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地处中原,是最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战国时代的魏,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以及继起的北宋王朝,先后建都于此,素有“七朝古都”的美誉,它与西安、洛阳、北京、南京、杭州合称为我国的六大古都。 开封的封建历史,可上溯到春秋时期郑国的启封,西汉时期分属陈留、河南郡,西汉时为避景帝刘启名讳,改启封为开封,沿用至今。
隋炀帝开凿通济渠以后,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与发展,处于大运河枢纽之地的开封,由地方小邑逐渐繁荣起来,成为举足轻重的形胜之地。她“控引河汴,南通淮泗,北接滑魏,舟车之所凑集”(《资治通鉴》卷二七四胡三省注)。
遂成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宅京之所。赵匡胤“陈桥兵变”,自立为帝,深知开封汴水有“漕引江湖,利尽南海”之优势,有利在北方的角逐与开拓,继后周定宋都于开封,称名东京。
此后,经过一百六十多年的经营,在北宋一代,开封不仅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也是中世纪在国际上享有盛名的大都会。 南宋以后,国势式微,政治中心南移,开封失去了昔日地帝都的光辉,而历史优势犹存,历经明、清、民国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五十年代前期的数百年间,一致是行省的首善之区,河南省省会的所在地。
两千七百多年来,开封人民所创建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在历史进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并显示着诱人的魅力。久享盛名的人文景观,虽历经天灾人祸,而风韵悠存。
那苍颉造字台,师旷吹奏过乐曲古吹台,信陵坊和公子亭,常常引发游客的幽思;那雄伟的铁塔、龙亭似乎已经成为象征开封古城的标志;那富有传奇色彩的半截子繁塔,规模宏大久享盛名的大相国寺,山陕甘会馆的建筑和鸡爪牌坊,依然金碧辉煌,灿烂夺目;那碧波荡漾的包公湖,清浊有别的潘、杨二湖,演绎着有关包拯和杨家将的故事。开封的文化气氛很浓。
那些历史任务和历史事件时时诱发着人民群众编制出许多动人的传说和故事,从而使开封地区存留过的先贤先哲、仁人志士、市井侠隐、闾巷智者的事功、行藏、遗闻、轶事,承传不绝。甚至不见经传的民间巧手、艺师工匠所创制的土特产品,如桶子鸡、黄河鲤鱼、竹竿青酒、千里香豆腐干、开封西瓜和西瓜豆酱、宋代官瓷等,不但称名一方的风物精品,而且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传说和故事。
开封,简称汴,现为河南省地级市,是我国七大古都和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位于中国版图的中部,地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摇篮的黄河之滨,是一座历史文化悠久的古城。
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一下有关开封的历史典故9则,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 有关开封的历史典故9则 四分五裂 “四分五裂”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极为分散,很不统一。
此语出自《战国策·战国策卷二十二魏一》。 大意是,张仪(?——前310年,战国时纵横家,魏国贵族后代,曾先后在魏、秦为相)为秦连横于魏国,对魏襄王(魏惠王之子)说:魏王的领土不到一千 里,士兵也不超过三十万。
从地形上看,魏国地势平坦,没有高山深川的阻隔,与四方诸侯交通便利,犹如车轮辐条都集聚在车轴上一般。从郑国到魏国,不过百 里;从陈国到魏国,也只有二百余里。
人奔马跑,还不知疲倦就到了魏国。魏国南与楚国接壤,西边是韩国,北边是赵国,东边与齐国相邻,所以士兵要守卫四方边 界,以至于守境的小亭和屏障接连排列。
运粮的河道和储米的粮仓,不少于十万。魏国的地势,原来就是适合作战的地方。
如果魏国向南亲近楚国而不亲近齐国,那 齐国就会进攻你们的东面;向东亲附齐国而不亲附赵国,那赵国就会由北面来进攻你们;不和韩国联合,那么韩国就会攻打魏国的西面;不和楚国亲善,魏国的南面 就会危险了。这就是魏国所处的四分五裂的地理位置。
苏秦所制定的诸侯国合纵的计策,是注定要失败的。如果大王不臣服于秦国,秦国将派兵进攻河外,占领酸枣(今延津)等地,并进一步威胁卫国夺取晋阳,那 么赵国就没有能力南下支援魏国,魏国也就没有办法北上联合赵国,合纵的通道就此断绝,这时如果秦国威胁韩国来攻打魏国,韩国迫于秦国的压力,一定会听命 的。
