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居意为闲居,无所事事,举一例子: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是一首干谒诗。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这首诗赠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或者是张说),目的是想得到张的赏识和录用,只是为了保持一点身分,才写得那样委婉,极力泯灭那干谒的痕迹。
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装得满满的,和岸上几乎平接。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和天空接合成了完完整整的一块。开头两句,写得洞庭湖极开朗也极涵浑,汪洋浩阔,与天相接,润泽着千花万树,容纳了大大小小的河流。
三、四句实写湖。“气蒸”句写出湖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苍苍。而“波撼”两字放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荡,也极为有力。人们眼中的这一座湖滨城,好象瑟缩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脚下,变得异常渺小了。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但两句仍有区别: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大,而且还充满活力。
下面四句,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还是心焉向往的,不过还找不到门路而已。
于是下面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这最后两句,意思是说:执政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这几句话,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难体味的。
作为干谒诗,最重要的是要写得得体,称颂对方要有分寸,不失身分。措辞要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才是第一等文字。这首诗委婉含蓄,不落俗套,艺术上自有特色。
端居指平居闲处
这是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诗句
我想出仕无人援引,犹如想渡湖却没有舟楫一样,在这圣明之世置闲真使我惭愧不已
“欲济无舟楫”,《书·说命上》:“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 .”面对洞庭湖,要渡过去却没有舟楫,暗喻自己想出仕建功,没有人引荐.“端居耻圣明 ”,端居指平居闲处 ,在圣明时即太平时,闲着不做事是可耻的
在抒怀方面,明明是求人引荐,却没有一句求荐的话,而是结合洞庭湖的描写,用“欲济无舟楫 ”来暗示,并说自己不出来做事对不起这个时代.对方原是宰相,“舟楫”这个典用得极为得体.
不能,原因:清代冯浩《玉溪生诗笺注》引杨守智说:“‘敌’字险而稳。”这评语很精到。这里本可用一个比较平稳而浑成的“对”字。但“对”只表现“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之状,偏于客观描绘。而“敌”则除了含有“对”的意思之外,还兼传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寥凄寒意境,而又不得不承受的那种难以言状的心灵深处的凄怆,那种凄神寒骨的感受,更偏于主观精神状态的刻画。试比较李煜“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便可发现这里的“敌”字虽然下得较硬较险,初读似感刻露,但细味则感到它在抒写客观环境所给予人的主观感受方面,比“不耐”要深细、隽永得多,而且它本身又是准确而妥帖的。这就和离开整体意境专以雕琢字句为能事者有别。
三、四两句从室内的“空床”移向室外的“青苔”、“红树”。但并不是客观地描绘,而是移情入景,使客观景物对象化,带上浓厚的主观色彩。寂居异乡,平日很少有人来往,阶前长满了青苔,更显出寓所的冷寂。红树,则正是暮秋特有的景象。青苔、红树,色调本来是比较明丽的,但由于是在夜间,在迷蒙雨色、朦胧夜月的笼罩下,色调便不免显得黯淡模糊。在满怀愁绪的诗人眼里,这“阶下青苔与红树”似乎也在默默相对中呈现出一种无言的愁绪和清冷寥落的意态。这两句中“青苔”与“红树”,“雨中”与“月中”'“寥落”与“愁”,都是互文错举。“雨中”与“月中”,似乎不大可能是同一夜间出现的景象。但当诗人面对其中的一幅图景时(假定是月夕),自不妨同时在心中浮现先前经历过的另一幅图景(雨夕)。这样把眼前的实景和记忆中的景色交织在一起,无形中将时间的内涵扩展延伸了,暗示出像这样地中宵不寐,思念远人已非一夕。同时,这三组词两两互文错举,后两组又句中自对,又使诗句具有一种回环流动的美。如果联系一开头的“远书”“归梦”来体味,那么这“雨中寥落月中愁”的青苔、红树,似乎还可以让我们联想起相互远隔的双方“各在天一涯”默默相思的情景。风雨之夕,月明之夜,胸怀愁绪而寥落之情难遣的,又岂止是作客他乡的诗人一身呢!
