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简介:朱万昌糕点店是出了名的,他那精良的制作更是特色鲜明,名副其实。仲冬初春有松软油亮的鸡蛋糕、薄脆半透明的交切片和软糯适度的蜜糖糕。鸡蛋糕嵌蜜糖糕更是有口皆碑, 名闻于浙北一带的海宁盐官朱万昌糕饼店,创建于1916年。八十多年来,以其特色的糕饼而久负盛名。因此,昔有“南有朱万昌(盐官),北有天益兴(硖石)”之说,而天益兴因体制转换不复存在,朱万昌仍以精制糕饼应市。
产品历史:朱万昌糕点延续至今已80余载,老字号历程艰辛。1956年公私合营之后,目前是观潮胜地盐官镇上的一家国有食品厂,生产的百果大麻饼、芝麻酥、椒盐桃片和松子糕依然成为游客选购的食品。祝愿老字号焕发青春,开发出更多的旅游食品,适应发展旅游事业,让游客们把更精美、更优良的朱万昌糕饼传到四面八方。
产品典故:相传太平天国一支奉命攻克海宁州府的部队,派遣“细竹”预先进城刺探军情,为与驻寨在城外数里之遥的主力联络,以便待机里应外合攻克清兵把守的州城,推翻腐败的清廷对海宁的统治。由于太平军兵临城下,清军守城严密,城内城外联络困难重重。正地无计可施时,一太平军“细竹”路经朱万昌糕饼店时,看到柜台上摆放的鸡蛋糕嵌蜜糖糕时计上心来:何不将情报嵌入嫩黄的鸡蛋糕和玉白色的蜜糖糕中间带出城外。时不多久,果然不出所料,一场声势浩大的破城战斗打响,一举推翻了清廷在海宁的政权。据传乾隆帝数度巡访之期,有一次因路途劳顿,食不甘味,吃了朱万昌的砂仁糕后,胃口大开,大加赞赏。
相传唐朝末年,河北有位叫奚廷圭的制墨高手,当时南唐皇帝李煜爱好舞文弄墨,他把奚廷圭请来,安排在徽州制墨。
不久,北宋灭唐,李煜被北迁到汴京。谁知这位降王痴心依旧,看到书房缺墨了,习惯的派人到徽州取墨,王府总管是宋朝派的,知道降王私取贡物,就布下天罗地网,准备获取物证,以置李煜于死地。
徽州的奚廷圭这时也非常为难,墨房里驻有宋朝的督贡,私取贡物,罪不可赦,叫来人空手而回有对不起老主人。思忖之际,对面新开的糕铺店传来了诱人香味,过去一看,那新捣的黑麻馅同墨房里的墨料一模一样,心中有了底,他取来墨模,借了麻馅印了批墨锭交来人带走。后来,李煜果然逃过了这一劫,而徽墨酥的香味,也飘扬在汴京了。
现在,走皖南、游徽州的人,仍能尝到由脱壳黑芝麻、百花蜜调制的徽墨酥,听到这流传已久的故事。
在安徽省黟(yi,读音:以)县三都附近,有一条名叫枧(jian,读音:见)溪河的大河。在河的中游,有一块一丈见方的巨形石镜,嵌(kan,读音:看)在滔滔的流水之中,上面刻有“石枧流虹”四个大字。 很久以前,在立有“石枧流虹”巨石的枧溪河岸边的岩壁上,突然出现了刻有一百多个梵文的小字。据说,谁能一口气读完这一百字的梵文,谁就能得到一根金扁担。一时间,四乡的文人才子,纷至沓(ta,
读音:他)来。可是,谁也不认识它。久而久之,人们只得望文兴叹了。
有一天,三都来了一个年纪不大、眉清目秀的白面书生,自称能毫不费力地一口气读完梵文。这个消息,象长了翅膀似地瞬间传遍了四乡。这天,风清日朗,四乡民
众聚拢在枧溪河岸边,等着观看奇迹的出现。时近中午,书生慢慢悠悠地来到岩壁下,仔细端详了几遍,清了清嗓门,从容不迫地朗声地读了起来。众人见了,不断
地连声喝采,书生也得意地用眼角扫了众人一眼。
正当书生读到第九十八字的时候,石壁突然“忽喇”一声响,顿时裂开了一道缝,紧接着一段光彩夺目的金扁担头露了出来。众人见了,哗然起来。就在金扁担垂手
可得之际,书生因贪财心切,不等最后两个字读完,便急不可待地伸手去抓那根金扁担头。说时迟,那时快。只听得“啪”地一声,金扁担缩了回去,书生只扳下了
一颗金扁担签头。此后,任凭书生如何一气读完几遍,金扁担就是不再露面了。书生只得怅(chang,读音:唱)然而归,众人也由此扫兴而散。
回家之后,书生立就生了一场大病。直到把家里的钱财(包括典卖掉金扁担签头的钱),都花了个精光,他的病才痊愈。看来,也许是金扁担对像书生那样“见利忘义”的人的一种惩罚吧!
