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末越国国君(前497年—前465年)在位。
姓姒(因为是大禹的后代,所以姓姒),名勾践,又名菼执。陈道明饰演的越王勾践曾败于吴,屈服求和。
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终成强国。公元前473年灭吴。
越王勾践越是华夏族建立的国家,勾践是大禹(大禹姓姒,名文命)的子孙,周王朝建立后,勾践的先人被封在会稽守宗庙,故建立越国。 前496年,勾践即位后不久,即打败吴国。
两年后,吴王姬夫差攻破越都,勾践被迫屈膝投降,并随夫差至吴国,臣事吴王,后被赦归返国。勾践自战败以后,时刻不忘会稽之耻,日日忍辱负重,不断等待时机,反躬自问:“汝忘会稽之耻邪?”他重用范蠡、文种等贤人,经过“十年生聚又十年教训”,使越之国力渐渐恢复起来。
可是吴对此却毫不警惕。前482年,吴王夫差为参加黄池之会,尽率精锐而出,仅使太子和老弱守国。
越王勾践遂乘虚而入,大败吴师,杀吴太子。夫差仓卒与晋定盟而返,连战不利,不得已而与越议和。
前473年,越军再次大破吴国,吴王夫差被围困在吴都西面的姑苏山上,求降不得而自杀,吴亡。 越王勾践平吴,乃声威大震,乃步吴之后尘,以兵渡淮,会齐、宋、晋、鲁等诸侯于徐州(今山东滕州南),周天子使人命勾践为“伯”(霸)。
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诸称霸王”不过此时,春秋行将结束,霸政趋于尾声,勾践已是春秋最后的一个霸主了。 当勾践刚刚灭吴称霸,范蠡居功至伟,封上将军,但是范蠡深知“大名之下难久居”、“久受尊名不祥”,所以明智地选择了功成身退,“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
范蠡曾遣人致书文种,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文种未能听从,不久果被勾践赐剑自杀。
传说范蠡改名陶朱公,后以经商致富。
韩信受胯下之辱:
一次,一群恶少当众羞辱韩信。有一个屠夫对韩信说:你虽然长得又高又大,喜欢带刀配剑,其实你胆子小得很。有本事的话,你敢用你的配剑来刺我吗?如果不敢,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韩信自知形只影单,硬拼肯定吃亏。于是,当着许多围观人的面,从那个屠夫的裤裆下钻了过去。史书上称“胯下之辱”。后来富贵后,韩信赏赐了那个屠夫,并说,当时难道我不能奋起搏杀么,不过权衡得失后,不值得为一时之勇,舍弃建功立业人生。
勾践偿薪上之胆:
越王勾践在吴国破越时,主动身入吴国为奴,忍一时之耻辱,后来回国后每天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前都尝一尝苦胆,最终积蓄力量终于灭吴报仇。
还有成吉思汗在十三翼之战中,料不能敌,主动撤退,后来卷土重来,终于合并蒙古,虽然得到平生唯一一败,却建立不世功勋。
这是政治人物层面的,不胜枚举,其他领域的故事也很多。
春秋时期,晋国和楚国为争夺霸权相互进行战争,郑国处于他们之间,他依附晋国,楚国就派兵征服它。晋国听说楚国出兵就派荀林父、士会、先榖等率军讨伐楚国,听到他们已经结盟,士会同意荀林父知难而退的做法,先榖不同意造成兵败。
知难而退原是古代兵书中的一个术语,意思是:作战时应随机应变,遇形势不利就先行退兵。在《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及《左传.宣公十二年》中都引录了这个术语。
扩展资料
春秋时代,晋、楚为最两个最大的国家,彼此都无不想击败对方以争夺霸权,常藉其他小国之名向对方开战。根据《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记载,楚成王出兵包围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援,晋文公于是准备向楚国开战。
楚成王得知这个消息,便立刻命令军队撤离,他说:千万不要和晋国军队交战!晋文公重耳登基前在外流亡十九年,嚐尽各种艰难险阻,也详知民情。而今上天赐予天命,我们怎麽能以人力违逆天意呢?《军志》里说:如果对方是适当的人选,就应该退兵。
又说:知道形势不利就应先行退却。又说:不要与有德者为敌。这三者都针对晋国来说的啊!楚成王话中的知难而退,即是引自兵书《军志》。另外,典源又见《左传.宣公十二年》,内容则是表述楚国攻打郑国,晋国派兵援郑,但晋军抵达前郑国就已投降,晋军统帅荀林父(ㄈㄨˇ)于是打算班师回朝。
当时,中军副将先縠(ㄏㄨˊ)不同意,主张追击楚军,上军主将士会劝他说:一个国家若是德行、刑罚、政令、事务、典章、礼仪都具备,那就不应与他为敌。楚国现在正是这样,我们如何能与他为敌?何况,看到有可乘之机就前进,看到形势不利就先退却,如此才是用兵之道啊!
