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了一段非常详细准确的关于解放桥的介绍:
随着解放路改造的开始,一座曾经尘封在老济南记忆里的桥———解放桥又被人们从记忆中唤醒。不过,这座神秘的解放桥究竟在哪里,只有曾经和它一起度过旧日时光的老济南们,才知道这个“秘密”。
解放桥十字路口向西50米的地下70厘米处,还真有一座桥,这座桥名字就叫解放桥。
提起这座桥,今年75岁的支丛圣老人有点激动:原来的解放桥很漂亮也很结实,但后来,这座桥就消失了,很是可惜呀。
真快呀,三十年了,解放桥消失快三十年了……老人喃喃地说。
那棵松树下,曾经有一座石桥
支丛圣老人今年75岁,在解放桥附近住了几十年了。1956年支丛圣来济南工作时,当时的城区还很小,但市内沟河比较多。解放桥这个地方原来有一条河,这条河的源头是羊头峪西沟,经文化东路和山师东路一直向西北延伸下来,从现在的和平医院附近穿过历山路,在水利厅附近转了个弯,与历山路平行,一直流到东泺河。
支丛圣说,老解放桥桥体的位置就在现在的解放桥十字路口向西50米处。1956年,解放桥还是一座木桥,宽仅5米。据说这座木桥是解放后修建的,因而叫解放桥,历山路与解放路交叉口地带也因这座桥而被统称为解放桥。
“1962年,市区发大水,木桥冲坏了,后来又在原址修建了一座石桥,名字还叫解放桥。”支丛圣回忆说,1962年修建的解放桥形状和现在的青龙桥差不多,很结实也很耐用,但桥体不宽,也就是十余米,比现在的青龙桥要窄很多。该桥启用后,极大地方便了附近居民。
76岁的张庆林老人家在青龙桥附近,他指着解放桥十字路口西边南侧的一棵松树,非常肯定地告诉记者,解放桥的变迁他记得很清楚,这下面就是老解放桥的旧址。
记者顺着他指的地方看到,在这棵长势旺盛的松树下面,还留有一个长约1米的排水通道。经老人指点,记者才知道,这个排水通道下面就是老解放桥。但记者朝排水通道内望去,里面黑洞洞的,已经不可能再看到过去的解放桥了。
那座桥上,当年柳絮纷飞
张庆林老人告诉记者,上世纪60年代从羊头峪西沟往这条河排下来的污水还不多,当时河沟内有三排柳树,河道内一排,河道两侧各一排,看上去非常漂亮。特别是黄昏的时候,纷飞的柳絮落在桥上的行人身上,这一幕显得非常有韵味。
支丛圣老人说,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下过雨后,雨水从南部的山上冲下来,非常干净,很多人就顺着解放桥走到河沟里,在柳树下洗脚或者是洗衣服。那个年代离现在已经太久远了,现在60岁以下的济南人大都已不记得那时候的情景了,更别说现在的年轻人了。
随着城市的发展,再加上修建历山路和解放路,到1966年时,河道上已经开始棚盖,上面建起了各种建筑物,但解放桥还是一座地上桥,周边河道也没被棚盖。但到了1977年前后,河沟里的三排柳树逐渐被砍光了,人们再也看不到当年那种柳絮纷飞的诗情画意了。
在解放桥附近长大的章先生告诉记者,自己很小的时候,还在解放桥附近河内洗过澡呢,那时河里的水很干净。但自从解放桥被棚盖后,它就从这个城市里消失了。“这么多年不见了,还真想再见见这个老朋友呢。”章先生说。
28年前,它消失在人们视线中
据家住解放桥附近的老人们回忆,1977年前后,从羊头峪西沟延伸下来的这条小河已基本被棚盖得差不多了,小河也逐渐从市民的视线里消失了。1977年,解放桥被棚盖上了,从此变成了地下桥涵,现在距离地面已有70厘米。
至于解放桥为什么被棚盖,大家的解释却不一致。张庆林老人说,因为修解放路才把解放桥棚盖上的;支丛圣老人则认为是为了在上面建房子,才把桥和河道棚盖起来的;另一位在解放桥附近生活了很多年的林东方老人认为,当年为了修建一个停车场,才把河道以及解放桥棚盖起来。
但不管是哪种原因,结果都是一样的,解放桥从市民的视线中消失了,永远地消失了。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些三四十岁的济南市民,他们都不知道解放桥这一带以前还曾经有一座解放桥。
