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出自曹植的《洛神赋》:“陵波微步,罗袜生尘”.
基本有两种解释:
一、《文选》李善注:“陵波而袜生尘,言神人异也.”就是说,洛神走在水面上而袜底腾起尘埃,这是不可能的;但洛神是神,和人不一样.
二、《文选》五臣注,吕向曰:“微步,轻步也.步於水波之上,如尘生也.”这种解释比较合乎情理,是说洛神步履轻盈地走在平静的水面上,荡起细细的涟漪;就像走在路面上腾起细细的尘埃一样.
清代毛奇龄《经问》卷一:“曹植《洛神赋》曰‘罗袜生尘’,而解之者谓歩波而如践地,一如履之亲地而底有埃者.”此解与吕向相近.
黄侃《文选平点》:“‘陵波微步,罗袜生尘’二句,上正意,下比辞,言履险若平地也.后人多不得罗袜生尘之解,缘注误之也.”“注”指李善注.
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典出《洛神赋》。
休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株尘尘。动无常则,若危若安。
提起唐代的《凌波舞》,就不能不联想起谢阿蛮,她因《凌波舞》而得名。她本来 是陕西临潼县东北新丰地方的人,当她被选进宫那天,正好赶上唐玄宗新作了一支《凌 波曲》。
传说唐玄宗在洛阳梦见一个女子,容貌美丽,梳着高高的发髻,大袖宽衣,自 称是凌波池中护驾的龙女,素知唐玄宗通晓音律,要玄宗为她作支曲子。唐玄宗马上为 她用胡琴演奏了一曲,及至他梦醒之后,还清楚地记得那支曲子,于是赶紧排练,在凌 波宫的池水旁演奏起来。
忽然从池心现出一个女子,正是唐玄宗梦里见到的龙女,于是 把这支曲子取名《凌波曲》。当李隆基和杨贵妃见到谢阿蛮时,都十分喜爱她的舞蹈才能,于是就教她《凌波舞》, 并且在宫中的清元小殿让谢阿蛮演出《凌波舞》。
伴奏的乐队都是当时的高手,一流的 伴奏配备一流的舞蹈,真可谓盖世无双。 只见谢阿蛮模仿龙宫中的仙女在波涛上来去飞 舞,像在水上漂浮一样。
这个舞需要腿上的功夫,谢阿蛮舞得十分动人,就像曹植在《洛神赋》中描写的洛神一样:“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安史之乱以后,唐玄宗到了四川,宫里教坊梨园中的歌舞伎人分散在民间。
公元 757年,已成为太上皇的唐玄宗自成都回到长安,派高力士到处寻访梨园旧人,竟找到 了谢阿蛮。 感慨之中又重新跳起了《凌波舞》。
舞蹈勾起了玄宗满腹思绪,不由泪流满 面。谢阿蛮只是在宫廷里演出,民间影响不大,所以她的事迹知道的人不多,而她的《凌 波舞》也就成了绝响。
此言出于曹子建《洛神赋》:“休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动无常则,若危若安。进止难期,若往若还。转眄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娜,令我忘餐。”
基本有两种解释:
一、《文选》李善注:“陵波而袜生尘,言神人异也。”就是说,洛神走在水面上而袜底腾起尘埃,这是不可能的;但洛神是神,和人不一样。
二、《文选》五臣注,吕向曰:“微步,轻步也。步於水波之上,如尘生也。”这种解释比较合乎情理,是说洛神步履轻盈地走在平静的水面上,荡起细细的涟漪;就像走在路面上腾起细细的尘埃一样。
清代毛奇龄《经问》卷一:“曹植《洛神赋》曰‘罗袜生尘’,而解之者谓歩波而如践地,一如履之亲地而底有埃者。”此解与吕向相近。
黄侃《文选平点》:“‘陵波微步,罗袜生尘’二句,上正意,下比辞,言履险若平地也。后人多不得罗袜生尘之解,缘注误之也。”“注”指李善注。
总括而言,有步履轻盈之意。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文帝曹丕的一个妃子觉得脚袜粗略笨拙,样子十分难看,便改造了袜子。同一时期还出现了用丝制成的袜子,又叫做罗袜。曹植曾在《洛神赋》中这样写道:“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到了唐朝,贵族们更多用锦织成袜子,而我们所知的裤袜则是出现在宋朝。到了元明清时期,因为手工业的飞速发展和棉花的应用,又有了贵族使用的白色羊绒袜子还有贫民使用的旱羊绒袜子。而用金锻做边,上面绣满文彩的则是身份地位最为尊贵的皇帝的袜子