秦韩联盟一旦形成,魏国灭亡的日子就不远了。所以我替大王考虑,不如归顺秦国,这样一来,楚韩两国对魏国也就不敢轻举妄动了,没有了楚韩的威胁,大王 就可以高枕无忧了,魏国也没有什么忧患了。
魏王说:以前是因为我太愚蠢,做了错误的决策,我愿意做秦国东方的藩臣…… 尧舜牧羊 “尧舜牧羊”这个典故出自《说苑·政理》,与梁惠王有关。大意是,杨子(即杨朱)是战国时期的哲学家、思想家。
有一次,他去拜见梁惠王,自称治理国家 可以像运转手掌上的东西一样自如。梁惠王哼着鼻子说:“你自己家里的妻妾都管不好,种的三亩菜地也锄不过来,治理国家会有这般容易?请问,你有何妙策?” 杨子不慌不忙地回答:“我当然有办法。
大王见过牧羊吗?一群几百头的羊,让一个牧童拿着鞭子去放牧,要东就东,要西就西,因为他会放养;相反,如果叫 尧牵一头羊在前面走,又让舜挥着鞭子在后面赶,他俩再贤明,连一头羊也未必管得好,这样就是乱的“开始”。我虽然管不好家里的事情,但我像牧羊童一样,各 有各的专长,他会牧羊,我会研究学问。
把治民比作牧人饲养牲畜,反映了封建专制下的官民对立,但是杨子的话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领导工作中的辩证法。 一个牧童能管好一群羊,是因为他既有专长,又善于指挥羊;而尧舜虽是圣贤,牧羊却是外行。
而且一前一后,相互牵制,指挥不能一致,于是就连一头羊也管不好。 擢发难数 成语“擢(音“桌”)发难数”的意思是说拔下头发来数都数不清,多形容罪行太多,无法计算。
这个成语出自《史记卷七十九·范雎蔡泽列传第十九》:战国 时,某一天,魏昭王派中大夫须贾出使齐国,魏国人范雎随同前往。齐襄王听说范雎有口辩之才,特地赐他金十斤和牛、酒,范雎辞谢不敢接受。
须贾因此怀疑范雎 把魏国的机密泄露出去,回国后便把这件事告诉了魏相魏齐。范雎因此受到毒打和凌辱,几乎致死。
后来,范雎在魏人郑安平的帮助下,改名为张禄,逃到秦国,得 到秦昭王的信任,做了宰相。后来须贾为魏王出使秦国,范雎听说后,着破衣后隐藏身份到须贾居住的客馆看望,须贾看到范雎衣衫不整甚为怜惜,留其用饭并取一 件粗丝袍服相赠。
范雎走后,须贾得知秦相张禄就是范雎时,大吃一惊,于是就袒衣露肉,用膝跪着走,由守门人带进相府谢罪,须贾说:我料想不到你能登上青云 高位,我不敢谈天下之事,我犯了很重的罪,请你把我放逐到蛮夷的地方去,是死、是活,任凭先生处置。范雎说:“你的罪有几条?”须贾为了得到范雎的宽恕, 便竭力检讨自己罪过极多,说就好比拔一根头发,数一条罪,这样连着拔下去,擢发不尽,罪亦无穷。
范雎说:“你罪有三,在大梁诬陷于我是其一。魏齐辱我于厕 中,你不制止,是其二。
醉而往我身上溺尿,是其三。然而,你却在不知我已身为秦相的数日前送我一件袍服,有念旧情之意,所以我饶了你。
犹豫不决、排忧解难 犹豫不决:比喻思想上有顾虑,而拿不定主意。排忧解难:指给别人排除危难。
“犹豫不决”及“排忧解难”这两个成语源自《战国策·战国策卷二十赵三》。 公元前258年,秦国的大军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魏王应赵王的要求派大将晋鄙领兵救援,但后来魏王迫于秦王的威胁,命令晋鄙把大军驻扎在两国的边境上。 与此同时,魏王又派将。
繁塔的传说 开封有两座高塔,一座叫铁塔,一座叫繁(音婆)塔。
当地有句俗谣:“铁塔高,铁塔高,铁塔只搭繁塔腰!”这就是说,两座塔要站在一起比个子,繁塔活似景阳岗打虎的武松 ,而铁塔就像卖炊饼的武大郎。可是,现在的繁塔反而比铁塔矮了一大截,这是咋回事呢? 明太祖朱元璋和历代皇帝一样,妃子难以胜数,儿女也成群结队。
他生怕将来儿子为争夺天下而互相残杀,重演唐朝“玄武门之变”的悲剧,因此采纳了军师刘伯温的主意,把太子朱标留在身边,其余的儿子全都分封到各地为王,广赐良田,不理军政。诸王对于中央犹如众星拱月,既可以巩固一统江山,又可以打消他们争夺皇位的野心。
明太祖到了晚年,太子朱标忽然得急病死了,打乱了他的精心安排。按照“父死子继”的规矩,将来应由长孙朱允继承皇位。
这一来倒叫朱元璋心里犯开了嘀咕:允是个乳臭未干的娃娃,他一旦登上大宝,能压得住阵脚吗?他的叔叔们能服服贴贴不闹事吗?老头子最担心的一个是封在北京的老四燕王朱棣,一个是封在开封的老五周王朱肃。这两个儿子文韬武略皆备 ,曾追随他南征北战,为建立朱家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要是他俩在他百年之后觊觎皇位,大动干戈,明朝江山将要毁于一旦。这时候,那些开国元勋、贤臣谋士,早让他挖空心思赶尽杀绝,隐患固然消除,但也无人为他分忧了。
他苦思冥想,决定亲自带着长孙允和监察御史王朴,秘密到北京和开封巡视,只要发现谁有异心,就断然处置。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周王朱肃和燕王朱棣都得到了父皇要来巡幸的情报。
他俩各自召集亲信,揣摸老头子的来意,紧锣密鼓,暗中进行布置。 明太祖一行轻车简从先到北京,直奔王府。
