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春秋时期,鲁国制定了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看见同胞被卖为奴婢,只要他们肯出钱把人赎回来,那么回到鲁国后,国家就会给他们以赔偿和奖励.这道法律执行了很多年,很多流落他乡的鲁国人因此得救,因此得以重返故国.
后来孔子有一个弟子叫子贡,他是一个很有钱地商人,他从国外赎回来了很多鲁国人,但却拒绝了国家的赔偿,因为他自认为不需要这笔钱,情愿为国分担赎人地负累.
但孔子却大骂子贡不止,说子贡此举伤天害理.祸害了无数落难的鲁国同胞.
孔子说:世上万事,不过义、利二字而已,鲁国原先的法律,所求的不过是人们心中的一个‘义’字,只要大家看见落难的同胞时能生出侧隐之心、只要他肯不怕麻烦去赎这个人、去把同胞带回国,那他就可以完成一件善举.事后国家会给他补尝和奖励.让这个行善举的人不会受到损失,而且得到大家的赞扬,长此以往,愿意做善事的人就会越来越多.所以这条法律是善法.
孔子真正从政的机会到了,公元前501年,也就是鲁定公9年。孔子五十一岁,在鲁国当了中都宰(孔子仕鲁之年,据清人江永考证,在定公9年)。
当时鲁国比较安定了些。季桓子的内部也由于仲梁怀被压服、阳虎出走、公山不狃在费城并没搞出什么名堂来而单纯些了。鲁定公和季桓子见孔子曾想到公山不狃那里而终于没有去,于是理解到孔子想做一番事业,但又终于还是拥护鲁国的当权派的,这也就增加了对孔子的信赖。这就是孔子能够出来从政的原因。孔子当中都宰是在阳虎失败出走和公山不狃在费城举事之后,这就不是偶然的了。
中都宰大概相当于现在的首都市长。孔子做了一年中都宰就很有成绩,当时西方各国都想学孔子的治理方法(《史记·孔子世家》作“四方皆则之”,《孔子家语·相鲁》篇作“西方之诸侯则焉”,兹从家语)。
于是孔子由中都宰升为司空,司空仿佛是后来管建设工程的首长;又由司空而为司寇(《史记·孔子世家》作“大司寇”,但先秦一般书均称孔子为司寇,非大司寇),司寇是管司法方面的首长。孔子现在是真正参与政治了。
公元前501年,五十一岁的孔子当了鲁国的中都宰。孔子做 了一年,很有成绩。被提升为管理建设工程的司空;不久,转而为司 寇,管司法工作。这样,孔子参与政治的抱负终于实现了。 孔子五十六岁那年,又由大司寇,代理相国职务。他参与国政仅 仅三个月,鲁国的风俗就大大变了样。 孔子的成就使齐景公感到害怕,他特地挑了八十个美貌的女 子,让她们穿上华丽的衣服,教她们学会舞蹈,加上一百二十匹骏 马。一起送给贪图享乐的鲁定公,以腐蚀他的意志;这一计果然奏 效,鲁定公沉湎于歌舞淫乐之中,不再过问政事了。
孔子的学生子路见到这种情况,便对孔子说。 “老师,我们可以离开这里了吧!” 孔子回答说: “鲁国现在就要在郊外祭祀,如果能按照礼法把典礼后的烤肉 分给大夫们.那我还可以留下不走。” 结果,鲁定公违背常礼,没有把烤肉分给大夫们。于是,孔子离 开鲁国,来到了卫国。卫灵公问孔子,他在鲁国得到的俸禄是多少。 孔子回答说是俸米六万斗。于是,卫灵公也给他这个数的俸米。 跟随孔子的学生们见有了安身之处,都很高兴。子路尤其高兴, 问孔子道: “卫国的君主等待你去治理国政,你首先干些什么?” 孔子略为思索了一下,说:“我以为首先要纠正名分。” 子路不客气他说: “老师未免太迂腐了,这有什么纠正的必要呢?” 孔子反驳说:“您真粗暴!君子对他所不知道的只有疑在心中。
名分不正,道理也就讲不通;道理不通,事情也就办不成;事情办不 成,国家的礼乐教化也就兴办不起来;礼乐教化兴办不起来,刑罚就 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老百姓就会不知如何是好,连手脚都不晓得 往何处摆了。所以君子用的名分,一定要有道理可以说得出来,讲出 来的道理也一定要行得通。” 不久,有人向卫灵公说了孔子不少坏话,卫灵公就派人监视孔 子的出入。孔子怕继续留在这里出事,在卫国只居住了十个月,就离开了。
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孔子有许许多多弟子,其中有一个名叫宰予的,能说会道, 利口善辩。他开始给孔子的印象不错,但后来渐渐地露出了真相:既 无仁德又十分懒惰;大白天不读书听讲,躺在床上睡大觉。为此,孔 子骂他是“朽木不可雕”。 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叫澹台灭明,字子羽,是鲁国人,比孔子小 三十九岁.子羽的体态和相貌很丑陋,想要事奉孔子。孔子开始认为 他资质低下,不会成才。但他从师学习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实践, 处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为了公事,从不去会见公卿大夫。