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好不怕巷子深”这句话早也成为民间的通俗语句,融入中国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和旺盛生命力的俗语文化之中。它指好的东西哪怕寻找起来十分困难,人们都会力尽艰辛地找到,这句话传遍了大江南北,如果要寻找它的根源,你还得回到泸州老窖国宝窖池边。
在泸州老窖国宝窖池所在地泸州南城营沟头,在明清时代有着一条很深很长的酒巷。酒巷附近有8家手工作坊坊,据说泸州最好的酒就出自这八家。其中,酒巷尽头的那家作坊因为其窖池建造得最早,所以,在8家手工酿酒作坊中最为有名。人们为了喝上好酒,都要到巷子最里面那一家去买。传说在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的时候,中国洋务运动的代表张之洞出任四川的学政,他沿途饮酒做诗来到了泸州,刚上船,就闻到一股扑鼻的酒香。他心旷神怡,就请仆人给他打酒来。谁知仆人一去就是一个上午,日到中午,张之洞等得又饥又渴,才看见仆人慌慌张张抬着一坛酒一阵小跑。正在生气之间,仆人打开酒坛,顿时酒香沁人心脾,张之洞连说好酒,好酒,于是猛饮一口,顿觉甘甜清爽,于是气也消了,问道,你是从那里打来的酒?仆人连忙回答,小人听说营沟头温永盛作坊里的酒最好,所以,小人倒拐拐,走弯弯,穿过长长的酒巷到了最后一家温永盛作坊里买酒。张之洞点头微笑:“真是酒香不怕巷子深啊。”
温永盛是泸州老窖在清代的商标名,明代叫舒聚源,舒家经历了8代,最后舒家搬迁了,才把窖池卖给了温家,温家经历了14代,所以,泸州老窖在明清两代有着22个掌门人历史。直到解放后的公私合营。如今,那条弯曲的酒巷也修建成宏伟的国窖广场,但“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故事却从这里飞出,伴着泸州老窖的酒香,香透了整个中国名酒历史。
割席分坐:
三国时的管宁和华歆年轻时是好朋友。有一次两人在菜园里锄草,锄出了一块金子,管宁照样继续锄草,视金子与泥土;华歆却捡起金块看了看,又扔掉它。又有一次,两人共在一间书房里读书,并且同坐在一张草席上。这时候,正好有一位有权势的高官乘着漂亮的车子,车声隆隆地从门前经过,管宁听到就像没听到似的,照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看热闹。华歆回来后,管宁把草席分割成两半,对华歆说:“您不是我的朋友!”(摘编自《世说新语.德行》)【议论】管宁之所以要“割席分坐”是因为他从华歆的举动中看出了华歆热衷权势和钱财的内心活动,“割席”以示决裂。“割席”或“割席分坐”这个典故被后人经常引用,表示朋友之间因志趣和人格的高下而决裂。
成语中的“三人成虎”用写流言惑众,容易误假为真,源于《战国策·魏策二》:“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一鼓作气(曹刿)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2、一字千金(吕不韦)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师(郑谷)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4、一饭千金(韩信)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5、东山再起(谢安)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6、图穷匕见(荆轲)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
发图,图穷而匕首见。”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纸上谈兵(赵括)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
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8、负荆请罪(廉颇)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释义: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
表示向人认错赔罪。9、卧薪尝胆(勾践)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释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10、接竿而起(陈胜)出自汉·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释义: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反抗。
指人民起义。11、三顾茅庐(刘备)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释义: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12、孺子可教(张良)出自《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释义:指年轻人可培养。
13、四面楚歌(项羽)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释义: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14、老当益壮(马援)出自《后汉书·马援传》:“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释义:年纪虽老而志气更旺盛,干劲更足。15、投笔从戎(班超)出自《后汉书·班超传》:“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释义:扔掉笔去参军。
指文人从军。16、暴殄天物(商王)出自《尚书·武成》:“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释义:原指残害灭绝天生万物。后指任意糟蹋东西,不知爱惜。
17、暗渡陈仓(韩信)出自元·无名氏《暗度陈仓》第二折:“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
俺往陈仓古道抄截,杀他个措手不及也。”释义:比喻用一种假象迷惑对方,实际上却另有打算。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
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
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
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
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
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