府门前冷冷清清,无人守卫;府内更是寒酸,窄小简陋。燕王朱棣身穿缀着补丁的衣服正和王妃在庭院里浇菜,像一对知足常乐的农家夫妻。
他一见父王,面带惊异,匍伏在地,连大气也不敢出,就是对年幼的允也同样毕恭毕敬,奉若神明,显然把侄子当作未来的皇帝。老头子满意地捋着胡子,悬着的心放下一半,监察御 史王朴冷眼旁观,心中不以为然。
朱元璋对燕王夫妇的循规蹈矩着实夸奖一番,然后就启程来到开封。他们站在黄河大堤上远眺,繁树烟花,鳞次栉比,参差十万人家。
想当年,和元军逐鹿中原,朱元璋曾亲临开封指挥作战,击溃了元主力,敲响了元朝的丧钟。攻克汴京后,他曾考虑定都开封,但终因地势平坦,无险可守,容易四面受敌而作罢。
如今旧地重游,怎不叫他感慨万千呵!允到底是个孩子,拍着小手叫道:“开封城可真气派啊!”王朴笑道:“殿下,开封乃七朝古都,素有‘汴京富丽天下无’之称。诗人曾吟道:‘ 琪树明霞五凤楼,夷门自古帝王州。
’” 允童言无忌:“开封原来是个出皇帝的地方呀。”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朱元璋心里“咯噔”一沉,心想,开封的王气太盛,将来恐怕这里要出麻烦,决不可掉以轻心。 周王朱棣打探到父皇一行已到南郊看繁塔去了,心中暗自庆幸 ,多亏谋士有先见之明,已将繁塔修缮一新,老头子看了一定开心。
繁塔在天清寺内,造型奇特,六角九层,层层垒砖,砖砖坐佛。天黑了,塔尖上太阳不落,下雨天,塔腰里行云闪电,高得很哩!朱元璋触景生情,往事历历在目。
那年,他的帅帐就设在繁塔顶层,居高临下,全城尽收眼底,敌军活动一目了然。四乡乡民城冒矢石,送粮送柴,支援义师;城内百姓里应外合,牵扯制敌军,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他驼筹帷幄,一场恶战把元军打得落花流水。他一直迷信繁塔风水好,菩萨灵,庇护他成就了帝业,所以当众将向他祝贺时,他笑指高塔道:“开封在捷,此塔当立首功。”
故而,他一来开封便要先游繁塔。王朴仰望高塔,赞叹道:“万岁,此塔真是神工鬼斧,巧夺天工呵,怪不得当地百姓说 ,开封的灵气都集中在这座塔上。”
此时,阳光灿烂,白云缭绕,繁塔金碧辉煌,直插天际,散发出奇光异彩。朱元璋忽然起了疑心,这一派吉祥瑞兆莫非预示着开封又要出真龙天子吗?一瞬间,他欣喜之情烟消云散,表面上不动声色,心里却像开了锅。
周王来到繁塔迎接父王,大礼参拜。朱元璋见他身后旌旗招展,随从如蚁,宝马雕车,华盖如云,便一言不发,使人莫测高深。
来到周王府,只见飞檐斗拱,画栋雕梁,十分豪华气派,和燕王府相比,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朱元璋好像回到了京城皇宫一样,吃着自己最爱吃的美味佳肴,听着自己最爱听的乐曲,观看自己最爱看的歌舞,连使用的餐具也和皇宫里的一模一样,于是,像鸡啄米似地频频点头。
周王见状,还以为老头子对他的接待感到满意哩。他深知父王生性多疑,喜怒无常,连日来煞费苦心,日夜筹备,不求邀功请赏,只望免祸消灾,这下子总算松了一口气,便搂着侄子说笑起来。
朱元璋恍然大悟,原来繁塔瑞兆竟应在周王身上,忽然放声大笑起来,笑声怪异,使人毛骨悚然。周王和王朴都知道他的脾气,一怪笑就要杀人,顿时诚惶诚恐,席席下跪。
大厅里嘎地统统断歌止乐,人们相顾失色。朱元璋面色阴沉,慢条斯理地问道:“朱肃,你知罪吗?”周王胆战心惊,匍伏在地:“孩儿不知,请父皇教诲。”
开封是河南省省辖市,中国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古称汴梁、汴京、东京,简称汴,七朝古都,迄今已有2700余年的历史。开封之名源于春秋时期,因郑国庄公选此地修筑储粮仓城,取“启拓封疆”之意,定名“启封”。
汉代景帝时(公元前156年),为避汉景帝刘启之讳,将启封更名为开封。自公元前364年至公元1233年,先后有战国时期的魏,五代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和金七个王朝在此建都,历经千年梦华。
北宋时期,开封(史称东京)为宋朝国都长达168年,历经九代帝王。东京城周阔30余公里,由外城、内城、皇城三座城池组成,人口达到150余万,是一座气势雄伟,规模宏大,富丽辉煌的都城。
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繁华的世界大都会,而显赫于世。北宋画家张择端绘制的巨幅画卷《清明上河图》,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东京开封城的繁华景象。
北宋也是继唐代以后科技、文化、艺术发展的又一鼎盛时期,创造了一代灿烂辉煌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宋文化。清正廉明的包公,满门忠烈的杨家将,图强变法的王安石,民族英雄岳飞等历史名人,都曾在开封留下光辉的足迹,他们的丰功伟绩,作为民族文化,至今仍在海内外广为传颂。
开封还是中国最早有犹太人定居的城市。北宋时,一批犹太移民经天竺(印度)迁徙到当时繁华宋都东京,宋皇帝御旨:“归我仲夏,遵守祖风,留遗汴梁”。
