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讲,笨蛋都带有歧视的含义在里面,相对于用于智力不高或是智力有一些低的人身上。
琪露诺的形象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笨蛋的形象
有时叫别人做事,但此人没做好,生气了就会冒出“笨蛋”这词。
笨蛋和傻瓜是近义词,但它比傻瓜的程度深。
今天的“笨蛋”一词是个语感非常重的日常用语,一个人被别人骂作“笨蛋”,一定会勃然大怒。在某种程度上,“笨蛋”等同于白痴,都是指智商极其低下的人。
不过在古代,称呼一个人为“笨蛋”和智商却毫无关系,“笨”这个字甚至还是一种造纸的原材料。
《说文解字》说:“笨,竹里也。从竹,本声。”徐锴进
一步解释道:“笨,竹白也。”《广雅·释草》解释得更加详细:“竹其表曰笢,其里曰笨,谓中之白质者也。其白如纸,可手揭者,谓之竹孚俞。”综合以上注
释,可见“笨”是竹子的里层,是竹子杀去青皮后留下的部分,是一层白色的薄膜,像纸一样又薄又白,可作造纸的原材料。东汉蔡伦造纸,最早的原材料非常简陋,有树皮、破渔网、破布、麻头等,后来的人才使用“竹白”当作原材料。因为史书要在用“竹白”造的纸上书写,因此后人就把史书称为“竹白”,即“笨”。
“笨”的这一原始语义到了魏晋时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据《晋书·羊曼传》记载,有四位大臣通过评比,选出了当时的“四伯”:大鸿胪江泉把能吃的人定义为 “谷伯”,豫章太守史畴把“大肥”的人定义为“笨伯”,散骑郎张嶷把狡妄之徒定义为“猾伯”,羊聃则把狼戾之徒定义为“琐伯”。这是比附上古时期的“四凶”。其中“大肥”是指身体肥大,行动不灵巧,这类人被称作“笨伯”,可见此时的“笨”已经转义成了笨重的意思,但是仍然没有和智商低下联系在一起。
到了东晋时期,著名的道教领袖葛洪的
门人向他请教天下的恶人都有哪些种类,葛洪列举了“悖人”、“逆人”、“虐人”等数十种恶人的种类,其中说:“杖浅短而多谬,暗趋舍之臧否者,笨人也。”
在葛洪看来,笨人是指那种见识浅陋,谬误百出,又不懂得善恶得失的人。这种人当然是愚蠢的人。直到这时,“笨”才和智商挂起钩来。
清人李鉴堂所编《俗语考原》一书中说:“山东人谓粗鲁人曰体汉,体与笨同。”“体”在古代和身体的“体”字(繁体字)是两个字,意思是“劣”,又指粗笨。笨汉当然智力低下,可见民间俗语已经把“笨”的意思定型了,以至慢慢和“蛋”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今天的“笨蛋”一词。
国人常把傻瓜或说话不正经、办事不认真、处事随便、好出洋相的人叫做“二百五”。据考证,大致有以下几个可能的来源: 1、源于战国故事。战国时有一说客,名叫苏秦,身佩六国相印,一时很是威风,但也结下了很多仇人,后来终于在齐国被杀。齐王很恼怒,要为苏秦报仇,可一时拿不到凶手,于是,他想了一条计策,让人把苏泰的头从尸体上割下来,悬挂在城门上,旁边贴着一道榜文说:“苏秦是个内奸,杀了他黄金千两,望来领赏。”榜文一贴出,就有四个人声称是自己杀了苏秦。齐王说:“这可不许冒充呀!”四个人又都咬定说自己干的。齐王说:“一千两黄金,你们四个人各分得多少?”四个齐声回答:“一人二百五。”齐王拍案大怒道:“来人,把这四个‘二百五’推出去斩了!”“二百五”一词就这样流传下来。 2、源于唐朝故事。唐朝的长安“市长”京兆尹权势很大,出巡时有庞大的仪仗队伍。