张庆林老人说,解放桥虽然不是座大桥,地位也不是太重要,但它毕竟是这座城市发展的一部分,记录着济南发展的一个阶段。有关部门应该结合此次解放路的改造,在解放桥的旧址上立个牌子,告诉子孙后代,这里曾经有一座名叫解放桥的桥,这个地方就是因为这座桥而得名的。
关于桂林解放桥历史典故:解放桥是桂林市东、西交通要道,重建后桥宽45米,长284米,造型美观,轻盈流畅。
伫立桥上,东望七星公园,西见闹市,北可看伏波山、叠彩山、独秀峰、南可眺望象山、穿山、南溪山。东岸桥头,立交路段下辟为步行道,岸跨拱底喷绘有蓝天白云,拱壁上有宽达45米的桂林山水巨幅照片,各种形式的喷泉水带、水幕墙跌水、铜马群雕、造型灯柱、玻璃棚屋,营造出一片亲水、嬉水、休闲、观景的好去处,也是两江四湖水上码头之一。
西岸桥头匝道是几何风格的小园林,有地下通道相连。位于解放东路东端、自由路西端,是桂林市城区横跨漓江最早的桥梁。
始建于1939年,时抗战军兴,桂林屡遭敌机袭击,为疏散城区人口,建成钢木桁架上承式桥梁,定名“中正桥”。长181米,宽11米,5孔,每孔跨36米,木桥面,荷载10吨。
1944年10月,日本侵略军压境,炸毁2、3孔桥面。1945年7月,占领军溃败时炸断2、3号钢梁。
1946年2月修造“中正浮桥”。1951年7月,在原址重修钢木桁架结构,更名解放桥。
1957、1962年先后两次维修。1972年,解放桥保留下部结构,加固桥墩,拆除上部结构,扩宽桥面,改建为空腹式混凝土双曲拱桥。
全长239.3米,其中主桥215.3米,引桥14米;高4.36米,5孔,每孔跨径34.9米;桥面宽15.5米,其中车道9.5米,人行道南北各3米;荷载汽—13级,拖—60级。扩建后极大地便利了两岸交通,为桂林人民生活、生产作出重大贡献。
随着人民广场东侧近500米的路段深挖5.5米后,沉睡40多年的解放桥及樊城古护城河遗迹暂时重见天日。
解放桥之名在襄阳叫响了60余年,不少上岁数的老襄阳人都对它记忆犹新。1951年,市政府在四官殿(炮铺街)跨护城河修建了一座连接人民广场的桥,取名为解放桥。这也是当时我市最大的一项城市建设工程。
1966年,解放桥改建为混凝土预制件组装桥。作为当时的最大城市建设工程,解放桥是樊城护城河上的重要通道。樊城护城河宽约15米左右,河深约4米。上起汉江边之火星观,下从迎旭门矶头注入汉江,长约4000米。除战时军事防御功能外,还承担着樊城城区雨水调节,部分农田灌溉、防洪及城市排水等功能。
1973年,樊城护城河改建成箱涵式排水,护城河淡出民众视线,解放桥也被整体埋于长征路下,从此解放桥“走桥不见桥”。
在襄樊大道施工中,施工人员挖开地面铺设管道,深埋于地下5.5米的解放桥和樊城护城河由此露出真颜。据施工方介绍,施工结束后,解放桥将被掩埋。但根据襄樊大道改造方案,施工方将在人民广场一角新辟一处文化广场,露出樊城护城河,让这段埋没了40多年的古河道重现世人眼前。
万国桥靠近天津市中心,北侧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天津火车站,南侧是当时的北方金融中心-天津中街,也是国民党各重要机构的所在地。1949之前,国民党守军在万国桥头修筑了坚固的工事,派驻重兵,把万国桥当作北翼守卫城南的最后一道防线。但对于攻城的解放军部队来说,万国桥则是我军在河西、河东两大战区迂回穿插的惟一通道,同样是势在必夺的战略要地。 1949年1月15日拂晓时分,解放军东野一纵三师二团经过1天的激战,终于冲进市区,沿海河南岸插到了万国桥前。驻守桥头的军民党军仍在负隅顽抗。为减少伤亡,同时迅速攻下大桥,我军派出1个排的战士从万国桥上游200米处强渡北岸,准备从桥北攻击敌人,同时另2个排的战士猛攻桥南之敌。守卫大桥的是国民党第九十四军留守处的部队,装备精良,但是他们当时已经得知上游的桥梁失守,明白大势已去,军心涣散。看到解放军攻到眼前,而且还在渡河准备包抄自己的后路,便开始溃逃。这样一来,仅20多分钟,我人民解放军只用了不足1个连的兵力,就击溃了人数众多、武器先进且有工事可以依托的国民党守军,占领了万国桥。万国桥一役,共俘敌50余人,缴获汽车80多辆。 万国桥看到了解放军神勇,也见证了这一战争史上的奇迹。
随着人民广场东侧近500米的路段深挖5.5米后,沉睡40多年的解放桥及樊城古护城河遗迹暂时重见天日。