摘自百度网友,谢谢。
徽州第一进士村-许村许村源于东汉,古称富资里,南朝梁时,新安太守任昉看中此地风水,辞官归隐于此,村名遂为“昉溪”。
到了唐朝末年,户部尚书许儒为避战乱,徙居于此,嗣后人丁兴旺,改名“许村”。大学士许国,末代翰林许承尧均是许村后裔。宋仁宗钦赐为国捐资的许克复为“大宅世家”。宋王安石为《古歙许氏宗谱传》做序。许村历史上先后共出进士四十八人,为徽州古村落之最。
南宋以后,徽商崛起,许村依托着安庆府和徽州府之间的徽安古道迅速繁荣,至明清时达到一个顶峰。近代以来,许村继承发扬优良的教育传统,出现了“一门五博士”“四院士”的盛况,为共和国贡献了一大批人才,成了闻名遐迩的中华古村落典型。许村村落采用传统的“风水”理论,整个村落布局保留着“临水而建,双龙戏珠,倒水葫芦”的基本风水态势。辉煌的历史为许村留下了一大批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种类多样,布局严谨,工艺精湛,在建筑、历史、学术、环境、人类学等方面具有很高的价值。1996年,许村整体申报成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
2006年,许村15处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许村正在申报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和世界文化遗产。
“桐泰祥糕点”是邢台市久负盛名的传统名牌食品,至今已有八十年的历史。据桐泰祥糕点师路金荣讲,从河南、山东,到河北,糕点制作共分四个帮,即开封帮、道口帮、临清帮、天津帮。而桐泰祥糕点属于开封帮,开封帮的第五代传人是田魁(即路金荣的师傅),第四代传人是吴国祥,再往上的师傅就无从查考了。开封帮的糕点特点可用酥、脆、香、甜、软五个字来概括。另一特点是“五多一好“,即酥货多、混搪多、品种花祥多、江米货多、南材多,质量好。桐泰祥的糕点属于南点北做的开封帮的典范。它的糕点制作以工艺精细,造型雅致,松爽适口,色味俱佳而闻名,堪称“邢台第一家”,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桐泰祥糕点铺的前身为“风泰祥”、“桐凤祥”。“风泰祥”初创于一九零六年,创办人李玉田(原籍河南安阳人)自东自掌,糕点师是田魁。初创的糕点铺叫“风泰祥”,地址在邢台市府前南街。开始铺面不大,人员不多。由于生产的糕点质高价廉,取得人们的信赖,打开了门潞,就逐步发展起来。田魁在“凤泰样”一直干到一九三六年,以后“凤泰祥”的糕点师就是田魁的徒弟路金荣了。当时“凤泰祥”主营糕点,兼营面酱、酱油、醋和各种小菜,能生产四十多种各色糕点,颇受顾客欢迎。 一九四四年由于“风泰祥”的掌柜给的待遇太低,糕点师路金荣和会计候觐光商议,决定脱离“凤泰祥”,另在邢台市南关北大街开办“桐凤祥”糕点铺.“桐凤祥”名字的由来是根据“凤落梧桐”之传说,取“种下梧桐树,召之 凤凰来”之意,要和“凤泰祥”竞争一番。“桐凤祥”的经理是候觐光,副经理兼糕点师是路金荣。“桐凤样”糕点铺是前店后厂,候觐光负责前店门市货物销售,路金荣管理后厂糕点制作和其他产品的生产。 开业前对门面内部进行了修缮和粉刷,使门面美观大方,店内干净整齐,比其他糕点铺大不相同。当时能生产八十多个各色品种的糕点,兼营的面酱、酱油和小菜也颇有名气。到一九四五年九月邢台解放时,“桐凤祥”因故暂停营业。
