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作文
  • 散文
  • 故事
  • 古诗
  • 短文
  • 语录
  • 写作
  • 诗歌
  • 百科
  • 知识
  • 首页
  • 作文
  • 散文
  • 故事
  • 古诗
  • 短文
  • 语录
  • 写作
  • 诗歌
  • 百科
  • 知识
首页 » 故事 » 经典故事 » 张说典故(张说的轶事典故)

张说典故(张说的轶事典故)

分类:经典故事 日期:2022-09-21 06:35 浏览:7 次

1.张说的轶事典故

武则天晚年,张昌宗构陷魏元忠与高戬谋反,并许给张说高官厚禄,让他作证。

武则天询问张说,张说还未答话,魏元忠道:“你想和张昌宗一起陷害我吗?”张说怒道:“你身为宰相,怎会说出这种陋巷小人的言语!”这时,张昌宗在一旁急忙催促张说,让他赶快作证。张说道:“陛下看到了,张昌宗在陛下面前,还这么逼迫我,何况在外面呢!我没有听说过魏元忠要造反,是张昌宗逼我做伪证。”张易之急忙大声道:“张说与魏元忠是共同谋反!”武则天追问详情,张易之回答道:“张说曾经说魏元忠是当今的伊尹和周公。伊尹流放太甲,周公作了周朝的摄政,这不是想谋反又是什么?”

张说辩解道:“张易之兄弟是孤陋寡闻的小人,只是听说过有关伊尹、周公的只言片语,又哪里懂得伊尹、周公的德行!当时魏元忠刚刚担任宰相,我以郎官的身份前往祝贺,他对客人说:‘无功受宠,不胜惭愧,不胜惶恐。’我确实是对他说过:‘您承担伊尹、周公的职责,拿三品的俸禄,有什么可惭愧的呢!’那伊尹和周公都是大忠臣,自古到今一直受到人们的仰慕。陛下任用宰相,不让他们效法伊尹和周公,那要让他们效法谁呢?我难道不知道依附张昌宗就能立刻获取宰相高位、靠近魏元忠就会马上被满门抄斩的道理呢?只是我害怕日后魏元忠的冤魂向我索命,因而不敢诬陷他罢了。”武则天却道:“张说是个反覆无常的小人,应当与魏元忠一同下狱治罪。”

后来,武则天又一次召见张说追问此事,张说的回答仍然与上次一样。最终,魏元忠被贬为高要尉,高戬、张说都被流放岭南。 张说和徐坚同在集贤院当学士十多年,爱好一致,感情相投。当时和他们共事的学士们,已经衰落的很多,独有他二人还留在集贤院。有一次,张说把当年的学士名字一一写出来,和徐坚一起观看。

徐坚问道:“他们当年都是各有专长,各领风骚啊,请问文章方面,谁先谁后?”张说道:“李峤、崔融、薛稷、宋之问的文章,都是良金美玉,无可挑剔。富嘉谟的文章,严峻峭拔,雄奇豪放,别具一格,但他这种言论,若是用在议论朝政的地方,必然引起大乱子。阎朝隐的文章,浓妆艳抹,词藻华丽,轻歌曼舞,读后令读者愉悦,虽然有些风流儒雅,但是有点过于幽默诙谐。”

徐坚又问:“现在的后起之秀,谁的文章好?”张说说:“韩休的文章,有如美酒佳肴,词语典雅,但缺少韵味。许景先的文章,虽然肌肤丰满,华丽可爱,但缺少风骨。张九龄的文章,有如淡妆素裹,应时实用,但缺少润饰。王翰的文章,像华美的玉器,灿烂珍贵,但多有瑕疵。若能去其所短,扬其所长,也是一时之秀啊!” 相传姚崇临死前,嘱咐自己的儿子道:“张说对我怨恨很深,将来可能会毁我名声,报复你们。我死之后,他出于礼节,必来吊丧。你们可将我收藏的珍宝器皿全部陈列出来,他最喜爱这类东西。如果他看都不看这些东西,那你们可能会有灭顶之灾;如果他看了这些东西,你们就将他喜欢的送给他,并请他为我撰写碑文。得到他所撰碑文后,你们马上誊写,呈报皇上,并准备好石碑,立即雕刻。他考虑事情通常比我迟钝,几天之后一定会后悔。倘若他要以修改为托词收回碑文,你们就说已报请皇上批准,并将雕刻好了的碑拿给他看。”