后 来,子羽游历到长江,跟随他的弟子有三百人,声誉很高,各诸侯国 都传诵他的名字。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感慨他说:“我只凭言辞判断 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我只凭相貌判断人 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子羽的判断又错了。”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子曰:“君子不器。”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第15.31』
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那是春秋时期,鲁国制定了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看见同胞被卖为奴婢,只要他们肯出钱把人赎回来,那么回到鲁国后,国家就会给他们以赔偿和奖励.这道法律执行了很多年,很多流落他乡的鲁国人因此得救,因此得以重返故国.后来孔子有一个弟子叫子贡,他是一个很有钱地商人,他从国外赎回来了很多鲁国人,但却拒绝了国家的赔偿,因为他自认为不需要这笔钱,情愿为国分担赎人地负累.但孔子却大骂子贡不止,说子贡此举伤天害理.祸害了无数落难的鲁国同胞.孔子说:世上万事,不过义、利二字而已,鲁国原先的法律,所求的不过是人们心中的一个‘义’字,只要大家看见落难的同胞时能生出侧隐之心、只要他肯不怕麻烦去赎这个人、去把同胞带回国,那他就可以完成一件善举.事后国家会给他补尝和奖励.让这个行善举的人不会受到损失,而且得到大家的赞扬,长此以往,愿意做善事的人就会越来越多.所以这条法律是善法。
此则义利之辩,出自《吕氏春秋·察微篇》“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於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贡因善于经商可算是孔门七十二贤中最为富有的,善贾之人求利不仅仅是追求物质上的一种积累,也有对于名的一种追求,当然这是可以表现在明面上或者潜在的,在赎取鲁国人的方面子贡不要求补偿的行为似乎于国于己都有利,可是却忽略了对于善政的损害。为什么说有损呢?孔圣说得很明显了,子贡的错处就是将“利”摆到了“义”的对立面上去了。当然对于圣人来说,求仁得仁,取义得义当然是完美的,可世间大抵还是普通人多,以中人之资欲为圣人之事,恐怕力有未逮吧。所以,对于大多数的普通人来说,将义利区分的太过彻底是缺少可行性的,是有违做事即生存之道的,欲行教化于天下却不让人生存岂非空谈?故此子贡所为只能全一域而不能谋全局,所以孔圣教育了一番。这故事之后还有一个故事与之相对,说的是“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同样子路救人不拒绝报偿,孔圣是很清楚此事的影响的,表示不反对。
今天为大家分享3个关于孔子的成语故事,让我们感悟一下圣人的胸怀和气度!
一、三月不知肉味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论语.述而》
这个成语,很多人都误解了!这个成语讲的就是孔子,但并不是说孔子太穷了,三个月都买不起肉吃。
孔子,我们都知道他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其实他还是个音乐家。孔子不但喜欢弹琴奏乐,还特别喜欢唱歌。他在和人一起唱歌的时候,如果谁唱得好,他就必然要请那人再唱一遍,然后自己跟着唱。他不仅经常和人谈论音乐方面的问题,而且欣赏力、领悟力也特别高。
在孔子出使齐国的时候,正赶上齐国举行盛大的宗庙祭祀,孔子亲临大典,痛快淋漓地听了三天韶乐和武乐。因为他对韶乐情有独钟,所以终日弹琴吟唱,手舞足蹈,如痴如醉,甚至做梦的时候也在唱,吃饭的时候也在想。竟然一连三个月,吃肉都吃不出味道来了。
二、君子固穷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孔子周游列国期间,准备从陈国去往楚国,中间经过蔡国时,被一群吴国的游兵袭击了,粮食几乎被抢光,孔子一行只能忍饥挨饿,在旷野中艰难行者。
不料祸不单行,因为陈蔡两国的大夫听说孔子要去楚国,怕孔子辅佐楚王后,楚国会更强大,会威胁到两国,所以他们就共同调动人马,将孔子一行围困在野外,想把他们活活困死。
孔子和学生被困几天后,因为粮食已经吃完,这几天都是靠吃野菜野果充饥,所以很多人都饿得头昏眼花,疲惫不堪,甚至病倒在地上,站不起来了。
可孔子虽然身处险境之中,却依然讲习诵读,弹琴唱歌,还是一副优哉游哉的样子。子路性格直率,看到这个情形,就很生气,心里觉得很冤,他就愤慨地对老师说:“难道君子也有困厄的时候吗?”
