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据说:为了搞清白花蛇的形态,验证书本记载,李时珍来到了蕲州城北的龙蜂山捕蛇(白花蛇为蕲州特产),只听得有人唱道:“白花蛇,谁叫尔能辟风邪,上司索尔急如火,州中大夫只逼我,一时不得皮肉破”。随着歌谣而来的是几个肩背竹篓的捕蛇人,他们正朝着几棵石楠藤走去,据说白花蛇爱吃石楠藤的叶,所以石楠藤也就成了白花蛇的“家”,日夜盘缠在石楠藤上。捕蛇人发现白花蛇后,立即从地上捞起一把沙土,对准白花蛇撒去,说来也奇,白花蛇遇到沙土,真象面粉遇水一样,缩成了一团,捕蛇人立即上前用木叉往白花蛇的颈部叉去,另一手抓住蛇体的后部,这时白花蛇再也施不出威力来了。
李时珍定前去仔细观察了白花蛇的形态,只见蛇头大似三角形,嘴里长着4只长牙,背上有24块斜方格,腹部还有斑纹,与一般的蛇,确实不一样。接着,捕蛇人将蛇挂在路旁的小树上,用刀剖其腹,去其内脏,盘曲后装进了竹篓筐,据说,将蛇烘干后,才能当药用。李时珍记录了捕蛇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活动,不仅补充了本草书,也为后来编写《白花蛇传》,提供了重要材料。几年后,李时珍又根据白花蛇的祛风特性,制成了专治半身不遂中风症的“白花蛇酒”。据现代药理分析,证明白花蛇的提取物,具有镇静、镇痛,扩张血管和降压作用。
(2)尖吻蝮旧时产于蕲州龙峰山、麒麟山、凤凰山、雨湖一带,蕲春、浠水交界的三角山亦偶尔有可得。据清初顾景星的《黄公说字》说:“谨按蕲地花蛇,有黄白黑三种,黄白二花可货数十金。黑花不过数金而已。昔产龙峰山洞,今无有,惟三角山出,一岁不能多得,土人获此物必食荤物方可。否则,其走如飞,牙利而毒,如人手足为口齿所创,必以刀断去,稍迟则不能救。”并说:“市肆所货,皆浙蛇,非蕲蛇,花与指甲皆同,土人亦莫能辨。但三角山在二蕲交界之处,相传蛇一逾界,则只一目,……。”蕲蛇名贵求之者多。《黄州府志》载有民谣曰:“白花蛇,谁教尔能辟风邪,上司索尔急如火,舟中大夫只逼我,一时不得皮肉破……”。蕲蛇性喜潮湿阴凉处,多穴居栖息在山谷溪涧岩石上,落叶间,竹林下,草丛中,外出往往伏于烂草枯叶之间,以便于发起进攻、猎取食物和隐蔽自己。
(3)尖吻蝮系剧毒蛇。相传人被咬伤,不出五步即死,故称五步蛇。因其全身黑质白花,故又名白花蛇,还因为吻鳞与鼻间鳞均向背方翘起,所以还名褰鼻蛇。头呈三角形,背黑褐色,头腹及喉部白色,散布有少数黑褐色斑点,称“念珠斑”。尾部侧扁,尾尖一枚鳞片尖长,称角质刺,尖吻蝮若被逼捕得它无路可走时,它就调转“尾利钩”,破腹自杀,“死而眼光不陷。”
(4)尖吻蝮虽毒,却是中国的名贵传统中药,是封建王朝皇上指定进贡的珍品,也是出口的珍贵药材。关于它的习性和药用价值,在唐柳宗元在《捕蛇者说》中说道:“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巳大风、挛、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宋庄绰《鸡肋编》载“白花蛇”条云:“今医家所用,惟取蕲州蕲阳镇山中者。去镇五六里有灵峰寺,寺后有洞,洞是皆此蛇,而极难得。得之者以充贡。洞内外财产,虽枯两目犹明;至黄梅诸县虽邻境,枯则止一目明;其舒州宿松县又与黄梅为邻,间亦有之,枯则两目皆不明矣。”明大医药学家李时珍曾几次上蕲州龙峰山,目睹五步蛇吃石南藤及其被捕情况,根据实地观察,写了《白花蛇传》。