麻、百花蜜调制的徽墨酥,听到这流传已久的故事。
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市铅山县鹅湖镇)鹅湖寺举行的一次著名的哲学辩论会。由吕祖谦邀集,意图调和朱熹和陆九渊两派争执。实质上是朱的客观唯心主义和陆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一场争论。它是中国哲学史上一次堪称典范的学术讨论会,首开书院会讲之先河。
在现在的江西省铅山县有一古寺,寺虽不大,貌也不惊人,但却因南宋时著名理学家朱熹曾寓居于此,并在这里发生了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因而远近闻名。 会议辩论的中心议题是“教人之法”。关于这一点,陆九渊门人朱亨道有一段较为详细的记载:“鹅湖讲道,诚当今盛事。伯恭盖虑朱、陆议论犹有异同,欲会归于一,而定所适从。……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陆九渊集》卷三六《年谱》)所谓“教人”之法,也就是认识论。
在这个问题上,朱熹强调“格物致知”,认为格物就是穷尽事物之理,致知就是推致其知以至其极。并认为,“致知格物只是一事”,是认识的两个方面。主张多读书,多观察事物,根据经验,加以分析、综合与归纳,然后得出结论。
陆氏兄弟则从“心即理”出发,认为格物就是体认本心。主张“发明本心”,心明则万事万物的道理自然贯通,不必多读书,也不必忙于考察外界事物,去此心之蔽,就可以通晓事理,所以尊德性,养心神是最重要的,反对多做读书穷理之工夫,以为读书不是成为至贤的必由之路。会上,双方各执已见,互不相让,不欢而散——此次“鹅湖之会”,双方争议了三天,陆氏兄弟略占上风,但最终结果却是不欢而散。如今,这座古寺也许是因为有这么一次重要会议,也许是因为朱熹住过,将其作为“书房”,作为教书育人之地,因而也叫做“鹅湖书院”。 鹅湖之会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第一次著名的哲学辩论会。朱、陆双方辩论的“为学之方”,表现出朱熹与陆九渊在哲学上的基本分歧点。陆九渊提出“先立乎其大”为出发点。认为自古以来圣人相传的“道统”只是“此心”。主张只有认识“本心”,才犹如木有根,水有源。朱熹认为先于物而存在的“理”在心外,即“宇宙”之间。陆九渊的心学传至明代,经王守仁的发展,形成一个比较精致的哲学体系,世称“陆王心学”。它为程朱理学的进一步发展,在对理获取的途径上提出不同见解,曾对明清两代思想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朱熹的理学博大精深,被后代统治者尊为“大贤”,被学者奉为“万世宗师”,他的学说对后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程门立雪的故事
在北宋时期,福建将东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他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曾就学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程颢死后,又将杨时推荐到其弟程颐门下,在洛阳伊川所建的伊川书院中求学。
杨时那时已四十多岁,学问也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尊师敬友,深得程颐的喜爱,被程颐视为得意门生,得其真传。
一天,杨时同一起学习的游酢向程颐请求学问,却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盹儿。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一会儿,天飘起了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的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阻拦住了。 直到程颐一觉醒来,才赫然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从此,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重望,终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之后,杨时回到南方传播程氏理学,且形成独家学派,世称“龟山先生”。
后人便用“程门立雪”这个典故,来赞扬那些为求学师门,诚心专志,尊师重道的学子。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2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