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克·吐温作为职业作家和演说家,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可谓名扬四海。
你也许不知道,马克·吐温在试图成为一名商人时却栽了跟头,吃尽了苦头。马克·吐温投资开发打字机,最后赔掉了5万美元,一无所获。
马克·吐温看见出版商因为发行他的作品赚了大钱,心里很不服气,也想发这笔财,于是他开办了一家出版公司。然而,经商与写作毕竟风马牛不相及,马克·吐温很快陷入了困境,这次短暂的商业经历以出版公司破产倒闭而告终,作家本人也陷入了债务危机。
经过两次打击,马克·吐温终于认识到自己毫无商业才能,于是断了经商的念头,开始在全国巡回演说。这回,风趣幽默、才思敏捷的马克·吐温完全没有了商场中的狼狈,重新找回了感觉。
最终,马克·吐温靠工作与演讲还清了所有债务。2、沃森和克里克是在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第一次相遇的。
当时克里克35岁,是学物理的,沃森只有23岁,是搞遗传学的。虽然是初次交谈,但他们对DNA的认识却惊人的相同,他们都感到自己终于找到了最理想的合作伙伴。
在分析了当时世界各国科学家的研究情况之后,他们感到解开DNA结构之谜已经指日可待了。因此必须加紧工作,争取能够抢先一步。
他们具有敏锐的思维,坚忍不拔的意志,并且都善于从新的角度上认识问题。更重的是,两位年轻人的合作实现了生物学和物理学的完美结合,而这正是研究DNA结构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
按照克里克自己的话说,他们“在工作时,并非沃森专营生物学部分,我分担物理学部分,而是两人一起工作,并且经常互相批评。这样,就使我们与其他也在致力于这一研究的人相比,占了很大的优势”。
沃森和克里克这两个直言不讳、锋芒毕露的年轻人,在不同思路的交流与碰撞中迸发出的智慧火花,照亮了他们前进的道路,减少了在混沌中徘徊与摸索的曲折过程。正是两人的合作和智慧共享使他们在对DNA的认识上高于别人,得以在DNA结构的探索中捷足先登。
1953年2月28日,沃森和克里克终于将想象中的美丽无比的DNA双螺旋结构搭建成功了。4月25日,他们在英国《自然》杂志发表了论文——《脱氧核糖核酸的结构》,公布了他们的研究成果。
这篇论文虽然只有短短的一页,却震惊了全世界的生物学界。1962年,沃森和克里克一起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沃森和克里克的完美合作是他们能够取得成功最主要的原因,正如威尔金斯教授所言:即使你不是天才,但如果你拥有优秀的合作者,那么你就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3、林肯相貌丑陋,是竞选的一个劣势,但是每次有人以此为话题攻击他时,他都能借机展示自己的智慧与幽默。
比如——他跟史蒂芬生•道格拉斯一起竞选总统,在进行辩论时,道格拉斯指责林肯是个两面派,有两张面孔。林肯听了之后,不慌不忙地回答说:“如果我有两张面孔,我还会情愿戴这一副吗?”他的勇于自嘲,立刻赢得了台下不约而同的叫好。
4、巴雷尼小时候因病成了残疾,母亲的心就像刀绞一样,但她还是强忍住自己的悲痛。她想,孩子现在最需要的是鼓励和帮助,而不是妈妈的眼泪。
母亲来到巴雷尼的病床前,拉着他的手说:“孩子,妈妈相信你是个有志气的人,希望你能用自己的双腿,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地走下去!好巴雷尼,你能够答应妈妈吗?” 母亲的话,像铁锤一样撞击着巴雷尼的心扉,他“哇”地一声,扑到母亲怀里大哭起来。从那以后,妈妈只要一有空,就给巴雷尼练习走路,做体操,常常累得满头大汗。
有一次妈妈得了重感冒,她想,做母亲的不仅要言传,还要身教。尽管发着高烧,她还是下床按计划帮助巴雷尼练习走路。
黄豆般的汗水从妈妈脸上淌下来,她用干毛巾擦擦,咬紧牙,硬是帮巴雷尼完成了当天的锻炼计划。体育锻炼弥补了由于残疾给巴雷尼带来的不便。
母亲的榜样作用,更是深深教育了巴雷尼,他终于经受住了命运给他的严酷打击。他刻苦学习,学习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
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大学毕业后,巴雷尼以全部精力,致力于耳科神经学的研究。
