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缨”这个典故源于汉代刘向的《说苑.复恩》。
公元前605年楚庄王平息了叛乱,非常高兴,班师回朝,在宫内举行盛大的庆功会,大摆筵席。庄王下信群臣可以尽情畅饮。
到傍晚,酒兴还都未尽。庄王命令点燃蜡烛,继续狂欢。
庄王看到群臣们这样高兴,就让自己的爱妃许姬给大家敬酒,许姬漂亮,出来给大家敬酒更加增添了几分欢快的气氛,正当她给大家一一敬酒时,一阵大风吹来,把大厅里的烛火全吹灭了。这进有人趁机扯住了许姬的衣袖,想调戏她。
许姬非常聪明,她并没有声张,而是趁机把那人的帽缨扯断,请求庄王查出这个人后处治。庄王听后,却大声说,今日宴会大家都要尽兴痛饮,把自己的帽缨都摘下来,。
大臣们都摘下自己的帽缨后,庄王才命令点燃蜡烛。许姬对此感到非常惊讶,席后,许姬埋怨庄王不为她出气。
庄王笑着说,人主群臣尽情欢乐,现在有人酒后失礼有情可原,如果为了这件事诛杀功臣,将会使爱国将士感到心寒,民不会再为楚国尽力,许姬不由的赞叹楚王想得周到。 后来,楚庄王亲自率领军队攻打郑国,不料被郑国的伏兵围困住,正在危急时刻,楚军的副将唐狡单人匹马冲入重围,救出了楚庄王,庄王重赏唐狡,唐狡辞谢说:“绝缨会上,扯许姬衣袖的正是下臣,蒙大王不杀之恩,所以今日舍身相报。”
庄王听后感慨万千。 后来,人们用这个典故来表示宽宏大量,三国曹植的《求自试表》里就运用了这个典故:“绝缨、盗马之臣赦,而楚、赵以济其难。”
苏东坡是我国宋朝的一位美食家。相传,有一次,他让厨师做道鱼肴开开鲜。厨师送来后,只见热腾腾、香喷喷,鱼身上刀痕如柳。东坡食欲大开,正欲举筷子品尝忽见窗外闪过一人影,原来是好友佛印和尚来了。东坡心想:“好个赶饭的和尚,我偏不让你吃,看怎么办?”于是顺手将这盘鱼搁到书架上去了。佛印和尚其实早已看见,心想:“你藏得再好,我也要叫你拿出来。”东坡笑嘻嘻地招呼佛印坐下,问道:“大和尚不在寺院,到此有何见教?”佛印答道:“小弟今日特来请教一个字?”“何字?”“姓苏的‘苏’怎么写?”苏东坡知道佛印学问好,这里面一定有名堂,便装着认真地回答:“‘苏’字上面是个草字头,下边左是‘鱼’,右是‘禾’字。”佛印又问:“草头下面左边是‘禾’右边是‘鱼’呢?”“那还念‘苏’啊。”“那么鱼搁在草头上边呢?”苏东坡急忙说:“那可不行。”佛印哈哈大笑说:“那就把鱼拿下来吧。”苏东坡这才恍然大悟,佛印说来说去还要吃他的那盘五柳鱼。后来有一次,佛印听说苏东坡要来,就照样蒸了一盘五柳鱼,心想上次你开我玩笑,今日我也难难你。于是就顺手将鱼放在旁的馨里。
不料苏东坡早已看见,只是装着不知道。说道:“有件事请教:我想写副对联,谁知写好了上联,下联一时想不出好句子。”佛印问:“不知上联是什么?”苏东坡回答说:“上联是‘向阳门第春常在’。”佛印不知道苏东坡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几乎不假思索地说:“下联乃‘积善人家庆有余’。”苏东坡听完,佯装惊叹道:“高才,高才!”原一你专罄(庆)里有鱼(余)呀!快拿出来一同分享吧。佛印这才恍然大悟,知道上了苏东坡的“当”。但他还想“戏弄”一下苏东坡一看,一条清蒸的西湖鲜鱼,身上划了5刀。便笑咪咪地说:“五柳鱼呗。”佛印笑笑回答说:“这条‘五柳鱼’算给你‘钓’到了,不如叫‘东坡鱼’算了。”
从此以后,人们把“五柳鱼”又叫“东坡鱼”,而且这道西湖名菜名气也越来越大,一直流传到今天。
相传在公元前206年,刘邦为王,就国南郑南。韩信便到南郑投靠刘邦,虽经萧何多次的引荐,但是刘邦并不韩信加以重用,韩信伤心就此逃走。萧何听到韩信私自逃走的消息,在来不及禀报刘邦的情况下,亲自将韩信在青桥驿附近追回,并在刘邦面前反复陈述重用韩信的利害,因此说服刘邦,曰:“择良日,设坛场,具礼。”拜韩信为大将。
韩信,少事项羽未被重用,逃归刘邦,又未重用,再逃至现留坝县内的樊河边,夜间水涨不能渡,被萧何追回。萧何说服了刘邦,择良日,设坛场,拜韩信为大将。
历史记载
韩信,淮阴人。秦末,农民起义军与六国旧贵族起兵反秦,韩信投奔项梁部下,项梁败后属项羽.公元前206年,刘邦为汉王,都南郑,韩信“亡楚归汉”投奔刘邦。同年,刘邦采纳萧何建议,拜韩信为大将。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载:“……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这儿说的“坛场”,即后人所称的“拜将坛”。《汉中府志》载:“拜将台,在南城下,相传汉高祖拜韩信为大将,筑此以受命。今址尚存。”
