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ǎng zhī mí gāo
成语:仰之弥高
--------------------------------------------------------------------------------
【zdic.net 汉 典 网】
【解释】愈仰望愈觉得其崇高。表示极其敬仰之意。
【出处】《论语·子罕》:“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未由也已。’”
【近义词】高插云霄、高不可攀、高山仰止
【反义词】如履平地
【语法】紧缩式;作宾语、分句;含褒义
原文: 徙木为信 商鞅变法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
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于民。
译文: 商鞅变法的法令已经准备就绪,但没有公布。他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就在国都集市的南门外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告示:有谁能把这根木条搬到集市北门,就给他十斤黄金。
百姓们感到奇怪,没有人敢来搬动。商鞅又出示布告说:“有能搬动的给他五十斤黄金。”
有个人壮着胆子把木头搬到了集市北门,商鞅立刻命令给他五十斤黄金,以表明他说到做到。接着商鞅下令变法,新法很快在全国推行。
“拖布大哥,同学们都走了,我们聊聊天吧。”笤帚哭丧着脸说。
“你······你这么脏,谁跟你是兄弟呀!”拖布生气的说。
“你有什么了不起的?我脏,可我为班集体做的贡献大。”笤帚也生气的说。
“你身上这么黑,怎么说你为班级做的贡献大呢?应该是我为班级做的贡献大。”拖布得意得说。
“你有什么可得意的呀?每次都是我先把教室扫得干干净净的,然后你再把教室托一遍,应该是我为班级做的贡献大。”笤帚笑嘻嘻的说。
“我的贡献最大!”笤帚争着说。
“我的贡献最大!”不信咱们去找桌子评评理,看看谁的贡献大。”拖布说。
“桌子——”拖布和笤帚的叫声传到了桌子的耳朵里。
“你说我们两个谁对班级的贡献最大。”笤帚强者对桌子说。
“你们两个别争了,其实你们的贡献都对班级有好处,就是分工不同。”桌子一本正经地说。
拖布和笤帚听了,都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在很多人的家里面有一样东西,当然,在学校的每个教室里都会有这样东西。
你们猜猜是什么?让我来告诉你们吧!它就是——扫帚,你没想到吧! 当你踏在清洁的小路上时,你大概会觉得周围的环境整洁,却没有去注意躲在那偏僻角落里的扫帚。这时,望着周围,看见了干净的小路,微微一笑。
因为扫帚并不那么美丽,它平凡而朴实,对大数人来说,它没有任何吸引力。 但是你知道吗?扫帚是地球环境的根基。
没有扫帚,哪有清净的小路?没有扫帚,哪有整洁的小镇?没有扫帚,哪有环境美好的地球? 扫帚那默默无闻的无私奉献精神更是难得可贵。无论用扫帚做什么,它都一样尽职尽责。
扫帚是那样平凡,又是那样伟大。 由扫帚让我想到了一个人,那些不引人注目的无名英雄——清洁工。
他们衣着朴实,辛勤努力拼命地干活。清洁工为了让我们的生活有一个舒适清洁的居住环境,起早贪黑地把环境打扫干净。
难道这些清洁工人像扫帚一样默默奉献,不应该受到我们的尊敬,不应该受到人们的赞扬吗?我问一下同学们,你们谁有向扫帚和清洁工一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啊? 我赞扬那无私奉献的扫帚,更赞扬像扫帚一样无私奉献的清洁工。
介子推,重耳(献公子)微臣。
周晋(今山西灵石)人。一作介之推(介推),亦称介子。
另有姓王名光之说。生年不详,卒于晋文公元年(前636年)。
县志云,文公返国,介子推“不言禄”,隐于绵山。晋文公求之不得,放火焚山,他抱树而死。
又据通志,介子推隐“后三十年,见东海边卖扇”。如是,其卒年可能在晋成公年间(前607年~前600年)。