解放桥之名在襄阳叫响了60余年,不少上岁数的老襄阳人都对它记忆犹新。1951年,市政府在四官殿(炮铺街)跨护城河修建了一座连接人民广场的桥,取名为解放桥。
这也是当时我市最大的一项城市建设工程。 1966年,解放桥改建为混凝土预制件组装桥。
作为当时的最大城市建设工程,解放桥是樊城护城河上的重要通道。樊城护城河宽约15米左右,河深约4米。
上起汉江边之火星观,下从迎旭门矶头注入汉江,长约4000米。除战时军事防御功能外,还承担着樊城城区雨水调节,部分农田灌溉、防洪及城市排水等功能。
1973年,樊城护城河改建成箱涵式排水,护城河淡出民众视线,解放桥也被整体埋于长征路下,从此解放桥“走桥不见桥”。 在襄樊大道施工中,施工人员挖开地面铺设管道,深埋于地下5.5米的解放桥和樊城护城河由此露出真颜。
据施工方介绍,施工结束后,解放桥将被掩埋。但根据襄樊大道改造方案,施工方将在人民广场一角新辟一处文化广场,露出樊城护城河,让这段埋没了40多年的古河道重现世人眼前。
1.基本介绍:解放桥建于1927年,桥长97.64米,桥面总宽19.5米。
位于天津火车站(东站)西侧,连接河北区三经路与和平区解放北路之间的海河上的跨河桥梁,是一座全钢结构可开启的桥梁。它不仅是天津的标志性建筑物之一,也是连接河北、和平两区,沟通天津站地区的枢纽桥梁。
2.建造历程:1902年法国租界当局要求清政府在海河下游老龙头车站附近(即天津站),修建一座桥梁,当时被称为老龙头桥。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天津开始修建此桥,桥梁共分四孔,采用变高度的连续钢桁架。
由于城市交通的发展,20世纪20年代开始筹建新桥。1927年新万国桥建成,遂将旧桥拆除。
新建的万国桥于1923年开工,1927年竣工。原定工程费用以100万两白银为限。
开工以后,造价大为提高,主桥增至152万两,拆除旧桥等增至39万两,共计190万两白银,遂成为海河上造价最高的一座桥梁。该桥性能良好至今通车无阻,一直沿用至今。
万国桥是一座双叶立转式开启式钢结构大桥,桥长97.64米,桥面宽19.50米,桥身分为3孔,中孔为开户跨。开户跨为双叶立转式,在桁架下弦近引桥部分背贴一固定轨道,开桥时活叶桁架沿轨道移动开启,以便让开更大的通航净空。
合则走车,开则过船,“万国桥下过大船”,曾经是海河一景。扩展资料历史事件:抗日战争期间,“万国桥”曾阻断了日本军队过桥,为中国军队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之后的第十天,即7月17日,日本政府召开五相会议,决定调集40万日军,全面开始侵华战争。 当时天津守军兵力很弱,受《辛丑条约》的限制,当时天津市内不允许驻有中国军队。
虽然1935年张自忠将军调了部分兵力驻守天津,但实际上守卫在天津地区的兵力仅有2个旅和1个手枪团。但是被动挨打不如主动出击,1937年7月29日凌晨1时,天津抗战的枪声在整个市区打响。
日本兵营、日本飞机场、天津总站、东车站(今天津站)都湮没在炮火硝烟中。日军的援兵沿着海河北岸向万国桥冲来。
假如援军冲过了万国桥,攻击东站的中国军队将面临腹背受敌的局面,攻势也将立刻被瓦解。然而就在这时,万国桥中跨之上的桥面在尖厉的警报声中徐徐开启,驻守法国租界的法国军队以保护本国租界的名义,拒绝日军通过。
这让攻击东站的中国军队赢得了时间。激战两小时后,日军被逐出东站。
在此驻守的中国军队不仅赢得了攻打东站的胜利,还能抽调出一部分兵力去增援兄弟部队。万国桥开启后通航货轮,说明其桥下航道很深,这对通船航运是件好事,但于另一方面也是坏事,例如时常有人把它视为理想的自杀之地。
万国桥建成之后,曾有不少穷苦百姓被种种苦难压得喘不过气来,跑到桥上纵身一跃命赴黄泉;也有不少赌徒、破产的商人跑到万国桥上扎进河底寻了短见。桥下水深,人跳下去转眼之间就不见了踪影。
据说曾经有位名震全国的京剧名角,演戏多年,一招一式极其认真,从未出过半点差错。不想一次在天津演出《八大锤》时,扮演前往敌营断臂说降的王佐,一时疏忽举错了胳膊。