拜将之后,韩信率兵伐魏、举赵、降燕、定齐、灭楚,为刘汉王朝建立了赫赫战功,被封为楚王,与萧何、张良称汉兴三杰。汉王六年,有人告韩信谋反,刘邦降韩信为淮阴侯。汉王十一年,韩信被吕后计缚斩杀。
一代英杰早已长逝,但这座拜将坛却长存人间。1938年,冯玉祥曾在拜将坛立碑,上刻:“盖世勋名三杰并,登坛威望一军惊,”(碑石今已佚失)。解放以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拜将坛的保护工作,拨出专款进行了维修。坛的四周菜畦碧绿,榆柳成荫,风景绮丽。拜将坛正以新的风姿,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人。
“举案齐眉”就是东汉贤士梁鸿的妻子孟光(四大丑女之一)的故事。相传孟光随梁鸿至吴地为人佣工。梁鸿归家,孟光每为具食,举案齐眉,以表示对丈夫的敬重。但这位贤妇的模样却“粗陋无比”,“肥丑而黑”,能“力举石臼”。据说梁鸿未婚前,就名气很大,许多人家都要把女儿嫁他,他都不答应。孟光未嫁时,有人给她做媒,她都不肯嫁,说是“必嫁梁鸿”。
夫妇婚后第七天,孟光就脱去新娘绮罗之服,换上粗布衣衫,操持家务。后随梁鸿抛弃孟家的富裕生活,隐居霸陵山中,男耕女织,吟诗弹琴,夫妇唱和,过着清贫而和谐的生活。
据汉代司马迁《史记·卷六十五》记载,战国时代,魏国人吴起(约前440-约前381年)曾先后在鲁、魏、楚三国做官.他在鲁国时,齐国人来攻打鲁国.鲁国因为吴起有一定的将才想要任命他做将军,率兵与齐军作战.但由于吴起娶了齐国女子为妻,鲁国怀疑他与齐国的关系,对任命他做将军一事迟疑不决.在这种情况下,吴起想成就自己的功名,就把自己的妻子杀死了,以表明他与齐国没有什么关系.鲁国最终任命吴起为将军.吴起做将军后,率兵攻打齐军,把齐国打得大败.这个故事说明,吴起为了成就自己的功名,忍心杀害自己的妻子,这种做法是不足取的.后因以“杀妻求将”比喻忍心害理以追求功名利禄的行为.。
感谢邀请在《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提到了宥阳这个地名,指代现在哪里?《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主要讲述了北宋官宦家庭少女明兰的成长、爱情、婚姻故事。
该剧的故事背景是在北宋,在剧中,明兰的老家是在宥阳,相信有不少网友都十分好奇,古代的宥阳在哪?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盛纮一大家子虽然举家搬到了汴京居住,但实际上,他们的根还在宥阳。
在最新剧情中,盛老太太带着明兰回宥阳老家,途中还遇到了流寇,幸亏被顾廷烨所救。剧中明兰回宥阳老家走的是水路,而且根据小说中的情节,古代的宥阳离金陵,也就是现在的南京并不远,也就是个把时辰的车程,而且宥阳离北宋的都城汴京也不远,盛老太太和明兰几乎全程走的都是水路,由此可见古代的宥阳应该也就是江苏的一个小城市。
不过查阅了一下历史资料发现,古代并没有叫宥阳的地方,它不像汴京、登州这些地方,都是有史可依的。毕竟《知否知否》小说本身就是架空的,所以有些地名在今天找不到对应的地方也是很正常的事。
倒是在今天的江苏南通,有个宥阳镇,或许这个在百度上根本搜不到的宥阳小镇,就是《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明兰的老家所在。但是也有网友纠结剧中人物口音的问题,尤其是孙母的口音,听起来实在不像是南方人的口音。
其实如果剧中的宥阳就是今天南通的一个小镇的话,那剧中孙母为什么是操着一口山东口音就能够说得通了,因为江苏南通是苏北口音,苏北口音听起来跟山东话还是挺像的。
邢宥,字克宽,号湄邱。
他的祖先在南宋初期从汴梁(今 开封市)迁来文昌市文教镇水吼村。六世祖宣仪,宋代时在文 昌任知县,高伯祖梦璜南宋时在万安任知军,曾祖父在元代任琼 山、文昌二县的知县。
邢宥生于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小时 就聪敏异常,5岁读《三字经》,日记数十言;10岁作《勉学 诗》,14岁补文昌邑生员,26岁乡试中举。 明正统十三年 (1448年),登二甲进士第。
