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靖宇: 著名的抗日民族英雄、东北抗日联军 创建人和领导人. 杨靖宇,1905年生于河南省确山县。
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4月参与领导确山农民暴动,同年5月转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失败后,组织确山起义,任农民革命军总指挥。1928年后,在河南、东北等地从事秘密革命工作。
曾5次被捕入狱,屡受酷刑,坚贞不屈。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任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兼满洲省委军委代理书记。
1932年秋被派往南满,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任政治委员,创建了以磐石红石砬子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1933年9月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独立师师长兼政治委员。
1934年4月联合17支抗日武装成立抗日联合军总指挥部,任总指挥。后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军长兼政治委员、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
率部长期转战东南满大地,威震东北,配合了全国的抗日战争。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曾致电向以杨靖宇为代表的东北抗日武装表示慰问,赞之为“冰天雪地里与敌周旋7年多的不怕困苦艰难奋斗之模范”。
1939年在东南满地区秋冬季反“讨伐”作战中,他与魏拯民等指挥部队化整为零、分散游击。自己率警卫旅转战于蒙江一带,最后只身与敌周旋5昼夜。
1940年2月23日在吉林蒙江三道崴子壮烈牺牲,时年35岁。牺牲后,当残忍的日军割头剖腹,发现他的胃里尽是枯草、树皮和棉絮,竟无一粒粮食,也无不为之震惊。
为纪念他,1946年东北民主联军通化支队改名为杨靖宇支队,蒙江县改名为靖宇县。
刘清泽:1930年出生在河北省沧州市大刘庄村。
1943年参加八路军,被编入敌后武工队,扒铁路、炸桥梁,令鬼子魂飞丧胆。参加了高川镇战役,泊头、西国头、铁罗庄子大战役,玉龙庄青纱帐战役等十多次大小战役。
荣立一次三等功、一次二等功。 抗战胜利60周年感言:“我比那些牺牲的战友幸运,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政府一直想着我们,谢谢党和国家对我们的关怀。”
本报记者郭亮摄 13岁加入敌后武工队 1939年,我9岁,日本鬼子打进了冀中平原,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闹得商店关门,学校停课,人们东躲西藏。当时我上小学二年级,也不得不辍学了。
但是,华北人民没有被日军暴行吓倒,在吕正操将军的领导下,积极开展地道战、游击战,狠狠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搅得鬼子不得安宁。在三个当八路军的哥哥的影响下,1943年7月2日,刚满13周岁的我参加了八路军,被编入敌后武工队。
1944年10月,为了切断日军的运输线,上级派我所在的班去炸掉架在三虎庄村头的铁路桥。这条河是黄河的一条支流,水很深、水流很急,桥边四周有3个敌人的哨卡。
炸桥需要一个人从河里偷偷地游过去,当时班里11名战士,会水的没几个,战友崔国东因为水性好,被班长派去炸桥,可还没到桥边,就被敌人发现了,雨点般的子弹扫射过来,崔国东牺牲了。我从小在河边长大,潜在水里十五六分钟没问题,这个任务又交给了我。
我托着25公斤重的炸药,神不知鬼不觉地下了河,正是初冬,天上下着小雪,水里冷得像针在刺骨头,游到桥中间,我感觉快支持不住了,迅速攀上桥墩,把炸药塞进去,点燃了导火索,然后又迅速游回来,没几分钟,只听轰的一声巨响,大桥飞上了天,我安然无恙,为此上级给我记了二等功。 欢欢唱唱 | 2009-11-25 20:53:22 北平被日寇侵占后,京西一带便成了鬼子的根据地,但在永定河西岸的老八区(当时属宛平县),活跃着一支小小的游击队,人数虽不多,根据地在斋堂、灵水地区,活动范围却达到了永定河边的坝房子、稻地和侯庄子一带。
