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叔"走西口"
叔父是个聪明人,村子里的人都这样说。解放前,北方有做皮袄的匠人,人称毛毛匠,叔父十岁就开始拜师学艺,学了三年,就能做普通的皮袄。那时,做皮袄穿的毕竟是有钱人,活计不多,加上村里有位毛毛匠,叔父的活更是少得可怜。 我的父亲说:还是往精里学吧,学精了,外村的人也会来找你做羊皮袄的。叔父不听,他看到当厨师不错,每当人们娶媳妇聘闺女就办几桌酒席,厨师就忙活开了。厨师有的吃有的喝,还赚点钱。于是,叔父就开始学厨师,拉风箱剥大葱,跟着师傅又干了三年,总算掌握了些炒菜的技术,但请他做大厨的人很少,他还只是个帮厨。 十八岁那年,山东的一位逃荒的姑娘做了他的媳妇,大家七凑八凑,总算张罗着给他成了家。那年,北方大旱,叔父那点手艺更是养活不起他那一家儿人。父亲给他些盘缠,把孩子留下,他和他的妻子走西口去了。从此以后,如黄鹤西去,杳无音讯。 我的父亲去找过他一次,寻了整整二年,总算在包头找到了他。那时,他已落魄到孤身一人街头流浪的境地。叔父说:“几年来,我在外帮人家种地,本来可以糊口的,但挣钱不多,就又给人家拉骆驼,没想到拉骆驼更苦,苦是苦些,掌柜的说,再拉两年,就给我两头骆驼。我和妻子商量,给别人干活,不是个办法,就悄悄地溜了,和妻子去挖药材。谁想到遍地都是挖药材的,哪能挣来钱呢?到了年关,没钱过不了年,就和财主借了些钱,第二年也没有钱还,就让那位财主把妻子领走卖了。从此,叔父就再没结婚。后因肺病无钱及时医治死去了。
1. 走西口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五次人口迁徙”事件之一,从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四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山西人、陕西人、河北人背井离乡,打通了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的经济和文化通道,带动了北部地区的繁荣和发展。
2. 历史背景:
山西北部土地贫瘠,自然灾害频繁,生存环境的恶劣迫使晋北很多人到口外谋生。“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的山西旧谣充分说明“走西口”者多为自然灾害引起的饥民。清光绪三年至五年,山西等省大旱三年,出现被称为“丁戊奇荒”的近代最严重的旱灾,甚至部分地区寸雨未下。自然灾害引起的人口流迁,以忻州、雁北等晋北地区最为突出。晋北各州县贫瘠的土地,恶劣的自然环境迫使大批百姓离开故土。例如“阳高地处北塞,砂碛优甚,高土黄沙,满目低土,碱卤难耕……地瘠民贫,无所厚藏,一遇荒歉,流离不堪。”在贫瘠的土地,寒冷的气候,无川流灌溉的恶劣自然环境里,晋北人生活困苦。每遇灾歉,人们不得不流离失所,奔赴口外谋生。
电视专题片《晋商》"走西口"解说词 这是一张山西人走西口的大致路线图。
从山西中部和北部出发,一条向西,经杀虎口出关,进入蒙古草原;一条向东,过大同,经张家口出关进入蒙古,不论走哪条路,首先都要穿过横亘在那里的长城设置的一系列关口。 既然是长城上的关口,最初的作用是作为军事要塞,地理位置自然十分险要。