在“桐凤祥”停业的日子里,路金荣没有间断制作糕点和对糕点技艺的钻研。开始时自己晚上在家做些糕点,白天上街摆摊出售,他做的糕点一摆上,时间不长就销售一空。 后来又跟几个做糕点的联合起来,有的制作,有的上街出售,生意做得很兴旺,糕点技术也有所提高。
一九五零年,在人民政府的关怀下,在原“桐风祥”的旧址,改名开设了“桐泰祥”食品店。李芝轩担任经理,路金荣担任副经理,候秀生任会计。李芝杆负责门市经营,路金荣指挥生产,候秀生 管理财物。当时只有职工十几人,但整日顾客盈门,买卖兴隆。一九五五年五月一日,“桐泰样”食品店在邢台市饮食行业中,首先带头响应政府号召, 实行公私合营,给全行业起了带头作用。路金荣仍是后厂的副厂长兼糕点师。这时制作的糕点质量越来越好,品种也越来越多,这时可生产一百七十多种糕点。邢台人们串亲访友,都要到“桐泰祥”购买糕点馈赠亲朋。这是“风泰祥”创建以来的全盛时期,在邢台市糕点行业中首屈一指。直到一九六五年,把“桐泰祥”糕点铺合并到邢台市食品 厂,从此只销售食品厂的糕点,成为食品厂的一个门市,取消了制作糕点的后厂,使誉满邢台的“桐泰祥”糕点在市场上看不到了。
党的三中全会以后,按照上级恢复“老”字号名牌产品的有关指示精神,几经周折,于一九八三年底“桐泰祥”正式恢复开业。原“桐泰祥”糕点师路金荣调回来了,路金荣老师傅虽已年过七旬,但在三中全会以来的政策精神鼓舞下焕发了革命青春,一方面他精心制作“桐泰祥”的传统糕点,来满足广大群尤需求,另一方面为使传统糕点技艺不失传,路金荣师傅破除艺不外传的陋习,开门收徒,传授技术,使传统糕点技艺留 传后世。 一九八四年七月十日,“桐泰祥'食品店举行了隆重的拜师仪式,路金荣师傅正式收了八名职工为徒弟,使转统的糕点制作技术后继有人。“桐泰祥”伶统糕点开业以来,总是供不应求、每日一开门,人们蜂拥而至, 争相购买,整日门庭若市,生意甚是兴隆
该答案来自南北游旅行网官方网站
丰城冻米糖始产当在清乾隆年间。据称1756年,乾隆下江南品尝后评价为“脆酥香甜”。开始,是民间用炒米生产的,后改由冻糯米油炸,膨胀而成,辅料则有白砂糖、饴糖、桂花、红柚丝等多种。 原产主要在河东的杜市、铁路、洛市一带乡村,后来在县城有多家作坊生产。 到解放前夕,已畅销江南,名之为“江南小切”。
据1949年2月4日《民国日报》载:“丰城冻米糖自农历八月十六日上市至二、三月为止,一直行销本省及沪、港一带,是茶会中的应时细点,又是旧时拜年送礼的佳品。”
丰城冻米糖是江西名产和国家优质食品。2003年,已向美国纽约出口“蔬菜型”、“黑芝麻型”、“桂花型”等七个品种5000箱(件),创外汇5万多美元。
在中国,春节前,农村里有切糖制作冻米糖的风俗。传说此俗已流传了近千年,至今仍在延续着。 冻米糖是将上乘糯米蒸熟后放在露天晒、冻,然后下锅炒,使之膨化,再拌和白糖、饴糖做成。然后用刀切出一片片印痕,食用时用手分片即可。制作再讲究些的可加上红、绿米和桂花、芝麻、桔片米等天然香料,做成色、香、味俱全的糕点。
