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八年(1385)二月,徐达病逝于北平,享年54岁,长期的戎马生涯,奔波劳累,使徐达的身体逐渐支撑不住,终于积劳成疾,一病不起。
洪武十七年(1384)闰十月,徐达在北平病重,朱元璋遣使召还应天,翌年二月二十日病逝于应天府邸。时年五十四岁,追封中山王,谥武宁,赐葬钟山,配享太庙,名列功臣第一。
朱元璋为徐达辍朝以表哀悼,并亲临灵堂祭奠,伤心欲绝,朱元璋下诏追封徐达为中山王,谥号"武宁"。赠其三代皆封王爵,赐葬于钟山之北,徐达的碑文也是由朱元璋亲自写的,称赞其为"开国功臣第一"。
明朝的开国功臣真的就这样死了吗?这中间是否有着什么样的隐情呢?明朝开国功臣徐达徐达在北平身患背疽,这是一种恶疮,很难治好,朱元璋派徐达的长子徐辉祖带着书信前往北平看望,不久又召徐达回南京疗养。相传朱元璋当年怕他威胁朝廷,赐他一大碗烧鹅吃,徐达因为对烧鹅敏感,所以平日不吃烧鹅,又因背疽最忌吃蒸鹅。
但皇帝所赐,君命难违,徐达最后涕泪交流之下,当着内侍的面把朱元璋所赐的烧鹅全数吃完,之后全身溃烂而死。吃烧鹅不一定死,但皇帝赐烧鹅就是赐死,所以还有人说他吃完鹅没有死,于是服毒自尽了。
但也有的史书上作了考证,认为"赐食蒸鹅"是野史中歪曲事实真相有意贬斥明太祖。首先说那个说那个蒸熟了鹅纯粹野史,有点政治脑子的也不会再毫无缘由的时候去杀一个国家大臣,徐达的精力和生命基本在开国那些恶战中消耗光了,死了也正常。
再就说了,徐达如果不死,将来也不会有什么好下场得,功高震主,特别是朱元璋这样的恶主。文臣武将开国的除了汤和那样的庸才,基本杀光或者借刀杀了,刘伯温就是最好的例子。
但是杀他们都是有原因和借口的,比如:胡惟庸案、蓝玉案、空印案等等。所以徐达是病死的应该没错,但就算不死想必朱元璋也会送他去死。
朱元璋在打天下的过程中军纪严明,秋毫无犯。
他甚至为了 严肃军纪,曾经利用假斩大将军徐达的计策来整顿军纪。1356年朱元璋打下南京后,计划攻打镇江。
但此时有几个士 兵在街上买东西不付钱,甚至还有将领调戏民女。朱元璋听到后,恼怒万分,想派人把他们抓起来杀掉。
转念一想此时正在用人之际,不能因为此事影响军心,但军纪严明同样重要。于是朱元璋心生一计,派人把大将军徐达找来,和徐达商量 了一番。
第二天,正当队伍准备出发攻打镇江时,有消息传来说因为 徐达对部下管束不严,军中屡次发生欺压百姓的事情,因此朱元 璋要杀徐达。 接着,众人看到徐达被反绑着押了过来。
许多将士 都为徐达不平,有的到朱元璋那里给他求情。经过诸位将士反复 求情,朱元璋才答应先饶了徐达。
同时当众宣布,此次出兵攻下 镇江后,不许烧房子,不许抢财物,不许杀百姓,只有做到这三 条徐达才能将功折罪。否则,还要问罪于徐达。
事后,朱元璋抓 住徐达的手,说:“老弟,让你受苦了。”二人相视而笑。
事实证明朱元璋的计策很成功,徐达带将士攻下镇江后,将 士个个严守军纪,没有一人敢侵扰百姓。
徐达 (1332~1385) 明朝大将,开国功臣。
字天德。濠州(今安徽凤阳)人。
家世业农,少有大志,刚毅武勇。元至正十三年(1353)加入朱元璋部。
十四年,从朱元璋南略定远,夺取滁、和二州。次年随朱元璋渡长江,拔采石,克太平(今安徽当涂)。
十六年下集庆(今江苏南京)、镇江,授统军元帅职。次年拔常州,进佥枢密院事。
寻迁奉国上将军、同知枢密院事,又进中书右丞。二十三年大败陈友谅于鄱阳湖。
二十四年正月,朱元璋称吴王,以达为左相国。率军克庐州(今安徽合肥)、江陵、辰州(今湖南沅陵)、衡州(今湖南衡阳)、宝庆(今湖南邵阳)诸路,湖湘平。
二十五年冬,又率军取淮东,克泰州,攻高邮,至次年三四月间,濠、徐、宿三州相继下,淮东平。同年八月,拜为大将军,与常遇春率军二十万同张士诚进行决战。
先下湖、杭二州。吴元年(1367)九月,克平江(今江苏苏州),执张士诚,吴地平。
论平吴功,进封为信国公,右相国。十月,朱元璋拜他为征虏大将军,帅步骑二十五万北伐中原。