他还在《本草纲目》中,对五步蛇的形态、习性、捕捉干制的方法和用途作了详尽的记述。他说:“花蛇,湖、蜀皆有,今惟以蕲蛇擅名。然蕲地亦不多得。市肆所货,官司取者,皆自江南兴国州诸山中来。”据他说:真正的蕲蛇,“龙头虎口,黑质白花,背有二十四个方胜文,腹旁有念珠斑,尾尖有一佛指甲,多在石南滕上食其花叶。人以此寻获,先撒沙一把,则蟠而不动。以叉取之,用绳悬起,剖之置水中,自反尾涤其腹。“《尔雅·翼柴》亦有类似记载:蛇死后皆闭,惟蕲州花蛇开。如生舒、蕲两界间者,则一开一闭,故人以此验之。”
一位生于唐代宗永泰年间,胎里素自幼修道,于唐德宗贞元十年白日飞升的女仙谢自然。
白日飞升,此乃旷古奇事,震惊朝野,波及后世。与之同属于一个时代的人“施状元”——施肩吾为此特赋诗一首《谢自然升仙》:
分明得道谢自然,古来漫说尸解仙。如花年少一女子,身骑白鹤游青天。
施肩吾(780——861),字希圣,号东斋,唐睦州分水东(今富阳贤德乡)人,元和二年(807)举进士,因淡漠名利,不待除授即东归,仰慕洪州西山(今江西新建),遂构椽隐居,潜心修炼,世称华阳真人,晚年率族人渡海至澎湖列岛定居,所作《澎湖屿》以及《感忆》诗颇能道出其地风光,工诗,与白居易友善,《全唐诗》收录其诗一百九十七首,着有《西山集》、道教着作《西山群仙会真记》、《太白经》、《黄帝阴符经解》、《钟吕传道集》等行世。
盛闻此事,当时另一位好道术的进士刘商也曾作诗一首《谢自然却还旧居》:
仙侣招邀自有期,九天升降五云随。不知辞罢虚皇日,更向人间住几时。
刘商,字子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大历间进士,礼部郎中,后隐居于义兴郡胡父渚,酷尚山水,着文之外,喜爱画松石树木,性情高迈,时人云:“刘郎中松树孤标,毕庶子松根绝妙”,初师于张璪,后自造真为意,间亦为人物,有观弈图石刻行于世。
李白生前好友范作之子范传正也为此作诗一首《谢真人还旧山》:
麾盖从仙府,笙歌入旧山。水流丹灶阙,云起草堂关。
白鹿行为卫,青鸾舞自闲。种松鳞未立,移石藓仍斑。
望路烟霞外,回与岩岫间。岂惟辽海鹤,空叹令威还。
以下列举管仲治鲁梁之谋,可以管窥其善打经济战争的治国奇术:
桓公曰:“鲁梁之于齐也,千谷也,蜂螫也,齿之有唇也。今吾欲下鲁梁,何行而可?管子对曰:“鲁梁之民俗为绨。公服绨,令左右服之,民从而服之。公因令齐勿敢为,必仰于鲁梁,则是鲁梁释其农事而作绨矣。”桓公曰:“诺。”即为服于泰山之阳,十日而服之。管子告鲁梁之贾人曰:“子为我致绨千匹,赐子金三百斤;什至而金三千斤。”则是鲁梁不赋于民,财用足也。鲁梁之君闻之,则教其民为绨。十三月,而管子令人之鲁梁,鲁梁郭中之民道路扬尘,十步不相见,曳繑而踵相随,车毂齺,骑连伍而行。管子曰:“鲁梁可下矣。”公曰,“奈何?”管子对曰:“公宜服帛,率民去绨。闭关,毋与鲁粱通使。”公曰:“诺。”后十月,管子令人之鲁梁,鲁梁之民饿馁相及,应声之正无以给上。鲁梁之君即令其民去绨修农。谷不可以三月而得,鲁梁之人籴十百,齐粜十钱。二十四月,鲁梁之民归齐者十分之六;三年,鲁梁之君请服。
类似的谋略,管仲分别在莱莒、楚国、代国、衡山国都使用过,所依据的工具,均是这些国家最具比较优势的产业。限于篇幅,我就不再一一列举了。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管仲之所以能相齐成霸,固然是齐国百姓之福,却是与鲍叔牙的知才善荐分不开的。今日之中国,在与欧美诸国所进行的无形经济战争之中屡屡一败涂地,既有既得利益集团卖国求荣的因素,更与庸才治国的干部人事任命制度密切相关。联想到今日官员晋升的论资排辈、行贿受贿极其普遍的环境,只能是庸才上、奇才下,即使是管仲再生,恐怕根本得不到治理国家的机会。