古代开封犹太人同汉、回民族保持着和睦的关系,按照本民族习俗繁衍生息,安居乐业,绵延700余年。由于历史、文化和自然等因素,开封犹太人逐渐与当地民族融合,留下了一段独特令人回味悠长的历史。
右下图为开封龙亭。 远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开封一带就有人类活动。
夏朝(公元前21世纪至前16世纪),夏第七世帝杼迁都于老丘(今开封市东约22公里),至第十二世胤,历经六世约157年。春秋时期,公元前743年至前701年,郑庄公在开封城南朱仙镇古城村筑“启封”城。
战国时期,公元前364年,魏惠王从山西安邑迁都今开封市所在地,时称大梁。公元前225年,秦灭魏,置砀郡,立浚仪(大梁)、启封两县。
两汉景帝元年(前156年),因避汉景帝刘启之讳,改启封县为开封县。东魏在开封设置梁州。
北周灭北齐后改梁州为汴州。公元712年,开封县治移置汴州城内与浚仪县同廓。
公元907年,后梁建都开封,升汴州为开封府,号称东都。后晋、后汉、后周相继建都开封。
公元938年称开封为东京。公元960年,后周禁军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定都开封,建立北宋。
北宋开封人口达150万,不仅是国内经济、政治、文化中心,而且是“万国咸通”的国际大都市。公元1126年金攻陷开封,改开封为汴京。
公元1214年金朝迁都开封。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设河南江北行中书省于开封。
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元璋封第五子朱橚为周王驻藩开封。明代,开封经济繁荣,号称“八省通衢”、“势若两京”。
公元1642年,李自成攻打开封,明军扒开黄河,开封城遭破坏,城中37万人,仅剩3万余人。清代设开封府,清末开封辟为商埠,民族资本工业兴起,先后创办了机械、兵器、面粉、火柴、烟草等工厂。
民国期间,开封为河南省会。 1948年10月24日开封解放,同年11月6日成立开封特别市人民民主市政府,12月23日改称开封市人民民主市政府。
建国初期,开封为河南省会;1954年10月省会迁郑州,开封为省辖市。1982年开封被国务院首批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
悠悠文化宋都情 河南开封。这座古城的历史文化时常让人品味不尽。
汉代文学家司马迁,唐代的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宋代的文豪苏轼等都写过赞美开封的诗赋。其中白居易在《隋堤柳》诗中写道:“大业年中炀天子,种柳成行夹流水。
西自黄河东至淮,绿影一千三百里。大业末年春暮月,柳色如烟絮如雪。”
从中能够想象那时的开封是何等的壮观美丽。 日月如梭,岁月留痕,历史上在开封建过都的有七个朝代。
战国时期的魏,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后来的北宋和金。据考证,五千多年前开封城附近就有先民居住,当时在这里生活的人主要以农牧为主,过着原始公社制的生活。
到了夏商时代,这里居住的人进入奴隶社会。春秋时代,这里是郑国的地方,郑国公在此筑城,取开拓封疆的意思,命名开封。
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兵变,建立了宋王朝,定都开封,称为东京。此后,赵匡胤、赵光义兄弟用了二十年的时 古都开封间,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封建割据局面,开封成为全国政治、经济、交通、文化的中心。
那时的开封水运十分兴隆,贯穿全城的水道有四条,即汴河、惠民河、五丈河、金水河。当时汴河一路,每年从江南运往京城的粮食就有五百万石到七百万石之多。
宋神宗时,由于宋朝开始导洛入汴水利工程,从汴口往西开渠五十里,引伊洛河水入汴河,水深一丈,使汴河与伊洛河相互沟通,东西横贯全河南省境内,成为当时最重要的交通大动脉。从开封向北,可通辽国的南京(今北京);从开封往西,经郑州、西京、陕西的京兆府(西安);向西南,经许吕、邓州、襄阳、江陵,直达湖南和两广;往东可达山东沿海各地。
那时的。
公元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西太后慈禧带着光绪和王公大臣仓惶逃到西安。
她一边下令清军斩杀义和团,一边命李鸿章为议和大臣,签订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卖国条约,讨得了洋人的欢心,北京城暂时平静下来。她惊魂稍定,便动身返回北京。
途中,她一时兴至,要带光绪和众大臣到古城汴梁一游,顺便到古刹相国寺降香礼佛。 旨意传到开封,开封知府慌得手忙脚乱,立即张贴告示,圣上驾到,凡銮驾经过街道,须 用红毡铺地,门上挂彩;全城妇孺老幼皆要倾城出动,头顶明烛,路旁跪迎;无论贫贱富贵,均按人头每人交白银二两,以备为老佛爷慈禧进礼。