~
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宫怨诗。前两句写无言独立玉阶,露水浓重,浸透了罗袜,主人公却还在痴痴等待。后两句写寒气袭人,主人公回房放下窗帘,却还在凝望秋月。前两句写久等显示人的痴情;后两句以月亮的玲珑,衬托人的幽怨。全诗无一语正面写怨情,然而又似乎让人感到漫天愁思飘然而至,有幽邃深远之美。
李白的这首诗,虽曲名标有“怨”字,诗作中却只是背面敷粉,全不见“怨”字。无言独立阶砌,以致冰凉的露水浸湿罗袜;以见夜色之浓,伫待之久,怨情之深。
“罗袜”,表现出人的仪态、身份,有人有神。夜凉露重,罗袜知寒,不说人而已见人的幽怨如诉。二字似写实,实用曹植“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意境。
怨深,夜深,主人公不禁幽独之苦,由帘外到帘内,拉下帘幕之后,反又不忍使明月孤寂。似月怜人,似人怜月;而如果人不伴月,则又没有什么事物可以伴人。月
无言,人也无言。但读者却深知人有无限言语,月也解此无限言语,而写来却只是一味望月。这正是“不怨之怨”,所以才显得愁怨之深。
“却下”二字,以虚字传神,最为诗家秘传。此处一转折,似断实连;好像要一笔荡开,推却愁怨,实际上则是经此一转,字少情多,直入幽微。“却下”一词,看
似无意下帘,而其中却有无限幽怨。本来主人公由于夜深、怨深,无可奈何而回到室内。入室之后,却又怕隔窗的明月照此室内幽独,因而拉下帘幕。帘幕放下来
了,却更难消受这个凄苦无眠之夜,在更加无可奈何之中,却更要去隔帘望月。此时主人公的忧思不断在徘徊,直如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那种纷至沓来,这样的情思,作者用“却下”二字表达出来。“却”字直贯下句,“却下水晶帘”,“却去望秋月”,在这两个动作之间,有许多愁思转折反复,诗句字少情多,以虚字传神。中国古代诗艺中有“空谷传音”的手法,这是如此。“玲珑”二字,看似不经意的笔调,实际上极见功力。以月的玲珑,衬托人的幽怨,从反处着笔,全胜正面涂抹。
诗中不见人物姿容与心理状态,而作者似也无动于衷,只以人物行动来表达含义,引读者步入诗情的最幽微之处,所以能不落言筌,为读者保留想象的余地,使诗情
无限辽远,无限幽深。所以,这首诗体现出了诗家“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真意。以叙人事的笔调来抒情,这很常见,也很容易;以抒情的笔调来写人,这很少
见,也很难。
契诃夫有“矜持”说,写诗的人也常有所谓“距离”说,两者非常近似,应合为一种说法。作者应与所写对象保持一定距离,并保持一定的“矜持”与冷静。这样一
来,作品才没有声嘶力竭之弊,而有幽邃深远之美,写难状之情与难言之隐,使漫天的诗思充满全诗,却又在字句间捉摸不到。这首《玉阶怨》含思婉转,余韵如
缕,正是这样的佳作。
袜通袜(mò),. 以前的袜和袜其实是两个字,袜可以通袜,反之则不行。 古代女子对于穿着打扮应多有讲究,曹植很远见到这样的女子,应当不会很清楚的瞧见她的袜子吧,从礼节上来讲,那也是于礼不合的,女子罗裙盖地,他也不可能看到。这里的袜应该解释为是末的谐音字,应该可以解释为是罗裙的末端。美丽的女子轻盈步伐的履险如平 ,罗裙的末端因为这轻盈的步伐微微泛起了尘埃,我觉得这样理解更符合当时的情景。试想,这么一个体态雅致的女子,怎会挽起罗裙,让你看到袜子呢,甚至脚都已经被盖住了。还有就是如上面所讲,袜(mò)与波和韵,就从语感上来讲,也自然也比读袜(wà)要来的动听。
黄侃《文选平点》:“‘陵波微步,罗袜生尘’二句,上正意,下比辞,言履险若平地也。后人多不得罗袜生尘之解,缘注误之也。”“注”指李善注。
总括而言,有步履轻盈之意。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9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