这样的政治人事环境,导致中央政策常被投机者利用,调控越调越南辕北辙、适得其反;而高层对中国政治经济形势的判断,屡为街叟村妇等嘲笑。非是他们不尽力,而是在智慧、水平上根本不具备治理国家的素质,这是现行干部任命制度的悲哀。
为了富民强国,还中华民族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尊严,中国需要管仲式的人才脱颖而出,成为治理国家的领路人及骨干中坚。
在象鼻峰下有一块"锁云"石,立于溪涧之旁,其意是云过此处,停止不前,像被锁住一样,故名"锁云"。云为何被锁,此乃因朝天的岩石挡住云的去路,使云停留在岩石之中的洼处岩窝而形成的。
"锁云"出名的另一原因,乃因郑成功于此杀郑联之故。郑联乃郑成功的宗兄。当时郑联在厦横征暴敛,穷奢极欲,民不聊生。1650年(清顺治七年)郑成功听部将劝告,决意为民除害。是年中秋之夜,郑成功从潮阳回师厦门,舰队悄泊鼓浪屿。郑联却蒙在鼓里,在万石岩彻夜饮宴。郑成功设计,邀请郑联到虎溪岩饮酒,酒后郑联回万石岩,路经"锁云"处,被郑氏伏兵杀死。自此,金厦两岛成为郑成功抗清复台之基地。
传统寓意纹样。
马上就是即刻,封侯指被封为侯爵。马上封侯,意思是即刻就要受封爵位,做大官。
我们看看我们周围的胡蜂、马蜂。大家看这是一幅古代的图案,那么这个图案什么意思呢?有一个马,这是猴子,这上面两个小点代表蜜蜂胡蜂,代表胡蜂,有时候这两个点可以没有,那么这是什么意思呢?一个猴子在马上,表面上看起来是这个意思,那么实际上是马上封侯,马上就可以当官了,就是马上封侯。
还有呢,这是一个版画,可以看到,有猴子,有胡蜂,有印,就是马上就可以变成侯了,侯爵了,马上就可以当官掌印了。这是汉代出土的文物,可以看到马上有猴子,就可以马上封侯。
这是日本现代的一个产品的包装,可以看到有猴子,这是有蜂的巢,有蜂,这里面也是受我们传统文化的影响。这是一个现代的所谓的工艺品,在马年的那一年是很畅销的,这个来源与马上封侯,马上猴,它是什么意思呢?一个蝇子在马上,马上蝇,是吗?就是商场上马上就赢,马上就能赚钱了。
纹饰主要以马、蜂和猴组成,运用“蜂”与“封”、“猴”与“侯”同音和隐喻等手法,以示寓意。
1、方前镇隶属于浙江省金华市磐安县,位于县境东部,人民政府驻地方前,距县城42公里,为磐安东部重镇。东邻天台县街头镇,南连维新乡,西毗大盘镇和墨林乡,北接尚湖镇。省道大科线公路穿镇而过。
方前镇地处中国香菇之乡、药材之乡、生态龙井之乡——磐安县的东部。与台州市的天台、仙居交界毗邻,辖34个行政村,115个自然村,下辖四协办事处,是全县地域面积最广,行政村、自然村最多的乡镇。省道大科线穿境而过,灵江之源始丰溪横贯全境,镇政府所在地距县城44公里,距上三高速天台段42公里,方前素有“鱼米之乡”、“百果之园”之称,是磐安县的竹木工艺品之乡。
2、方前古名双岩,因其岩形状似蝉,又叫放蝉,明洪武四年始,以谐音书为方前。宋时为天台县积石乡三十七都同仙里。明清沿袭旧称为三十七都一图。民国28年(1939),磐安设县正式划入,称飞山乡。1958年9月,为盘山公社飞山管理区(大队)。1961年,改称飞山公社。1966年,更名为方前公社。1976年8月,因天台县建修石门水库,将田芯大队划给天台。1983年,改称方前乡。1988年,撤乡建镇为方前镇。1992年,四协乡并入,为县属建制镇。