如有抗命不从者,严惩不贷?这一下可苦坏了全城百姓,个个叫苦连天,只好到相国寺进香拜佛,祈祷菩萨保佑,免除这场灾难。 开封相国寺长老智清五十多岁,侠肝义胆,机智多谋,心生一计:他向知府请求,只要能免除全城百姓每人二两白银,他情愿向慈禧献出镇寺之宝。
知府听了,暗想:开封百姓食不饱肚,确实榨不出多少油水,智清若能把镇寺之宝献出,有何不可就顺水推舟答应下来。 过了两日,慈禧的大队人马进了开封城。
全城百姓跪迎路旁,口称万岁。开封知府迎驾后,西太后乘八抬大轿径直朝相国寺而来。
智清方丈身披红袈裟,率寺内众僧跪在山门迎接。慈禧下得轿来,见众僧跪地迎驾,忙说:“自家子弟,不必俗礼参拜,快平身回话?”慈禧为啥把智清和众僧称为自家子弟呢?原来她笃信佛法,自称是受命于天的老佛爷,所以,她认为到相国寺等于串亲戚,对佛门的僧人皆称自家子弟。
慈禧落座后,智清忙跪地,高念一声佛号,说道:“今日老佛爷驾临敝寺,真是蓬荜生辉,光耀佛门,现将镇寺之宝献上,请老佛爷笑纳?” 慈禧一听智清要给她献宝,满是皱纹的老脸顿时乐开了花。太监李莲英一挥拂尘,走到智清面前,说道:“方丈惠心可嘉,太后特此恩准。
快快将宝献上?” 智清听了,向身边一个僧人示意。稍时,只见两个壮健的僧人抬着一个红漆木桶,放在西太后面前。
慈禧见珍宝如此沉重,正在纳闷,只见智清走到慈禧面前说:“敝寺开山一千多年,佛门鼎盛,众弟子得以安心诵经念佛,普济众生,全仗此宝庇护,今将此宝献给太后,望老佛爷珍爱?” 慈禧听了,十分欢喜,忙说:“都是佛门弟子,老佛爷我岂能不珍爱?”李莲英对智清说:“既是献给老佛爷的珍宝,何不快快揭开黄绫让老佛爷过目?”智清走上前去,双手揭开黄绫,众人拭目一看,原来是满满一桶黄土,土中长着一堆姜芽,不由瞠目结舌。慈禧顿时大怒,厉声喝道:“智清,这是何物?”智清不慌不忙地跪在慈禧面前,说道:“禀老佛爷,这是一桶姜山?” 一桶姜山的谐音是一统江山。
智清向慈禧奉献此物,寓意讥刺她垂帘听政,独揽大权,丧权辱国,卖国求荣,使得江山破碎,民不聊生。在场的大小官员,想不到小小的智清方丈竟敢如此戏弄太后,都暗暗为他捏一把汗。
开封知府吓得魂不附体,浑身像筛糠一样发抖。 慈禧心里虽恼,却强装笑脸,对智清说道:“众弟子既然把此宝献出,我就把它收下。
不过,此宝过重,离京路途遥远,携带不便,暂留贵寺,待日后再派专人将它运回京城?”慈禧嘴上这样说,可牙却咬得吱吱响。智清见慈禧眼含杀机,却也并不理会。
慈禧在左右的搀扶下来到大雄宝殿,她抬头见大殿门上方高悬着一块匾额,上面镶嵌着“古汴名蓝”四个金粉大字,眼睛一亮,心想:真乃天赐良机,今日老娘让你这秃驴死在眼前?便问:“智清方丈何在?”智清忙上前答话:“贫僧在此,老佛爷有何吩咐?”慈禧沉下脸来,指着匾上的四个大字问道:“智清你知罪吗?”智清一看匾额,马上明白慈禧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但他故装不知,说道:“贫僧学识浅薄,请老佛爷明示”没等慈禧开口,李莲英早知太后之意,立即上前喝道:“你这秃驴好大胆子,竟敢犯讳。来人,将这秃驴拿下,请老佛爷发落。”
为啥说匾上的字犯讳呢?原来,匾额上的“古汴名蓝”四个字,就是“古城汴梁名寺”之意,佛经上把众僧居住的地方叫“伽蓝”,简称“蓝”。殊不知,慈禧的乳名叫蓝儿,按照封建礼教的规定,凡是帝王的名字,不准民间擅自使用,如果与名字相同,必须用其他的字代替,这叫避讳。
可巧,大雄宝殿匾额上的蓝字,正犯了慈禧的名字,这岂不犯了弥天大罪?这时,慈禧走到智清面前,假惺惺地说道:“弟子本是佛门中人,我本不愿加罪于你,可惜国法难容。因此地是佛门圣地,本宫不开杀戒,赐你自裁。
现大殿前有一放生池,你就投池吧!” 智清也不答话,整整袈裟,对天遥拜之后,走到放生池边,纵身跳进池内。慈禧看智清自裁,微微一笑,正待起身,忽见放生池内爬出一个人来,慈禧以为是什么怪物,仔细一看,原来是智清,她不禁大怒,喝道:“大胆智清,竟敢违抗懿旨,来人……”没等慈禧说完,智清早已水淋淋地走到慈禧面前,说道:“贫僧岂敢违旨,贫僧刚刚走到奈何桥上,被一个人拦了回来,无奈,贫道只好又回到阳间?” 慈禧哪里相信,她冷笑一声问道:“何人如此大胆。
竟敢违抗本宫之命!” 智清答道:“禀太后,此人乃是先帝乾隆皇帝。先帝。
开封的历史名人:阮籍(210~263)三国魏文学家。
字嗣宗。河南开封尉氏县人。
阮?之子。曾为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与嵇康齐名,与其侄阮咸皆为“竹林七贤“之一。
蔑视礼教,尝以“白眼“看待“礼俗之士“。与当权的司马氏集团有矛盾,常酗酒,“口不臧否人物“,以之保全自己。
原集已散佚,后人辑有《阮嗣宗集 支道林(314~366)晋代高僧。名遁,以字行。
开封人。年25岁出家,与谢安、王羲之等交游,好谈玄理。
作《即色游玄论》,宣扬“即色是空“,发挥般若学的性空思想,为般若学六大家之一。其他著作,大都散佚 蔡谟生卒年待考。
东晋大臣。开封兰考人。
东晋成帝咸和三年(328),苏峻发动叛乱,蔡参与平叛,遂迁任太常,赐爵洛阳男。后拜征北将军,都督徐、兖、青三州军事,成为东晋对抗北方势力的主要人物。