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中国历史故事》是我的启蒙书,是我“不说话的老师”,是它帮助我打开了知识的大门,是它让我知道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这本书的内容很吸引人,里面有许多历史故事,比如说:晏子使楚、风流才子马相如、三保太监下西洋等故事。这些故事有得充分体现了古人的足智多谋,有的表现了友谊的珍贵,还有的讲一些不忘国耻的故事。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孟母搬家”。
小的时候也背过“昔孟母,择邻处”,但是不明白其中含义。今天,我终于懂了。书中说的是孟子小时候很调皮,他妈妈对他非常严格。为了让他有个好的环境,能够专心读书,搬了好几次家。慢慢的,孟子开始变得懂事了,爱看书,也有礼貌了。孟母还教育孟子“只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才能成为有用的人,做事不能半途而废”。孟子长大后,成为了天下文明的大师。
一鼓作气(曹刿)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2、一字千金(吕不韦)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师(郑谷)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4、一饭千金(韩信)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5、东山再起(谢安)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6、图穷匕见(荆轲)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
发图,图穷而匕首见。”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纸上谈兵(赵括)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
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8、负荆请罪(廉颇)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释义: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
表示向人认错赔罪。9、卧薪尝胆(勾践)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释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10、接竿而起(陈胜)出自汉·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释义: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反抗。
指人民起义。11、三顾茅庐(刘备)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释义: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12、孺子可教(张良)出自《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释义:指年轻人可培养。
13、四面楚歌(项羽)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释义: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14、老当益壮(马援)出自《后汉书·马援传》:“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释义:年纪虽老而志气更旺盛,干劲更足。15、投笔从戎(班超)出自《后汉书·班超传》:“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释义:扔掉笔去参军。
指文人从军。16、暴殄天物(商王)出自《尚书·武成》:“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释义:原指残害灭绝天生万物。后指任意糟蹋东西,不知爱惜。
17、暗渡陈仓(韩信)出自元·无名氏《暗度陈仓》第二折:“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
俺往陈仓古道抄截,杀他个措手不及也。”释义:比喻用一种假象迷惑对方,实际上却另有打算。
“酒好不怕巷子深”这句话早也成为民间的通俗语句,融入中国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和旺盛生命力的俗语文化之中。它指好的东西哪怕寻找起来十分困难,人们都会力尽艰辛地找到,这句话传遍了大江南北,如果要寻找它的根源,你还得回到泸州老窖国宝窖池边。
在泸州老窖国宝窖池所在地泸州南城营沟头,在明清时代有着一条很深很长的酒巷。酒巷附近有8家手工作坊坊,据说泸州最好的酒就出自这八家。其中,酒巷尽头的那家作坊因为其窖池建造得最早,所以,在8家手工酿酒作坊中最为有名。人们为了喝上好酒,都要到巷子最里面那一家去买。传说在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的时候,中国洋务运动的代表张之洞出任四川的学政,他沿途饮酒做诗来到了泸州,刚上船,就闻到一股扑鼻的酒香。他心旷神怡,就请仆人给他打酒来。谁知仆人一去就是一个上午,日到中午,张之洞等得又饥又渴,才看见仆人慌慌张张抬着一坛酒一阵小跑。正在生气之间,仆人打开酒坛,顿时酒香沁人心脾,张之洞连说好酒,好酒,于是猛饮一口,顿觉甘甜清爽,于是气也消了,问道,你是从那里打来的酒?仆人连忙回答,小人听说营沟头温永盛作坊里的酒最好,所以,小人倒拐拐,走弯弯,穿过长长的酒巷到了最后一家温永盛作坊里买酒。张之洞点头微笑:“真是酒香不怕巷子深啊。”
温永盛是泸州老窖在清代的商标名,明代叫舒聚源,舒家经历了8代,最后舒家搬迁了,才把窖池卖给了温家,温家经历了14代,所以,泸州老窖在明清两代有着22个掌门人历史。直到解放后的公私合营。如今,那条弯曲的酒巷也修建成宏伟的国窖广场,但“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故事却从这里飞出,伴着泸州老窖的酒香,香透了整个中国名酒历史。
鲁哀公十一年春天,齐国进攻鲁国,鲁国权臣三桓(季康子、叔孙州仇和孟懿子)决意出兵,结果刚开始打孟懿子带领的鲁国右军就逃命去了,齐国左军紧追不舍,林不狃是孟孙家家臣,带领他的手下昂首挺胸地撤退,他的手下看着心急就建议她快跑,他回答说:我们不比别人差,为什么要逃跑?结果齐国人一会追上来了,于是乎就挂了。
孟之侧是孟孙家的勇士,逃命的时候在后面掩护大家,活着回来了,是最后一个进入城门的。看着惊魂未定的残兵败将,他觉得大家已经很难受了,就说:唉,不是我不想跑在最后,是这匹马太不给力了。大家都恍然大悟,都哈哈大笑。孔子知道后,对孟之侧的品格十分赞赏。
鲁国人真是可爱啊!