孔子慢条斯理地回答道:“君子即使遭遇困厄,也能镇定自若,坚守正道,毫不动摇;小人一到穷困不堪的时候,就沉不住气,就会放弃原则,胡作非为了。”
三、丧家之犬
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史记.孔子世家》
宋国的司马,是个权臣,对孔子的政治主张非常憎恶,所以就将孔子驱逐出宋国
橐(tuo),是中国古代的神童。年仅7岁就当了孔子的老师。《孔子项橐相问书》叙述的就是孔子拜项橐为师的有趣故事。
孔子周游列国,四处讲学,宣扬儒家思想。一天,他正在坐车赶路,发现有三个小孩正在玩,其中一个小孩用沙土堆成了一座城。这个小孩就是项橐。
车被城挡住了,走不了了。可是这个小孩仍然在玩着,兴致勃勃,就象没有看见一样。孔子下车,微笑着说“你怎么不知道车来了要让路呢”项橐这才抬起头来拿起大人的口气说:“从古至今,只听说车要绕城而过,那有城要避开车的道理?”孔子听了非常诧异,小孩如此能言善辩,而且象成年人一样镇定自若。
孔子对这个孩子产生了兴趣,决定要考考他,就问道:“你知道什么山上没有石头?什么水中没有鱼?什么门关不上?什么牛没法生牛犊?什么马不能生马驹?什么刀上没有环?什么活没有烟?什么样的男人没有妻子?什么样的女人没有丈夫?什么时候白天短?什么时候白天长?什么树不长杈?什么样的城没有使者?什么人没有孩子?。。。。。。”孔子一口起提了40多个问题。
项橐认真听完,不慌不忙地回答:“土山,井水,空门,泥牛,木马,砍刀,仙人,仙女,冬天,夏天,枯树,空城,小孩。。。”
这些问题涉及天文地理,自然现象,家庭伦理道德等方面内容,内容广泛,项橐都能对答如流,滴水不漏。孔子佩服,连说六个“善哉”
项橐并不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人们所尊敬的孔子,就反问了几个问题,结果孔子一个也答不上来。连叹到:“后生可畏也”。
孔子又说:“我车中有棋,咱们赌一盘吧。”谁知项橐一本正经地拒绝,振振有辞地说:“我不赌博,天子好赌,天下就不能太平,天公也不作美,诸侯好赌,就无心思治理国家;官吏好赌,就会耽误处理文案;农民好赌,就会错过耕种庄稼的好时机,做学问的好赌,就会忘了诗书礼仪,小孩子好赌博,该挨揍。赌博原来是无聊、无用的事,学它做什么?”
孔子听了这些话,由赞赏变成了敬佩,他拜项橐为师。七岁的孩子从此名声远扬,而孔子以圣人之身,不耻以孩童为师,其举动也为天下人称赞
【乘桴】chéng fú 也作乘桴浮于海、浮海叹、桴泛、桴可浮、海可浮,鲁叟乘桴等。
桴,木筏。孔子有自己的政治主张。
他曾说:“假如我的主张行不通,那就乘着木筏渡海离开好了。那时跟随我的,恐怕只有仲由(孔子弟子子路的字)。”
(《论语·公冶长》)后以此典指避世远遁,也泛指航海等。 【待贾而沽】dài jià ér gū 也作待沽、待贾、待价而沽、待贾沽等。
贾,通“价”。沽,通“酤”,卖。
春秋时,子贡向孔子请教:“有一块美玉,是该把它藏在盒子里呢,还是应该寻一个好价钱卖掉?”孔子说:“卖掉吧!卖掉吧!我正在等一个好价钱呢!”(《论语·子罕》)后以此典比喻怀才者要等到有人赏识重用才出来效力。也用以讽刺某些人把自己当作商品,等待高价出售。
【盗泉】dào quán 也作盗泉水、盗水。春秋时,孔子有一次路过盗泉,口很渴,但他因为讨厌“盗泉”这个名字而不肯饮水。
(《尸子》卷下)后用此典喻指丑恶的事物。另作①不饮盗泉、渴辞盗泉、去盗泉,指宁死也不肯接受不义之物,保持清白节操;②盗泉一饮,指沾染丑恶事物。
【割鸡焉用牛刀】gé jī yān yòng niú dāo 孔子十分重视礼乐教化,把它当成治国兴邦的大事,他的学生子游在武城做县令时,积极兴办教育,推行孔子的主张。一次,孔子来到武城,听到一阵阵弹琴、唱歌、读书吟诗的声音,便笑着对子游说:“割鸡哪里用得着杀牛的刀?”子游反驳说:“您曾教导我们,治理百姓的人若懂得礼乐教化,就能够爱护百姓;被治理的百姓受了教化,就会善良温顺,遵守法律。
