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薇花对紫微郎(簪花解语)紫微,古代天文学中指紫微星垣,自汉代起用来比喻人世间的帝王居处,即指皇宫。
唐代,中书省设在皇宫内,是国家最高的政务中枢,故“开元元年,中书省回紫微省,中书令日紫微令。” 碰巧,紫薇花名与“紫微”音同,字形近同,仅于“微”上多一草头,加之紫薇花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于是紫微省名立后,紫薇花遂被移植省中。
过了几年,紫微名被废弃,复称中书省,但紫薇花却早已在宫中扎下了根。 中书省易名紫微省,中书令易名紫微令,虽时间不长,却成为历史掌故,以致后来凡任职中书省的,皆喜“紫微”称之。
唐代诗人杜牧当过中书舍人,人称“杜紫薇”,南宋诗人吕本中亦当过中书舍人,他的诗话著作就题为《紫微诗话》。大诗人白居易也任过中书郎,并写有紫薇诗:“丝纶阁下文章静,钟鼓楼中刻漏长;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微郎!” 我国是紫薇的原产地之一,并且自古就是世界上的栽培中心。
紫薇为千屈菜科紫薇属医学落叶乔木,为阳性树种,喜光,温暖气候、肥沃土壤,耐阴,耐旱,忌涝,抗寒性强,北方也可露地越冬。 古时人们认为紫薇以花色紫者正宗,故称紫薇。
《学圃余疏》说:“紫薇有四种,红、淡红、紫、白,紫却是正色。”紫薇花期长,宋代杨万里咏紫薇花诗云:“似痴如醉弱还佳,露压风欺分外斜,谁道花无百日红,紫薇长放半年花。”
诗讲的明白,紫薇从农历五月间开始着花,持续到九月,约有半年之久,所以它又有百日红的别名。 《广群芳谱》对紫薇评价很高,说它:“一枝数颖,一颖数花,每微风至,夭娇颤动,舞燕惊鸿,未足为喻。
唐时多植此花,取其耐久,且烂漫可爱也。”紫薇确实可爱,人若用指甲搔弄紫薇的树身,树的枝枝叶叶就会轻微地颤动起来,好像动物一般有怕痒的感觉,所谓:“薄肤痒不胜轻爪”,因此,人们又给它起了怕痒树、痒痒花的名称。
清代有词这样写:“一树瞳胧照画梁,莲衣相映斗红妆。才试麻姑纤鸟爪,袅袅,无风娇影自轻扬。
谁凭玉阑干细语?尔汝。檀郎原是紫薇郎。
闻道花无红百日,难得。笑他团扇怕秋凉。”
对清代陈其年定风波词,著名文学家、园艺学家周瘦鹃评说;“上半阙还不差,而下半阙来了个紫薇郎,就感到减色。” 因紫薇花与紫微官署有密切联系,因而诗人就常常将其与官扯到一起,誉称其“官样花”。
宋代大诗人陆游《紫薇》诗就讲:“钟鼓楼前官样花,谁令流落到天涯。少年妄想今除尽,但爱清樽浸晚霞。”
诗人青年时期被皇帝召进京城,赐进士出身,但后来被贬出京师,仿佛流落天涯的紫薇花,看多了官场的风风雨雨,早年的理想抱负,早已销蚀殆尽,只是喜欢酒杯中晃动的晚霞般的花影了。 紫薇寿命长,可活500年以上,仍繁花似锦。
至今昆明、苏州、成都都保存有500—700年的古紫薇。不仅如此,紫薇全身都是药,其性寒味微酸,有清热解毒、止痢、止血、止痛功用,以根、叶、花入药,全年均可采集。
俗话说,牙痛不是病,痛起来真要命,挖掘些紫薇根,洗净,和瘦猪肉一起炖煮,30克紫薇根配100克猪瘦肉,煮得烂烂的,当菜吃,几天后,牙就不疼了。 人有人缘,树有树缘,由于紫薇树形优美,花色艳丽,花期较长,适于种植在建筑物前、庭院内、道路旁、疏林和草地边缘。
也可成片成丛种植,宋代梅尧臣对此颇有感慨:“禁中五月紫薇树,阁后近闻都著花,薄薄嫩肤搔鸟爪,离离碎剪晨曦霞。” 也许正是紫薇这种独特的“性格”,也就有了“人性”,不信,请听听李渔的评述,别人不信,我倒信了。
“人谓禽兽有知,草木无知,予曰:不然。禽兽草木尽是有知之物,但禽兽之知,稍异于人,草木之知,又稍异于禽兽,渐蠢则渐愚耳。