001 开天辟地的神话 002 钻木取火的传说 003 黄帝战蚩尤 004 尧舜让位 005 大禹治水 006 神箭手后羿 007 商汤和伊尹 008 盘庚迁都 009 姜太公钓鱼 010 奴隶倒戈 011 周公辅成王 012 国人暴动 013 骊山上的烽火 014 囚车里的人才 015 曹刿抗击齐军 016 齐桓公九合诸侯 017 愚蠢的宋襄公 018 流亡公子重耳 019 晋文公退避三舍 020 弦高智退秦军 021 崤山大战 022 一鸣惊人的楚庄王 023 伍子胥过昭关 024 孔子周游列国 025 勾践卧薪尝胆 026 范蠡和文种 027 墨子破云梯 028 三家瓜分晋国 029 商鞅南门立木 030 孙膑庞涓斗智 031 张仪拆散联盟 032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033 孟尝君的门客 034 燕昭王求贤 035 田单的火牛阵 036 屈原沉江 037 蔺相如完璧归赵 038 廉颇负荆请罪 039 范雎的远交近攻计 040 纸上谈兵的赵括 041 毛遂自荐 042 信陵君救赵 043 李斯谏逐客 044 荆轲刺秦王 045 秦王灭六国 046 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047 博浪沙的铁椎 048 沙丘的阴谋 049 大泽乡起义 050 刘邦和项羽 051 巨鹿大战 052 刘邦进咸阳 053 鸿门宴 054 萧何追韩信 055 楚汉相争 056 霸王乌江自刎 057 大风歌 058 白登被围 059 白马盟 060 萧曹两相国 061 周勃夺军 062 缇萦救父 063 周亚夫的细柳营 064 晁错削地 065 马邑诱敌战 066 飞将军李广 067 卫青和霍去病 068 张骞通西域 069 苏武牧羊 070 司马迁写《史记》 071 霍光辅政 072 王昭君出塞 073 王莽复古改制 074 绿林赤眉起义 075 昆阳大战 076 刘秀重建汉王朝 077 硬脖子的洛阳令 078 老当益壮的将军 079 取经求佛像 080 班超投笔从军 081 张衡和地动仪 082 跋扈将军梁冀 083 “党锢”事件 084 范滂进监狱 085 黄巾军起义 086 袁绍杀宦官 087 曹操起兵 088 王允计除董卓 089 迁都许城 090 衣带里的密诏 091 官渡大战 092 孙策占据江东 093 诸葛亮隆中对策 094 周瑜火攻赤壁 095 华佗治病 096 刘备进益州 097 蔡文姬归汉 098 关羽水淹七军 099 吕蒙白衣渡江 100 曹植七步成诗 101 陆逊烧连营 102 七擒孟获 103 马谡失街亭 104 五丈原 105 司马懿装病 106 司马昭的野心 107 邓艾偷渡剑阁 108 扶不起的阿斗 109 王浚楼船破吴 110 石崇王恺比富 111 周处除“三害” 112 白痴皇帝 113 八王混战 114 李特的流民大营 115 匈奴人称汉帝 116 闻鸡起舞 117 王马共天下 118 石勒读汉书119 祖逖中流击楫 120 陶侃运砖头 121 王羲之写字换鹅 122 桓温北伐 123 王猛扪虱谈天下 124 一意孤行的苻坚 125 谢安东山再起 126 淝水之战 127 陶渊明不折腰 128 刘裕摆却月阵 129 檀道济唱筹量沙 130 说实话的高允 131 大发明家祖冲之 132 范缜反对迷信 133 魏孝文帝改革风俗 134 北魏的分裂 135 梁武帝做和尚 136 反复无常的侯景 137 陈后主亡国 138 赵绰依法办事 139 隋炀帝游江都 140 李密牛角挂书 141 瓦岗军开仓分粮 142 李渊太原起兵 143 李世民取东都 144 玄武门之变 145 魏征直言敢谏 146 李靖夜袭阴山 147 玄奘和尚取经 148 文成公主进吐蕃 149 女皇帝武则天 150 请君入瓮 151 狄仁杰桃李满门 152 张说不做伪证 153 姚崇灭蝗 154 口蜜腹剑的李林甫 155 李白蔑视权贵 156 安禄山叛乱 157 颜杲卿骂贼 158 马嵬驿兵变 159 张巡草人借箭 160 南霁云借兵 161 李泌归山 162 李光弼大破史思明 163 杜甫写“诗史” 164 段秀实不怕强暴 165 郭子仪单骑退回纥 166 颜真卿刚强不屈 167 浑瑊和李晟 168 东宫里的棋手 169 刘禹锡游玄都观 170 白居易进长安 171 李愬雪夜下蔡州 172 韩愈反对迎佛骨 173 甘露事件 174 朋党的争吵 175 冲天大将军黄巢 176 唐王朝的末日 177 “海龙王”钱镠 178 伶人做官 179 “儿皇帝”石敬瑭 180 