在最前开路的小吏官名叫“喝道伍佰”,他手拿一根长竿赶开路人。后来,喝道伍佰增为二人,但长安群众并没有以两个伍佰称他们,反而说他们是共称伍佰,于是每人就被称为二百五,又因为他们每人手中持一长竿,所以又称他们为二秆子。这说明了长安群众对作威作福的官吏的反感。流传至今,二百五与二秆子都成了莽撞、无礼、粗鲁之人的代名词。 3、源于民间传说。从前有一个秀才,为了考取功名废寝忘食、发奋苦读,可是终其一生都不曾中举,连儿子都没有生。到了晚年,老秀才终于心灰意冷淡泊名利了,反而喜得贵子,添得双丁。秀才回想一生成败,不由得感慨万千,于是给两个儿子起名:一个叫做成事,一个叫做败事。从此秀才在家闭门课子,日子过得其乐融融。一天,秀才吩咐妻子道:“我要去集市上逛逛,你在家督促二子写字,大儿子写三百,小儿子写二百。”秀才赶集回来之后询问二子在家用功如何,老妻回答道:“写是写了,不过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两个都是二百五!” 4、源于推牌九。牌九系一种赌具,其中有“二板”(四个点)和“么五”(六个点)两张牌,这两张牌配在一起就是十个点,在推牌九这一赌博活动中,被称为“毙十”。它在牌九里是最小的点,谁都比它大,它什么牌也“吃”不了,所以后来人们就用“二板五”(二板和么五的简称)这个词来戏称什么事也做不好,也管不了的人。时间久了,就把“二板五”叫成了“二百五”。在香港,习惯上又称为“二五仔”。 5、据某中学语文书记载,古代人用银子按两划分,一般五百两是个整数单位,用纸包好,当时包五百两是为“一封”,而二百五十两就是“半封”银子,因为跟“半疯”谐音,所以后来人们也把疯疯癫癫的人做“二百五”。 6、从前有一个傻瓜,家道中落。有一天他去卖传家至宝,宝物上写“卖尽二百五十八两”,结果他卖的时候有人和他讨价还价,硬是只给250,他想250就250,于是卖得金子250两,很多人笑话他少要了8两金子,笨蛋一个。从那以后人们就把做事糊涂的人称为二百五。 7、到了现代,据说有人学唱歌星伍佰的歌,怎么也学不象。别人说他顶多算半个五百 8、山东滕州方言“半熟(读作‘半浮’)”就是“二百五”的意思,这里把傻瓜或说话不正经、办事不认真、处事随便、好出洋相的人称为“半熟(读作‘半浮’)”。 9.据说相对于智商而言每个人都有一个愚蠢指数.一般人的愚蠢指数在两百左右,只要我们稍不留神就会升到二百五,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会犯些小错误.而象那些杀人犯的愚蠢指数就高的吓人,甚至在两万,二十万,二百万。。参考资料: /view/775.htm
采纳哦
在明朝的时候,蕲州李家垸一带有两个人学医,一个是李时珍,一个是李二癞子,按辈份李时珍是李二癞子的叔伯哥哥。
李时珍一心想学点真本事,吃饭睡觉也不离书,终于成了远近有名的医生。李二癞子家中富足,学医学得不好他也不在乎,学了几年医,弄得文不会开药方,武不会阉猪狗,到处嫖赌逍遥,无恶不作。
当地的百姓都愿意到李时珍那里求医,没有人找李二癞子看病。李二癞子混不下去,就凭着他的两片嘴皮子,在县老爷那里弄到了一个当衙役的差事。
李二癞子当了衙役以后,县老爷说东他不言西,县老爷走南他不跟北,县老爷口渴他端茶,县老爷洗脚他倒水;对待穷苦百姓,却眼睛瞪得比铜锣还大,看见哪家东西好,哪家女子美貌,想尽办法也要搞到手。县里百姓背地里都直骂他头上长疮,脚底流脓——坏透了。
这李二癞子样样如意,就是一宗事不称心:“当衙役总还是听老爷使唤,公事跑断腿,油水不沾嘴。要是没有李时珍,周围七乡八县的人有个三灾两病不找我李二癞子又找哪个?”越想越恨李时珍得要死。