姚崇死后,张说果然前来吊丧,见到所陈列的珍宝器皿,看了又看。姚崇的儿子遵照他生前的吩咐,将张说喜欢的珍宝器皿全送给了他,并顺利得到了张说撰写的碑文。碑文叙述姚崇的生平,褒扬姚崇的政绩,据说是当时最好的墓志。

几天后,张说果然派人来取碑文稿本,说文辞不够周密,需要修改。姚崇的儿子领来人去看已刻好的碑文,告诉他碑文已通过了皇帝审阅。张说为此懊恼万分:“死去的姚崇还能算计活着的张说,直到今天我才知道自己的才能不如他!”

2.姚崇的轶事典故

唐玄宗继位后,对辅助他发动政变的功臣多有贬斥,这和姚崇也有很大的关系。

姚崇担任同州刺史时,张说曾因旧怨,唆使赵彦昭弹劾他。姚崇拜相后,张说非常惶恐,到岐王府中暗通款曲。一日,姚崇在退朝后故意落在后面,并在唐玄宗询问时称有足疾。玄宗问道:“是不是很痛。”姚崇答道:“我心里担忧,痛楚不在脚上!岐王是陛下爱弟,张说是朝中辅臣,他秘密出入岐王家中,恐怕岐王要为张说所误,所以我很担忧。”唐玄宗因此将张说贬到相州。

魏知古早年曾得到姚崇的引荐,后与姚崇并列相位,对他略有轻慢。姚崇便排挤魏知古,让他担任吏部尚书,到洛阳主持选官。魏知古非常不满。姚崇之子趁机请托于魏知古,被魏知古告知玄宗。玄宗假意问姚崇道:“你儿子才能如何?现在何处?”姚崇揣知玄宗的心意,便答道:“臣有两个儿子在洛阳任职,欲望很多但不谨慎。臣早年曾有恩于魏知古,他们一定是借此请托于魏知古。”唐玄宗认为姚崇公正无私,而魏知古却有负于姚崇,欲罢免他的官职。姚崇道:“臣的儿子行为失检,扰乱法纪,陛下却罢免魏知古,天下人一定会以为陛下偏私于臣。”唐玄宗虽然作罢,最终还是将魏知古罢为工部尚书。

刘幽求、钟绍京也都因为姚崇的弹劾而遭到贬黜。 张说曾与姚崇一同担任宰相,但常发生矛盾,对他怨恨很深。姚崇临死时,嘱咐儿子道:“我死之后,张说出于礼节,一定会来吊唁。你们可将我收藏的珍宝器皿全部陈列出来,他最喜爱这类东西。如果他看都不看,那你们就会有危险了;如果他看了,你们就将他喜欢的送给他,并请他为我撰写神道碑。你们得到碑文后,马上誊写,呈报皇帝后立即雕刻。张说一定会后悔,必会索回碑文,你们就告诉他已经呈报皇帝。”姚崇死后,张说果然跟他料想的一样,为他写了碑文,给他很高的评价,但随即后悔,派人索回,说是需要修改。姚崇之子告诉来人,碑文已通过皇帝审阅。张说知道后,懊悔的道:“死去的姚崇还能算计活着的张说,直到今天我才知道自己的才能不如他!”

3.新唐书张说传

张说前后三次为相,掌文学之任凡三十年,为开元前期一代文宗,品评文苑,奖掖后进,深孚众望。

他为文俊丽,用思精密,朝廷大手笔,多特承帝旨撰述,尤长于碑文墓志。与许国公苏□齐名,号称"燕许"。

皇甫□《谕业》论唐文首列二家,谓"燕公之文,如□木□枝,缔构大厦,上栋下宇,孕育气象,可以变阴阳,阅寒暑,坐天子而朝群后。"其文骈、散兼擅,《旧唐书·张说传》载其《谏武后幸三阳宫不时还都疏》等疏表 3篇,皆政论名作。

其他题材佳篇,如《起义堂颂》、《西岳太华山碑铭》、《贞节君碑》、《姚文贞公神道碑》、《齐黄门侍郎卢思道碑》,或渊懿朴茂,或□放出奇。沈曾植《菌阁琐谈》认为"燕许宗经典重",已开中唐古文作家梁肃、独孤及和韩愈、柳宗元古文运动的先声。