卒于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任上。谥文穆。
古时候,开封城北角夷山上有一个井口大的泉眼,一眼看不见底,“咕嘟咕嘟”直往外冒水,日夜不息。淌出来的水十分浑浊,又咸又涩。城里本来就地势低洼,加上污水横流,可把老百胜给坑苦了,饱尝泥泞之扰、疫病之灾。
全城父老乡亲在一起议定,堵死这口害人的泉眼。用石头填,磨盘大的石头扔进去就不见了踪影。用沙袋堵,激流把沙袋冲得千疮百孔。人们想不出更好的办法,只得听凭它祸害古城。有一天,一位商人来到夷山泉眼里打水,一个漩涡将水桶卷得无影无踪。不久他乘船外出经商,在大海上水手打捞起一只水桶,仔细一看正是自己在夷山泉眼里丢失的水桶。这消息不胫而走,传遍全城,人们恍然大悟,心情更加沉重,原来泉眼底下通着东洋大海哩!有海妖兴风作浪,怪不得恁厉害,往后这日子可怎么过呵? 正当百姓愁眉苦脸一筹莫展时,一连几夜古城上空都响彻着“造塔!造塔……”的叫声。人们心情振奋,奔走相告:“只有造塔才能镇住海妖,咱们就在泉眼上造塔!”可是,那时人们只会造桥,别说造塔,连塔是什么样子也没有见过。全城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的能工巧匠们聚在一起,谁也没有说出个子丑寅卯来。这天,忽然有一位须发皆白、红光满面的老人沿街叫卖:“卖塔哟,卖塔!”人们顿时围过来争着观看,见他手中托的那件东西用楠木雕就,像一头粗一头细的红萝卜,又像一座摞起来的亭阁,玲珑剔透,十分可爱。原来这就是塔呀!工匠头拱手施礼道:“老人家,这塔俺们买了。老人瞧瞧大伙开腔道:“你们要塔干啥呀?”工匠们抢着说“我们要在海眼上造塔镇妖,为民除害!”“好,有志气。那就塔送给你们吧!”老人乐呵呵地放下木塔,飘然而去。 工匠们把木塔拆开合拢,反复几次,里里外外琢磨个遍。可是,在当时的条件下,真要在夷山上造一座高塔,谈何容易!一到施工问题全来了。这天,赠塔老人忽然来到夷山,见工地上推满材料不见施工,质问道:“你们造的塔呢?”工匠头说:“俺们正在发愁哩,一层二层好造,往上就难办了,光料就运不上去。”白发老人生气地说:“这点事都办不了,还说啥为民除害哩!”他夺过木塔,用脚往地上一踩,木塔被踩到土里,只露出一个塔尖尖。半晌,人们回过神来,又鼓起勇气,摩拳擦掌地说:“咱们城都能造,还怕造塔?”他们小心翼翼、一层一层地把木塔从土里扒出来,看看木塔,又用土一层层把塔埋起来,大伙不禁豁然开朗。这时,人们才发现白胡子老汉不知什么时候不见了,只听空中隐约传来爽朗的笑声。工匠头说:“一定是班爷下凡来点化咱们的!”说着,便带头向空中遥拜。 工地上立即热火朝天地造起塔来。工匠们先在海眼上盖了第一层,然后用土把它埋起来,修成坡道运料,接着盖第二层,和在平地上施工一样。依次类推,一直盖了十三层,最后把封的土一层层剥开运走,一座巨塔就矗立在夷山上了。据说人类的第一座塔就是用这种笨办法,花了几十年的工夫盖起来的。后来,人们塔越越多,越干越聪明,才创造搭脚手架的施工方法。 自从夷山造塔以后,开封再也不冒海水了。这座塔便是闻名中外的铁塔,又被誉为天下第一塔。
公元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西太后慈禧带着光绪和王公大臣仓惶逃到西安。
她一边下令清军斩杀义和团,一边命李鸿章为议和大臣,签订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卖国条约,讨得了洋人的欢心,北京城暂时平静下来。她惊魂稍定,便动身返回北京。
途中,她一时兴至,要带光绪和众大臣到古城汴梁一游,顺便到古刹相国寺降香礼佛。 旨意传到开封,开封知府慌得手忙脚乱,立即张贴告示,圣上驾到,凡銮驾经过街道,须 用红毡铺地,门上挂彩;全城妇孺老幼皆要倾城出动,头顶明烛,路旁跪迎;无论贫贱富贵,均按人头每人交白银二两,以备为老佛爷慈禧进礼。
如有抗命不从者,严惩不贷?这一下可苦坏了全城百姓,个个叫苦连天,只好到相国寺进香拜佛,祈祷菩萨保佑,免除这场灾难。 开封相国寺长老智清五十多岁,侠肝义胆,机智多谋,心生一计:他向知府请求,只要能免除全城百姓每人二两白银,他情愿向慈禧献出镇寺之宝。
知府听了,暗想:开封百姓食不饱肚,确实榨不出多少油水,智清若能把镇寺之宝献出,有何不可就顺水推舟答应下来。 过了两日,慈禧的大队人马进了开封城。
全城百姓跪迎路旁,口称万岁。开封知府迎驾后,西太后乘八抬大轿径直朝相国寺而来。
智清方丈身披红袈裟,率寺内众僧跪在山门迎接。慈禧下得轿来,见众僧跪地迎驾,忙说:“自家子弟,不必俗礼参拜,快平身回话?”慈禧为啥把智清和众僧称为自家子弟呢?原来她笃信佛法,自称是受命于天的老佛爷,所以,她认为到相国寺等于串亲戚,对佛门的僧人皆称自家子弟。
慈禧落座后,智清忙跪地,高念一声佛号,说道:“今日老佛爷驾临敝寺,真是蓬荜生辉,光耀佛门,现将镇寺之宝献上,请老佛爷笑纳?” 慈禧一听智清要给她献宝,满是皱纹的老脸顿时乐开了花。太监李莲英一挥拂尘,走到智清面前,说道:“方丈惠心可嘉,太后特此恩准。