周世宗斥冯道 181 黄袍加身 182 杯酒释兵权 183 李后主亡国 184 赵普收礼 185 杨无敌 186 王小波起义 187 寇准抗辽 188 元昊建立西夏 189 狄青不怕出身低 190 范仲淹实行新政 191 欧阳修改革文风 192 铁面无私的包拯 193 王安石变法 194 沈括出使 195 司马光写《通鉴》 196 苏东坡游赤壁 197 花石纲 198 方腊起义 199 头鱼宴上的阿骨打 200 李纲守东京 201 太学生请愿 202 两个皇帝当俘虏 203 宗泽三呼“过河” 204 女词人李清照 205 韩世忠阻击金兵 206 岳家军大破兀术 207 卖国贼秦桧 208 “莫须有”冤狱 209 钟相杨么起义 210 虞允文书生退敌 211 辛弃疾活捉叛徒 212 陆游临终留诗 213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214 贾似道误国 215 文天祥起兵 216 张世杰死守厓山 217 正气歌 218 郭守敬修订历法 219 欧洲来客马可·波罗 220 《窦娥冤》感天动地 221 一只眼的石人 222 和尚当元帅 223 鄱阳湖大战 224 刘伯温求雨 225 胡维庸案件 226 燕王进南京 227 三保太监下西洋 228 土木堡的惨败 229 于谦保卫北京 230 杨一清计除刘瑾 231 杨继盛冒死劾严嵩 232 海瑞刚正不阿 233 戚继光驱逐倭寇 234 李时珍上山采药 235 张居正辅政 236 葛贤痛打税监 237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238 萨尔浒大战 239 徐光启研究西学 240 左光斗入狱 241 五人墓 242 袁崇焕大战宁远 243 皇太极施反间计 244 徐霞客远游探险 245 闯王李自成 246 卢象升战死巨鹿 247 张献忠奇袭襄阳 248 李岩和红娘子 249 吴三桂借清兵 250。
唐太宗李世民称得上是一代圣德之君,是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杰出帝王,尤以兼听纳谏著称。然而,当大臣们谏诤言词激烈,有切肤之痛时,太宗有时也控制不住自己,也想文过饰非、充耳不闻。但太宗毕竟有过人的雅量和气度,以国家社稷为重,闻过则改。
唐朝的王珪,字叔玠,清心寡欲、品行端正、刚直不阿。世子李建成被立为东宫太子后,他出任太子中舍人。玄武门之变后,王珪受牵连,被流放到隽州。
贞观元年,唐太宗即位。他知道王珪很有才干,就不计前嫌,召回王珪,拜为谏议大夫。一次,太宗临朝,对侍臣们说道:“正直的君主任用奸邪的臣子,是无法使天下大治的;正直的臣子侍奉奸邪的君主,同样无法使天下大治。只有君臣相遇,如同鱼水一般和谐,海内才能安定,天下才能大治。我虽不敏,还望诸公多加匡正,以便凭借诸公的佳谋良策,使天下升平。”
王珪随即应道:“臣听说,木材按照绳墨割据才会正直,君主采纳臣下谏言才会圣明。所以,古代的圣主身旁必有七位诤臣,他们言而不从,则继续以死相谏。陛下开明圣哲,为臣身处广开言路之朝,当然愿意竭诚尽忠。”太宗听了受益匪浅,就规定三品以上的显官入朝时必须有谏官在侧。太宗也确实是从谏如流,王珪更是有过必规,见缺必劝。
然而,并不是每次劝谏听起来都那么入耳。一次,太常少卿祖孝孙因为教授宫人声乐不合太宗的心意,太宗大发脾气,狠狠的责怪了祖孝孙一顿。王珪、温彦博认为责任不在祖孝孙,便劝谏太宗道:“祖孝孙精通音律,教授时也并非不尽心。只怕陛下询问的那个人欺骗了陛下。况且祖孝孙是位雅士,陛下忽略了这一点,让他教授女乐,而且还怪罪他,臣等担心天下人都会为此感到惊怕。”太宗一听,火上心头,呵斥道:“你们都是我的心腹,本当进忠献直,怎么竟附下罔上,替祖孝孙说起话来!”
温彦博赶忙拜伏谢罪,而王珪偏偏不拜,说道:“臣从前侍奉东宫太子,罪已当死,陛下宽恕了为臣,并让为臣处在显要职位,要求臣尽忠职守。今天臣所进言不是为了自身,不料陛下陡起疑心,讥诮为臣,这是陛下对不起臣,不是臣对不起陛下。”太宗听了,说不出话来。
第二天,太宗对房玄龄说道:“自古以来,帝王是很难做到采纳谏言的。周武王尚且不用伯夷、叔齐之言。宣王是位贤主,可术伯居然以无罪被杀。我一直希望师法从前的圣主,只恨自己不能达到古人的水平。昨天,我责备了王珪和温彦博,对此我颇感后悔。希望你们不要因此而不进直言啊!”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1.22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