每年中秋一过,农村家家户户把糯米饭凉干,炒成爆花米,用米糖拌粘,切成块块,待客解茶。这种糕点叫做“炒米糖”、“米花糖块”。更讲究者,用上等糯米饭做成冻米“干饭”,再用清茶油煎泡“干饭”,使干饭,变成爆花米,再用饴糖粘结,冷却后用薄刀切成小块,前后经过半成品和成品共20个工序加工而成,俗称“小切”。
“子龙”牌冻米糖系列,诞生在民族英雄邓子龙的故里——丰城市杜市镇。该厂生产的“子龙”牌冻米糖系列,几十个品种,选用当地无公害优质桂香丝糯米,经食用植物油膨化,配以白糖、麦芽糖、芝麻、桂花等纯天然原料,采用传统工艺加现代科技精制而成,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成份。食品清香酥脆,口感极佳,且食用方便,是居家、旅行的理想绿色食品。常食具有养容护颜、开胃健脾的良好功效,具有清白如雪,清香爽口,味甜酥脆,入口消溶的特点,风味独特口感美,食后令人回味无穷一直以来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该产品1985年被评为国优产品,1998年被评为江西省第十届运动会唯一指定产品。目前,“子龙”牌冻米糖已成为江西民航配餐、南昌铁路专供食品之一。
“三羊开泰”的典故“马驰率风,羊致清和。”
午马徐徐去、未羊款款来的时候,人们以这句话应景。另一句应时话的使用频率也多起来:三羊(阳)开泰。
阳、羊同音。阳光之下三只羊,中国传统吉祥寓意图案,画题就叫《三羊开泰》“三洋启泰”“羊”取其音,“羊”变了“阳气”之“阳”,而“泰”是《易经》中的一个召福卦象。
三羊图的意思即招来吉利之谓,可以带来好运;三阳开泰之说来自《易经》。六十四卦之中,古人以《坤》为十月的卦象,《复》为十一月卦象,《临》为十二月卦象。
卦爻分阴阳。《坤》卦六爻皆取阴爻,为纯阴之象;《复》卦一阳生于下;《临》卦二阳生于下;而《泰》卦,乾下坤上,阳爻有三——于是,“三阳开泰”成为岁首的吉语。
明杂剧《闹钟馗》剧中演,逢元旦,三阳真君在三阳阁下排宴庆贺新年——那“三阳真君领三个绵羊太子”,三羊象征三阳。十二地支配属相,未属羊。
但并非自古如此。上世纪70年代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日书》,记录与今不尽相同的一套生肖,其中“午,鹿也。
未,马也……戌,老羊也”。羊所对应的地支,是戌不是未。
而且,在这一套生肖名单中,惟独羊冠以“老”,好像“羔”羊不具备做生肖资格似的。睡虎地秦简为何逢羊而尊“老”,是个值得讨论的题目。
至于“未羊”,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秦简已见记录。放马滩秦简,也有学者认为是汉代简册。
十二生肖的起源地,在中国抑或在巴比伦,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巴比伦的黄道十二宫,今人戏称“洋生肖”,其对于羊也格外礼遇。
黄道十二宫有两个与羊有关,它们是白羊宫和摩羯宫。大约公元前3000年的时候,生活在巴比伦的牧羊民族把星星称为“天的羊”,称行星为“随年的羊”。
