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末倒置的故事:【成语】: 本末倒置 【拼音】: běn mò dào zhì【解释】: 本:树根;末:树梢;置:放。
比喻把主次、轻重的位置弄颠倒了。【成语故事】: 战国时,有一次齐国的国王派使臣去访问赵国。
使臣到了赵国,把齐王的信交给了赵威王,赵威王连看都没看,就亲切地问使臣:齐国怎么样?今年收成好吗?老百姓生活得好吗?齐王的身体好吗?使臣听了,心里很不高兴,对赵威王说:齐王派我来访问赵国,可您连信都不看,而是先问收成、百姓,最后才问国王,这不是本末倒置吗?赵威王笑着说:对于一个国家来讲,粮食是最重要的,还有,如果没有百姓,哪有什么国王啊!所以我这样问,根本没有本末倒置。本末:树根和树梢,比喻事物的根本和细枝末节;置:放置。
这个成语比喻把主要的和次要的,根本的和非根本的的关系搞颠倒了。
◣释义◥ 事物的先后次序颠倒。
语本《礼记.大学》。后用「本末倒置」比喻不知事情的轻重缓急。
△「轻重倒置」 ◣典源◥ 《礼记.大学》 大学1>之道,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注解〕 (1) 大学:博学。
(2) 明德:至德,指人生之初所秉赋於天的最美善之德性。 (2) 亲民:亲近民众,使民日新其德。
教育部《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还有资料可供参考~ ◣典故说明◥ 「本末倒置」的「本」就是根本的意思,「末」是枝节末端的意思,所以这句成语的意思就是把根本的事忽略了,反而注重细微末端、较不重要的事。《礼记.大学》里有一句话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就是在说明做一件事情,掌握本末终始、先后次序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因为一般人往往会有误本为末、倒末为本的疏失,所以就有「本末倒置」的说法。
较早的书证是宋代大儒朱熹写给他的朋友吕伯恭的信,就提到:「昨所献疑本末倒置之病,明者已先悟其失……」等语,信中谈的就是先后次序颠倒的事情。另外一位宋代大儒陆九渊在〈与曾敬之〉信中也提到:「有其本,必有其末。
未闻有本盛而末不茂者。若本末倒置,则所谓文亦可知矣。
」大意是说事情都有本有末,没听过根本壮盛而枝节末端不茂盛的事。陆九渊的话更明白的表现出本末倒置的意思。
清代王昶所写的〈新修州学之记〉说到:「当奉教化,宣之於民,……然非知治之审,则亦未尝不本末倒置。」意思是说为政者若不知宣扬教化於民,则常会本末倒置,失掉了应有的判断。
从这些例子可以知道「本末倒置」是句常用的成语。「本末倒置」这句成语当就从〈大学〉文义演变而出,比喻不知事情的轻重缓急。
本末倒置 [běn mò dào zhì] 基本释义本:树根;末:树梢;置:放。
比喻把主次、轻重的位置弄颠倒了。出 处宋·朱熹《朱文公文集》:“昨所献疑;本末倒置之病。”
成语典故《礼记.大学》里有一句话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就是在说明做一件事情,掌握本末终始、先后次序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因为一般人往往会有误本为末、倒末为本的疏失,所以就有“本末倒置”的说法。较早的书证是宋代大儒朱熹写给他的朋友吕伯恭的信,就提到:“昨所献疑本末倒置之病,明者已先悟其失……”等语,信中谈的就是先后次序颠倒的事情。
另外一位宋代大儒陆九渊在《与曾敬之》信中也提到:“有其本,必有其末。未闻有本盛而末不茂者。
若本末倒置,则所谓文亦可知矣。”大意是说事情都有本有末,没听过根本壮盛而枝节末端不茂盛的事。
陆九渊的话更明白的表现出本末倒置的意思。清代王昶所写的《新修州学之记》说到:“当奉教化,宣之于民,……然非知治之审,则亦未尝不本末倒置。”
意思是说为政者若不知宣扬教化于民,则常会本末倒置,失掉了应有的判断。
【成语】: 本末倒置【拼音】: běn mò dào zhì 【解释】: 本:树根;末:树梢;置:放。
比喻把主次、轻重的位置弄颠倒了。【成语故事】:战国时,有一次齐国的国王派使臣去访问赵国。
使臣到了赵国,把齐王的信交给了赵威王,赵威王连看都没看,就亲切地问使臣:齐国怎么样?今年收成好吗?老百姓生活得好吗?齐王的身体好吗?使臣听了,心里很不高兴,对赵威王说:齐王派我来访问赵国,可您连信都不看,而是先问收成、百姓,最后才问国王,这不是本末倒置吗?赵威王笑着说:对于一个国家来讲,粮食是最重要的,还有,如果没有百姓,哪有什么国王啊!所以我这样问,根本没有本末倒置。本末:树根和树梢,比喻事物的根本和细枝末节;置:放置。
这个成语比喻把主要的和次要的,根本的和非根本的的关系搞颠倒了。
《礼记.大学》里有一句话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就是在说明做一件事情,掌握本末终始、先后次序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因为一般人往往会有误本为末、倒末为本的疏失,所以就有“本末倒置”的说法。
较早的书证是宋代大儒朱熹写给他的朋友吕伯恭的信,就提到:“昨所献疑本末倒置之病,明者已先悟其失……”等语,信中谈的就是先后次序颠倒的事情。另外一位宋代大儒陆九渊在《与曾敬之》信中也提到:“有其本,必有其末。
未闻有本盛而末不茂者。若本末倒置,则所谓文亦可知矣。”
大意是说事情都有本有末,没听过根本壮盛而枝节末端不茂盛的事。陆九渊的话更明白的表现出本末倒置的意思。
清代王昶所写的《新修州学之记》说到:“当奉教化,宣之于民,……然非知治之审,则亦未尝不本末倒置。”意思是说为政者若不知宣扬教化于民,则常会本末倒置,失掉了应有的判断。
从这些例子可以知道“本末倒置”是句常用的成语。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1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