开始在刑部任职,后任四川道监察 御史。明代宗景泰元年(1450年),恶贯满盈的太监王振家出事被 抄,其时有人状告王振家人孙太安藏匿钱财,牵连20多人被捕。
朝廷特派邢宥与锦衣卫于信审理此案。于信狂妄主张立即没收孙 家财产,并蛮横地威胁说:“不然,祸立至。
”可邢宥则沉着果 断,秉公办事,经过多方周密查核,证实案属伪造,结果被诬告 的20多人全部得以开罪释放。明景泰二年(1451年)邢宥巡抚 福建,恰有巡海官符文抓获犯禁入海的几十人,因诬为盗贼,被 判死刑,并提请朝廷砍头示众。
临刑时冤屈痛哭之声震天动地, 邢宥疑为伪案,便令缓期执行。 经过一个月查究,果然抓获真 盗,案情水落石出,从而挽救了几十个民众的性命,当地人民拍 手称颂。
景泰五年(1454年)邢宥出巡辽东,发现沈阳军官中 有50多人偷盗官府储藏的物资。当时沈阳三面受敌,如果对这些 军官全部从严惩处,一旦敌人侵犯,将无人带兵守城。
考虑到这 些,他采取了灵活的策略,只罢黜为首的两名军官,罚其余守城, 立功者可以赎罪、受奖。没过多久,敌人果然侵扰沈阳,而这50 多名从宽处理的军官英勇杀敌,护城有功,使沈阳化险为夷。
邢宥就是这样秉公办事,不徇私情。他官至钦差大臣,巡抚 江南浙江二省,后因与朝廷不和,归休文昌市。
成化十七年 (1481年)五月二十日,邢宥寿终正寝,享年65年。邢宥病逝后的第二年,宪宗命礼部备牲仪,翰林院撰文,遣 官谕祭葬之于铜斗山之阳。
邢宥一生为国为民光明磊落,刚正不 阿,清代海南探花张岳崧将其同海瑞、邱濬誉为“海南三贤”, 也有人誉之为琼州“一鼎三足”。
陆绩六岁,作客归来。母性所爱,怀橘三枚。
汉陆绩,字公纪,吴郡人。其父康,曾为庐江太守,与袁术交好。绩六岁时,于九江见术,术出橘待之。绩怀其三枚,及归拜辞,橘堕地。术笑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橘乎。绩跪答曰,吾母性之所爱,欲归以遗母。术大奇之。
情到真处,小节亦关至行,况六岁之儿,一橘不忘母乎,真千古美谈也。今人席间怀果,欲娱其儿。夫一样怀归,盍易爱子之心以爱亲。怀物与儿,识者贱之,怀物奉亲,人皆敬之。奇哉陆郎,可以为法矣。
【白话解释】
汉朝末年间时候,有个姓陆名绩的,表字公纪,是吴郡地方的人。他的父亲名叫陆康,曾经做过庐江地方的知府,和袁术很要好。
陆绩年纪还只有六岁的时候,便会到九江地方去拜见袁术。袁术就拿出许多橘子来,给陆绩吃。陆绩暗地里把三个橘子装在袖子里,等到告别的时候,就向着袁术拜谢了一回。不料这三个橘子,扑陆的从袖子里跌到地上。
袁术笑着说,陆郎呀,你来做了小客人,竟暗地里藏了主人的橘子,不防他人笑你来偷橘子么。陆绩便双膝跪在地上,回答道,我母亲的性子,很喜欢吃这因为这个缘故,所以想起带几只回去,给母亲吃。袁术听了这一番话,觉得大大的希奇。些东西。
历史典故 二桃杀三士 历史传说 出使狗国,故进狗门 晏婴不但在迎接外国使节的时候做到了堂堂正正,而且在出使外国之时,每次也能态度决然,随机应变,不辱使命。
春秋末期,诸侯均畏惧楚国的强大,小国前来朝拜,大国不敢不与之结盟,楚国简直成了诸侯国中的霸主,齐相国晏婴,奉齐景公之命出使楚国。楚灵王听说齐使为相国晏婴后,对左右说:“晏平仲身高不足五尺,但是却以贤名闻于诸侯,寡人以为楚强齐弱,应该好好羞辱齐国一番,以扬楚国之威,如何?”太宰一旁言道:“晏平仲善于应对问答,一件事不足以使其受辱,必须如此这般方可。”
楚王大悦,依计而行。 晏婴身着朝衣,乘车来到了楚国都城东门,见城门未开,便命人唤门,守门人早已得了太宰的吩咐。
指着旁边的小门说:“相国还是从这狗洞中进出吧!这洞口宽敞有余,足够您出入,又何必费事打开城门从门而入呢?”晏婴听罢,笑了一笑,言道:“这可是狗进出的门,又不是人进出的门,出使狗国的人从狗门出入,出使人国的人从人门出入,我不知道自己是来到了人国呢,还是狗国呢?我想楚国不会是一个狗国吧!"守门之人将晏婴的话传给了楚灵王,楚灵王听罢,沉思了一会儿,才无可奈何的吩咐打开城门,让晏婴堂堂正正地进入了楚都。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2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