最后,终于登上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领奖台。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适合自己依附的枝头,生命才能达到极致。
5、杨振宁在美国留学时开始研究实验物理,可是动手能力较差的杨振宁并没有取得任何成绩,反而被同学取笑“有爆炸声的地方就有杨振宁”。在老师和同学的建议下,杨振宁开始从事理论物理方面的研究,杨振宁如鱼得水,在这一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并且获得了诺贝尔奖,一举成为举世瞩目的理论物理学家,杨振宁扬长避短,善于发挥自己的优势,使他铸就了人生的辉煌。
于刘备,我是这样看其一生的。
前半辈子,撕下他“仁义”的面具可以清楚的看清楚“枭雄”这两个字是怎么写的。后半生,雄心已失,壮志不再,老骥伏枥也只想着偏安四川了。
综观一生,政治军事上的才能是很不突出的,惟有用人的长处,“甚得众心”,才成为了一国之主,得天下三分之一,不过蜀国历史实际上是由诸葛亮写出来的。备用人学得其祖刘季八成,不过运气忒背,与曹操、孙权同分一组,实乃死亡之组,抽了个下下签。
一般来说,中国古代的大人物小时候都会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地方。备小时候家门口有一桑树,备高兴时就会说“他日吾为天子,当以此为盖”。
如果您也想表现出一点与众不同的大志,大可效仿刘备,指着什么东西他日怎么怎么di,当以此为马桶,万一您要是真的名留了史册,就会留下“是儿少有异志……什么什么马桶云云”。反正刘备就是少有大志的人。
刘备的青少年时期,求学于卢植。卢植是马融的弟子,两人都是都是经学大家,也就是当时的学术界的权威。
一个织席贩履的小子能跟着他实在倍儿有面子的一事。不过这厮根本就不好好学,这几年如果没有认识公孙瓒这个人物的话可真是白混了。
前面说了,刘玄德就是一织席贩履的主,没大本钱,做不了大买卖。自称是帝王之胄,逢人便说俺是“汉景帝子中山靖王刘胜之后”。
我靠,大哥,刘胜子贞,汉武帝元狩六年封为涿县“陆城亭侯”,退一万步讲,您真是刘胜后代,从汉武帝时期到东汉末年已经有三百多年了,这门亲戚忒远了一点吧。袁术说“术生年以来,不闻天下有刘备”。
呵呵,刘备的社会地位、政治依靠远不能与曹操、袁氏相提并论。正是由于公孙瓒,才使他在历史舞台斩露了头角。
之前,“率其属从校尉邹靖讨黄巾有功,除安喜尉”,又“除下密丞”等等,反正就是在冀州、青州等地做做小武官,没什么前途。后来“为贼所败”到了幽州,投奔了公孙瓒大哥,备是以兄事之的。
公孙瓒以幽州为根据地,掌握重兵,长期的与北方少数民族的作战中形成了一只很强的军事力量,也算是一只假a劲旅吧,踢了多年假b的刘玄德开始斩露头角。被公孙瓒委任为别部司马,与冀州袁绍的交锋中,在青州地区成功冻结压缩了袁绍的活动范围,又被升为平原相。
时间不长,当公孙瓒把刘备成功带进假a之后,刘备马上接受了徐州陶谦抛出的橄榄枝,转会加盟了新东家,从此公孙瓒在刘备的个人历史上消失了。与幽州的公孙瓒相比,“百姓殷盛、谷米丰赡”而且户口过百万的徐州显然是财大气粗,就像曲张转投申花一般。
陶谦刘备出于各自的政治目的,进行了速配。徐州陶谦、丹阳人,手中握有一支精锐的“丹阳兵”,“丹阳山险,民多果劲,好武习战,高尚气力,精兵之地”,丹阳兵是三国时期最好的兵源,但是陶谦没有战将,仅曹豹、许耽二人,这样如何对付曹操?而刘备兵仅千余,基本上又是乌合之众,但却有战将,尤其是关张二人,不可多得的战将,于百万军中如入无人之境。
所以两者的结合是取长补短,时髦话叫“双赢”。但是有了精兵强将的刘备还不是曹操的对手,刘备和曹操军事才能的差距就是龙马之间的差距。
若非“会张邈叛迎吕布,太祖还击布”的话,刘备和陶谦就提前挂靴了。不久陶谦病危,遗命“非刘备不能安此州”。
这件事颇有卖点,一、事实证明了刘备根本不能抗拒曹操,为何还将徐州托付此人?二、这个“遗命”不是陶谦的亲信许耽等丹阳同乡传达出来的,而是由与陶谦见疏的徐州强族代表麋竺传达出来的,刘备与麋竺的关系路人皆知。三、刘备取益州后,麋竺何功受封安汉将军,位在诸葛亮之上?这就耐人寻味惹人遐想了。
其实中国足坛玩什么猫腻球迷心里亮着呢~! 且说刘备依靠徐州豪族夺取了徐州,但是这也导致了徐州豪族与陶谦旧部的丹阳派矛盾激化。随着刘备引吕布入徐州,曹豹、许耽、章诳把刘备反了一个措手不及。
就像申思、祁宏等人来一招釜底抽薪一样。这里有两点要说明,一、吕布此人狼子野心,反复无常,刘备居然会让他留在身边。
二、张飞曹豹一向势同水火,刘备居然会在要紧关头安排他两一起共事。以上两点都说明了刘备在军事政治上的无能。
值得一提的是吾儿奉先临死前三人的对话,颇值玩味。 布:缚太急,小缓之 操:缚虎不得不急也 布:布今已服矣,明公主内,布主外,则天下不足定也 备:君不见丁原董卓二事乎? (太祖颔之) 布:大耳贼,最叵信 刘备这招玩的太厉害了,找了块三千斤的巨石往井里扔。
