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6世纪20年代,这一带已成商业聚集区,印度高僧达摩在此登岸传教,因而得名"西来初地"。
明清时期,随着接待外国使者和商贾的怀远驿(在今下九路南侧)的设置、大观河的开通,以及十三行成为广州对外贸易重要口岸,商贸日益兴旺,一时间各国、各地的商贾云集,成为广州最大的商贸集散地。后来十三行被火焚毁,商业逐步迁入上、下九路,至清朝末期该地为最繁荣,是广州与全国及海内外进行贸易往来的一个重要窗口。
与此同期,随着上、下九路的商业气氛日益增旺,其周边亦衍生出多个与之相关的专业集市,时过百年,至今亦可寻到一些历史痕迹,现已发展成为该区一个重要商业网络。东有光复中路纸类批发市场、缝纫机专业市场;光复南路布料市场;杨巷路布匹市场;德星路服装配料市场;南有蜚声中外的十三行路"故衣街"服装市场、十八甫路布匹市场,全国闻名的黄沙农副产品市场,清平中药材市场;西有第十甫路(现为步行街路段)的百年老店--陶陶居,莲香楼以及众多大小食肆;北有长寿路理发用品专业市场、打金行业、金银珠宝业;历史悠久的西来正街玉器墟、酸枝家具街;源胜街"古玩街"等,构织成纵横近2.5平方公里的庞大商业网络,网罗了各类型的商品,适应了不同类型的货商和市民的需求。
在广州,有着许多普通又平凡的大街小巷,但它们几乎每一个,都有一个特别的名字。或者美丽、或者古朴、或者庄重、或者温润……
童心路、吉祥路、西湖路、莲花大街……走在这么美丽的街巷上,哪怕身边尘土飞扬,都会止不住去幻想:这里曾经发生过的动人故事。
法政路、应元路、一德路、文德路、培正路……一条条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街道,名字却是浩气凛然。嘴中吐出这样的音节,心里都会油然起敬。
广州最适合散步的地方莫过于二沙岛,那里的路名浪漫非凡。风雨晴岚雾霭,配着珠江落霞,灵动心扉。
原来,这座看上去平实低调的城市,在它的灵魂深处,不乏诗意。
挖掘这些名字背后的故事,你会发现,这后面其实隐藏着整整一部城市发展史。广州的地理发展、政治事件、经济变迁、文化传承,居然都可以从我们身边这些大街小巷的名字里,找到深深的印记。
如果广州是一部书,它就是书前的索引;如果广州是一首诗,它就是柔软的词牌名。在它的后面,可以牵出一串串的往事如烟、柔肠百转。
有人说,应该把广州古老而又味道十足的路名,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那样的保护起来。因为,这些名字,维系着这座城市最初的记忆。
天下太平,岁月静好,是无论哪个朝代的老百姓都拥有的愿望。这样的想法也被贯彻到了广州街巷的命名中。
广州老城区的许多地名都很有广府人特色,就是讲究“意头”、吉利、吉祥。历史上,广州曾经有11条五福里、5条九如坊、8条吉星里。而吉祥路、盘福路、、文德路、福今路、丁财巷、华贵里、昌盛里、万乐里、永乐街、同乐院、怡乐街、普安街、安业里、紫来大街这样听上去喜气洋洋的街巷,更是数不胜数。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广州人结婚有了个习惯:结婚接新娘一定要选对路线,不怕远但求吉利,花车要将所有可能走到的吉祥的道路、地名都要走过一次。谭师傅做婚庆摄影这一行已经有十多年了。他告诉记者,花车路线设计讲究很多的学问。“因为一方面要控制好时间,另外一方面还要尽可能多走吉祥的道路。同时还要避开一些名字不那么吉利的路段,也要尽量避免交通拥堵的道路。”
广州人喜欢这样吉祥的路名,却很少有人知道它们名字的由来。其实这些名字的背后,大都有一段曲折离奇的故事。
撰文 金 叶
摄影 黎旭阳
福地巷:“一门四元”
福地巷在海珠中路。含人杰地灵之意。“福地”之誉,源自“一门四元”的佳话。
明代,广东出了个状元叫伦文叙。他勤奋聪颖、才思敏捷,被街坊邻里称为“鬼才”。