端居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译文
爱妻从远方的来信很久都没有收到了,我得不到家人音讯,只有在睡梦里才能回到家乡以解乡愁。可是中宵醒后,恍然发觉离别已是悠悠数年,顾望四周,只有空荡荡的床榻和寂寥凄寒的秋夜相对,不由得心生凄凉。
寂居异乡,平日少有人来往,阶前长满了青苔,那一片绿意和秋天的红叶在迷蒙雨色、朦胧夜月的笼罩下变得黯淡模糊,雨夜的凄寒、月色的冷清,又哪里比得上乡愁的磨人呢?
《端居》是唐代诗人李商隐身处异乡时创作的一首诗。全诗四句,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前两句写诗人得不到家人音书而产生归家之梦,以及中宵醒后寂寥凄寒的感受;后两句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此诗借景抒情,格律工整,具有一种回环流动之美。
王国维诗选 端居(三首) 一 【原文】 端居多暇日,自与尘世疏。
① 处处得幽赏,时时读异书。高吟惊户牖,清淡霏琼琚。
② 有时作儿戏,距跃绕庭除。角力不耻北,说隐自忘愚。
③ 虽惭云中鹤,终胜辕下驹。如此胡不乐,问君意何如?④ 【注释】 ①“端居”二句:平常生活颇多闲暇的日子,自然与扰攘的尘世疏远了。
端居:平常居处。两句为组诗之缘起。
②“处处”四句:处处可得到幽雅的赏玩,时时可读到新异的好书。有时高声吟咏,声震门户,有时良友清谈,倾珠吐玉。
幽赏:指清雅的游赏。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幽赏未已,高谈转清。”
异书:当指西方文史哲著作。霏琼琚:形容谈话如玉屑般霏霏而出。
③“有时”四句:有时还学儿童游戏,欢欣跳跃绕着庭院;互相较量力气也不怕输。我喜欢这隐居生活,忘掉自己的可笑。
距跃:跳跃。《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距跃三百。”
向上跳为距,向前跳为跃。北:败北,输。
说(yuè)隐:喜爱隐居。④“虽惭”四句:虽然惭愧不如云中之鹤,但总胜于辕下之驹。
像这样啊为什么不快乐,问一问您意欲如何?云中鹤:比喻志趣高远的人。《南史·刘传》引刘孝标书:“(刘)矫矫出尘,如云中白鹤。”
辕下驹:车辕下不惯驾车的幼马。比喻局促小气的人。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今日廷论,局趣效辕下驹。”局趣(cù):拘束。
二 阳春煦万物,嘉树自敷荣。枳棘茁其旁,既锄还复生。
① 我生三十载,役役苦不平。如何万物长,自作牺与牲。
② 安得吾丧我,表里洞澄莹。纤云归大壑,皓月行太清。
③ 不然苍苍者,褫我聪与明。冥然逐嗜欲,如蛾赴寒檠。
④ 何为方寸地,矛戟森纵横?闻道既未得,逐物又未能。⑤ 衮衮百年内,持此欲何成?⑥ 【注释】 ①“阳春”四句:温暖的春天养育着万物,好树也自开出花朵。
枳棘等恶木冒出在它旁边,锄掉之后又再长出来。煦(xù):温暖,化育。
唐裴度《诸葛武侯祠堂碑铭》:“煦物如春,化人如神。”敷荣:开花。
②“我生”四句:我生下来三十年,终日辛劳真苦于世事不平。为何作为万物之长的人类,自己却成了牺牲品?役役:劳苦不息貌。
《庄子·齐物论》:“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牺:祭祀用的纯色牲畜。
牲:祭祀用的一般家畜。《书·微子》:“今殷民乃攘窃神祗之牺、牲。”
③“安得”四句:我怎能做到摒弃了自己,使外表和内在都清澈明朗,像微云归于大谷,明月行于太空。吾丧我:《庄子·齐物论》:“今者,吾丧我。”
郭象注:“吾丧我,我自忘矣。我自忘矣,天下有何物足识哉。
故都忘外内,然后超然俱得。”四句全用庄子意。
写出诗人澄明的襟怀。张孝祥《水调歌头》:“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彻。”
与此同意。然诗中似亦有叔本华的“自失”(一译“自我丧失”)的意味,“即是说人们忘记了他的个体,忘记了他的意志”。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④“不然”四句:若不然,老天爷夺去我的聪明,使我昏昏然追逐着嗜欲,像飞蛾般扑向寒夜的灯光。苍苍:指天。
褫(chǐ):夺去。嗜欲:嗜好与欲望。
指感官享受之欲。⑤“何为”四句:为什么在方寸之心中,总是戈戟森严纵横交错。
想要领会道理又未有所得,光去追求外物又未能做到。方寸地:指心。
闻道:领略道理。《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
逐物:追求外物。《庄子·天下》:“惜乎惠施之才,骀荡而不得,逐万物而不反。”