说也凑巧,这县老爷有个毛病,从娘肚子里带来一条瘸腿。他以一县之尊请了好多高明的郎中为他诊治。
他立了个规矩:诊好了他这个腿,就赏给百两白银;要是看了他又丑又短又残的腿又诊不好,就要杀头。李二癞子一宝押定,认谁李时珍治不好县老爷的腿,就想借县老爷的手,将李时珍置于死地。
这一天,李二癞子点头哈腰地对县老爷说:“李时珍包医百病,远近有名。你老人家的那只腿,要是叫李时珍来,一定诊得好。”
县老爷一听,赶忙对李二癞子说:“嗯,那你快去把李时珍给我找来。”李二癞子拿起一根绳子,就跑去找李时珍。
再说李时珍,他治病诊一个好一个,天天上门看病的人都挤破了屋。这一天,李时珍刚刚在抢救一个寻短见的女子。
原来这女子生得美貌,李二癞子趁她丈夫到远出做生意去了,就闯到屋里去污辱了她。这女子又气又羞要上吊寻死,幸亏隔壁的人看见得早,连忙解下来抬到李时珍这里给救治。
李时珍气得连骂几声“畜牲!”。正在这时,李二癞子象疯狗一样跑来了,粗声大气地说:“李时珍,老爷叫我来拿你,快跟我走!”话没说完,绳子就套在李时珍身上了,拖着就往县衙跑。
到了县衙,县老爷问:“李时珍,本官这只腿你诊得好不?”李时珍说:“老爷,没有诊不好的病。只要看看你的腿,才晓得怎么诊。”
县老爷说:“我这腿不是好看的。一看就要诊,诊好了赏百两白银,要是看了又诊不好,就莫想活着出我县衙的门。”
李时珍说:“那好,诊你这个腿我包了。”县老爷把被脚往上一卷,李时珍一看就皱起了眉头:整个腿瘦得象根枯竹棍,短了一大截。
站在一边的李二癞子赶忙说:“老爷老爷,李时珍皱眉头,想必是诊不好你老人家的腿,快把他杀了!”县老爷朝李时珍一望,果真在皱眉头,便叫了一声:“来人!”李二癞子要的就是句话,走上前就要把李时珍拖出去杀头。李时珍不慌不忙地说:“老爷,你的腿我能诊好,只是要换上一个人的好腿。”
县老爷说:“我是一县的父母官,要哪个人的腿由你选,我马上把他传来。”“老爷,这个人只有跟你合得心,共得血,身子好,跑得快才行。
我看李二癞子挺合适,他一天到黑侍奉你,真心待你,是合得心、共得血;刚才他拉我来,他走我跑都跑不赢,脚还拖去了皮,可见他身子好,跑得快。”这李二癞子一听,吓得往地上一趴,“咚!咚!咚!”地把头磕得震天响,像死了老子、娘一样嚎哭着说:“老爷,我的腿砍不得呀!砍了我的腿,就不能跟你当差、跑路了呀,也不能跟你倒洗脚水呀……”李时珍冷笑了一下,说:“老爷,李二癞子的腿不砍,你的腿就诊不好了。
砍不砍,老爷快点打定主意吧。”这时,县老爷再也顾不得李二癞子了,喊了一声:“来人,把李二癞子的腿砍下来!”李时珍把李二癞子的腿接到县老爷的腿上,不到三天,县老爷的两只腿就能下床走路了。
县老爷一高兴,就叫人封了百两银子送李时珍回去。李二癞子一听,一只腿跳到跟前,“扑通”一声跪在县老爷的面前哭:“老爷,念我待奉了你几年,你还是留留李大哥跟我也接上一条腿吧。”
转身又向李时珍求情:“李大哥,你不看僧面看佛面,我俩是同学,你还是我的叔伯哥哥,也跟我接上一条腿吧。”说也凑巧,县老爷的那只大黄狗刚好从衙门跟前走过,有细黄牛那样高,长得又壮。
李时珍一看,就叫人把这条狗的后腿砍下来,接在李二癞子的腿上。李二癞子换上了一只狗腿,过了三天也能下床了。
李二癞子一跳,蹦得老高;一跑,比狗还快。从此以后,老百姓就叫他“狗腿子”。
李二癞子的腿也好了,李时珍正要回去,县老爷一把拉住他说:“李时珍,我家的那只狗,这几天光用三只脚一蹦一跳的,对着我的大堂‘汪汪’地叫,你也跟它接上一条腿吧。”李时珍一想,满口答应,就用糯米和黄泥巴跟狗接上了一条腿。