张说又能诗,具盛唐风貌。官岳州后,诗益凄婉,人谓得江山之助。

古体如《邺都引》,沈德潜以为"声调渐响,去王、杨、卢、骆体远矣"(《唐诗别裁集》);近体如《幽州新岁作》,方东树以为"情词流转极圆美","亲切不肤"(《昭昧詹言》)。一云张说又能为小说,相传《虬髯客传》为其所作(《说郛》、《虞初志》等题张作),但无确证。

4.张说的人物生平

张说的祖先原是范阳(今河北涿州)人,世代居于河东(今山西永济),后迁至河南洛阳。

689年(永昌元年),武则天在洛阳南门亲自举行制科考试,命吏部尚书李景谌考核策论,张说的应对排名第一。武则天认为近古以来没有甲科,将张说定为乙等,授任太子校书,后任左补阙。

699年(圣历二年),武则天命张说等学士四十七人编修《三教珠英》,并由麟台监张昌宗总领此事。但是,张昌宗不学无术,只是高谈阔论,赋诗聚会,张说与徐坚出力最多。

700年(久视元年),武则天在三阳宫避暑,到了秋天还不回京。张说上疏进谏,并提出四条不能留下的理由,但是武则天没有理会。

702年(长安二年),《三教珠英》修成,张说改任右史、内供奉,兼知考功贡举事,后被提拔为凤阁舍人。 703年(长安三年),张易之与张昌宗诬陷宰相魏元忠谋反,并让张说作证。

张说在武则天面前,不但没作伪证,反而揭露张易之逼他诬陷魏元忠的真相。魏元忠因此得以免死,而张说却因忤旨被流放钦州(在今广西)。

705年(神龙元年),唐中宗复位,张说被征拜为兵部员外郎,后任工部侍郎。不久,张说因母亲去世,离职守孝,但丧期未满,中宗便欲起复他为黄门侍郎。

当时,礼教衰薄,很多人都以能在丧期中被起复为荣耀,而张说却能坚守礼制,数次上表推辞,言语恳切,颇受有识之士的称赞。服丧期满后,张说复任工部侍郎,不久改为兵部侍郎,加弘文馆学士。

710年(景云元年),唐睿宗继位,张说改任中书侍郎,兼雍州长史。同年秋,唐中宗之子谯王李重福谋夺皇位失败,其党羽数百人被捕获。

东都留守审讯数月,迟迟不能定案,睿宗便派张说前去审理。张说只一个晚上便查清此案,将主谋张灵均、郑愔等人捕获,弄清全部罪状,其余误捕下狱的一律宣布无罪释放。

睿宗慰劳道:“知道你审理这个案子,不冤枉良善,不遗漏罪人。如果你不是忠正之人,怎能做到!”并命他与国子司业褚无量一同担任皇太子李隆基的侍读。

711年(景云二年),张说进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宰相,并监修国史。当时,太平公主交结朝臣,干预朝政,图谋废掉太子。

睿宗对侍臣道:“有术士上言,五天之内将会有急兵入宫,你们为我做好防备。”左右面面相觑,不知如何回答。

张说则直言不讳道:“这是有小人想离间东宫,陛下如果让太子监国,定下君臣名份,小人自然胆怯,流言便会平息。”睿宗大喜,当日便命李隆基监国。

712年(先天元年),李隆基继位,是为唐玄宗。不久,太平公主引荐萧至忠、崔湜为宰相。

张说因不肯阿附太平公主,被罢去相位,贬为尚书左丞、东都留守。张说知道太平公主等人心怀阴谋,于是派使者献给玄宗一把佩刀,暗示他要果断行事,以铲除太平公主。

713年(开元元年),唐玄宗诛杀太平公主。张说被征拜为中书令,封燕国公。

不久,唐玄宗更改官职名称,张说被改封紫微令。 张说与同州刺史姚崇关系不和睦。

玄宗打算任命姚崇为相,张说便指使御史大夫赵彦昭弹劾姚崇。玄宗不予理睬,张说又让殿中监姜皎提议,任命姚崇为河东总管,以阻止姚崇入朝拜相。

玄宗明知是张说的计谋,仍任命姚崇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姚崇任相后,张说非常害怕,私自到岐王李范府中申述诚意,结果被姚崇告发。