何以知之?知之于紫薇树之怕痒,知痒则知痛,知痛痒则不知荣辱利害,是去禽兽不远,犹禽兽之去人不远也。人谓树之怕痒者,只有紫薇一种,余则不然。
予曰:草木同性,但观此树怕痒,既知无草无木不知痛痒,但紫薇能动,他树不能动耳。人又问:既然不动,何以知其识痛痒?予曰:就人喻之,怕痒之人,搔之即动,亦有不怕痒之人,听人搔扒而不动者,岂人亦不知痛痒乎?由是观之,草木之受诛锄,犹禽兽之被宰杀,其苦其痛,俱有不忍言者。
人能以待紫薇者待一切草木,待一切草木者待禽兽与人,则斩伐不敢妄施,而有疾痛相关之义矣。” 之所以引用李渔这段文字,是觉得值得一用,正所谓世间万物皆有情感,万不可轻视,皆须善待,才能合睦相处。
这些年来,人做了许多不善之事,又怎能得到一切草木、禽兽的善待呢?而今,人正在改变自己以待草木、禽兽的态度,再过若干年,也就又能与自然界的其它物种共存共荣了吧。
紫微属土,乃中天星之尊、为帝,主造化枢机,人生主宰,仗五行有万物,以人命为之立定数安星躔,各根所司,处年数内,常掌爵禄,诸宫降伏,能消百恶。
紫微星就是天上的北极星。北斗七星则围绕着它四季旋转。如果把天比作一个漏斗,那紫微星则是这个漏斗的顶尖。我们把这种象“被群星围绕的紫微星”的人称作紫微下凡的命。但是被围绕的范围有大有小。生在家为一家之主,生在国为一国之主。
据说明朝的朱元璋曾把和他命格相同的人都抓来,怕他们有当皇帝的命。可是发现他们有穷有富,有贵有贱,却有个共同点。就是不论那行那业都是当家作主的。朱元璋明白了这个道理后就把他们都放了。
紫薇花对紫微郎(簪花解语)紫微,古代天文学中指紫微星垣,自汉代起用来比喻人世间的帝王居处,即指皇宫。
唐代,中书省设在皇宫内,是国家最高的政务中枢,故“开元元年,中书省回紫微省,中书令日紫微令。” 碰巧,紫薇花名与“紫微”音同,字形近同,仅于“微”上多一草头,加之紫薇花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于是紫微省名立后,紫薇花遂被移植省中。
过了几年,紫微名被废弃,复称中书省,但紫薇花却早已在宫中扎下了根。 中书省易名紫微省,中书令易名紫微令,虽时间不长,却成为历史掌故,以致后来凡任职中书省的,皆喜“紫微”称之。
唐代诗人杜牧当过中书舍人,人称“杜紫薇”,南宋诗人吕本中亦当过中书舍人,他的诗话著作就题为《紫微诗话》。大诗人白居易也任过中书郎,并写有紫薇诗:“丝纶阁下文章静,钟鼓楼中刻漏长;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微郎!” 我国是紫薇的原产地之一,并且自古就是世界上的栽培中心。
紫薇为千屈菜科紫薇属医学落叶乔木,为阳性树种,喜光,温暖气候、肥沃土壤,耐阴,耐旱,忌涝,抗寒性强,北方也可露地越冬。 古时人们认为紫薇以花色紫者正宗,故称紫薇。
《学圃余疏》说:“紫薇有四种,红、淡红、紫、白,紫却是正色。”紫薇花期长,宋代杨万里咏紫薇花诗云:“似痴如醉弱还佳,露压风欺分外斜,谁道花无百日红,紫薇长放半年花。”
诗讲的明白,紫薇从农历五月间开始着花,持续到九月,约有半年之久,所以它又有百日红的别名。 《广群芳谱》对紫薇评价很高,说它:“一枝数颖,一颖数花,每微风至,夭娇颤动,舞燕惊鸿,未足为喻。
唐时多植此花,取其耐久,且烂漫可爱也。”紫薇确实可爱,人若用指甲搔弄紫薇的树身,树的枝枝叶叶就会轻微地颤动起来,好像动物一般有怕痒的感觉,所谓:“薄肤痒不胜轻爪”,因此,人们又给它起了怕痒树、痒痒花的名称。
清代有词这样写:“一树瞳胧照画梁,莲衣相映斗红妆。才试麻姑纤鸟爪,袅袅,无风娇影自轻扬。
谁凭玉阑干细语?尔汝。檀郎原是紫薇郎。
闻道花无红百日,难得。笑他团扇怕秋凉。”