伦文叙24岁考中举人,34岁上京考试,连中“两元”——在会试中考第一(会元)、在殿试中也考了第一(状元)。当时,自从宋朝张镇孙考中状元以来,广东已经是220多年没有出过状元。这次伦文叙连中两元,一时之间,伦宅前赶来祝贺的宾客络绎不绝。此外,伦文叙的三个儿子也个个都有所作为。
他的长子伦以谅在广东乡试中,考中解元(第一名举人)。古代科举制度,解元、会元、状元分别是乡试、会试和殿试中的第一名。伦文叙父子三元具备,历史罕见。
他的次子伦以训,年仅15岁,也在广东乡试中考取第六名举人。20岁上京考试,高中会元,在殿试中则考中榜眼(第二名进士)。
幼子伦以冼,17岁中举,后来也考中进士。
伦氏父子四人,个个进士,三元俱备,计夺得状元一个、榜眼一个、会元两个、解元一个,一门四元。科举考试,成绩之佳,古今罕见,声震四海。他的家乡南海县黎涌村曾有一座表彰他们的牌坊,坊上刻着皇帝的赞词:“中原第一家”。
广州是伦宅的所在,表彰伦氏父子的牌坊就更多了,几乎京城每传来一次捷报,羊城就会新增一两座牌坊。前前后后计有状元坊、会元坊、父子及第坊、父子会元坊、三元坊、兄弟进士坊、四海儒宗坊等七座牌坊。人们把伦宅所在地称为“福地”,附近一带被称为“福地巷”。
伦文叙的故居“世业堂”清代仍存。诗人樊封到此寻古凭吊后,曾有诗云:鼎甲频抡世业堂,金线锈出几鸳鸯。里称福地同冠盖,壁有莲灯芴半床。
广州市起义路1919年辟建取名维新路,寓推翻清朝,推行维新变革之意。1948改称中正路,1950年复名维新路。1966年为纪念1927年的广州起义,在这里诞生的广州苏维埃政府旧址而改名为起义路
掌故来源:
1927年12月的广州起义。当年起义开始后,设于该路的旧广州公安局和旧保安大队,遭到了工人赤卫队和起义士兵的攻击。 激战中,敌人的装甲车被打翻,旧公安局局长朱晖日仓皇爬墙逃走。这时,有6名女赤卫队员,扛起红旗就冲向旧公安局的门楼。这些女队员分三批冲锋,欲把红旗插上门楼,但都先后牺牲了。最后,男队员又冲了上去,直到顽敌被全部消灭,让红旗飘扬在门楼上为止。于是,被烈士鲜血染红的原公安局所在地,就成了东方第一个苏维埃诞生地。
广州没有上下九路,只有上九路和下九路。
那么为什么要起上九和下九呢,这是有典故的 西关最早的商业聚落是在宋代的绣衣坊(今下九路),至明代随着开凿大观河发展成为城西主要商业街圩,并逐步扩展为十九个"甫"。即沿西濠和大观河而兴建的街圩。
"十九甫"计由西濠金字湾西侧第一津开始,向南成为二、三、四、五、六、七、八甫,转西至下西关是九、十、十一甫,再转东向南为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甫,再向南转向西为十七、十八甫,再转北往东为十九甫。 第一甫地处通向越秀山脚兰湖的水道,以前人们习惯称为通津,所以仍叫第一津而不称第一甫。
至今广州仍流行着"第一津----无甫(谱)"的歇后语。把街道称为甫,是这些街上店铺渐多,商人为加强自卫,以防兵戎盗贼,每段铺户在街头巷尾建立栅闸、门楼,每段按顺序排列,分别称第X甫,这是甫之由来。
(另一说"甫"是脱胎于"浦"或"步",都是指河涌的上落埗头。当时各甫旁都有河涌流经,当地居民称这些埗头为"水脚",今沿濠仍有"第X甫水脚"地名) 十九个"甫",现已改变很大,但其遗址、旧地仍不难寻觅。
至今区内仍以甫为街路名的尚有不少,著名的商业街上九路、下九路、第十甫、十八甫,均是古代上九甫、下九甫、第十甫、十八甫街的旧址。现在的十一甫新街、十二甫西街、十三甫、十五甫正街、十五甫一巷、十五甫三巷、十六甫大街和北街、十七甫北街、十九甫等街名都与遗址有关。
旧日十九"甫"的旧址如下表述: 名 称 起迄地点(地理位置) 第一津(第一甫)西濠转入金字湾处起。到万善里百市坊(今属越秀区) 第二甫 百市坊到桃源坊 第三甫 桃源坊到石冈街(今中山七路西门口段) 第四甫 石冈街到麻纱巷 第五甫 麻沙巷到青紫坊 第六甫 青紫坊到福安里(今福隆里) 第七甫 福安里到荣业里 第八甫 荣业里到安良里 以上各甫南北走向,今为光复北路、光复中路。