介子推的出身事迹见诸文献的极少,仅有奉公子重耳出亡一事。“骊姬之乱”后,晋公子重耳避难奔狄,随行贤士五人,介子推即是其中之一。
准此,则介子推早年也曾随重耳在外逃亡19年。风餐露宿,饥寒交迫,备尝“险阻艰难”。
重耳最终能返回晋国,立为晋君,介子推也尽了犬马之劳,为重耳之“五贤士”,即:狐偃、赵衰、魏武子、司空季子及子推,又有“赵衰;狐偃咎犯,文公舅也;贾佗;先轸;魏武子”之说。据《韩诗外传》,谓重耳亡时,头须(一作里凫须)偷光了重耳的资粮,逃入深山。
重耳无粮,被围,介子推割下自己臀部的肉供养重耳。在重耳落难之时,介子推能如此肝脑涂地,忠心耿耿,实属难能可贵。
当然,介子推"割股奉君" 是否属实在史界有争议。《史记》对介子推的介绍比较详细,有“龙蛇之歌”的记载,就是介子推的从人不服,编了个“民谣”挂在宫门口,说文公对待介子推不公平。
对“割股奉君”只字未提。 重耳返国,时值周室内乱,“未尽行赏”,便出兵勤王,“是以赏从亡者未至隐者介分推”。
对此,介子推没有象壶叔(一名陶叔狐)那样,主动请赏。他说,晋文公返国,实为天意,狐偃等“以为己力”,无异于“窃人之财”的盗贼,故“难于处矣”。
介子推无视狐偃等人的夹辅之力是错误的,但其中丝毫没有对晋文公的怨恨;没有对功名利禄的艳羡。有的却是对狐偃,壶叔等追逐荣华富贵的鄙夷。
《吕氏春秋》云,介子推不肯受赏,曾赋诗一首,“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桥死于中野。”
此说显然不足信。介子推曾对其母说:“身欲隐,焉用文之,文之,是求显也。”
如是,岂有自作诗而悬书宫门之事,当是介子推从者所为。介子推隐居绵山后,文公曾派人多方寻找,并以绵上之田封给介子推,故绵山亦称介山。
介子推是否被晋文公烧死,尚待进一步考证。但千百年来,劳动人民以各种形式纪念这位忠义之士;多少文人墨客、达官显宦,登临题咏,寓兴抒怀,抒发对介子的怀恋思慕之情。
清傅山有诗云:“青松白梧十里迥,狴(木字旁)青抵白祠堂幽。晋国园陵迷草木,绵田香火动春秋。
名更卖扇传东海,身隐承颜肖故邱。还虑寒山太枯寂,婉客分到牡丹头。”
对介子的怜惜敬仰,对君主的怨怼忿詈,具蕴之于胸次,发之于笔墨。在介山,有“思烟台”遗址。
传说文公焚林,有百鸦绕烟而噪,或围在介子推周围,用躯体遮挡烈焰。晋人感其功德,在此筑起一高台,纪念这些义禽。
据县志引《山堂肆考》,文公为哀悼介子推,曾下令全国,三月五日为火禁日。相传火禁不严,就会有风电之变,这便是我国数千年来寒食节的由来。
在三晋历代,人们还修建了大量的祠堂庙宇,以妥介子在天之灵。宋天禧元年(1017年),真宗诏封介子推为洁惠侯。
宋王当《春秋臣传》为介子推立传;民国《介休县志》、雍正《山西通志》[也为介子推立传;胡春霖《山西名贤辑要》,介子推被收入《廉介类》。 君主诏封晋爵,人民祀之诚矣,这种矛盾现象涉及对介子推如何评价的问题。
固然,作为春秋贵族,介子推的言行处处渗透着迂腐愚昧的成分,但是,介子推“舍身赴义”的洁芳善行,成为中国传统观念中大丈夫精神的渊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种精神孕育和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英雄豪杰,构成中华民族的脊梁,介子推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奸伪欺罔、人世谬举的愤懑,他的割股食君的牺牲精神,正是中华民族淳厚尚俭、信实礼让的传统美德的体现;从更深层次上看,在介子推身上蕴涵着对祖国的深沉赤诚的爱恋之情。
晋献公嬖骊姬,杀申生,昏于家,乱于国,而重耳则成为振兴晋国的希望。介子推的行为是他笃信爱晋国须爱重耳的自然表露。
也许,正是这种对祖国的挚爱,才是人民永远怀念介子的根本原因。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4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