张说被贬为相州刺史,充任河北道按察使。不久,张说又被他事牵连,再贬为岳州刺史。

716年(开元四年),苏颋担任宰相。张说与苏颋之父苏瑰是故交,便撰写一篇《五君咏》,在苏瑰忌日时献给苏颋,其中一则是记载苏瑰的故事。

苏颋非常感动,向玄宗进言,改任张说为荆州长史。不久,张说改任右羽林将军,兼检校幽州都督。

719年(开元七年),张说任检校并州大都督长史兼天兵军大使,代理御史大夫,同时在军中修撰国史。 720年(开元八年),朔方大使王晙诛杀突厥降户阿布思等千余人,引起并州的同罗、拔曳固等部族的恐惧。

为了平息事端,张说只率二十人,持节安抚各部,晚上还住在他们帐中。副使李宪得知后派人传信,劝他不要涉险,张说却丝毫不惧。

诸部落深受感动,得以安心。 721年(开元九年),突厥降将康待宾反叛,自称叶护,攻陷兰池六州。

唐玄宗命王晙率兵讨伐,又命张说参与军机。当时,康待宾暗中勾结党项,攻破银城、连谷,还占据粮仓。

张说率一万人出合河关(今山西兴县)袭击,大破康待宾,并乘胜追击。当逃到骆驼堰时,党项反戈,叛军溃散。

张说招抚党项流散人员,使他们各安其业。副使史献认为党项反复无常,建议把他们全部诛杀。

张说道:“如果把他们全杀了,是违背了天道。”于是奏请设置麟州,安顿党项。

同年,张说被召拜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722年(开元十年),张说担任朔方节度大使,并巡视边防五城。

当时,康待宾余党康愿子举兵造反,自立为可汗,并劫掠牧马,西渡黄河出塞。张说率兵追讨,在木盘山擒获康愿子,俘虏三千人,又将居住在河曲六州的降户五万余人强行迁往中原的许、汝、唐、邓、仙、豫等州。

起初,唐朝边境有镇兵六十多万,张说以“时无强寇,不假师众”为由,奏请裁军二十万,让他们回乡种地。唐玄宗对此犹豫不决,张。

5.张九龄的轶事典故

唐代名相张九龄,自幼天资聪慧,才智过人,五六岁便能吟诗作对,一时人称神童。

七岁那年春天,张九龄随家人游宝林寺。宝林寺是名刹,香火鼎盛,风景秀丽,游客如云。

张九龄被迷住了,看得津津有味。忽报韶州府太守率州衙官员进香朝拜。

殿前香客赶忙回避。张九龄把进寺前折的桃花藏于袖中,若无其事地看着太守随从摆弄供品,没有一点害怕的样子。

太守见九龄活泼天真十分可爱,想试试他的才气如何。便问:“你莫非想吃供果?我出个对子,若对上,就给你供果吃。”

张九龄信口道:“好呀。”太守早已看见九龄袖藏桃花,就出了个上联“白面书生袖里暗藏春色”。

张九龄接口应道:“黄堂太守胸中明察秋毫。”太守思忖,这小孩真是个神童,再考考他。

又出一对“一位童子,攀龙攀凤攀丹桂”,张九龄猛一抬头,正对面前三尊大佛像,触景生情,便应“三尊大佛,坐狮坐象坐莲花。”太守与随从无不惊叹:此子日后定非等闲之辈。

张九龄拿着太守赏给的供果去后面玩,被一和尚看见,以为他偷吃供果。张九龄说是太守赏赐的,和尚不信:“凭什么说太守给你的?”张九龄诉说原委。

和尚好生奇怪,便让张九龄说太守出的对子。张九龄念出太守上联,和尚又问“那你又是怎应对的。”

张九龄灵机一动,便说我对的下联是:“满寺和尚,偷猪偷狗偷青菜。”和尚一听下联,心头一惊,便拔脚要追太守去说个明白。

张九龄棋下得好,唐明皇便常找他下棋。唐明皇不是九龄对手,却总是不服输,天天都要张九龄陪他下棋,一心要与张九龄比个高低。

九龄见唐明皇迷恋下棋不理国事,心里焦急。 一日对弈,厮杀正酣时,张九龄忍不住地对唐明皇说:“陛下,天天下棋不好。”

“不要紧,”唐明皇一面回答,一面提了“车”来捉张九龄的“马”。“陛下,老这样下棋,朝廷大事你怎顾得了啊?”张九龄又说。

“不要紧,”唐明皇把对方的“马”吃掉了。“现在内则官吏贪污腐化,外则异族侵境,如不富国强兵,国有难,百姓就难安居。”