对清代陈其年定风波词,著名文学家、园艺学家周瘦鹃评说;“上半阙还不差,而下半阙来了个紫薇郎,就感到减色。” 因紫薇花与紫微官署有密切联系,因而诗人就常常将其与官扯到一起,誉称其“官样花”。
宋代大诗人陆游《紫薇》诗就讲:“钟鼓楼前官样花,谁令流落到天涯。少年妄想今除尽,但爱清樽浸晚霞。”
诗人青年时期被皇帝召进京城,赐进士出身,但后来被贬出京师,仿佛流落天涯的紫薇花,看多了官场的风风雨雨,早年的理想抱负,早已销蚀殆尽,只是喜欢酒杯中晃动的晚霞般的花影了。 紫薇寿命长,可活500年以上,仍繁花似锦。
至今昆明、苏州、成都都保存有500—700年的古紫薇。不仅如此,紫薇全身都是药,其性寒味微酸,有清热解毒、止痢、止血、止痛功用,以根、叶、花入药,全年均可采集。
俗话说,牙痛不是病,痛起来真要命,挖掘些紫薇根,洗净,和瘦猪肉一起炖煮,30克紫薇根配100克猪瘦肉,煮得烂烂的,当菜吃,几天后,牙就不疼了。 人有人缘,树有树缘,由于紫薇树形优美,花色艳丽,花期较长,适于种植在建筑物前、庭院内、道路旁、疏林和草地边缘。
也可成片成丛种植,宋代梅尧臣对此颇有感慨:“禁中五月紫薇树,阁后近闻都著花,薄薄嫩肤搔鸟爪,离离碎剪晨曦霞。” 也许正是紫薇这种独特的“性格”,也就有了“人性”,不信,请听听李渔的评述,别人不信,我倒信了。
“人谓禽兽有知,草木无知,予曰:不然。禽兽草木尽是有知之物,但禽兽之知,稍异于人,草木之知,又稍异于禽兽,渐蠢则渐愚耳。
何以知之?知之于紫薇树之怕痒,知痒则知痛,知痛痒则不知荣辱利害,是去禽兽不远,犹禽兽之去人不远也。人谓树之怕痒者,只有紫薇一种,余则不然。
予曰:草木同性,但观此树怕痒,既知无草无木不知痛痒,但紫薇能动,他树不能动耳。人又问:既然不动,何以知其识痛痒?予曰:就人喻之,怕痒之人,搔之即动,亦有不怕痒之人,听人搔扒而不动者,岂人亦不知痛痒乎?由是观之,草木之受诛锄,犹禽兽之被宰杀,其苦其痛,俱有不忍言者。
人能以待紫薇者待一切草木,待一切草木者待禽兽与人,则斩伐不敢妄施,而有疾痛相关之义矣。” 之所以引用李渔这段文字,是觉得值得一用,正所谓世间万物皆有情感,万不可轻视,皆须善待,才能合睦相处。
这些年来,人做了许多不善之事,又怎能得到一切草木、禽兽的善待呢?而今,人正在改变自己以待草木、禽兽的态度,再过若干年,也就又能与自然界的其它物种共存共荣了吧。
中山狼”语出自明朝马中锡的《中山狼传》之中,说的是战国时赵简子去中山打猎,一只狼中箭受伤,向东郭先生求救,东郭先生救了它,可这条狼却要吃掉东郭先生。后来人们以此比喻忘恩负义的人。
曹雪芹的《红楼梦》中有这么一首诗: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
首句"子系中山狼"中"子系"二字合成"孙"的繁体字,指的是迎春的丈夫孙绍祖。"中山狼"用的是《中山狼传》的典故,喻凶狠残暴而又忘恩负义的人。这里是比喻迎春丈夫孙绍祖的险恶狠毒。"得志便猖狂"写得意后便为非作歹,横行霸道。孙绍祖在家境困难时曾经拜倒在贾门府下,乞求帮助。后来,孙绍祖在京袭了官职,又"在兵部侯缺题升",一跃成为"暴发户"。贾家衰败后,孙绍祖向它逼债,任意践踏迎春。
穷寇莫追”出自《孙子·军争》:“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意思是不追无路可走的敌人,以免敌人情急反扑,造成自己的损失。也比喻不可逼人太甚。
为什么“穷寇莫追”?所谓兵者,置之死地而后生。如果把敌军逼入绝境,敌人会背水一战,士气一定高涨,此时的敌人个个是猛虎,如果放敌人一条生路,敌人会争相逃命,哪有士气可言?如果异地再战,这股敌人有失败的经历,如同惊弓之鸟,是敌人中最容易的对手,也就是敌人的最薄弱的环节,照准这个环节一刀砍去,哪有不胜之理?