快快将宝献上?” 智清听了,向身边一个僧人示意。稍时,只见两个壮健的僧人抬着一个红漆木桶,放在西太后面前。
慈禧见珍宝如此沉重,正在纳闷,只见智清走到慈禧面前说:“敝寺开山一千多年,佛门鼎盛,众弟子得以安心诵经念佛,普济众生,全仗此宝庇护,今将此宝献给太后,望老佛爷珍爱?” 慈禧听了,十分欢喜,忙说:“都是佛门弟子,老佛爷我岂能不珍爱?”李莲英对智清说:“既是献给老佛爷的珍宝,何不快快揭开黄绫让老佛爷过目?”智清走上前去,双手揭开黄绫,众人拭目一看,原来是满满一桶黄土,土中长着一堆姜芽,不由瞠目结舌。慈禧顿时大怒,厉声喝道:“智清,这是何物?”智清不慌不忙地跪在慈禧面前,说道:“禀老佛爷,这是一桶姜山?” 一桶姜山的谐音是一统江山。
智清向慈禧奉献此物,寓意讥刺她垂帘听政,独揽大权,丧权辱国,卖国求荣,使得江山破碎,民不聊生。在场的大小官员,想不到小小的智清方丈竟敢如此戏弄太后,都暗暗为他捏一把汗。
开封知府吓得魂不附体,浑身像筛糠一样发抖。 慈禧心里虽恼,却强装笑脸,对智清说道:“众弟子既然把此宝献出,我就把它收下。
不过,此宝过重,离京路途遥远,携带不便,暂留贵寺,待日后再派专人将它运回京城?”慈禧嘴上这样说,可牙却咬得吱吱响。智清见慈禧眼含杀机,却也并不理会。
慈禧在左右的搀扶下来到大雄宝殿,她抬头见大殿门上方高悬着一块匾额,上面镶嵌着“古汴名蓝”四个金粉大字,眼睛一亮,心想:真乃天赐良机,今日老娘让你这秃驴死在眼前?便问:“智清方丈何在?”智清忙上前答话:“贫僧在此,老佛爷有何吩咐?”慈禧沉下脸来,指着匾上的四个大字问道:“智清你知罪吗?”智清一看匾额,马上明白慈禧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但他故装不知,说道:“贫僧学识浅薄,请老佛爷明示”没等慈禧开口,李莲英早知太后之意,立即上前喝道:“你这秃驴好大胆子,竟敢犯讳。来人,将这秃驴拿下,请老佛爷发落。”
为啥说匾上的字犯讳呢?原来,匾额上的“古汴名蓝”四个字,就是“古城汴梁名寺”之意,佛经上把众僧居住的地方叫“伽蓝”,简称“蓝”。殊不知,慈禧的乳名叫蓝儿,按照封建礼教的规定,凡是帝王的名字,不准民间擅自使用,如果与名字相同,必须用其他的字代替,这叫避讳。
可巧,大雄宝殿匾额上的蓝字,正犯了慈禧的名字,这岂不犯了弥天大罪?这时,慈禧走到智清面前,假惺惺地说道:“弟子本是佛门中人,我本不愿加罪于你,可惜国法难容。因此地是佛门圣地,本宫不开杀戒,赐你自裁。
现大殿前有一放生池,你就投池吧!” 智清也不答话,整整袈裟,对天遥拜之后,走到放生池边,纵身跳进池内。慈禧看智清自裁,微微一笑,正待起身,忽见放生池内爬出一个人来,慈禧以为是什么怪物,仔细一看,原来是智清,她不禁大怒,喝道:“大胆智清,竟敢违抗懿旨,来人……”没等慈禧说完,智清早已水淋淋地走到慈禧面前,说道:“贫僧岂敢违旨,贫僧刚刚走到奈何桥上,被一个人拦了回来,无奈,贫道只好又回到阳间?” 慈禧哪里相信,她冷笑一声问道:“何人如此大胆。
竟敢违抗本宫之命!” 智清答道:“禀太后,此人乃是先帝乾隆皇帝。
围魏救赵 “围魏救赵”这个成语出自《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第五》,大意是:公元前三五三年,魏惠王(因其首都在大梁——今开封,亦称梁惠王)派大将庞涓领重兵包围了赵国首都邯郸,赵王慌忙向齐国求救。
齐国大将田忌准备领命去解赵国之围,他的军师——庞涓的同学孙膑劝阻说:“要解开杂乱纠纷,不能握拳不放,要解救相斗之人,不可舞刀弄剑,要避实就虚,给对方造成威胁,邯郸之围便可自解。如今魏军全力攻赵,精兵锐卒势必倾巢而动,国内一定只剩下老弱兵丁。
将军不如轻装疾奔魏都大梁,占据险要,攻其虚处。敌人必然放开赵国,回兵自救,这样,我们便能一举解开邯郸之围,又可乘魏军疲惫之际,一鼓歼之。”
田忌按照孙膑的计谋行事。果然魏军得悉大梁被围,慌忙回师。
人马行到桂陵地面,齐军蜂拥杀出,将魏军打得丢盔弃甲,庞涓被擒。围魏救赵的桂陵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战役之一。
后人将其收录在“三十六计”中,列为第二计。此计比喻避实就虚,借打击此处而解救另一处的危机。
迫使敌人、对手退缩的战术或计策。这种辩证法的灵活运用,2000多年来不仅在战场上屡试不爽,而且广泛地应用到了社会生活的不少方面。
三人成虎 这个成语出自《战国策·战国策卷二十三魏二》,大意是:战国时,魏、赵两国订立了友好盟约,双方为了显示诚意,互换了人质。魏王的一个儿子将要到邯郸去做人质,魏王决定派大臣庞葱陪同前往。
临行前,一直受魏王信任的庞葱担心此去赵国后,会有人在背后说他的坏话而使魏王不再信任他。于是他便对魏王说:“大王,要是有人跑来向您报告,说大街上跑来一只老虎,您信吗?”魏王摇头说:“我不信,大街上哪里来的老虎。”
庞葱又说:“要是接着第二个人又跑来报告,说大街上发现了老虎,您相信不相信?”魏王迟疑了一下,仍然摇头说不信。庞葱再问:“如果马上又有第三个人跑来报告,说大街上有只老虎,您信不信呢?”魏王点头说“我相信了,既然三个人都这么说,那一定不会有假。”