士会的这番话,其中也用到知难而退一语,在《左传》的这两个篇章里,此语所表述的都是一种战略运用。后来知难而退则被用来泛指行事遇到困难退缩不前或应伺机退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知难而退
知难而退 【拼音】: zhī nán ér tuì【解释】: 原指作战要见机而行,不要做实际上无法办到的事。
后泛指知道事情困难就后退。【出处】: 《左传·宣公十二年》:“见可而行,知难而退,军之善政也。”
【举例造句】: 尤其是因为在那一级里有三、四个“吵客”,弄得那位英文教员不得不知难而退。 ★邹韬奋《经历·新饭碗问题》【拼音代码】: znet【近义词】: 听天由命、畏葸不前、望而却步【反义词】: 知难而进、力争上游、再接再厉【灯谜】: 危地马拉【用法】: 作谓语、宾语;指人的态度【英文】: withdraw after learning of the difficulties【故事】: 春秋时期,晋国和楚国为争夺霸权相互进行战争,郑国处于他们之间,他依附晋国,楚国就派兵征服它。
晋国听说楚国出兵就派荀林父、士会、先榖等率军讨伐楚国,听到他们已经结盟,士会同意荀林父知难而退的做法,先榖不同意造成兵败。
春秋时期,晋国和楚国为争夺霸权相互进行战争,郑国处于他们之间,他依附晋国,楚国就派兵征服它。
晋国听说楚国出兵就派荀林父、士会、先榖等率军讨伐楚国,听到他们已经结盟,士会同意荀林父知难而退的做法,先榖不同意造成兵败。知难而退原是古代兵书中的一个术语,意思是:作战时应随机应变,遇形势不利就先行退兵。
在《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及《左传.宣公十二年》中都引录了这个术语。扩展资料春秋时代,晋、楚为最两个最大的国家,彼此都无不想击败对方以争夺霸权,常藉其他小国之名向对方开战。
根据《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记载,楚成王出兵包围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援,晋文公于是准备向楚国开战。楚成王得知这个消息,便立刻命令军队撤离,他说:千万不要和晋国军队交战!晋文公重耳登基前在外流亡十九年,嚐尽各种艰难险阻,也详知民情。
而今上天赐予天命,我们怎麽能以人力违逆天意呢?《军志》里说:如果对方是适当的人选,就应该退兵。又说:知道形势不利就应先行退却。
又说:不要与有德者为敌。这三者都针对晋国来说的啊!楚成王话中的知难而退,即是引自兵书《军志》。
另外,典源又见《左传.宣公十二年》,内容则是表述楚国攻打郑国,晋国派兵援郑,但晋军抵达前郑国就已投降,晋军统帅荀林父(ㄈㄨˇ)于是打算班师回朝。当时,中军副将先縠(ㄏㄨˊ)不同意,主张追击楚军,上军主将士会劝他说:一个国家若是德行、刑罚、政令、事务、典章、礼仪都具备,那就不应与他为敌。
楚国现在正是这样,我们如何能与他为敌?何况,看到有可乘之机就前进,看到形势不利就先退却,如此才是用兵之道啊!士会的这番话,其中也用到知难而退一语,在《左传》的这两个篇章里,此语所表述的都是一种战略运用。后来知难而退则被用来泛指行事遇到困难退缩不前或应伺机退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知难而退。
知难而退
zhī nán ér tuì
[释义] 知道困难就退却下来。
[语出]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军志曰:‘允当则归。’又曰:‘知难而退。’”
[正音] 难;不能读作“灾难”的“nàn”。
[近义] 听天由命 畏葸不前
[反义] 知难而进 力争上游 再接再厉
[用法] 多含贬义。一般作谓语、宾语。
[结构] 连动式。
[辨析] ~与“畏葸不前”有别:~侧重于形容退却 :“畏葸不前”侧重于形容害怕。
[例句] 学习是艰苦的过程;若是~;是不会取得好成绩的。
[英译] shrink back from difficulties
负荆请罪,我觉得挺好
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这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顺眼了。他们说,蔺相如怕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蔺相如对他们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他们说:“当然秦王厉害!”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负荆请罪
“负荆请罪”这则成语的荆是落叶丛生灌木,高四五尺,茎坚硬,可作杖。背着荆杖,表示服罪,向当事人请罪。形容主动向人认错、道歉,自请严厉责罚。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战国时代,赵惠文王因蔺相如办外交有功,拜蔺相如为上卿,官位在廉颇大将之上。廉颇因此心中不快,觉得自己功劳卓著,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侮辱蔺相如。相如知道后,不愿意和廉颇争位次先后,便处处留意,避让廉颇,上朝时假称有病,以便回避。 有一次,蔺相如乘车外出,远远望见廉颇的车子迎面而来,急忙叫手下人把车赶到小巷里避开。相如手下的人便以为相如害怕廉颇,非常气愤。蔺相如对他们解释说;“秦国这样强大,我都不怕,廉将军又有什么可怕呢?所以我想,强横的秦国今天之所以不敢对我们赵国轻易用兵,只是因为赵国有我和廉将军两人。如果我和廉将军两人不能和睦相处,互相攻击,像老虎一样相斗,结果必定有一虎受伤,秦国就会趁机侵略赵国。我所以对廉将军避让,是因为我把国家的安危放在前头,不计较私人的怨恨。”
蔺相如这番话,使他手下的人极为感动。相如手下的人也学习蔺相如的样子,对廉颇手下的人处处谦让。 此事传到了廉颇的耳中,廉颇为相如如此宽大的胸怀深深感动,更觉得自已十分惭愧。于是脱掉上衣,在背上绑了一根荆杖,请人领到相如家请罪,并沉痛地说;“我是个粗陋浅薄之人,真想不到将军对我如此宽容。”
蔺相如见廉颇态度真诚,便亲自解下他背上的荆杖,请他坐下,两人坦诚畅叙,从此誓同生死,成为至交。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1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