雁门关位于平均海拔1500米的太行山脉之中,它之所以得名,据说是因为这里位置太高,关城建好之后,空中飞的大雁也只能从城门洞中穿过去。一两百年前,走西口的山西人沿着崎岖的山路,翻过这些一眼望不到头的大山,为了能在春天到达草原,他们又往往必须选择在数九寒天就开始这种漫长的跋涉。
在这种条件下,山西人不但走了过去,而且是一代又一代地这样走过。固关是山西东北部的一座门户。
通过固关关城的路,由厚重的青石铺成,由于往来人员车马川流不息,年长日久,甚至在这些青石上,轧出了几寸深的车辙印。 如果说,这些只是地理上的关口的话,那么翻过这里,走西口的山西人还要面对一座座心理上的关口。
出雁门关往北不到一百公里,有个村子叫歧道地。在村子边有两条大路,一条通往杀虎口,一条通往张家口。
虽然两条路最终都可以到达蒙古草原,漫漫长途到底该往哪儿走呢? 对最初走口外的山西人来说,蒙古草原只是寄托着他们模糊的希望。在那里他们到底能做什么?结果又会怎样?大家心里并不清楚。
那些迫于无奈,只好咬着牙忍着泪从家里义无反顾地走出来的人们,面对眼前的选择时开始犹豫了。当年,他们中的许多人,就站在这处叫黄花梁的山冈上,唱起那曲悲凉的歌。
山西山阴县歧道地村民:"南面的人上来,到在这儿来说了,一爬上这个梁,就可以看见下面(两条路),这就是说'上一个黄花梁呀,两眼哇泪汪汪呀,先想我老婆,后想我的娘呀!'这意思也就是一个顺口溜哇。" 山西山阴县歧道地村民:"他就没有把握,他就不知道哪头去,生意好生意坏,他就到这儿扔鞋板儿呀,把这个鞋一脱一扔,扔在哪边他就走哪边,好与坏他就走在那头儿。
" 这样的做法,不是听天由命,它更像是一种赌博和命运,和老天爷的一种赌博。赌注就是自己的一条生命。
内蒙古作协专业作家柳陆:"第一,山西人走西口,他遇到的首先是土匪。土匪半路要抢劫他,有一个叫黑土崖子,从府谷县一进入包头,有个地方叫黑土崖子。
这个地方是土匪出没的地方,所以好多人葬身在沙漠里面沙蒿里头,被抢被劫;还有就是被冻死的,因为北方草地气候寒冷,它不像中原地带,不像山西口里那样暖和。他不了解,那个时候没有什么气象部门预报,他不了解,遇到暴风雪,道路不通,没办法被冻死的,还有被饿死的,在沙漠里迷失了方向。
" 山西文学院专业作家燕治国:"有个关,在关里头还是内陆的风光,也没有风沙。但从这个关口一开大门,我开过那个大门,外边一股风就吹进来了,再往前跨一步,就进入蒙古荒原了,到处是风沙。
所以走西口的路上,到现在都能看到山西人的骨头,尸骨,白骨累累。" 山西省外经贸厅研究员渠绍焱:"结冰,零下四十度;夏天,热得能昏过去,就是这样的话,山西商人照样走过去。
" 内蒙古作协专业作家柳陆:"所以山西人讲,就是我搭着命在走西口。" 没有人统计过从清朝初年,一直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有多少山西人在这荒原、沙漠中跋涉过,但山西的许多地方志中,却记载了大量的这样的故事。
山西财经大学副主席孔祥毅:"比如榆次有个姓董的,他父亲和他母亲结了婚就走了,以后生下他。根本没见过父亲,三次到新疆去找,听说在新疆,在哪里不知道。
第一次去失败了,过了几年又给别人当长工,赚了钱以后又去找。第三次走到半路上,听到一个人从西北回来的一个人,像山西口音,就问,打听,说敦煌有个庙,庙里有个人的长相,像你说的这个人差不多。
后来他就往敦煌去,去了以后,到庙里一听,口音是山西榆次人,马上就问他什么名字。这个老和尚还没有回答,来访的年轻人一下跪下了就叫父亲,最后一问就是他。