第九甫 由西濠向西至文昌巷口(今文昌路) 第十甫 文昌巷至十六甫新街(今十六甫大街) 第十一甫 十六甫新街至涌边 以上各甫东西走向,现为上九路、下九路、恩宁路。 第十二甫 由涌边南北再西转至联桂坊 第十三甫 由联桂坊北折东转再北折至德兴桥 第十四甫 德兴桥(今十八甫北路口)至濠边东西走 第十五甫 濠边至装帽街,南北走 第十六甫 装帽街至鬼驿市(扬巷路口) 第十七甫 鬼驿市至富善东街 第十八甫 富善东街至大观河边 第十九甫 第九甫至大观河边 第九甫以德星里分出上九甫和下九甫。
第七甫以上入上西关地区。但第十九甫是有争议的,有学者认为十九甫是后人加上去的,不是原来的十八甫命名。
"十九甫"变迁最大的是十五甫、十六甫的迁移,十五甫、十六甫原址在今光复南、桨栏路一带,清道光壬午(1822年),两甫被火烧毁,两甫商民集资改在上西关涌(今宝华路南段)重建。并改名为十五甫正街、十六甫新街等,以示不同于昔日的甫址。
沿大观河南岸的十四甫,明末开河后是繁荣地区,为明末广州出柳波涌主航道,货船含尾进出。十四甫码头,有青云桥沟通第八甫。
其后(万历中)塞河,仍留十四甫码头,作为货船航运终点,在西濠十四甫水脚处。至今则仅存此名成为街名。
但清《南海县志》称十四甫码头在华光庙前,即瑞兴里口今称万钟西的天后庙。此庙为厚泥精批灰矮小庙宇,两进正堂屋,今为民居。
广州诸"甫"的地名往往与"水脚"和"水巷"联系一起。时至今日,从今之光复北路至光复南路段仍存三甫、六甫、七甫、八甫水脚和十四甫水脚等街名。
另据清末《续修南海县志·卷三》,既有这些"水脚",还有第五甫水巷、第六甫水巷和第八甫水巷等巷名。不管是水脚还是水巷,都与埗头有关,都表明这里有埗头。
事实上,十四甫就曾有码头的记录。此外,十八甫原名蚬子步,可见,甫即埗头,也作"浦"(或步)。
明代时,这一带商业发展,人们把"浦"改作"铺"。出于简化的需要,清代时,人们把"铺"写成"甫",这就是今天"甫"字号地名来由的"基调"。
当然,还有另一种情况--像十九甫那样,其原先并非埗头,只不过是客观上附近已出现"甫"号地名,便人为地沿袭以序数作专名,以"甫"作通名。
早在6世纪20年代,这一带已成商业聚集区,印度高僧达摩在此登岸传教,因而得名"西来初地"。
明清时期,随着接待外国使者和商贾的怀远驿(在今下九路南侧)的设置、大观河的开通,以及十三行成为广州对外贸易重要口岸,商贸日益兴旺,一时间各国、各地的商贾云集,成为广州最大的商贸集散地。后来十三行被火焚毁,商业逐步迁入上、下九路,至清朝末期该地为最繁荣,是广州与全国及海内外进行贸易往来的一个重要窗口。
与此同期,随着上、下九路的商业气氛日益增旺,其周边亦衍生出多个与之相关的专业集市,时过百年,至今亦可寻到一些历史痕迹,现已发展成为该区一个重要商业网络。东有光复中路纸类批发市场、缝纫机专业市场;光复南路布料市场;杨巷路布匹市场;德星路服装配料市场;南有蜚声中外的十三行路"故衣街"服装市场、十八甫路布匹市场,全国闻名的黄沙农副产品市场,清平中药材市场;西有第十甫路(现为步行街路段)的百年老店--陶陶居,莲香楼以及众多大小食肆;北有长寿路理发用品专业市场、打金行业、金银珠宝业;历史悠久的西来正街玉器墟、酸枝家具街;源胜街"古玩街"等,构织成纵横近2.5平方公里的庞大商业网络,网罗了各类型的商品,适应了不同类型的货商和市民的需求。
下九原来以前叫:第九甫
翻开广州地图,老西关有许多地名以“甫”为名,原来大名鼎鼎的下九路,过去还称为“下九甫”,加上现存的第十甫路,十八甫路、六甫水脚等,“甫”字可谓老西关地名的佼佼者。
⒈老西关地名有很多“甫”
什么是“甫”?原来“甫”的含义有多种说法,主要有如下:一指土步的转音;二指商人的自卫组织;三指平坦而未耕种的地貌;四指古南越方言中的村庄。现存在西关,市民的最熟悉的是“第十甫路”,它东与宝华路、南与恩宁路相接,西至文昌南路与下九路相接。
有第十甫,有没有其他数字的“甫”?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与第十甫路相连接的下九路,原来即是下九甫。据说,清初清兵沿西城墙外追杀群众路过此地已到九甫路程,故名九甫,因位于上九甫与三坡地后段,故称之为下九甫,后改称为下九路。
有了下九路,上九路地名是否也和“甫”有关?据说,也跟清初清兵沿西城墙外追杀群众的故事有关,当清兵路过此地已到九甫路程,此段在第九甫上段(即前段),故称为上九路。