四句写精神的痛苦与矛盾。⑥“衮衮”二句:在流水般的百年人生中,持着这样的态度,又能想有什么成就呢?衮衮:大水奔流貌。
形容岁月流逝。三 孟夏天气柔,草木日夕长。
① 远山入吾庐,顾影自骀荡。晴川带芳甸,十里平如掌。
② 时与二三子,披草越林莽。清旷淡人虑,幽蒨遗世网。
③ 归来倚小阁,坐待新月上。渔火散微星,暮钟发疏响。
④ 高谈达夜分,往往入遐想。咏此聊自娱,亦以示吾党。
⑤ 【注释】 ①“孟夏”二句:初夏时天气清和,草木日夜都在生长。孟夏:初夏。
陶渊明《读山海经》:“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②“远山”四句:远山映入我的小屋中,顾望影子也感到心情舒畅。
晴天下的江水绕着芬芳的原野,一望十里,平坦如伸开的手掌。骀(dài)荡:怡悦。
芳甸:花草丰茂的原野。③“时与”四句:不时跟两三位朋友出游,拨开荒草,越过树丛。
清朗开阔的自然环境令人俗虑全消,在幽静丰茂的树林中摆脱尘世的束缚。二三子:犹言诸君,几个人。
《论语·述而》:“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幽蒨(qiàn):幽静、茂密。
世网:比喻人世上礼法、习俗等对人的束缚。陆机《赴洛道中作》诗:“借问子何之,世网婴我身。”
④“归来”四句:回来后闲凭在小阁上,等待新月升起。江上点点渔火像微星散坠,黄昏时寺院传来疏疏落落的钟声。
⑤“高谈”四句:余兴未息,大家高谈阔论直到深夜,所谈的内容往往能引发人悠远的想象。我写成此诗聊以自娱,也用来出示给我的朋友们看看。
夜分:夜半。吾党:我辈。
端居意为闲居,无所事事,举一例子: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是一首干谒诗。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这首诗赠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或者是张说),目的是想得到张的赏识和录用,只是为了保持一点身分,才写得那样委婉,极力泯灭那干谒的痕迹。 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装得满满的,和岸上几乎平接。
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和天空接合成了完完整整的一块。开头两句,写得洞庭湖极开朗也极涵浑,汪洋浩阔,与天相接,润泽着千花万树,容纳了大大小小的河流。
三、四句实写湖。“气蒸”句写出湖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苍苍。
而“波撼”两字放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荡,也极为有力。人们眼中的这一座湖滨城,好象瑟缩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脚下,变得异常渺小了。
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但两句仍有区别: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
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大,而且还充满活力。 下面四句,转入抒情。
“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
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还是心焉向往的,不过还找不到门路而已。 于是下面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
“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这最后两句,意思是说:执政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
这几句话,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难体味的。
作为干谒诗,最重要的是要写得得体,称颂对方要有分寸,不失身分。措辞要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才是第一等文字。
这首诗委婉含蓄,不落俗套,艺术上自有特色。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1.11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