《走西口》讲述的是清朝末年民国初期山西祁县大户田家,因为家庭变故和生活所迫而离乡背井“走西口”的传奇故事 ,故事以田青的成长经历为主线,其中穿插了刘一刀、豆花、梁满囤、田耀祖等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性格迥异,个性鲜明的人物,坎坷的经历,塑造了在走西口的历史现象中山西人的品格,强调了他们“义重于利”的善良为人。
这是一部走西口的人们用血泪、坚韧、诚信、勇往直前写就的历史缩影,更是一部中华民族为了生存而顽强拼搏的雄浑激昂的赞美诗 故事以田青之父田耀祖的嗜赌败家开篇,接踵而来是连年大旱,粮食无收,母亲淑贞带着田青和两个姐姐艰难的生活,这使田青从小就立志重振家业。 随着他们的渐渐长大,田青与梁满囤一起也踏上了“走西口”的道路,途中他们意外被土匪绑票,还成为了土匪中间的一员。
在历经无数挫折之后,田青终于赎回了大宅,他们用自己的汗水、泪水、甚至是血水,在西北的草原、荒漠中走出了一条自己的经商之路。但是连年的军阀混战,使得社会动荡不安,田青破产,接连不断的变故让田青深切地认识到,不把侵略者赶出去,生意也做不成。
田青于是带着儿子重新走了西口,投奔大青山游击队。
走西口剧情介绍:
二十世纪初年,素有“无平地沃土之饶,无水泉灌溉之益”的山西祁县,这里的乡民只有靠垦种上岭下坂活命。可是,三年一次大灾害后又赶上连续三年大旱,天天有人成为饿殍,民不聊生。于是,男人们背起简单的行囊,听着女人们合着血泪唱的《走西口》踏上了走西口的道路。故土难离也得离,心爱的女人难舍难分也得舍也得分,生活中充满了多少无奈和辛酸!
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1 2009年元月2日 19:55分黄金时间正在播出杜淳
参考资料:
这是一首在民间流传了好几百年的古老的山西民歌《走西口》,歌曲记录了从明末清初到解放前期,黄土高原的贫苦农民迫于生计,离乡背景,过长城、渡黄河、走西口,到内蒙古包头、河套一带谋生,春去秋回,甚至有去无回的悲惨景象! 这首歌广泛地流行于山西、陕西、内蒙、河北、青海、宁夏和甘肃等地。
各地流行的《走西口》,虽然在词曲上有一定的差异,但所表达的内容和情绪都是一样的,大都高亢悲怆、凄婉苍凉,唱出了黄土地上生民的悲欢离合、爱恨情愁! 历史上的山西,人多地少,土瘦沟深,十年九旱,民不聊生,加上封建统治者的苛捐杂税,更让这些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穷苦农民,雪上加霜,苦不堪言!为了生活,这些黄土地上不屈的汉子,把他们迷惘的目光投向了黄河对岸、长城外面远离家乡的辽阔大地,试图用男子汉的强韧筋骨开辟一条摆脱贫困的坦途! 于是,他们告别了黄天厚土,告别了妻儿老小, 毅然踏上了“走西口”这条生死未卜的坎坷人生路!谁也不曾想到,这一步便踏出了承载着黄土地上成千上万人艰苦命运的厚重历史! 一曲凄凄惨惨的《走西口》,吼出了多少黄土地儿女们的辛酸,一曲凄凄惨惨的《走西口》,让多少铮铮铁汉泪水涟涟。这是黄土地上的儿女们用血泪和生命演绎的人生交响!它诞生在走西口的崎岖山路上,生长在贫瘠但却墩厚踏实的黄土塬上!走西口的汉子们用这撕心扯肺的歌声,驱赶人生苦旅的寂寞,倾吐亲人离散的痛楚,歌唱这穷苦而又难离难舍的黄土地!这歌声穿越时空,向世人诉说着久远的悲伤! 走西口的哥哥走了,家里留下了孤寂的女人!为了打发一个又一个难熬的白昼与黑夜,她们唯有长歌当哭,以抒发和宣泄心中的郁闷与苦苦的相思! 于是,田间地头、村口路旁……都会不时地响起《走西口》那凄凉悲苦的调子…… 这歌声唱尽了人生的苍凉、离别的痛苦和生活的无奈!咆哮的黄河水,和着一对对情侣酸涩的泪水和心痛的血水,激荡出一曲撼天动地的离歌,一路呜咽着向远方流去…… 歌声里,黄土塬上的女人们站成了一座座泥塑木雕,望穿秋水,望断天涯路…… “黄河千里此百里,黄河九曲此一曲”。