而吕布骂刘备的话也不错,基本上反映了刘备的生理特点和性格特点。
取长补短故事
战国时期,滕文公从楚国路经宋国时会见孟子,孟子给他讲一些人性本是善良的道理,勉励他要以尧舜之道治理天下,还要他截长补短,发挥地区优势,以仁政来治理天下,滕国可以成为一个强国。滕文公听了孟子的言论未置可否,只是微笑应付。
战国时期,有一个叫孟子的人。他是我国历史上非常着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很受人们的尊敬。无论人们有什么困难,有什么不懂的,都去向他请教。他会给人们提供好的建议,从而帮助人们排忧解难。
当时的滕国是个非常弱小的国家,很多大国都想欺侮它。滕国实在没有办法,只好去寻求大国的保护。滕文公觉得一味让大国保护也不是长久之计,只有让滕国真正富强起来,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
可是,他不知如何才能使国家富强起来。于是,他就和大臣们商量这件事,但讨论了半天,一直没有想出一个令人满意的办法。
后来,滕文公从楚国路经宋国时会见孟子。孟子给他讲一些人性本是善良的道理,勉励他要以尧舜之道治理天下。
孟子首先勉励滕文公,要想使国家真正富强,就必须实行仁政。孟子说:“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意思是说,现在的滕国,如果把长的地方去掉,然后补到短的地方,方圆大概有百里吧!若以仁政来治理,滕国肯定能变得富裕强大。
滕文公听了孟子的言论未置可否,只是微笑应付。
扩展资料:
有关取长补短的成语
1、截长补短 [ jié cháng bǔ duǎn ]
翻译:也说绝长补短。截取多余的部分来弥补不足的部分。泛指用长处补短处。《孟子·滕文公上》:“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将为善国。” 截:切断。
出处:战国中期.孟子《孟子·滕文公上》:“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
白话译文:现如今滕文公截取多余的部分来弥补不足的部分,这将是50里地啊,由此可见为一个好的国家。
2、移东补西 [ yí dōng bǔ xī ]
翻译:用之方面的钱、物弥补那方面的亏空或不足。比喻只求暂时应付,不作长久打算。
出处:唐·陆贽《论裴延龄奸蠹书》:“移东就西,便为课续。取此适彼,遂号羡余。”
白话译文:用之方面的钱、物弥补那方面的亏空或不足,让课程继续,取到最合适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取长补短
〔释义〕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也泛指在同类事物中吸取这个的长处来弥补那个的短处。 〔典故〕孟子是儒家学说的典型代表,是我国战国时期的一位非常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
他学术渊博,仁义善良,因此受到很多人的尊敬。每当人们遇到困难,碰到问题的时候,总会向孟子请教。
而孟子也会非常和蔼客气地给人讲解道理,提供好的建议。他很喜欢帮人排忧解难,解决问题。
战国时期,有很多分散的诸侯国,有的诸侯国强大,有的诸侯国弱小。滕国就是一个非常弱小的国家。
很多强大的诸侯国都想侵略它,占领它的土地和人民。滕国弱小不敌各个大的诸侯国,也不能容忍那么多的国家来欺负自己。
举国上下实在是没有办法了,只好去寻求大国的保护(protect)。滕文公觉得一味地让大国来保护也不是长远之计。
况且大国是不会白保护滕国的,它会提出很多的条件。要得到它的保护就必须答应这些条件,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只有让滕国自己富强起来才不会再受其他国家的欺负,也不必再求大国的保护。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
可是滕国的人不知道怎样才能使国家富强起来。于是滕文公就召集所有的大臣来讨论商量强国之计。
但是讨论(discuss)了半天,他们也不知道如何才能使国家富强起来。他们听说了孟子的名声后,滕文公就亲自向孟子请教。
孟子勉励滕文公,告诉他如果想要国家富强就必须实施仁政。孟子说:“孔子有个弟子叫颜渊,这个人是孔子最得意的徒弟,深得孔子的真传。
颜渊就曾经说过‘舜是怎样的人,我也就是怎样的人。全天下有作为的人都应该像舜那样。
’滕国把土地宽阔的地方截下来,补在短小的地方,就可以组成一个正方形,那每边之长至少也有五十里。只要实行仁政,肯定能把它治理成一个富裕强大的国家。”
