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薇的故事
战乱年间,打了败仗的兵,和土匪差不多,烧杀掳掠,无恶不做;打了胜仗呢,长官就更加放纵士兵去干坏事。所以,老百姓一听说打仗,就得赶紧逃避兵祸。
这一年,又打起仗来,邻近几个村子的人全跑光了,只有一个生病的人跑不了,他的妻子只好在家陪他。两口子明知军队一过来准没好事儿,但也只能听天由命了。
这天夜里,妻子正在煎药,忽听有人敲门:“大哥,开门呀,救救我吧!”那声音很凄惨。妻子跟丈夫商量了一会儿,就把门打开。只见一个衣帽不整的士兵,一进门便跪下恳求道:“大哥大嫂,快救命!”“你这是怎么啦?”“我们败啦!弟兄们死的死、逃的逃,就剩我一个人。大哥借我一套旧衣服换吧,不然被抓去就得杀头。” 病人很是同情,就叫妻子找一套衣服给他换了。病人的妻子还把大兵换下的军服扔进了门外的水坑。没过多久,一队人马杀过来,把这家的房子团团围住。一个军头凶狠地闯进门,问道:“你家藏着外人没有?”“没有。”军头一把揪住妇人的头发,又问:“那两个男人都是谁?”“床上躺着的是我丈夫,他正生着病;这位是请来的医生。你看,这不正在煎药吗?”军头一脚把药罐子踢翻,又命人把他们三个拉到门外一阵乱打。那伙当兵的趁机一窝蜂地拥进屋,能抢的抢,能拿的拿,最后又放火把房子烧了才走。等这伙人走远,逃难的大兵帮着病人的妻子把火扑灭,又抢救出一些粗重家具。然后,他哭着说:“大哥大嫂,你们为了救我才受害,真太对不起你们了。”病人说:“甭提了,反正我这病也没法治,过一天是一天!”“你得了什么病?”“浑身发热,手脚无力。”“多久啦?”“躺了整整一年。”“请过医生没有?”“请过好多位了,吃什么药也治不好。”落难的大兵走上前,切一下病人的脉。过了会儿,他说:“这病我能治。等天亮我就去找药。”第二天,大兵挖回几颗椭圆形叶子、开紫褐色花的野草,说:“大嫂,你把草根洗干净,煎了给大哥吃。然后照样多挖一些,让大哥多吃几天,病一定会好。”“谢谢你啦!”“谢什么?多亏你们夫妻救了我。时候不早,我得走啦!”病人急忙说:“留个名字吧!以后咱们就当朋友来往。”“我叫白威。只要不死,一定会再回来看你们。”说完,落难的大兵走了。
病人的妻子煎好了药,丈夫吃完觉得浑身舒服了许多。以后,又连吃了一个月,他的病终于痊愈。逃难回来的乡亲们都问病人是怎么好的。病人说:“有个朋友送了药。”“什么药?”“就是这种草。”“叫什么名字?
”“他没说。不过,他答应回来看我的,到时候再问吧。”可是,过了许多年白威也没来。为了纪念白威,就用他的名字称呼他传的药草,不过,写成字就变“白薇”了。
本品为萝摩科植物直立白薇Cynanchum atratum Bunge及同属近缘植物的干燥根或根茎。性寒;味苦、咸;归胃、肝、肾经。能清热凉血,利尿通淋,解毒疗疮。用于温邪伤营发热,阴虚发热,骨蒸劳热,产后血虚发热,热淋,血淋,痈疽肿毒等症。血虚无热、中寒食少便溏者慎服,汗多亡阳者禁服。
集腋成裘的成语典故
墨子,战国时鲁人,提倡兼爱、非攻、尚贤、节用等学说,主张消弭战争,宣扬和平,自成一家之言。墨子主张举拔贤人,一定要打破等级制度,将尚贤真正落实在政治上。贤良之士是国家之宝,要治国,先要萃集精英、广纳贤士,因为「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也」。意思是江河里的水,不是从一个源头流下来的,价值千金的白色狐裘,也不是由一只狐狸腋下的白毛积成的。狐狸虽不见有纯白者,然将一只只狐腋下的一小块纯白毛皮,聚集起来之后,便可缝制成一件纯白狐裘,轻柔难得,至为珍贵。所以墨子便用此来说明贤良之士的多寡,影响到国家的强弱兴衰,所以国君应该亲近人才,尊重人才,将人才聚集,并加以重用,国家才能强盛不衰。
后来「集腋成裘」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积少成多。
用集腋成裘造句
1) 生命之树的绿意,由春的期待,夏的狂放,到秋的诚实,冬的淡泊,一叶、一叶地飘落;人生之书的页码,却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一页、一页地丰隆。
2) 每天改变一点点,我们的每一次小小的努力虽然看不出有明显的变化,但是,“积土成山,集腋成裘”,量变的过程中必定会迎来质的飞跃。
3) 我们平日里只要多观察,时间久了,写作的素材也就自然集腋成裘了。
4) 哦!也许是吧!反正我一刻也没闲着,每天都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积铢累寸,积少成多,积年累月的如此这样,就能积沙成塔,集腋成裘了。