这狗也晓得是用黄泥巴捏的,撒尿时,怕尿淋坏了泥巴腿,总要把腿翘起来。
手勤手活,脑勤脑活;手勤手巧,脑勤脑灵。
木登高山,不知天高;不临深谷,不知地厚。 不上高山,哪知平地;不吃稗子,哪知粗细。
用口尝菜,才知咸淡;用脚试鞋,才知大小。 见不尽者,天下之事;读不尽者,天下之书;参不尽者,天下之理。
亲眼看一看,亲耳听一听。经一番实践,长一番经验。
多少计划,不如一次实施;多少空想,不如一次行动。 糊涂的人,不知聪明的可贵;健康的人,不知患病的痛苦。
一自一次卒话,不如一次实干;一百次向往,不如一次攀登。 实践铁面无私,既不对个人偏袒,也不向权威屈服。
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归根结底还是不能凭空创造。
二百五的来历
唐朝的长安“市长”京兆尹权势很大,出巡时有庞大的仪仗队伍。在最前开路的小吏原为一员,官名叫喝道伍佰,他手里拿着一根长竿赶开路人。后来,喝道伍佰增为二员,但长安群众并没有以两个伍佰称他们,反而说他们是共称伍佰,于是每人就被称为二百五,又因为他们每人手中持一长竿,所以又称他们为二秆子。今天,二百五与二秆子都是莽撞、无礼、粗鲁之人的代名词,
说明了唐长安群众对作威作福的官吏的反感。
二百五的来历
二百五的来历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把傻瓜或说话不正经、办事不认真、处事随便、好出洋相的人叫做“二百五”。
一说来源于战国故事。苏秦是战国时的一个说客,他身佩六国相印,一时很是威风,但也结下了很多仇人。后来,他终于在齐国被人杀了,齐王很恼怒,要为苏秦报仇。可一时拿不到凶手,于是,他想了一条计策,让人把苏泰的头从尸体上割下来,悬挂在城门上,旁边贴着一道榜文说:“苏秦是个内*,杀了他黄金千两,望来领赏。”榜文一贴出,就有四个人声称是自己杀了苏秦。齐王说:“这可不许冒充呀!”四个人又都咬定说自己干的。齐王说:“一千两黄金,你们四个人各分得多少?”四个齐声回答:“一人二百五。”齐王拍案大怒道:“来人,把这四个‘二百五’推出去斩了!”“二百五”一词就这样流传下来。
还有另一种说法,与推牌九有点关系。
原来,牌九(旧时一种赌具)中有“二板”(四个点)和“么五”(六个点)两张牌,这两张牌配在一起就是十个点,在推牌九这一赌博活动中,被称为“毙十”。它在牌九里是最小的点,谁都比它大,它什么牌也“吃”不了,所以人们就用“二板五”(二板和么五的简称)这个词来戏称什么事也做不好也管不了的人。时间久了,就把“二板五”叫成了“二百五”。在香港,习惯上又称为“二五仔”。
二百伍
苏北地方推牌九,称四点的长二叫二板。某庄家在天门、横门皆摊牌之后,先摊一张,是长二,他高叫"二板",第二张牌如是五点就统吃,他一面叫喊"五",一面亮牌,结果是一张"么五",合起来是个撇拾,统配。周围人取笑他,叫他"二板五",常熟音误,以为是"二百五"。有人把行事傻里傻气、莽莽撞撞的人,称为二百五。旧时一千钱为一吊,五百为半吊,再打对折为二百伍。常熟方言对人际关系弄不清,憨兮兮的叫打折头,或叫勿实足。而半吊子则因"吊"与"刁"音近而指有点刁兮兮的人,真是越缠越远了。
北方人所谓"二百五",上海人所谓"十三点",在无锡则意似"开盖""开盖货",或称为"着三不着两"(参见杨绛《将饮茶》)。
表示反应迟钝,头脑不灵光的“笨”字怎么会是上面一个“竹”下面一个“本”呢?在好奇心驱使下上百度一搜,发现“笨”字的原来是这么来的: 据说“笨”字的发明者是大名鼎鼎的蔡伦——造纸术的发明者。