一泻千里的黄河,几经曲折,从内蒙进入山陕峡谷,然后拐了一个巨大的马蹄形的弯,形成了“鸡鸣三省”的山西河曲县 ,这里有六千多首民歌小调,素有“民歌之海“的美誉。“天下黄河第一曲”的民歌《走西口》和闻名全国的地方小戏“二人台”都诞生在这里。
这里也是走西口的一条重要通道,河曲境内的“西口古渡”就是最好的历史见证。从康熙十九年到解放前的二百多年的时间里,因走西口在内蒙定居的河曲人就达二十万之众!据说 ,今日赫赫有名的内蒙古包头市和鄂尔多斯市,有三分之二的人都是当年从山西、陕西、河北等地走西口过去的! 西去路遥遥,西去水迢迢。
西进路上,关山阻隔,荆棘丛丛,有着说不尽、道不完的艰辛和酸楚,充满着生离死别的痛苦! 走西口的汉子们在杳无人烟的荒漠中长途跋涉,一条扁担挑着一捆简单的行李,风餐露宿,历尽艰险。有些人春去秋回,有些人一去不返! 下面是两个发生在走西口路上的真实故事: 山西阳曲县的张瑛外出做生意,整整二十年没有回家。
他的大儿子张廷材听说他可能在甘肃宜府,便去寻找,但张廷材去了多年也没有了音讯!小儿子张廷长大了又再去找父亲和哥哥,可是,找了一年多谁也没有找到,自己的盘缠却用完了,只好沿街乞讨!不想,在行乞时遇见一个农民,似曾相识,仔细一看竟是自己的哥哥,哥哥告诉他,父亲的消息已经打听到了,可是等兄弟俩一起找到吉林省东北端的一个村庄的时候,那里的乡亲却告诉他们说,他们的父亲已经死了整整七年啦! 第二个故事更加悲惨 ------------- 说是有一个给别人放羊的青年,告诉自己热恋的姑娘说要去口外谋生挣钱,然后回来娶她,这个牧羊青年毅然地放下手中的牧羊鞭,戴着恋人挂在他脖子上的定情信物,挥泪惜别心爱的人儿和身后这片深埋着自己根脉的黄土地,跟随一伙儿走西口的人,踏上了远涉口外的漫漫谋生路!谁知这一别就好多年音信杳无,怀揣着幸福梦想的姑娘,望眼欲穿、苦苦相思!后来那姑娘陆续听人说他的恋人已经死在了走西口的路上:有人说那一伙儿走西口的人,在路上遇到了土匪的劫杀;有人说他们全部葬身于一次突如其来的暴风雪之中;还有人说他们在茫茫沙漠中迷失了方向饿死、渴死啦!可是那痴情的女子说什么也不信,便循着恋人当年走西口的方向一路找去,后来她果然找到了,她在一堆被风沙掩埋的累累白骨中,找到了她当年挂在恋人脖子上的那个定情信物,而到底哪具尸骸是自己恋人的已经没法儿分辨了!后来的故事如何,没有人知道,只是听说,这位矢志寻找自己恋人的姑娘,这一去也再没有回来…… 山西河曲这个最早传唱“走西口”民歌的地方,至今还保留着这样一种风俗: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人们都要在黄河里放上千万盏用麻纸扎成的河灯,据说,每一盏河灯都代表着一个灵魂,放灯的人虔诚地盼望着这些顺流而下的河灯,能够把那些客死异乡的孤魂带回故乡…… 星移斗转,沧海桑田。弹指间,几百年过去了,走西口的。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5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