5) 第一次修炼霸体诀,已经初见了成效,虽然这些光点不是很多,每一种颜色的光点只有几十个而已,但是积少成多,集腋成裘的道理,陆青峰还是明白的。
6) 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几秒钟虽然不长,却构成永恒长河中的伟大时代。
7) 积少成多,集腋成裘,蚂蚁多了也是肉。
因关于王谢两家故事众多,在此选一则。
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
(译)郗太傅(郗鉴)在京口时,派门生给王丞相送信,想在他们家找一个女婿。丞相对送信门生说:“你去东厢房随便选吧。”门生回来后,禀告郗鉴:“王家的年轻人都很不错,听说来选女婿,都显得很拘谨,只有一个小伙子在东床上袒腹而卧,好象不知道一样。”郗公说:“就这个好。”打听此人,原来是逸少(王羲之),随后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关于白居易的故事有很多很多,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以下两个故事:
1、顾况戏白居易: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邦人。弱冠,名未振,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物贵,居大不易。”及读至《原上草》云:“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曰:“有句如此,居亦何难?老夫前言戏之耳!” (选自《全唐诗话》)
2、白居易作诗使老妪能解:“白乐天每作诗,令一老妪解之,问曰:‘解否?’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则易之。”------ 宋代僧人惠洪《冷斋夜话》。白居易作诗令老妪都解的传说,虽不必真有其事,而他的作品文字浅显,少用典故和古奥的词句,便于广大读者接受,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创作中他还喜欢提炼民间俗语入诗,增添诗歌的神趣。
在二十四节气里,谷雨、清明、白露、大雪、小寒、大寒和立春等都是令人喜爱的。白露在每年9月7日前后来临,指地面水气凝结为露,称白露。据《时训解》记:“白露之日鸿雁来,……又五日群鸟羞(护羽)”。又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白露为“八月节……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田地里,长长的秋草倒伏在路上,像枯白的头发,被密密的露水润着,而每一根草叶上,都含着清凉的珍珠,在已呈现出枯败气象的草上,蒙蒙一片。最早出门的人,还可看到自己踩过草地的足印。
感觉:白露身不露
白露期间,气温变化较为明显,民间有“一层秋雨,一层凉”的说法。《黄帝内经》指出:这时“寒风晓暮,蒸热相薄,草木凝烟,湿化不流,则白露阴布以成秋令。”因为天气干燥,气候凉爽,早晚外出应宜暖其服。正如俗话所说:“白露身不露。”对于人们的健身养生来说,秋气应肺,此刻气候干燥,燥气可耗伤肺阴,故会产生口干咽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等症状。古人有“燥者濡之”,“上燥清气,中燥增液,下燥养血”的说法,这些都是秋天进补的经验之谈。
感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但总的来说,白露时节,天气还是让人备感秋高气爽的。南朝宋时的诗人汤惠休《秋思引》中就有“秋寒依依风过河,白露萧萧洞庭波”的句子。而在唐诗中写白露最为有名的当数杜甫。他有一首作于秦州的《月夜忆舍弟》,全诗云:“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大意是:战乱频仍,民不聊生。身处边地,月夜只闻戍鼓雁声,只见路断行人,到处是一派冷落寂寥的悲凉景象。白露之夜,抬头望月,思念故乡亲人的情感更加强烈起来。弟兄几个离散东西,天各一方,想到几个弟弟正在战乱之地,颠沛失所,生死茫茫,平常寄信问讯尚且经常收不到,况且现在兵荒马乱之时,更是不可指望,于是怀念忧虑之情越发深重了。