当蔡伦手捧着制造出来的第一张纸,他流出了喜悦的眼泪。泪水一滴滴地落到了满含着他心血的“世界第一张纸”上。
他拭去了眼泪,转过身来对那些曾经阻挠过他的士大夫们,怒目而视。蔡伦看着他们还再笨拙地用线穿竹简,放声大笑:“哈哈!你们这些‘猪头三’,还在用竹子做本,不觉得很蠢很傻,对了!很笨吗?”(这段复制粘贴的^^) 不论故事真实与否,当纸张造出来之后还在用竹子做本确实有点“笨”。
所以以上“笨”字的由来还是相当有理的。不过本人向来是大胆怀疑,小心求证。
对于以上轻易就能搜到的结果本人并没有马上接受,于是用“竹子”做“本”四个字又搜了下,发现原来现在还有人在用“竹子做本”,不过这里的“本”是笔记本电脑。 真没想到啊,为了环保,笔记本电脑都用竹子做了。
同样是为了环保,到处提倡无纸化办公。真有意思,我们的祖先在2000年前发明了纸张,结束了“用竹子做本”的历史,2000年后我们却又用上了竹子,做笔记本电脑(也算是一种记录工具),而且开始不屑于用纸来记录了。
怪圈现象真是无处不在。
手不释卷 ( shǒu bù shì juàn ) 解 释 释:放开;卷:书本。
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出 处《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用 法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褒义 示 例 鲁迅《而已集·读书杂谈》:“凡嗜好的读书,能够~的原因也就是这样。”
闵象南老好观书,年七十余,每夜漏下二三十筹,~。(清·王晫《今世说·德行》) 近义词 学而不厌、爱不释手 反义词 不学无术 灯 谜 卷 光武(刘秀》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释义 “卷”指书。手中的书不肯放下来,比喻抓紧时间勤学,或看 书入了迷。
故事 三国时代,东吴有一员大将名叫吕蒙字子明。年青时,家 境贫困,无法读书。
从军后,虽作战骁勇,常立战功,却苦于缺少文 化,不能把战例经验总结写下来。 有一天,吴主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掌管军事大权,应当多读些史书,兵书,才能担当重任。”
吕蒙一听主公要他学习,便为难地推托说:”军队里的事情又多 又复杂,都要我亲自过问,恐怕挤不出时间来读书啊!” 孙权说:“你的事情总没有我多吧?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学问, 而只是要你翻阅一些古书,从中得到一些启发罢了。” 吕蒙问:“可我不知道应该去读哪些书?” 孙权听了,微笑着说:“你可以先读些《孙子》、《六韬》等兵法书, 再读些《左传)、《史记》等一些历史书,这些书对于以后带兵打仗很有好处。”
停了停,孙权又说:“时间嘛,要自己去挤出来。从前汉光武帝在 行军作战的紧张关头,手里还总是拿着一本书不肯放下来呢!为什么你就没有时间呢?” 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回去便开始读书学习,并坚持不懈。
最后做了吴国的主将,有勇有谋,屡建奇功。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7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