小小的游击队在当时可是做了不少大事。队员们乔装打扮到河东探听日寇的动向,与麻峪村韩*、王*有过联系,同时,了解到麻峪桥梁小学的刘静轩老师是八区人,并与他取得了联系。
针对鬼子搞的“中日亲善”、“大东亚共荣圈”等有意奴役中国人民思想的侵略宣传,游击队展开反日宣传,编印揭露敌人侵略阴谋的宣传品,请刘老师帮助刻印,那个时候,刘老师都等夜深人静,在昏暗的油灯下以刻印测验试卷为掩护,刻印宣传品。这些宣传品再由游击队员秘密取走,分发到老百姓手中。
当时,敌寇在麻峪修碉堡,小小游击队 还教大家巧妙地跟鬼子斗争,“出工不出力”,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在干活时,村民们都在磨洋工,游击队的宣传作用又得到了较好的发挥。期间也发生了不少抗战小故事。
游击队巧捉鬼子官 在麻峪村东西两个碉堡修好后,虽然日夜有鬼子兵站岗放哨,但也阻挡不住在村民们掩护下的游击队河东河西自由地往来。日寇在其既有武装驻防,又搞了“连环保甲制”的情况下认为万无一失,便在永定河东一些村子随便出行。
孰不知在抗日情绪高涨的村庄里,老百姓、游击队已成一家,同时下地干活,频频出现在街头巷尾。一天下午(大圈儿)一名叫菊本的军曹和一个叫白连碧的特务从河边碉堡下来,去了保公所,村民看见了立刻通知了正在麻峪村工作的游击队长杜钢和队员李英。
两人迅速背上背筐,带上除草的小薅锄,化妆成农民,尾随敌人其后。当鬼子和特务走到麻峪南“武道庙”时,杜钢队长从后面用没把的小薅锄顶住了鬼子菊本的腰,令其举手缴械,李英同志健步飞奔过去下了特务白连碧的手枪。
抓住鬼子和特务后,将他们押在村中的进步户中。第二天,在过河干活的人群掩护下,把敌人押送到河西游击队根据地。
事过两天鬼子发觉菊本和白连碧失踪,便派兵到各村寻找,他们把老百姓集中起来询问,人人都说“不认识,也没看见有一个日本官和一个中国人在一起”。无可奈何的日本鬼子最后也只得不了了之了。
1、文天祥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兵败被俘,坐了三年土牢,多次严辞拒绝了敌人的劝降。
一天,元世祖忽必烈亲自来到土牢里劝降,许以丞相之职,他毫不动摇,反而斩钉截铁地说:“唯有以死报国,我一无所求!” 临刑前,监斩官凑近说:“文将军,你现在改变主意,不但可免一死,还依然可当丞相。”文天祥怒喝道:“死就死,还说什么鬼话!”于是,文天祥面向南方,慷慨就义了。
文天祥生前,留下一首撼人心弦的《正气歌》。 2、吉鸿昌 1931年9月21日,矢志抗日的吉鸿昌将军被蒋介石逼迫下野,到国外“考察实业”。
船到美国,吉鸿昌就接二连三地遭到意想不到的刺激,如那里的头等旅馆不接待中国人,却对日本人却奉若神明。 有一次,吉鸿昌要往国内邮寄衣物,邮局职员竟说世界上已经不存在中国了,吉鸿昌异常愤怒,刚要发作,陪同的使馆参赞劝道:“你为什么不说自己是日本人呢?只要说自己是日本人就可受到礼遇。”
吉鸿昌当即怒斥:“你觉得当中国人丢脸吗,可我觉得当中国人光荣!”为抗议帝国主义者对中国人的歧视,维护民族尊严,他找来一块木牌,用英文仔细地在上面写上:“我是中国人!” 3、狼牙山五壮士 “狼牙山五壮士”是指在抗日战争时期,在河北省保定市易县狼牙山战斗中英勇抗击日军和伪满洲国军的八路军5位英雄,他们是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在战斗中他们临危不惧,英勇阻击,子弹打光后,用石块还击,面对步步逼近的敌人,他们宁死不屈,毁掉枪支,义无反顾地纵身跳下数十丈深的悬崖。 4、杨靖宇 杨靖宇是我党我军优秀的高级军事指挥将领。
他原名马尚德,字骥生。1905年出生,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6年7月,任中共南满省委书记、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军长兼政治委员、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等职。他率部长期转战于长白山麓、松花江、鸭绿江畔,活动足迹遍及30个县,是我国的英雄。
杨靖宇牺牲前五天。“讨伐队”将已无力奔跑的杨靖宇包围在一片小树林中。
他们逐步逼近到50米处,喊话劝降,对方“连答应的神色也没有,依然用手枪向讨伐队射击”。日军见生擒困难就猛烈开火,有一弹击中胸部,对方才“被打倒而绝命”。