“不要紧,朝廷有文武百官料理,你快下棋吧。”唐明皇仍摆弄棋子。

张九龄便不再说话,他一边下棋,一边想法让唐明皇把“车”腾了出来。唐明皇以为得势,拿起“车”横冲直撞,连扫几子后,又在中宫线上叫“将军”。

张九龄没有起“仕”保“帅”,只上一步卒。唐明皇见走法奇怪便提醒九龄。

“不要紧。”张九龄若无其事。

“你不顾将军,吃帅你就输了,还说不要紧。”九龄此时大笑说:“陛下,下棋好比管理国家大事,如帅一动不动,与各子不齐心,各子也不保护他,这局棋当然输啰。

下棋是娱乐,国事才要紧”一席话说得唐明皇面红耳热。 初唐以来,文学变革的主要力量来自一群社会地位不高的文人。

但不可否认,他们的成功同某些具有远见的权势人物的支持有一定关系。如高宗的股肱重臣薛元超,曾举荐杨炯为崇文馆学士。

杨以“薛令公朝右文宗,托末契而推一变”(《王勃集序》)之语,称颂薛氏对他们的文学事业所起的作用,四杰因此能在一时间造成很大势头。四杰、陈子昂之后,到了中宗神龙、景龙年间,应制之风大盛,诗坛有故态复萌的趋势。

在开元前期,身兼执宰大臣和作家双重身份的张说、张九龄对扭转这一趋势起了重要作用。他们的诗,虽因地位关系不免常常作出努力报效君主的表述,但内中同时也包涵了积极求取自我人生价值的热情,因而能脱出徒为虚饰的宫廷文学陈习,具有感人的生气。

他们作出的表率和对众多优秀诗人的奖拔,使得唐诗的变革和发展得到有力的延续和推进。 张九龄七岁知属文,有文名,张说称他“后出词人之冠”。

有诗《感遇》12首,名列《唐诗三百首》第一首,和陈子昂的《感遇》38首相提并论,其中“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一联,更是他高洁情操的写照。另外,张九龄的五言律诗情致深婉,如:《望月怀远》一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唱绝千古。

可以说,他是张说之后又一个既有权位又受人钦慕的文坛宗匠。 张九龄的诗文创作在精神上和张说有一脉相承之处。

他高度评价张说以王霸之气充实诗文,在他的诗里,也不时可以读到“中览霸王说,上徼明主恩”(《酬王履震游园林见贻》),“弱岁读群史,抗迹追古人。被褐有怀玉,佩印从负薪”(《叙怀二首》之一)之类的句子。

但是,和张说的诗歌重在讴歌功业抱负不同,张九龄的诗歌更多地表现在穷达进退中保持高洁操守的人格理想。在遭李林甫排挤罢相后,这种态度尤其鲜明。

他一方面希望切入社会政治,追求经国之大业和不朽之盛举,另一方面又力图持超越态度,把“仕”和“隐”这一对矛盾和谐地统一起来,不愿为追求功业而屈己媚世。这种进退裕如的生活追求,在当时是很有代表性的,其中包涵以主动姿态设计自我人生道路的欲望。

而功名事业和自由人生,也正是盛唐诗的两条主要轨迹。 在艺术表现上,张九龄的诗歌不像张说那样直抒胸臆,而是以兴寄为主,显得委婉蕴藉。

例如他的《感遇》十二首,均以芳草美人的意象,托物言志,抒写自己所信守的高尚品格。这些诗篇受楚辞的影响较多,但情辞委婉,在古典传统上,可以说是兼有“风”、“骚”的情韵。

张九龄夙好山水清。

6.“老泰山”是一个什么样的典故

公元724年,唐玄宗意欲在山东的泰山设坛举办封 禅祭天大典,于是下旨封大臣张说为封禅使,提前去 往泰山铺路建庙。

张说接旨后赶至泰安,令其女婿郑 镒督办此事,郑镒借此机会中饱私囊,私自将待建庙宇 “碧霞祠”的面积缩减,还将铁墙改成砖墙,金瓦改成 铜瓦,这样剩下的钱财便统统收进了郑镒的腰包。 公元725年,唐玄宗在众文武大臣的随扈下来到 泰山举行封禅祭天大典。

他看见碧霞祠时,发现该祠 修建得十分不像样,很是恼怒。唐玄宗指着站在自己 身旁的郑镒,问群臣道:“众位爱卿,你们有谁知道 他官升至五品是凭借着什么吗? ”由于惧怕张说的权势,文武大臣们互相看看都没敢说话。