子规啼血典出《史书·蜀王本纪》,言望帝禅位后化为杜鹃鸟,至春则啼,滴血则为杜鹃花,其声声啼叫是对恋人的呼唤,常用以形容哀痛之极;另传说古代蜀国王杜宇死后变为一只杜鹃鸟,每年春季,杜鹃鸟叫唤人们“快快布谷!”啼得流出了血染红了漫山的杜鹃花。这便是成语“子规啼血”的来历。古往今来有关‘子规啼血“歌谣、诗词数不胜数。
作品名称
子规啼血
创作年代
春秋
作品出处
史书·蜀王本纪
文学体裁
诗
记载传说
据《史书·蜀王本纪》记载,望帝(“七国称王,杜宇称帝”,号曰“望帝”。时间约在公元前666年(以前的“春秋”时代)称王于蜀,望帝以鳖灵功高,禅位于其。在这之后,望帝修道,处西山而隐。他想,国家交给更有能力的人打理,将是万民之福。哪想到,那宰相坐上帝位之后,竟然慢慢变了样,不仅把国家治得乱七八糟,还占去了他的妻子和女儿。一个个传言飘到望帝的耳边,望帝变得心急如焚,于是想赶回都城劝那宰相回心转意。可是,人家城门紧锁,根本连都城都不给他进。望帝求也没用,喊也没用,只好郁郁寡欢地回到西山,并日夜掩泪痛哭。哭得久了,可能是悲伤过度吧,他黯黯然断了气。不久,他化作了一只鸟,目光呆滞地站在屋顶上,望着远处曾经熟悉的都城哀声啼鸣,而且常常啼出一片片红红的鲜血来……
相传,古代有一位蜀国的国王杜宇,很爱他的百姓。死后,他的灵魂变为一只杜鹃鸟。每年春季,杜鹃鸟飞来唤醒老百姓“快快布谷! 快快布谷!”嘴巴啼得流出了血,滴滴鲜血洒在地上,竟然不断扩大慢慢的染红了整片山坡,花吸收了之后就变成了杜鹃花。这就是成语“子规啼血”的来历。
说的是不知道多少年以前,有一个叫杜宇的人在四川那边称了帝叫望帝。这望帝是个模范丈夫加标准父亲,对妻女非常的爱,视如己身;他还非常的勤奋,而且非常的爱民,隔三差五便卷起裤腿跑到田里去,跟自己的子民百姓一块乐呵呵地犁田和种地。后来,因为他的宰相治水有大功,又因为这位宰相貌似一位极高尚并极有抱负的人,他开始觉得自己不如人家,觉得自己不好意思再坐帝位了,于是一咬牙将帝位让给了那位宰相,自己却一个人躲到西山清修去了。
相关诗词
1、唐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又是满山杜鹃红
2、唐李白《宣城见杜鹃花》: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又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3、唐李白《蜀道难》: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4、唐白居易《琵琶行》: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
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5、唐李贺《老夫采玉歌》:
采玉采玉须水碧,琢作步摇徒好色。老夫饥寒龙为愁,蓝溪水气无清白。
夜雨冈头食蓁子,杜鹃口血老夫泪。蓝溪之水厌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
斜山柏风雨如啸,泉脚挂绳青袅袅。村寒白屋念娇婴,古台石磴悬肠草。
点击加载更多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3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