日军根据追踪估算,认为他缺粮已有半个月,完全断粮也至少在5天以上,能够在零下20摄氏度且没有房屋的山林中坚持下来简直不可思议,于是将遗体送到县医院解剖。当肠胃被切开后,看到的只是草根和棉絮。
日本军官狠狠地说:“算他是支那的一条好汉!”日本关东军在烈士殉难处破例举行了一个祭奠仪式和对躯体的葬礼,以杨靖宇的顽强为为纪念他,1946年,东北人民政府将蒙江县改名为靖宇县。 5、刘胡兰 1947年1月11日夜,上级通知她转移。
次日拂晓,国民党却突然包围了云周西村,把先期被捕的石三槐押解回村,强令全村群众到观音庙集中。 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而被捕。
她也随同群众来到会场。国民党当场又抓捕了石世辉、陈树荣、刘树山、张年成等,并胁迫她出场坦白。
审讯中,国民党千方百计,软硬兼施,想诱使其供出同党,并相许给她土地。刘胡兰百般不从,从容就义。
中国空军与日军激战8年,创造了无数辉煌:抗日天神高志航指挥我们的战斗机在8.13空战中击落日机6架,自己无一伤亡,使中国空军一战成名;飞行员阎海文在飞机中弹跳伞后落入日军包围,敌人要他投降,他拔出佩枪杀了几个鬼子后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了自己。牺牲前高呼:“中国无投降之空军!”;飞行员沈崇诲在飞机被敌人舰炮击中后毅然驾机撞向敌舰,与敌同归于尽,让鬼子领教了中国的神风特攻。中国空军的200多架飞机在开战不久就打光了,后来国家集中有限的财力坚持打掉多少就买多少。后在美国援华航空队的帮助下,坚持到了1945年,我们扬眉吐气的时候到了,芷江会战,中美联合空军完全掌握了制空权,鬼子也尝到了被飞机狂轰滥炸的滋味,此次战役是抗战史上歼敌最多的一次战役。
抗日小英雄的故事——姜墨林1937年中秋刚过,黑龙江大地上就下了一场半人深的大雪。
侵华日军趁天寒地冻,调动10多万大军,切断了东北抗日联军二路军总指挥部和在外作战部队的联系,想把缺少过冬棉衣和粮食的抗日战士冻死饿死在山上。总指挥部决定派一支小部队到依兰县城去,找地下党和抗日救国会,筹划些粮食、棉花和布匹,运回根据地;可是,这样重要和危险的任务由谁来领导完成呢?首长把眼光落在了16岁的姜墨林身上。
姜墨林出生在牡丹江西岸一户贫农家里,十一岁就参加了儿童团,十三岁就进抗日联军部队,成为一名正式的抗联战士。他人虽小,却十分机灵、胆大,组织上经常派他到敌人眼皮底下传书送信,每次都圆满地完成任务,连日本鬼子和汉奸都知道他的名字,可就是没抓到他。
因为他肯动脑子,作战勇敢,很快就担任了小队长。这次首长又把任务交给了他,他心里自然明白这意味着什么。
姜墨林带着一小队骑兵来到依兰县城外,他让大家把马和爬犁隐藏好,自己换了一身脏衣服,然后背起一条破麻袋,里面装上又脏又臭的黄豆,把两万块买货的钱藏在里面,大摇大摆地朝城门走去。把守城门的日本兵见来了个小孩,上前盘查。
姜墨林抓一把黄豆给他们看,说:“马料的卖!”日本兵闻到一股酸臭味,赶忙捂着鼻子,甩手让他过去了。姜墨林进城后顺利地找到了地下党的同志,说明了来意。
地下党组织决定通过抗日救国会发动群众购买物品。姜墨林留下钱就出城等候。
城里的群众很快把物品置办齐了,他们用各种办法,偷偷把物品运出城外,交给姜墨林小分队。地下党还派出游击队护送运输小分队赶回驻地。
运输小分队装好爬犁刚出发不久,敌人就发现了,立刻派出马队追击。姜墨林打发其他运输队员争分夺秒赶回营地,自己留下来和游击队一起伏击敌人。
不一会儿,敌人的几百名骑兵迫上来了。姜墨林嘱咐大家:“沉住气!我们要缠住敌人,保证运输队返回营地!”敌人在埋伏圈里遭到意想不到的突然袭击,一下子就乱了阵脚。
姜墨林率领战士激战了两个多小时,为运输队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天黑以后,他下令撤出战斗,去追赶运输队。
第二天,运输队满载着越冬物品,与总指挥部派来的接应部队汇合了。抗日联军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同志拉着姜墨林的手,激动地说:“你们得胜归来,这是一个奇迹!全军的同志们感谢你们!”抗日小英雄的故事——儿童团团长海娃这个抗日小英雄的故事,发生在华北抗日根据地。
12岁的龙门村儿童团团长海娃每天一面放羊,一面放哨,监视着前边平川地里敌人的据点。一天,炮楼里的鬼子进山去抢粮食了,只剩下“猫眼司令”和几个鬼子兵。
民兵中队长老赵画了一张攻打炮楼的路线图,并写了一封信准备把它交给八路军张连长。老赵把送信的任务交给了儿子海娃。