观众眼尖,当时指出。这位名角羞得无地自容,除了再也不演《八大锤》外,还常对人说当时自己恨不得跑到万国桥上跳下去。
他也选择万国桥,足见对于自杀者而言,万国桥的名气有多大。后来法国人在桥上常设警察,除为保卫大桥的安全,也为防止有人跳桥。
万国桥靠近天津市中心,北侧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天津火车站,南侧是当时的北方金融中心-天津中街,也是国民党各重要机构的所在地。1949之前,国民党守军在万国桥头修筑了坚固的工事,派驻重兵,把万国桥当作北翼守卫城南的最后一道防线。
但对于攻城的解放军部队来说,万国桥则是我军在河西、河东两大战区迂回穿插的惟一通道,同样是势在必夺的战略要地。 1949年1月15日拂晓时分,解放军东野一纵三师二团经过1天的激战,终于冲进市区,沿海河南岸插到了万国桥前。
驻守桥头的军民党军仍在负隅顽抗。为减少伤亡,同时迅速攻下大桥,我军派出1个排的战士从万国桥上游200米处强渡北岸,准备从桥北攻击敌人,同时另2个排的战士猛攻桥南之敌。
守卫大桥的是国民党第九十四军留守处的部队,装备精良,但是他们当时已经得知上游的桥梁失守,明白大势已去,军心涣散。看到解放军攻到眼前,而且还在渡河准备包抄自己的后路,便开始溃逃。
这样一来,仅20多分钟,我人民解放军只用了不足1个连的兵力,就击溃了人数众多、武器先进且有工事可以依托的国民党守军,占领了万国桥。万国桥一役,共俘敌50余人,缴获汽车80多辆。
万国桥看到了解放军神勇,也见证了这一战争史上的奇迹。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天津解放桥。
中国第一条由华侨集资创办的民营铁路则在汕头,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印尼华侨张煜南(字榕轩)、张鸿南(字耀轩)兄弟创办“潮(州)汕(头)铁路有限公司”,于翌年9月28日动工兴建铁路,由日本三五公司测量施工,1906年,全长39公里、名为“潮汕铁路”建成营运,沿途在庵埠、华美、乳塘、散巢、浮洋、枫溪等地设站,总投资达300万元。
解放桥位于汕头市梅溪下游厦岭港嘴,桥跨南北向,南岸接火车路,北岸接杏花路、潮汕路,当时,潮汕铁路的汕头火车站,设在岐山村,濒临韩江,与汕头市区隔江相望。张氏兄弟在建筑铁路的同时,在火车站前面韩江边建筑了一座接连汕头市区的梭船活动浮桥,以便来往乘客、行人、车辆等的通行。
1935年改建为钢木结构桥,桥身为钢梁、钢柱承架,桥面用杉木铺设。桥因系潮汕铁路公司所建,故以该公司主事人张榕轩、张耀轩兄弟合名为“榕耀桥”。
解放后,汕头市政当局曾多次进行维修。1967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双曲拱结构桥,易名为解放桥。
解放大桥位于中国广州市,解放大桥 解放大桥建于1994 年,于1998 年建成通车,它南接南华路,北通解放路,是珠江南北两岸的主要交通枢纽。
解放大桥是广州老城区南北向交通主干线解放路上横跨珠江的特大桥。 北起越秀区解放南路,南接海珠区同福路、同庆路。
全长976。5m,其中主桥长724。
5 m,匝道长252 m;主桥宽25 m,设计标准为汽-超20、挂-100。主桥采用55 83。
6 55 m三跨连续无风撑下承式钢管混凝土系杠拱结构。边跨矢跨比为1:4。
5,中跨矢跨比为1:5,拱轴线均为抛物线,两拱肋中心距为18m。主桥桥面系由9 15 9=33对吊杆、33片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横梁、普通钢筋混凝土加劲纵梁、钢筋混凝土槽型板、后浇混凝土结构层和钢钎维混凝土铺装层等组成。
双向4车道,两侧各有3米宽的人行道。 解放桥仅仅是1998年才正式开通~如果说解放路那么就会有历史和故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58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