元璋即帝位后,以达为右丞相,兼太子太傅。洪武元年(1368)八月克复元大都。
十一月克太原、大同,山西悉平。二年二月引兵西渡,定陕西。
三年,总大兵自潼关出西道,出击北元之扩廓贴木儿军,大胜。时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大封功臣,改封为魏国公,食禄五千石,并赐铁券。
四年奉命往北平(今北京)练军马,修城池,置屯垦田。五年分兵北征沙漠,十四年,复帅汤和等讨乃儿不花。
太祖以其功大,特赐以旧邸,即朱元璋为吴王时所居宫室。又命有司于旧邸前治甲第,名其坊曰“大功”。
徐达智勇双全,治兵严明,且谦虚谨慎,善拊循,能与下同甘苦,行军持重,不妄杀戮,士无不感恩效死,故所向克捷,功勋卓著,为开国功臣第一。朱元璋称赞他:“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疵,昭明乎日月,大将军一人而已。”
十七年病背疽,十八年二月卒。关于徐达之死因,历来众说不一,有人认为系病故,有人认为是朱元璋在其病中赐蒸鹅所致。
朱元璋手下有一个大将,此人名叫徐达,为大明朝的建立立下不世之功,不过朱元璋称帝后,还是把徐达给杀了。
据记载:徐达是被朱元璋赐去蒸鹅,含恨而死。那么朱元璋为什么要害死徐达。
其一,徐达立的功劳太大,古语说:功高者不赏。尽管徐达对朱元璋忠心耿耿,恭慎有加,但仍然未能免除朱元璋对他的怀疑和猜忌。
给事中陈汶辉在一个奏疏中曾提到“刘基、徐达之见猜”,说:“视萧何、韩信,其危疑相去几何哉?”(《明史》卷139,《李仕鲁传》)朱元璋在为徐达撰写的神道碑中,也承认自己曾因所谓“太阴数犯上将”的星象而“恶之”(《献征录》卷5,御制《徐公达神道碑》。 其二,朱元璋是个猜忌心很强的人,虽然表面上对徐达有很高的评价,甚至认为“始余起兵于濠上,先崇捧日之心;逮兹定鼎于江南,遂作擎天之柱”;另一副对联是“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不过,一旦做了皇帝,谁都是他的死敌。
当年宋太祖陈桥兵变的事,他不可能不忘记。因此文官的李善长刘基等人皆为板上之肉,至于徐达立下那么的功劳,一旦扯旗造反更不可小觑。
其三,徐达和朱元璋是儿女亲家。他的女儿分别嫁朱家人,一个是四皇子朱棣,一个是代王妃,一个是安王妃。
不过朱元璋只对太子有感觉,太子朱标死后,继承人是皇孙朱允炆,至于燕王朱棣也是边缘人物,与这样的人有关系,自然不能放过他。 其四,有人认为徐达曾多次救过朱元璋的命,当年郭子仪投奔朱元璋时,曾经扣留过孙德崖,孙德崖的部下听说后就扣留了朱元璋,这时,徐达站出来用自己去换朱元璋,徐达救过朱元璋一命,不过统治者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忘恩负义的事是转眼都忘记的。
其五,徐达很低调,从不张扬。不过朱元璋靠阴谋起家,他深深的知道越是这样的人,城府越深,月就更不好对待,如今海清何晏,再也用不着这样的人,不杀他要他何用。
朱元璋自以为为朱允炆除去了一个个对手,正如当年他让太子去拿放在地下的一棵长满刺的荆棘。太子怕扎手,犹豫着没有去拿,朱元璋于是将刺一一拔掉,对朱标一语双关道:“我是怕你不好拿,为你剥光了再给你,难道不好么?现在我杀的人,都是对国家有危险的人,除掉他们对你是有好处的,难道你不明白朕的用意吗!”可是朱标和朱标的儿子却由于自身的问题,无法担当起这种责任,因此皇孙朱允炆的位置才被儿子朱棣获得,朱元璋如果泉下有知,会不会后悔和遗憾呢。
相传朱元璋当年怕徐达威胁朝廷,赐他一大碗烧鹅吃。徐达因为对烧鹅敏感,所以平日不吃烧鹅。但皇帝所赐,又不能不吃。结果在涕泪交流之下,把朱元璋所赐的烧鹅全数吃完。之后全身溃烂而死。另一说法是徐达生瘤,不能吃鹅,朱元璋偏赐烧鹅,徐达知朱元璋的意思把朱元璋所赐的烧鹅全数吃完而死。 吃烧鹅不一定死,但皇帝赐烧鹅就是赐死。所以还有人说他吃完鹅没有死,于是服毒自尽了。好一个忠臣!