春秋时,燕将乐毅出兵攻打齐国,最后仅剩吕城和即墨没有失陷,后来吕城失守,只有即墨了,齐军已到垂死的边缘,齐国名将田单振臂一呼“国家就要灭亡了,我们怎还会有家呢?”士兵人人有誓死报国的决心,结果一战收复全部失地。如果燕军在打到即墨城下时主动示弱后撤,齐军怎会有视死如归的豪情?
欲擒故纵 ( yù qín gù zòng ) 解 释 欲:想要;擒:捕捉;故:故意;纵:放开。
故意先放开他,使他放松戒备,充分暴露,然后再把他捉住。 出 处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无如作者要作这等欲擒故纵的文章,令读者猜一猜。”
用 法 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 近义词 欲取故予、诱敌深入 反义词 放虎归山、养虎为患 ==================================================================三十六计 之 欲擒故纵逼则反兵;走则减势①。紧随勿迫。
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②。需,有孚,光③。
【注释】①逼则反兵,走则减势:走,跑。逼迫敌入太紧,他可能因此拼死反扑,若让他逃跑则可减削他的气势。
②兵不血刃:血刃,血染刀刃。此句意为兵器上不 沾血。
②需,有孚,光:语出《易经.需卦》。需,卦名。
本卦为异卦相叠(乾下坎上)。需的下卦为乾为天,上卦为坎为水,是降雨在即之象。
也象征着一种危险存在着(因为“坎”有险义),必得去突破它,但突破危险又要善于等待。“需”,等待。
《易经,需》卦卦辞:“需,有享,光享”。孚,诚心。
光,通广。句意为:要善于等待,要有诚心(包含耐性),就会有大吉大利。
【按语】所谓纵着,非放之也,随之,而稍松之耳。“穷寇勿追”,亦即此意,盖不追者,非不随也,不追之而已。
武侯之七纵七擒,即纵而随之,故蹑展转推进,至于不毛之地。武侯之七纵,其意在拓地,在借孟获以服诸蛮,非兵法也。
故论战,则擒者不可复纵。【解析】打仗,只有消灭敌人,夺取地盘,才是目的。
如果逼得“穷寇”狗急跳墙,垂死挣扎,己方损兵失地,是不可取的。放他一马,不等于放虎归山,目的在于让敌人斗志逐渐懈怠,体力、物力逐渐消耗,最后己方寻找机会,全歼敌军,达到消灭敌人的目的。
诸葛亮七擒七纵,决非感情用事,他的最终目的是在政治上利用孟获的影响,稳住南方,在地盘上,次次乘机扩大疆土。在军事谋略上,有“变”、“常”二字。
释放敌人主帅,不属常例。通常情况下,抓住了敌人不可轻易放掉,以免后患。
而诸葛亮审时度势,采用攻心之计,七擒七纵,主动权操在自己的手上,最后终于达到目的。这说明诸葛亮深谋远虑,随机应便,巧用兵法,是个难得的军事奇才。
【探源】欲擒故纵中的“擒”和“纵”,是一对矛盾。军事上,“擒”,是目的,“纵”,是方法。
古人有“穷寇莫追”的说法。实际上,不是不追,而是看怎样去追。
把敌人逼急了,它只得集中全力,拼命反扑。不如暂时放松一步,使敌人丧失警惕,斗志松懈,然后再伺机而动,歼灭敌人。
诸葛亮七擒孟获,就是军事史上一个“欲擒故纵”的绝妙战例。蜀汉建立之后,定下北伐大计。
当时西南夷酋长孟获率十万大军侵犯蜀国。诸葛亮为了解决北伐的后顾之忧,决定亲自率兵先平孟获。
蜀军主力到达泸水(今金沙江)附近,诱敌出战,事先在山谷中埋下伏兵,孟获被诱入伏击圈内,兵败被擒。按说,擒拿敌军主帅的目的已经达到,敌军一时也不会有很强战斗力了,乘胜追击,自可大破敌军。