黄道十二星座中羊占两个席位,大概缘由在此。白羊座为巴比伦黄道十二星座之首,当年又与春分点相关,位置显要,其在巴比伦星图中的形象为手持麦穗的农夫。
郭沫若主张生肖文化外来说,立论根据之一,即取白羊宫与麦穗。他1929年写成的《释支干》提出,十二生肖是汉武帝通西域时输入的。
他假定了十二地支与巴比伦黄道十二星座的对应关系,其中以地支未对应白羊座。郭沫若认为,甲骨文“未”字是“穗之象形”,“未为穗,当于白羊”,白羊座“星象为农人力田之形”。
多年来,郭沫若的见解一直没能被研究者所接受,睡虎地秦简等出土文物也否认了这一推论。 “未为穗,当于白羊”,这句话让人想象到另一个话题。
“三羊开泰”是吉语,五羊呢?南国就有一座城市,得五羊之吉。相传,羊是给广州带来吉祥的五谷之神。
《太平御览》引晋裴渊《广州记》,载有五羊传说。至清初,五羊故事仍为当地人所津津乐道,屈大均《广州新语》记,古时南海有五仙人,各穿不同颜色的衣服,分离骑着不同颜色的羊,他们来到广州,将六出的谷穗赠给人们,并祝愿永无饥馑。
随后,五仙人腾空而去,五羊化为石。五个仙人五只羊,带来五谷丰登的祝福。
广州称羊城,简称穗,均源于五羊传说。如今,市内的越秀山公园矗立着五羊石雕,为广州城标。
祝福五谷丰登的羊,还被联想为雨工——随龙布云播雨的神物。这见于唐传奇《柳毅传》。
小说涉笔成趣地讲到雨工:龙女牧羊,所牧并非凡羊,而是随龙司水的精灵。故事讲,柳毅路遇牧羊女,女子请他代传书信,并自言是洞庭湖龙君之女。
柳毅同情龙女的不幸,又好奇地问:“你既是龙女,牧羊何用?难道神灵也像人间一样,畜牧为了宰杀吗?”龙女答:“这不是羊,是雨工。 ”柳毅问:“何为雨工?”龙女答:“雷霆之类也。”
龙女牧羊,羊是雨工,这样的联想以龙主雨水为逻辑起点,倒也显得顺理成章。PS:记得采纳哦~。
我知道的还有安徽滁州的琅琊酥糖,这是从北宋就流传下来的地方特产,琅琊酥糖厚薄均匀,骨薄如纸,剖面层次清晰,呈螺丝体,色泽浮白,入口酥软,细腻而无杂质,营养丰富,老少咸宜,十分美味。
当然任何小吃的背后都会有一段历史沿革,琅琊酥糖也不例外,以麦面、芝麻、糖为基本原料,焙炒加工而成,故通称面糖。到了清代,有秦、尤两位师傅,将面糖用糯米汁作包衣,称:"秦尤酥糖",后来,一位姓董的师傅,在原来的基础上把糯米汁多层与面糖折叠,故又称"董糖"。1956年滁县食品厂采百家之长,几经研制,借滁州名胜风景琅琊山,而取名"琅琊酥糖"。
滁州琅琊酥糖 起源于明朝末年,以麦面、芝麻、糖为基本原料,焙炒加工而成,故通称面糖。清代,有秦、尤两位师傅,将面糖用糯米汁作包衣,称“秦尤酥糖”,后来,一位姓董的师傅,在原来的基础上把糯米汁多层与面糖折叠,故又称“董糖”。1956年滁县食品厂采百家之长,用纯白麻仁、白糖粉、富强粉、麦芽糖等为原料,几经研制,借滁州名胜风景而取名“琅琊酥糖”。1959年正式投产,1980年被评为安徽省名细糕点,1984年被评为省优质产品。琅琊酥糖厚薄均匀,骨薄如纸,剖面层次清晰,呈螺丝体,色泽浮白,入口酥软,细腻而无杂质,营养丰富,老少咸宜,是馈赠亲友之佳品。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2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