我正是按您的教诲来施政的啊!”孔子听了子游的话后,立即收敛笑容,严肃地对在场的几个学生说:“子游的做法是对的,我先前的话是开玩笑的。”(《论语·阳货》)后用此典比喻大才小用或小题不必大作。
【孔席墨突】kǒng xí mò tū 也作墨突不黔、席不暇暖等。黔,熏黑。
孔,儒家创始人孔子。席,坐席。
墨,墨家创始人墨子。突,灶的烟囱。
春秋时,孔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率领学生周游列国,到了一地后,往往席子还未坐暖,就又动身前往别处了。墨子为了实现自己的主张也是四处奔走游说,在一地住下后,往往烟囱还没熏黑,就又赶往别处了。
(《文选·班固〈答宾戏〉》)后以此典形容忙于事业,奔走不停,也形容短暂停留。 【鸣鼓而攻】míng gǔ ér gōng 鸣鼓,击鼓。
春秋时,季孙为鲁国大夫,但他的财富甚至超过了周公。孔子认为这违背了礼法,可是,他的弟子冉求却帮助季孙聚敛财富。
孔子生气地说,冉求不是我的弟子,可以大张旗鼓地讨伐他。(《论语·先进》)后以此典喻指公开申明罪状,群起讨伐。
【拾尘】shí chén 也作拾堕尘、拾煤等。春秋时,孔子率领弟子周游列国,曾在陈、蔡受困,绝食七天之久。
弟子颜回讨回米来做饭。饭将熟时,有煤炱(tái,凝聚的烟尘)落人饭中,他觉得米饭虽被弄脏,但弃之可惜,就取来吃了。
这事恰好被孔子看见,他深知颜回的为人,不至于私下吃饭,一问才知真实情况。他于是对弟子感叹地说:“亲眼所见尚不可靠,你们要记住,真正了解一个人不容易啊!”(《吕氏春秋·任数》)后以此典喻指因误会而生猜疑。
【素王】sù wáng 孔子不是帝王,也没担任过很高的官职,但是他品德高尚,学问渊博,整理和保存了大量中国古代文献,创立了儒家学派,提倡“仁”和“礼”,对后世影响极大。西汉司马迁作《史记》时,把他列入“世家”即把视为王侯,后世历代统治者都称孔子为“至圣先师”。
(《史记》)后以此典代指有帝王的品德却没能当上帝王的人,儒家用以称代孔子。 【望尘莫及】wàng chén mò jí 颜渊,也叫颜回,是孔子的弟子。
一次,他对孔子说:“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矣!”意思说,先生行走我也行走,先生快步走我也快步走,先生奔跑我也奔跑。这些我都能跟上先生。
等到先生脚不沾地迅疾飞奔,我就只能干瞪着眼落在后边了。孔子说:“颜回,你的话怎么理解呢?”颜回说:“先生说话,我也能跟着说;先生辩论,我也能跟着辩论;先生谈论大道,我也能跟着谈论大道。
这些我都能跟上先生。至于先生您不说什么却能够取信于大家,不表示亲近却能使情意传遍周围所有的人,不获高位、不凭权势却能让人们像滔滔流水一样涌聚于身前,我就做不到了。
(《庄子》)后用此典作为对人敬佩之词,表示自己远远落在后面。另作后用亦步亦趋,指一味追随和模仿别人。
【韦编三绝】wéi biān sān jué 也作编三绝、绝韦编、三绝韦编、韦编绝、韦三绝等。韦编,用熟牛皮绳系联的竹简。
绝,断。孔子晚年喜欢研究《易经》,相传曾作《十翼》阐述《易经》的义理。
由于反复阅读、钻研《易经》,竟把连结竹简的牛皮绳都翻断了好多次。(《史记·孔子世家))后以此典赞誉刻苦治学、勤奋读书。
【以貌取人】yǐ mào qǔ rén 春秋时,鲁国人澹台灭明,字子羽,他想拜孔子为师,开初,孔子见他外貌丑陋,不愿收,经子羽诚恳要求,才勉强收下。经过一段时间考察,发现他不仅人品很好,学问也不错。
孔子于是感慨地说:“吾……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意思是说。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5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