徐达之死 相传朱元璋当年怕徐达威胁朝廷,赐他一大碗烧鹅吃。徐达因为对烧鹅敏感,所以平日不吃烧鹅。但皇帝所赐,又不能不吃。结果在涕泪交流之下,把朱元璋所赐的烧鹅全数吃完。之后全身溃烂而死。另一说法是徐达生瘤,不能吃鹅,朱元璋偏赐烧鹅,徐达知朱元璋的意思把朱元璋所赐的烧鹅全数吃完而死。 吃烧鹅不一定死,但皇帝赐烧鹅就是赐死。所以还有人说他吃完鹅没有死,于是服毒自尽了。好一个忠臣! 不过也有人认为第一名将徐达于洪武十七年(1384)病死,算是善终。 (很多书上记载,徐达得病后不能吃蒸鹅,而朱元璋偏偏就赐给他蒸鹅,徐达含恨而死。这一说法是不太可信的。 徐达不但是朱元璋的重要将领,而且还在和州救过朱元璋的命,杀掉他对朱元璋没有任何好处,而且他为人低调,从不招摇。退一步讲,即使朱元璋要杀徐达,也不需要用这么笨的法子,找个人开点毒药,派两个锦衣卫就能解决问题。何苦要用赐蒸鹅这么明目张胆的方法来杀掉徐达。 徐达是明朝的优秀将领,他平民出生,却是不世出的军事天才,他从小兵干起,跟随朱元璋出生入死,在残酷的战争中成长为元末明初最优秀的将领。他善于指挥大军团作战。深通谋略,为人宽厚,历数十役,战必胜、攻必取,与北元第一名将王保保的作战更是他军事生涯的最高峰。)——《明朝那些事儿》 他告诉我们,一个平凡的人经过自己的努力,也能成为叱姹风云的名将 而他的赫赫战功及传奇经历也告诉了所有的人: 我徐达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名将!
鄱阳湖大战拉开序幕。
徐达、常遇春、廖永忠等人先发,驱船直逼敌人巨舰薄战。徐达表现最出色,他身先士卒,击败汉军前锋,杀敌一千五百人,并俘获汉军巨舰一艘,使得军声大震。
首战告捷,对于朱元璋一方军士的心理来讲起了真正的鼓舞作用。大将俞通海乘风发射火炮,又一举焚毁汉军巨舰二十艘,汉兵被杀被溺一万多,不少人身上着火在水中扑腾。
当然,汉军并不示弱,以巨舟逼近,箭弩齐发,朱元璋手下两位元帅即当即战死。而且,汉兵船高,先施火攻,居高临下扔火把,连徐达的指挥船也被烧着。
徐达临危不惧,边扑火边指挥,奋战得免。陈友谅手下骁将张定边有勇有谋,他看见朱元璋的指挥舰居中,立刻率几只巨舰直扑而来。
朱元璋心慌,掉头避逃时慌不择路,在近岸处搁浅。汉军一围而上,数艘巨舰及几千兵士包拢过来。
朱元璋手下猛将程国胜和陈兆先冒死抵抗,四跃奋击。情急之下,牙将韩成跪告朱元璋说:“古人言杀身成仁,臣不敢爱其死”,言毕,他穿上朱元璋本人的冠服,面对密麻麻进攻的汉军大叫一声,投水而死。
汉军见“朱元璋”投水自杀,喜跃高呼。消息传出,围攻之势稍缓,不少兵将开始把注意力放在打捞“朱元璋”的尸体方面,准备捞上后剁成数块向陈友谅请功。
混战之间,朱元璋指挥舰上大将陈兆先和宋贵皆战死。 朱元璋大战陈友谅 危急时刻,常遇春指挥船队逼近敌将张定边巨舰,一箭射中正站在前甲板指挥的张定边,使得他本人的指挥舰不得不后撤。
俞通海闻朱元璋被围,也红了眼,他从水战中抽出数艘船,一直冲向朱元璋的指挥舰,连挤带撞,终于把大船从沙中撞动,重新返入深水之中,老朱躲过一大劫。 俞通海小船,“复为敌巨舰所压,兵皆以头抵舰,兜鍪尽裂,仅免。”