海娃一看信封上面插了鸡毛,知道是十分重要的,他赶着一群羊作掩护送信去了。没想到,海娃在山沟里碰上了鬼子,他灵机一动,把鸡毛信拴在了“老头羊”的尾巴里,瞒过了鬼子小队长。
一路上海娃受尽了折磨。深夜海娃好不容易从睡得像死猪一样的鬼子的腿缝里溜了出来。
他赶到羊圈里,小心地把鸡毛信取了下来,一口气跑了几里路。后面伪军也追来了,海娃又被他们抓回去。
他把鬼子带到了一条山路上,鬼子的骡马不能爬陡峭的山坡,海娃乘机拼命往山上爬,愈爬愈远,鬼子开枪打中了海娃的手。海娃忍着疼拉开嗓子喊“八路军叔叔……”海娃把鸡毛信交给了张连长。
自古英雄出少年。
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涌现出了一批少年英雄。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他们跟父辈一起,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担起了沉重的抗争。
他们的传奇事迹经过艺术家们的演绎,成了经典的歌曲、小说、电影,几十年来被人们传颂,经久不衰。活在歌声里的小英雄———王二小“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这首名为《歌唱二小放牛郎》的叙事民歌传唱了许多年,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故事影响了几代人。
王二小家在河北涞源的一个小山村。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把魔爪伸进了这个宁静的村庄。
1942年10月25日,二小在山坡上放牛时碰上了打算进村“扫荡”的鬼子。鬼子让他带路,二小却把鬼子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
鬼子发现上当后,用刺刀刺向二小的胸膛……王二小牺牲后,当地军民把他埋葬在村后的山坡上。《晋察冀日报》在第一版发表了介绍他英雄事迹的消息。
词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被王二小的事迹深深地打动了,很快创作了这首流传60多年的歌曲。新中国成立后,王二小的故事被编进了小学课本,二小成了千千万万儿童心目中的英雄。
2003年,由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投资拍摄的故事片《少年英雄》,在儿童中又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银幕上的抗日小英雄———张嘎抗日战争时期,生活在冀中白洋淀的小男孩张嘎与奶奶相依为命。
为了掩护在他家养伤的八路军侦察连长钟亮,奶奶英勇地牺牲在日军的刺刀下,而钟亮也被敌人抓走了。为替奶奶报仇和救出老钟叔,嘎子历经艰辛,找到了八路军,当上了一名小侦察员……电影《小兵张嘎》讲述了一个小八路战斗成长的过程。
这部儿童军事题材影片,通过寓意丰富的细节安排和少年儿童所特有的心理活动的描写,真实自然地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的少年英雄形象,影响了几代小观众。这部影片荣获了1980年中国第2届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
后来,小兵张嘎的故事又被改编成了电视剧。送鸡毛信的抗日小英雄———海娃《鸡毛信》是一部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家喻户晓的电影。
影片的主角是十二岁的儿童团团长海娃,他的任务是一边放羊,一边放哨,发现敌人,给村里人打信号。海娃的父亲是民兵中队长。
有一天,父亲让他送一封有关攻打敌人炮楼的“鸡毛信”给八路军。海娃以放羊作掩护,携信上路。
不料途中却遭遇敌人……故事的情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深受广大观众特别是孩子们的喜爱。这部上世纪50年代拍摄的黑白片不仅在国内影响很大,而且在国际电影节上两次获奖。
1955年,在英国第9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荣获优胜奖,是新中国在国际上获奖的第一部儿童故事片。小说里的抗日小英雄———雨来芦花村里有个叫雨来的男孩,他喜欢游泳,也喜欢读书。