元末“吴中四杰”之一的高启,明太祖洪武年间曾做过翰林院国史编修,参与写作《元史》,后又授官户部侍郎,他却以“年少不敢负重任”辞绝。皇家赐其白银以还乡。他到家后写了一首《始归田园》:“白露芜草木,荒园掩穷秋。归来一芟理,始觉吾席幽。高柳荫巷疏,清川映门流。落日望禾黍,离离满西畴。乍归意自欣,策杖频览游。名宦诚足贵,猥承惧愆尤。早退非引年,皇恩未能酬。相逢勿称隐,不是东陵侯。”诗的前半部分作者描写了自己在白露时节归家时看到风景优美的田园风光。后半部分则反思认为自己辞官归田不是不爱富贵,也不是为了清静延年,而是害怕自己身居高位能力不够而延误国事,是自愿归去的。
自愿归去的还有张翰,他是西晋名士,秋天来时起了“莼鲈之思”,“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他因思念家乡的葵白、莼菜和鲈鱼烩而辞官归去,逃脱了从政的危机,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
在新近热播的韩国历史剧《大长今》中,有一首名为《希望》的主题歌,也唱尽了秋风起白露生时人们的感念,兹录于后,与君共悟:“看天空飘的云还有梦,看生命回家路程漫漫,看明天的岁月越走越远,远方的回忆你的微笑……看天空飞的鸟还有梦,看清风向白露吹散大雾,看冬天悲的雪越来越远,昨天的曾经的我的微笑……”
今天看电视,偶然听到一首歌,叫《半面妆》。
迅速想起徐昭佩,传说很美丽的一个女子。现在的“徐娘半老,风韵犹存”也是说的她。
不知什么时候徐娘成了漂亮人了,或许她真的漂亮,想想也是,人家好歹是妃子,太难看了也说不上去。我曾看过一篇文章,是讲徐娘并非美若天仙,不过文章中好像也没说徐娘长得难以入目,都是猜测而已。
徐昭佩这个人实在不讨我喜欢,中国古代儒生也都不喜欢她。可是反过来,我也不喜欢中国古代的儒生,尤其是朱老夫子。
虽然从来没有明称他们为腐儒,但是心里是很以为然的。把歌词贴上来:夜风轻轻吹散烛烟飞花乱愁肠共执手的人情已成伤旧时桃花映红的脸今日泪偷藏独坐窗台对镜容颜沧桑人扶醉月依墙事难忘谁敢痴狂把闲言语花房夜久一个人独自思量世人角色真是为谎言而上她已分不清哪个是真相发带雪秋夜已凉到底是为谁梳个半面妆歌词和MV都满不错的,中国风的。
曲子我不作评价,而且确实和徐昭佩没什么大的关系,只不过借半面妆做个题目罢了。扯会话题来说,欣姐说徐昭佩有些像阿榴,都是半面妆。
不过阿榴之所以梳半面妆饰因为她只有一半可以示人,算得上面容姣好,另一半。
而徐昭佩完全不同,根据几千年来人们一致认为她就是个美女,她之所以梳半面妆完全是因为藐视(蔑视?)她的夫君南朝梁元帝萧绎。因为萧绎“渺一目”。
说些题外的话,我倒是及其佩服南朝萧氏,这家的遗传基因那是相当的好,个个都极有才华,艺术家什么,出了一个又一个,就是对政治不感兴趣。做个文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帝王。
《昭明文选》的编者就是萧氏的一个太子,然,只是居太子之位就病逝了,不知道当起皇帝会怎么样。还有南朝萧氏有几个皇帝的死法。
不说了,极不体面。
我也是头一遭听说皇帝还有这种死法。徐昭佩是一个极其骄傲的女人。
就是一个自尊心极强的女人。开始的时候她是瞧不起自己的夫君,况且那时候萧绎还不是帝王,她又是将门之女,我们都知道,世家的孩子,总是骄傲而敏感的,这个女人也不另外。
所以她看不起萧绎。萧绎当时为湘东王,也是手握重兵镇守江陵。
身为南朝梁武帝第七个儿子,她也敢藐视,这个女人真是不一般的骄傲。她大概是想:我徐昭佩既是将门之女,又貌美如画,才貌双全。
你萧绎虽然是皇子,可是你身份能比我高多少?还瞎一只眼睛。即使不能说萧绎高攀了她,她也认为他是配不上自己的。
再说萧绎的父亲。 梁武帝灭了南齐,开始也注意励精图治、体察民生,但他有一个不能说是弱点但是放在他身上就是弱点的弱点,就是尊信佛教,相传现在和尚头上留戒疤,就渊源于梁武帝。
梁武帝三次出家,三次赎身,折腾下来把国库都花一穷二白。除了天天诵经念佛之外,更常往同泰寺讲经说法,夜以继日。
那时全国僧尼几乎占了全国人口的一半,梁武帝再也没有统一中国的志气了,终于酿成了侯景之乱。不久,建康就被攻破,梁武帝在幽禁中死去。
侯景之乱平定后,萧绎在江陵即帝位,成了梁元帝。徐昭佩也被封为贵妃。
至此,萧绎才算是真正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成为了一个主角。徐昭佩也跟着自己的夫君进入了权力的中心。
后宫,从来就是一个聚集了阴谋与凄凉的地方。尤其是像徐昭佩这样的女人,为了报复她之前的蔑视,梁元帝很少去她那里。
他已经不再是从前那个湘东王了,他已经十九五至尊的皇上,龙椅上那个人们见了要呼万岁的君王。他三宫六院,他不去她那里,自然有的是女人翘首期盼他去。
心高气傲的徐昭佩心里渐渐荒凉了,她明白这个君王,作了这么多年她的丈夫,到底还是不爱她,莫说宠而不爱,连宠也不宠,她只是挂着一个贵妃的牌子,被钉死在那高高的贵妃位上。她绝望了,又从绝望中滋生出一种叫做恨的东西,其实也不算恨,终其因为她爱的那个男人不爱她,所有的恨都是因为爱而生。
