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负荆请罪: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纸上谈兵: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三令五申: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
围魏救赵:战国时,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赵国的邯郸,孙膑主张引兵去围攻魏国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这样,不但能解除赵国的围困,还能使魏军疲劳不堪。田忌采纳了孙膑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军闻讯急忙撤回围攻邯郸的部队,星夜回军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齐军以逸待劳迎击魏军。魏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
胡服骑射:战国时,赵国国君武灵王决心变革图强。武灵王见胡人(少数民族)身着窄袖短褂便服,骑着战马,边跑边射箭,行动迅疾,十分灵活,便决定向胡人学习,改革士兵服装,发展骑兵。不到一年功夫,赵国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经过南征北战,赵国成了当时有数的强国之一。
窃符救赵:战国时,秦国派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魏国求救,魏国派兵前去救赵。秦国听说魏国派兵救赵一事,派人去魏国威胁魏王,魏王屈服于秦国,下令让前去救赵的魏兵按兵不动。赵王向魏国公子信陵君写信求救。信陵君曾为魏王的宠妃如姬报了杀父之仇,信陵君请求如姬从魏王那里盗出了兵符,从而夺取了兵权,率领几万精兵,奔赴邯郸,打败了秦军,解了邯郸之围。望采纳
说到“艺术”之初始,我总认为人类也是在懵懂中慢慢把自身的种种对应自然的行为归纳总结成各式各样的如今天我们所见到许多分类。
所以艺术一词也是随着人类的认识而慢慢的改变其内涵并随之变化着它相应于那个时期的定义。当我仔细的分析了艺术的古代含义时,我就发现艺术一词的时代变迁是相当巨大的。
也可以从这个变化中感受到人类精神情感的日益精细和朝着高级逐渐发展的过程。 在看完许多资料之后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种植”这个词,这个最初与“艺术”结缘的行为,只要你记住“种植”那么你就能摸到古代中国关于艺术含义的大概轮廓了。
大家都知道艺术的艺字在古代是写为“兿”和“埶”,而这两个字在人类造词之始是为了表示“种植”行为的,所以其本义就是“技艺、艺术、种植”。古时有“六艺”,士大夫阶层必习之技,“周时六埶盖亦作埶,儒者之于礼、乐、射、御、书、数犹农者之树埶也”在这里,艺术的艺字表种植,术(术)字表技术,那么艺术便是“种植技术”的意思了。
从清朝学者段玉裁的研究中也能看出古时艺术为种植之义,《说文解字注》曰:兿埶相通,“兿犹树也,树种义同。”但是有些学者认为这个“种植”的意思不仅仅是那么纯粹的单指这种农业行为,根据那句话而理解为“在人的精神内部埋下体验价值的种子并使其成长的技术”。
我想这是有道理的,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艺术”的涵义在周时就有了一个从原始状态到有意识状态飞跃变更的过程,即从“种植”的本义发展到引申义。 艺术还泛指技艺,因为人类的初始只能意识到其行为的表面,还无法明确的感觉出其内在更深的东西,因此在懵懂中将艺术指称为技艺,但是随着人的认识慢慢的提高,隐藏在其下的丰富内涵必然逐渐的昭显出来,艺术之含义自然也就必须跟着变化了。
这就好比刚发现一件新事物的时候,需要先给它挂一个标签以作辨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并对这个标签先做一个暂时的诠释,而随着对之愈加的了解,这个标签的含义也愈加丰富和明晰了。 既然艺术被泛指为技艺,那么一切关于技艺的门类便都被归入了早期艺术的范围之内了。
比如乐伎,歌舞伎,或乐工,歌舞工。这里“伎”通“技”。
庄子在《庖丁解牛》中就认为庖丁解牛之技艺为艺术。这点倒是很好理解,根据艺术的广义来看,生活中处处充满艺术,那么各行各业都能与艺术扯上关系也是很顺理成章的事情。
关于艺术狭义与广义之说下次再讨论。 当然因为古人对艺术的感知的表述还停留在初始阶段,因此在字面上便有了相当大的模糊性,而这个模糊性也使得很多的后人在一知半解或者买弄的情况下,片面的认为艺术就是技术,许多人对于艺术的理解也只是停留在表现技巧上,而无法上升到更高的精神层次。
也由此而来许多的社会偏见,认为学艺术的人只需要技巧好就可以,文化不需要重视,甚至因建国以来,社会长期对学艺的人忽视文化造成艺术系的人普遍文化程度下降,导致作品质量逐年衰退以至于无法涌现出真正的艺术大师之后,认为学艺术的人都是些书读不好的垃圾。这些人很大部分的确是垃圾,但是请记住:艺术不是垃圾!造成这个后果的社会环境才是真正的垃圾制造者,艺术在中国的某一个阶段被平白无辜的蒙上了一层羞辱。
“艺术”单词在古代西方 作为同样人类的早期状态,西方人对于艺术的初始界定也是含糊不清的,但是最明显与中国不同的是,西方关于艺术的涵义与宗教有密切关系,因此,如果抓住了“宗教”这个词,你也能大致的了解到西方早期关于艺术的基本轮廓。在西方人的眼里,艺术是不同与其他的一些特殊技能,例如木工,铁工,外科手术等等技艺。
在这里,西方人更明确的意识到艺术的特殊性和先天性的举足轻重。 “ART”是英语中的“艺术”的大致意思,而古拉丁语“ARS”为“艺术”的大致意思,但是那时的艺术指代的是任何形式的书本学问,比如语法,逻辑,巫术,占星术。