但是诸葛亮考虑到孟获在西南夷中威望很高,影响很大,如果让他心悦诚服,主动请降,就能使南方真正稳定。不然的话,南方夷各个部落仍不会停止侵扰,后方难以安定。
诸葛亮决定对孟获采取“攻心”战,断然释放孟获。孟获表示下次定能击败你,诸葛亮笑而不答。
孟获回营,拖走所有船只,据守沪水南岸,阻止蜀军渡河。诸葛亮乘敌不备,从敌人不设防的下流偷渡过河,并袭击了孟获的粮仓。
孟获暴怒,要严惩将士,激起将士的反抗,于是相约投降,趁孟获不备,将孟获绑赴蜀营。诸葛亮见孟获仍不服,再次释放。
以后孟获又施了许多计策,都被诸葛亮识破,四次被擒,四次被释放。最后一次,诸葛亮火烧孟获的藤甲兵,第七次生擒孟获。
终于感动了孟获,他真诚地感谢诸葛亮七次不杀之恩,誓不再反。从此,蜀国西南安定,诸葛亮才得以举兵北伐。
【故事】两晋末年,幽州都督王浚企图谋反篡位。晋朝名将石勒闻讯后,打算消灭王浚的部队。
王浚势力强大,石勒恐一时难以取胜。他决定采用“欲擒故纵”之计,麻痹王浚,他派门客王子春带了大量珍珠宝物,敬献王浚。
并写信向王浚表示拥戴他为天子。信中说,现在社稷衰败,中原无主,只有你威震天下,有资格称帝。
王子春又在一旁添油加醋,说得王浚心里喜滋滋的,信以为真。正在这时,王浚有个部下名叫游统的,伺机谋叛王浚。
游统想找石勒做靠山,石勒却杀了游统,将游统首级送给王浚。这一着,使王浚对石勒绝对放心了。
公元314年,石勒探听到幽州遭受水灾,老百姓没有粮食,王浚不顾百姓生死,苛捐杂税,有增无减,民怨沸腾,军心浮动。石勒亲自率领部队攻打幽州。
这年4月,石勒的部队到了幽州城,王浚还蒙在鼓里,以为石勒来拥戴他称帝,根本没有准备应战。等到他突然被石勒将士捉拿时,才如梦初醒。
王浚中了石勒“欲擒故纵”之计,身首异处,美梦成了泡影。
越俎代庖 ( yuè zǔ dài páo )
解 释 比喻超出自己职务范围去处理别人所管的事。
出 处 《庄子·逍遥游》:“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俎而代之矣。”
用 法 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示 例 孩子能做的事,父母不要~。
近义词 包办代替
反义词 自力更生
英 文 put words into somebody's mouth <exceed one's duties and meddle in others' affairs ;take sb's job into one's own hand>
典 故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传说中,有一位杰出的领袖叫唐尧。在唐尧的领导下,人民安居乐业。可是唐尧很谦虚,当他听说隐士许由很有才能的时候,就想把领导权让给许由。唐尧对许由说:“日月出来之后还不熄灭烛火,它和日月比起光亮来,不是太没有意义了吗?及时雨普降之后还去灌溉,对于润泽禾苗不是徒劳吗?您如果担任领袖,一定会把天下治理得更好,我占着这个位置还有什么意思呢?我觉得很惭愧,请允许我把天下交给您来治理。”
许由说:“您治理天下,已经治理得很好了。我如果再来代替你,不是沽名钓誉沽名钓誉吗?我现在自食其力,要那些虚名干什么?鹪鹩在森林里筑巢,也不过占一棵树枝;鼹鼠喝黄河里的水,不过喝饱自己的肚皮。天下对我又有什么用呢?算了吧,厨师就是不做祭祀用的饭菜,管祭祀的人也不能越位来代替他下厨房做菜。”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2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