这时,伶人黄幡绰突然灵光一闪,当即盯着张说,用手指着脚下泰山,一语双关地说:“奴才觉得郑大人之所以能官运亨通,凭借的是‘泰山’之力。”唐玄宗和众大臣全都明白黄幡绰话中之意,他这话明着是说“泰山”,可暗地里是指张说。

后来这个故事流传开来,“泰山”就演变成了“岳父”的别称、尊称,并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7.张九龄的小故事

张九龄从小聪敏善文。

武曌长安二年(702年)擢进士,最初担任调校书郎,于713年应“道侔伊吕科”举,中高第。为宰相张说举荐,数年中官累迁。

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年)迁中书令。张九龄为相正直贤明,不避利害,敢于谏言,曾劾安禄山野心,提醒玄宗注意。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秋八月,玄宗生日,群臣皆献珍罕,独张九龄上事鉴十章以伸讽谏,号“千秋金鉴录”,帝甚嘉美。(后世张姓族人更以“金鉴堂”为堂号)。

奖励后进,曾提拔王维为右拾遗,卢象为左补阙。由于李林甫等人的排挤,改任尚书右丞相,开元二十五年(737年)被贬为荆州长史,召孟浩然于幕府。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在家乡曲江病逝,享年62岁。

8.士可杀不可辱的典故

唐开元年间,“前广州都督裴伷先下狱,上与宰相议其罪。张嘉贞请杖之。张说曰:‘臣闻“刑不上大夫”,为其近于君,且所以养廉耻也。故士可杀不可辱。臣向巡北边,闻杖姜皎于朝堂。皎官登三品,亦有微功,有罪应死即死,应流即流,奈何轻加笞辱,以皂隶待之?!姜皎事往,不可复追。伷先据状当流,岂可复蹈前失!’上深然之。”(引自《资治通鉴》)

这里说的是,广州都督裴伷先获罪下狱,皇帝唐玄宗与宰相们商议如何定罪处罚。宰相之一张嘉贞提议“请杖之”,就是建议打板子。另一名宰相张说却坚决不同意,理由是“刑不上大夫”,“士可杀而不可辱”。张说还翻出一件陈年旧账,说之前有另一名三品官姜皎,因罪而在朝堂之上被当众打板子。张说认为,姜皎有罪,该死就判其死,该流就判其流放,怎能“轻加笞辱,以皂隶待之!” 如今姜皎事已成过去,往事不可复追,但今日对裴伷先则坚决不可再加折辱。玄宗皇帝对张说之言深以为然。

另有北宋神宗时期一则故事。因陕西用兵失利,神宗发出发出圣谕,命斩杀一漕官。第二天,神宗皇帝问宰相蔡确是否已执行。蔡确回答:“方欲奏知。”随即说出一番道理:“祖宗以来,未尝杀士人。臣等不欲自陛下始。”神宗帝沉吟久之,曰:“可与刺面配远恶处。”这时候门下侍郎章淳插话了,他说:“如此,即不若杀之。”神宗帝惊问其故,回答说:“士可杀不可辱。”神宗帝气急败坏,说道:“快意事更做不得一件!” 章淳却还要顶嘴:“如此快意,不做得也好。”

张说典故

相关推荐:
  • 社宇典故(望帝啼鹃的典故出处)
  • 爱别离典故(爱别离是什么意思)
  • 阳江话典故(阳江方言起源于什么地方)
  • 大舅(你大舅你二舅都是你舅,是什么典故)
  • 巫阳典故(从典故方面赏析杨亿的《无题》:巫阳归梦隔千峰,辟恶香销翠被空)
上一篇:福州创业创新基地 下一篇:电梯安全维护知识方案总结(电梯维保员工个人总结怎么写)

学习鸟网站是免费的综合学习网站,提供各行各业学习资料、学习资讯供大家学习参考,如学习资料/生活百科/各行业论文/中小学作文/实用范文实用文档等等!

故事分类

灵异 爱情
经典 哲理
感人 励志

元伯典故(典故:羊角哀左伯桃之事是什么事)
绕梁三日典故(绕梁三日出自那个典故?)
斜阳草树典故(“斜阳草树”是什么意思?)
做一个有趣的人比什么都重要
关于古代典故(古代典故有哪些)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82秒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