西方人将这些学问都笼统的指称为技巧。希腊人和罗马人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了不起的艺术之一,但是他们却只不过把艺术当成一组技艺,比如作诗的技艺、逻辑技艺等等。
那时他们对艺术这个现象还是充满着疑虑的,这和任何早期的人类一样,对艺术的本质内涵都还没有明确和完全的表述。由此也可见,人类仅用天赋的直觉创造精神财富的时候更能纯粹而投入。
这或许就是所谓的“世界本简单”,“复杂”无非是人们在探索世界时的一个历程罢了。“复杂”是一片一片的碎片,拼起来后就还原成了“简单”了。
参考资料:/f?kz=178550913。
在《三国演义》中涉及了哪些人物:陈韪 孔融
孔融十岁大的时候,一次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在世的名气非常大,做官至司隶校尉。登门拜访的人,都是有俊才美称或者是表亲戚的才能通报的。孔融到了元礼家门,对看门的人说;“我是你们李府的君亲”。文举来到庭前,元礼问他:我家的祖辈和你们的是什么亲戚呀?孔融回答道:昔日里,孔子于你的先人老子有师资之尊,所以我与你当然是通世之好了“元礼与在座的宾客没有不对孔融的回答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晚到了些,人们便吧刚才孔融的话告诉了他,陈韪觉得并没有什么可以值得惊奇的,便说:小的时候能才思敏捷,大了未必还能很好。文举对曰,想必你小的时候一定是聪慧睿智喽。陈韪羞涩难堪。
司马光一次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厂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小小的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从小就是一副小大人模样。这就是流传至今"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爱毛反裘:比喻本末倒置,贪小失大
魏国国君魏文侯外出游玩,看见有个人反穿着皮袄而又背着柴草,就好奇地问他:“你为什么让毛朝里而皮朝外呢?”背柴草的人回答:“我这是因为爱惜毛。”魏文侯说:“你难道不知道,如果皮磨损破了,毛也就无处附依了吗?”成语“爱毛反裘”由此故事引申而来。
出尔反尔:比喻前后言行自相矛盾,反复无常
战国时,邹国与鲁国交战失败。邹穆公向猛子发牢骚说:“我的官员在这次战斗中死了三十三人,老百姓却见死不救,实在太可恶了。”孟子回答说:“当遭受饥荒时,你的百姓饿死、逃荒,而你的官吏看着仓库里堆满了粮食、财物也不去救济他们。你们不关心百姓的死活,百姓怎么会来关心你们呢?‘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当时此句的意思是: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怎样对待你。后来由于故事而使得意思引申为今意)”
画蛇添足:比喻做事多此一举,反而坏事
战国时,楚国一位祠庙的主人,送给看守庙宇的几个人一壶酒。人多酒少,很难分配。于是有人提议来画个蛇比赛。谁先画好,谁就先喝这壶酒。于是,大家在地上画蛇。第一个把蛇画好的人,看见其他人都还在画,便左手拿过酒壶,右手提着画笔,替蛇画上了几只脚。正当他画蛇脚的时候,另一个人已经画好了蛇,夺过他手中的酒壶说:“蛇是没有脚的,你添上脚画的就不是蛇了。”说罢,张口就喝酒。
还有个比较出名的,因为上过初中都会知道这个成语。
讳疾忌医:指隐瞒病情,害怕就医。比喻掩饰缺点、错误,怕听批评意见
典故故事我就不写了,初一课本上有古汉语版。神医扁鹊是战国时期名医秦越人
一、繁杂的曲名与潇洒的谱曲
肖邦一生作品繁多,且全部为钢琴曲,而其中的十分之九又是钢琴独奏曲。但是最令人感到麻烦的是,他的作品大多只有体裁而没有标题,很多作品,即使标上调式和体裁及体裁编号,仍然难以搞懂到底是哪一首。因此,后人查找肖邦的作品时,往往以作品编号(Op. )作为查找的主要根据,因为作品编号是不会出现重复和混乱现象的。
肖邦作曲时,基本离不开钢琴键盘。据当时的人所说,肖邦擅长在钢琴上即兴创作,而且有着一气呵成般的流畅,但当他落笔追思即兴乐念时,却异常费力,稿纸上往往留下很多涂改痕迹。许多已成之作,每经他本人演奏一次,就会出现一种有所改动的版本。可见肖邦对于作曲是十分情绪化的。
二、肖邦的信条:让人们去猜吧!
“脱帽吧,先生们!这里是一位天才!”这是1831年12月,舒曼发表在《大众音乐报》第四十九期的一篇评论肖邦作品第二号的文章里推崇肖邦的话。这篇文章,是舒曼的第一篇音乐评论文章。德国人对肖邦的了解,是从舒曼的这篇文章开始的。
肖邦在1827至1828年间,以莫扎特的歌剧《唐·璜》第一幕中唐·璜和策丽娜的小二重唱作为主题,写成了作品第二号——钢琴和乐队的变奏曲。
贝多芬三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十岁时才开始写第一部交响曲,从1796年开始便已感到听觉日渐衰弱,他对生活的爱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战胜了他个人的苦痛和绝望,苦难变成了他的创作力量的源泉,他扼住了命运的喉咙。1801年,贝多芬爱上了朱列塔·圭恰迪尔,他把《月光奏鸣曲》献给她。他在痛苦中仍然顽强地创作《英雄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标志着贝多芬精神状态的转机,同时也标志着他创作的"英雄年代"的开始。贝多芬在维也纳的后一阶段,由于欧洲正经历着严重的政治反动时期,即梅特涅的反动统治特别的猖獗的时期。1813-1817年贝多芬的创作也暂时呈现颓势;1818一1827年贝多芬在耳朵失聪、健康情况恶化,[4] 精神上受到折磨的情况下,仍以巨人般的毅力创作了《第九(合唱)交响曲》,总结了他光辉的、史诗般的一生并展现了人类的美好愿望。1823年贝多芬完成了最后一部巨作《第九交响曲》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1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