俞通海救了朱元璋后,又与廖永忠一起乘轻舸小船追击败走的张定边,边追边放箭,致使张定边身上中箭百余,完全成了一个刺猬,倒在甲板之上。见天色已晚,朱元璋定定心神,鸣金收兵,召集诸将议事,总结首战一日的经验。
为防止张士诚乘虚入寇,朱元璋命令徐达率一支部队回防建康。转日,朱元璋亲自布阵,与陈友谅重新交手。
陈友谅急红眼,下令把所有巨舟接连锁串在一起为水中巨阵,“旌旗楼橹,望之如山”。壮观是壮观,老陈忘了“火烧赤壁”的故事。
也甭说,面对如此水中浮荡的巨舰城,朱元璋船队短小简陋,仰攻多却,似乎面对铜墙铁壁。朱元璋怒恼,立刻下令斩杀退却的队长十多名,但仍然止不住退势。
正当朱元璋声嘶力竭下令杀人的当口儿,大将郭兴进言:“不是我方将士不用命,敌人舟船太高大,我认为一定要火攻才行。”这句话提醒了听过《三国》的朱元璋,他马上命常遇春等人分别调集七艘渔船,载满芦苇秆柴,以火药填充其间,等待时机投入战场。
待东北风起,时机成熟,朱元璋命士兵捆扎稻草人在七艘渔船上直立,衣以甲胄战盔,持矛在手,伪装成兵士的样子。然后,他又分募敢死士卒伏于船中划船。
这样,陈友谅军士以为来船是普通战船,没有太多防备。 时值黄昏,七艘渔船竟然趁乱驶入汉军巨舰近前。
敢死士卒乘风纵火,风急火烈,须臾之间已经冲撞 鄱阳湖大战 到汉军舰队内,猛烈燃烧。火势迅急,数百艘船一齐着火。
“燔焰涨天,湖水尽赤,(汉军)死者大半。”这一把大火,烧死陈友谅两个弟弟陈友仁、陈友贵及大将陈普略。
特别是陈友仁,号称“五王”,此人眇一目,多智数,骁勇善战。他的死亡,对陈友谅军产生了极大的心理打击。
当然,朱元璋军损失也不少,丁普郎等数员大将也战死。第三天,双方又各集众大战。
汉军虽然损失惨重,战斗力仍旧不弱于朱元璋军,双方在湖上进行殊死搏斗。 文士刘基在朱元璋船上东走西望,一直不闲着,他忽然大叫“难星过,马上换船!”拉起老朱就跳上另外一艘船,甫坐未定,老朱原来所乘大船立刻被炮石击毁。
刘基也是装神弄鬼,大白天哪里能见到“难星”,无非是观察到有敌船的大炮在向帅舰瞄准而已。虽如此,精神暗示作用很大,朱元璋及其手下均觉得有“诸葛亮”大仙在船上,勇气百倍。
陈友谅乘高,见朱元璋指挥舰被击碎,高兴得大叫。俄顷,又见帅旗高悬,朱元璋又出现在船头指挥,汉军将领皆相顾失色。
廖永忠、俞通海等人率六只战船深入,汉军联大舰拒战,“蔽之,舟若没。有顷,六舟旋绕汉军而出,势如游龙。
诸将见之,勇气百倍,呼声动天地,波涛立起,日为之晦。” 打仗打的就是精气神,精神原子弹一爆发,想不胜也难。
就这样,朱元璋军队以小打大,无数小船围着汉军巨舰,纷纷飞登敌船,待甲板上汉军被杀尽,底层摇橹兵士犹茫然不知,仍旧一个劲儿喊号子卖力摇橹。朱元璋士兵图省事,掷火烧船后,纷纷跳回自己小船上,摇橹汉兵尽被烧死。
战至中午,陈友谅汉军气泄,大败,“弃旗鼓器杖,浮蔽湖面”。胡通海等人回来报功,朱元璋喜不自胜,赞赏道:“今日之捷,诸君之功也!”俞通海进言:“湖水有浅有深,战船难以回旋。
不如急入大江,据敌上流。”朱元璋颔首。
水军先行抵至罂子口,横截湖面,把陈友谅军队堵在水道中不敢动弹。 这一次,老陈丧胆,再不敢轻易出战。
不久,朱元璋又指挥水军连。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2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