有一天,村里的李大叔忙忙地进了雨来家,挪开了水缸,跳进了缸下面的地洞。雨来将水缸挪回了原位,这时,鬼子也到了……这是小说《雨来没有死》描述的一段情景。
雨来是抗日战争年代冀东少年儿童的一个缩影,这其中也包括小说作者管桦本人在内。管桦从小就和村里的儿童一起站岗放哨,给八路军送鸡毛信,上树。
大禹治水
郑州一带民间有《河伯授图》的传说,说是河伯冯夷受命治理黄河,但操劳一生没有把黄河治好,到年迈时,跋山涉水,察看水情,画了一幅黄河水情图,又历尽千辛万苦,找到了大禹,将水情图交给了他。大禹根据河伯授给他的这一幅图,疏通水道,终于治理好了黄河
籍上记载的黄河水神,最早的一位是河伯。河伯在史籍记载上有“冰夷”、“冯夷”、“无夷”等名。最初很可能是大水有灵一类的自然崇拜,后来渐渐变成为人格化的水神。
他们说,有个叫冯夷的人,被黄河水淹死,一肚子怨恨,就到天帝那里去告黄河的状。天帝听说黄河危害百姓,就封冯夷为黄河水神,称为河伯,治理黄河。
自古英雄出少年。
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涌现出了一批少年英雄。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他们跟父辈一起,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担起了沉重的抗争。
他们的传奇事迹经过艺术家们的演绎,成了经典的歌曲、小说、电影,几十年来被人们传颂,经久不衰。活在歌声里的小英雄———王二小“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这首名为《歌唱二小放牛郎》的叙事民歌传唱了许多年,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故事影响了几代人。
王二小家在河北涞源的一个小山村。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把魔爪伸进了这个宁静的村庄。
1942年10月25日,二小在山坡上放牛时碰上了打算进村“扫荡”的鬼子。鬼子让他带路,二小却把鬼子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
鬼子发现上当后,用刺刀刺向二小的胸膛……王二小牺牲后,当地军民把他埋葬在村后的山坡上。《晋察冀日报》在第一版发表了介绍他英雄事迹的消息。
词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被王二小的事迹深深地打动了,很快创作了这首流传60多年的歌曲。新中国成立后,王二小的故事被编进了小学课本,二小成了千千万万儿童心目中的英雄。
2003年,由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投资拍摄的故事片《少年英雄》,在儿童中又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银幕上的抗日小英雄———张嘎抗日战争时期,生活在冀中白洋淀的小男孩张嘎与奶奶相依为命。
为了掩护在他家养伤的八路军侦察连长钟亮,奶奶英勇地牺牲在日军的刺刀下,而钟亮也被敌人抓走了。为替奶奶报仇和救出老钟叔,嘎子历经艰辛,找到了八路军,当上了一名小侦察员……电影《小兵张嘎》讲述了一个小八路战斗成长的过程。
这部儿童军事题材影片,通过寓意丰富的细节安排和少年儿童所特有的心理活动的描写,真实自然地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的少年英雄形象,影响了几代小观众。这部影片荣获了1980年中国第2届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
后来,小兵张嘎的故事又被改编成了电视剧。送鸡毛信的抗日小英雄———海娃《鸡毛信》是一部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家喻户晓的电影。
影片的主角是十二岁的儿童团团长海娃,他的任务是一边放羊,一边放哨,发现敌人,给村里人打信号。海娃的父亲是民兵中队长。
有一天,父亲让他送一封有关攻打敌人炮楼的“鸡毛信”给八路军。海娃以放羊作掩护,携信上路。
不料途中却遭遇敌人……故事的情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深受广大观众特别是孩子们的喜爱。这部上世纪50年代拍摄的黑白片不仅在国内影响很大,而且在国际电影节上两次获奖。