庞葱起身说道:“谁都知道,大街上是不可能有老虎的,可是当三个人都说有,大王就相信了。邯郸离魏国比从王宫离大街要远得多,在大王面前说我坏话的又何止三人,而这些坏话因为路途遥远又不易辨别真伪,请大王一定要明辨是非。”
果然如庞葱所料,他一走,就有很多人到魏王面前造庞葱的谣言。开始,魏王不信,后来时间一长,说的人一多,魏王也就相信了。
以致当他从邯郸回国后,魏王再也不信任他了。“谣言说上一千遍,就成了事实。”
这是历史上那些野心家、阴谋家、搞阴谋诡计的一个重要信条。他们极尽标榜自己、诬陷好人、蒙蔽上级、欺骗群众之能事。
揭露、识破此类诡计的可靠办法,就是不要像这个故事里的魏王那样,明明街上无虎,却因为三个人都说有虎,就轻易相信。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不管是谁,立身处世,都要按照毛泽东同志关于调查研究的教导,对情况进行冷静的分析、判断,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只有这样,才能使“流言止于智者”。五十步笑百步 这个典故出自《孟子·梁惠王》上。
梁惠王为了掠夺别国的财富,常常把百姓驱上战场。一天,他问孟子:“我对于国家总算尽心了吧,河西荒年的时候,我就把河西的灾民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调到河西来,河东荒年的时候也是这样。
我看邻国的君王还没有像我这样尽心地爱护百姓。可是,邻国的百姓并未减少,我的百姓也未增多,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大王喜欢打仗,我就拿打仗来作个比喻吧:打仗的双方,在战鼓一响,兵器相见之后,一方败了,就丢掉兵器逃命。
假若有的人逃了一百步不跑了,有的人逃了五十步不跑了。这时候那个逃了五十步的人就嘲笑那个逃了一百步的人,说他胆小怕死,你看对不对呢?” 梁惠王说:“当然不对了,那人只不过没有逃到一百步,但同样是逃跑呀!”孟子说:“大王既然知道这个道理,怎么能希望你的百姓比邻国多呢?” 孟子的比喻,很有意思,逃了五十步,和逃了一百步在数量上是有区别的,但在本质上则一样——都是逃跑。
梁惠王表面上给了老百姓一点小恩小惠,在本质上却是残害人民的,和邻国的暴君没有什么不同。看事情不能光看表面,还必须探究事情的本质。
惊弓之鸟 “惊弓之鸟”出自《战国策卷十七·楚四》。大意是:更羸(音“雷”)是一个有名的射手。
有一天,他陪魏王在后花园里喝酒,抬头看见天空上有鸟飞过。更羸说:“我不用箭,只须拉响弓弦,就可以让天上的飞鸟跌落下来。”
魏王不信,摇摇头说:“开玩笑,射箭技术能高超到这种地步吗?”更羸一本正经地说可以。不大一会儿,一只大雁从东方飞来。
更羸举起弓,不用箭,只拉了下弓弦,就听弓弦“咚”的一声,那只大雁便应声落地。魏王见此情景,大吃一惊:“想不到你竟有这样高超的本领。
但是,这是为什么呢?” 更羸解释说:“这并不是我有什么了不起的本领。而是这只大雁受过伤,他是惊弓之鸟。”
魏王更加迷惑,问他说:“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更羸接着说到:“你没看见它飞得缓慢,叫声悲凄吗?据我多年的经验知道,飞得慢,是因为它身体有。
崔颢,汴州(开封)人氏,(公元704?—754年)唐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系盛唐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历史上对他的记述不多,故里汴州也很少有关他的传说和故事流传下来,旧《唐书·崔颢传》里非常简略,连他文学上的成就也未提及,这些都是为了什么?很值得人们思考。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开封的历史名人:阮籍(210~263)三国魏文学家。字嗣宗。河南开封尉氏县人。阮?之子。曾为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与嵇康齐名,与其侄阮咸皆为“竹林七贤“之一。蔑视礼教,尝以“白眼“看待“礼俗之士“。与当权的司马氏集团有矛盾,常酗酒,“口不臧否人物“,以之保全自己。原集已散佚,后人辑有《阮嗣宗集 支道林(314~366)晋代高僧。名遁,以字行。开封人。年25岁出家,与谢安、王羲之等交游,好谈玄理。作《即色游玄论》,宣扬“即色是空“,发挥般若学的性空思想,为般若学六大家之一。其他著作,大都散佚 蔡谟生卒年待考。东晋大臣。开封兰考人。东晋成帝咸和三年(328),苏峻发动叛乱,蔡参与平叛,遂迁任太常,赐爵洛阳男。后拜征北将军,都督徐、兖、青三州军事,成为东晋对抗北方势力的主要人物。卒于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任上。谥文穆望采纳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1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