她开始疯狂地报复。每当知道皇帝要来,必定在化装时只化半边脸庞,以羞辱这独眼真龙,她的理由是一只眼睛只能看一半。
元帝一见,龙颜大怒,拂袖而去。还“妃性嗜酒,多洪醉,帝还房,必吐衣中。”
这只是一小部分,前面说,我不喜欢徐昭佩,就是因为后面的一些事情,如果只有前面一部分,我只是同情她,甚至还觉得这个女子好歹还是有些骨气的,你既这么长时间不来,不如彻底不来,何必再来,指望我满心欢喜受宠若惊地欢迎你么?但是后面的事情发生了。她先后与遥光寺的智通和尚、萧绎的随从暨季江、美男子贺徽等人私通。
年近不惑的徐妃找到一位眉目俊秀、举止风雅的美少年暨季江,初时还自遮遮掩掩,后来居然公开来往。有人曾开玩笑地问暨季江:"滋味如何?"暨季江毫无隐讳地回答:"柏直狗虽老犹能猎,萧溧阳马虽老犹骏,徐娘虽老犹尚多情。
"皇帝不干了,明目张胆地给我戴绿帽子?真当我好脾气?让天下人耻笑?萧绎借口另一个宠妃的死是徐妃下的毒手,逼她自杀,她只好投了井。
萧绎余恨未消,又把她的尸体捞起来送还她娘家,声言是"出妻"。《南史》记载:既而贞惠世子方诸母王氏宠爱,未几而终,元帝归咎于妃;及方等死,愈见疾。
太清三年,遂逼令自杀。妃知不免,乃透井死。
帝以尸还徐氏,谓之出妻。
晏(?-249年),字平叔,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
三国时期魏国玄学家,大臣,汉大将军何进之孙(《魏略》认为其有可能是何进弟何苗之孙)。其父早逝,曹操纳其母尹氏为妾,何晏被收养,为曹操所宠爱。
少以才秀知名,好老、庄言。娶魏金乡公主。
服饰拟于魏太子曹丕,故为曹丕所憎,称其为“假子”,文帝时未授官职。明帝以其浮华,亦抑之,仅授冗官。
相关典故 傅粉何郎 又作:傅粉郎、汤饼赐、何郎汤饼、粉郎 含义:形容美貌男子。 出处:晋·裴启《语林》 原文节选:何平叔(何晏)美资仪而色白,魏文帝疑其著粉。
夏月予热汤饼,既啖,大汗出,随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世说》做“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
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与热汤饼。
既啖,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 三国曹魏时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何晏,才华出众,容貌俊美,而且喜欢修饰打扮,面容细腻洁白,无与伦比。
因此魏明帝疑心他脸上搽了一层厚厚的白粉。一次,大热天之时,魏明帝着人把他找来,赏赐他热汤面吃。
不一会儿,他便大汗淋漓,只好用自己穿的衣服擦汗。可他擦完汗后,脸色显得更白了,明帝这才相信他没有搽粉,而是“天姿”白美。
后来因他娶了魏公主,被拜为驸马都尉。于是后人就把“傅粉何郎”作为一个典故,用来形容人面容白净漂亮,甚至也用来形容一些洁白的物品。
如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在《题丁家公主旧宅》一诗中,就有“何郎犹在无恩泽,不似当初傅粉时”的诗句。同是唐代诗人的宋(王景)在《梅花赋》中也有“俨如傅粉,是谓何郎”的语句。
七岁神童 何晏七岁,明慧若神,魏武奇爱之,以晏在宫内,因欲以为子。晏乃画地令方,自处 其中。
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魏武知之,即遣还外。
《世说新语》。
白居易未成名的时候去长安,当时有个文学老前辈名叫顾况,他对前来拜访的白居易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这是顺手拈来的白居易的名字(那个时候白居易不叫白居易 叫白易),幽他一默。其实也可以说当时的达官贵人小觑刚到长安的白居易吧,后来这个顾老先生看了白居易的诗句,就是那有名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后,不禁赞叹:“道得个语,居即易矣”。意思是,能够写出这样的诗来,你就不怕长安米贵,容易在这都市居住发展了。
这后来才有了:长安米贵 白居不易(长安米贵 居大不易)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2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