1955年,在英国第9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荣获优胜奖,是新中国在国际上获奖的第一部儿童故事片。小说里的抗日小英雄———雨来芦花村里有个叫雨来的男孩,他喜欢游泳,也喜欢读书。
有一天,村里的李大叔忙忙地进了雨来家,挪开了水缸,跳进了缸下面的地洞。雨来将水缸挪回了原位,这时,鬼子也到了……这是小说《雨来没有死》描述的一段情景。
雨来是抗日战争年代冀东少年儿童的一个缩影,这其中也包括小说作者管桦本人在内。管桦从小就和村里的儿童一起站岗放哨,给八路军送鸡毛信,上树。
1、陈德馨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陈德馨誓言:“枕戈待命,誓歼倭寇,为中华民族而效死!”1938年9月,陈德馨率部参加武汉会战。
1938年9月7日,三千多日军进攻松杨桥阵地,陈德馨亲临前线指挥,数次击退日军进攻,被子弹击中左胸仍坚持率军作战,直到援军赶到,才被卫兵拖下火线,送往汉口万国医院抢救,因伤重不幸牺牲。 2、陈锦秀 1938年1月22日,688团在团长陈锦秀率领下,于河北平山温塘镇辛庄至南红岸寨之间区域设伏,与井陉、平山来犯之敌展开殊死搏斗。
2000余名日寇损伤惨重,在即将全歼之际,援敌的炮弹击中688团团部指挥所,团长陈锦秀、一营长刘国清和其他五位战士壮烈牺牲。 此战我军共牺牲300多人,其中敌我投入兵力共约6000余人、日军死伤近1000人、战斗持续时间5个多小时。
战斗结束后,日军残部纠集援敌对我辛庄村手无寸铁的群众进行了疯狂的大屠杀,杀害我同胞108人,烧毁房屋193间,制造了震惊晋察冀边区的“辛庄惨案”。 3、陈钟书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60军542旅旅长。
陈钟书说:日本帝国主义欺侮我国人民实在太甚,我要上抗日前线,不打败日本鬼子决不回家。 1938年4月22日,参加极其惨烈的台儿庄战役,多次打退日寇进攻。
日寇遂派出飞机在阵地上低空扫射,密集炮火狂轰滥炸。 滇军将士们在一望无垠、无险可据的平原上,粉碎了日寇多次的疯狂进攻。
23日下午,日寇又发动更大规模进攻,陈钟书率领将士冲向日寇,与敌展开肉搏战,再次击溃数倍兵力的日军。 但在肉搏战中,陈钟书面部不幸被一发流弹击中,壮烈牺牲,时年47岁。
国民政府追赠陈钟书为陆军中将。 4、萧山令 萧山令(1892—1937),字铁侬,湖南省益阳县(今益阳市赫山区四方山)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步兵科毕业,国民革命军陆军南京卫戍军宪兵副司令,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追授)。
1937年12月13日,南京城破,他一人身兼6大重职——全国宪兵副司令、首都警察厅长、战时南京市长、代理南京警备司令、防空司令、渡江总指挥。 当众人都在计划如何撤退之时,萧山令却决心留守,与南京城共存亡。
枪炮声中,萧山令命令部下掩护军民撤退。天色渐黑,宪兵们子弹渐尽,萧山令率领官兵们与敌人白刃格斗。
宪兵部队在血战5小时后,弹尽援绝,血染长江。在江水中指挥军队撤退的萧山令身中数弹,他不愿被俘受辱,饮弹自尽。
1984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和湖南省人民政府追认萧山令为革命烈士。 5、陈德馨 陈德馨(1904—1938),河南鄢陵人,1922年在开封考入国民革命军检阅使署学兵团,开始了行伍生涯。
两年后,陈德馨担任学兵团排长、连长。1926年随冯玉祥参加北伐战争,任营长。
1933年,擢升旅长,驻防山东,后被授予少将军衔。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陈德馨誓言:“枕戈待命,誓歼倭寇,为中华民族而效死!”1938年9月,陈德馨率部参加武汉会战。
1938年9月7日,三千多日军进攻松杨桥阵地,陈德馨亲临前线指挥,数次击退日军进攻,被子弹击中左胸仍坚持率军作战,直到援军赶到,才被卫兵拖下火线,送往汉口国医院抢救,因伤重不幸牺牲。2014年9月1日,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2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