后来,人们就根据孟子的话,归纳了“取长补短”这个成语。 [学习]我们为人处事要善于取长补短,积极地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这样才能使自己变得更加完美。
意思: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也泛指在同类事物中吸取这个的长处来弥补那个的短处。
故事:孟子是儒家学说的典型代表,是我国战国时期的一位非常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他学术渊博,仁义善良,因此受到很多人的尊敬。每当人们遇到困难,碰到问题的时候,总会向孟子请教。而孟子也会非常和蔼客气地给人讲解道理,提供好的建议。他很喜欢帮人排忧解难,解决问题。
战国时期,有很多分散的诸侯国,有的诸侯国强大,有的诸侯国弱小。滕国就是一个非常弱小的国家。很多强大的诸侯国都想侵略它,占领它的土地和人民。滕国弱小不敌各个大的诸侯国,也不能容忍那么多的国家来欺负自己。举国上下实在是没有办法了,只好去寻求大国的保护(protect)。滕文公觉得一味地让大国来保护也不是长远之计。况且大国是不会白保护滕国的,它会提出很多的条件。要得到它的保护就必须答应这些条件,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只有让滕国自己富强起来才不会再受其他国家的欺负,也不必再求大国的保护。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可是滕国的人不知道怎样才能使国家富强起来。于是滕文公就召集所有的大臣来讨论商量强国之计。但是讨论(discuss)了半天,他们也不知道如何才能使国家富强起来。他们听说了孟子的名声后,滕文公就亲自向孟子请教。孟子勉励滕文公,告诉他如果想要国家富强就必须实施仁政。孟子说:“孔子有个弟子叫颜渊,这个人是孔子最得意的徒弟,深得孔子的真传。颜渊就曾经说过‘舜是怎样的人,我也就是怎样的人。全天下有作为的人都应该像舜那样。’滕国把土地宽阔的地方截下来,补在短小的地方,就可以组成一个正方形,那每边之长至少也有五十里。只要实行仁政,肯定能把它治理成一个富裕强大的国家。”
后来,人们就根据孟子的话,归纳了“取长补短”这个成语。
我们为人处事要善于取长补短,积极地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这样才能使自己变得更加完美。呃~
取长补短_成语解释
【拼音】:qǔ cháng bǔ duǎn
【释义】: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也泛指在同类事物中吸取这个的长处来弥补那个的短处。
【出处】:《孟子·滕文公上》:“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
〔典故〕孟子是儒家学说的典型代表,是我国战国时期的一位非常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他学术渊博,仁义善良,因此受到很多人的尊敬.每当人们遇到困难,碰到问题的时候,总会向孟子请教.而孟子也会非常和蔼客气地给人讲解道理,提供好的建议.他很喜欢帮人排忧解难,解决问题.
战国时期,有很多分散的诸侯国,有的诸侯国强大,有的诸侯国弱小.滕国就是一个非常弱小的国家.很多强大的诸侯国都想侵略它,占领它的土地和人民.滕国弱小不敌各个大的诸侯国,也不能容忍那么多的国家来欺负自己.举国上下实在是没有办法了,只好去寻求大国的保护(protect).滕文公觉得一味地让大国来保护也不是长远之计.况且大国是不会白保护滕国的,它会提出很多的条件.要得到它的保护就必须答应这些条件,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只有让滕国自己富强起来才不会再受其他国家的欺负,也不必再求大国的保护.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可是滕国的人不知道怎样才能使国家富强起来.于是滕文公就召集所有的大臣来讨论商量强国之计.但是讨论(discuss)了半天,他们也不知道如何才能使国家富强起来.他们听说了孟子的名声后,滕文公就亲自向孟子请教.孟子勉励滕文公,告诉他如果想要国家富强就必须实施仁政.孟子说:“孔子有个弟子叫颜渊,这个人是孔子最得意的徒弟,深得孔子的真传.颜渊就曾经说过‘舜是怎样的人,我也就是怎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