⒉光复路为三、四、五甫
有了“第九甫”,还有没有一、二、三、四等甫?据说,与上九路相接的光复路,过去也是以“甫”为名的,如今上九路附近还有六甫水脚等地名。
光复路原为第三甫、第四甫、第五甫,1931年改建成马路,命名为“光复”,含纪念辛亥革命之意,取推翻清朝统治,光复河山之意。
恩宁路也跟“甫”有关,恩宁路原名十一甫、恩宁东路、恩宁中巷、恩宁北路和恩宁市,1931年扩建成路,并沿用“恩宁”作路名。
随着时代变迁,老西关有数字开头的以“甫”字为地名的也逐渐减少,现存有第十甫路,十八甫路、六甫水脚等
广州北京路 几许沧桑事
广州北京路的名字,与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南京路、武汉的汉正街一样,是最繁华商业区的代名词,来广州的商旅没有不到北京路去过的。这条我们熟得不能再熟悉的北京路,却藏有几许沧桑的故事。
“双门底”故事
在清代,北京路的街名唤作“双门底”,至今许多老人也还称这个旧名。以今天的西湖路(当时叫西湖街)为界,以北是双门底上街,以南是下街,下街延伸至今天永汉电影院的位置,有城门楼一座,名为“大南门”,这是广州的内城楼之一,城墙就是今天的大南路与文明路一线了。“双门底”的起源是因着今天西湖路与北京路交界处,原有高楼一座,名“拱北楼”,楼有双门拱,故街名“双门底”。楼上设有一座元代铜漏壶,是广州城镇城之宝之一,据清人笔记所说“百年不爽”,也就是百年都不差分秒。拱北楼拆除马路后,铜壶转存于广州市立博物馆,后来拨调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双门底在清代是商业重地,故流传有“双门底卖猫———装假”的歇后语。一直在双门底经营至今的“活化石”,是陈李济药厂。该厂前身陈李济杏和堂创始于明代万历年间,铺面就在今天的“银座”一带,近五百年而尚存,也算是北京路历史的最老见证了。
“永汉路”典故
民国年间北京路那时叫“汉民路”,为的是纪念缔造民国的元勋、番禺人胡汉民,后来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又改名“永汉路”,为什么叫“永汉”呢,知道的人就不多了。原来当时主政广东的是杨永泰,他想把自己的名字留在广州的路名上以垂久远,但当时的规矩是只有已故的历史人物才可享受此殊荣。杨永泰动了脑筋,就将“汉民路”改作“永汉路”,又将相近的万福路一段取名“泰康路”,这样就把“永泰”两字嵌入了两条路名之中,这也是北京路历史上鲜为人知的掌故。
高弟街·“许地”
北京路南段,近年也兴旺了不少,尤其是高第街一带,更是粉饰一新,车水马龙。
高第街最出名的,首推许氏家族,连街名也叫“许地”,这个由潮汕西迁来的巨族百余年间人材迭出,甚至近有小说家专门著有《千秋家国梦》来诉说许家的兴起。许家的后人曾带我在许地转了几次,指点着残存的建筑告诉我当年这里是某某的居所,看着弯弯的月亮门、百余年的蚝壳窗、墙头上依稀的灰批单龙,真令我浮想连翩。最后老先生指着家门口一株种在破缸里的苏铁说,他祖母年轻时,这树就已种了几十年,现在树龄差不多百余年了。看着这干瘦的树头露着恹恹的生气,仿佛就是许地旧物的典型呢。
高第街上的铺子,广州人最熟悉的是绸缎铺“九同章”和具店“三多轩”,三多轩今已迁到广州路,老铺旧地还住着当年店主黄家的后人。摸着那螺旋的木梯扶手,你可以看到那八卦形天窗上筛下的阳光幽幽照在贴金的檐花上,还真有些繁华的余韵!百多岁的老画人黄金海在这住了七十多年,我见到他时,已不太能清晰说话,可精神还很健,今年初才辞世,享年104岁。如果他能细述北京路的百年沧桑,那该多精彩!老人家的女儿指着旧铺的外墙说,那儿原来有“三多轩笺扇庄”的水泥字,是民国元老谭延?的手笔,可惜在最近翻新外墙时拆掉了。 我细细地寻觅过,却像北京路上的许多往事一样,半点遗迹也找不着了。
大小马站今昔
最旺的一段(大南路以北)的北京路上,具有历史意义的只有两处建筑,一是屹立于大南路转角处(今为中国石化公司所使用)的六层大厦,另一处是北京路尽头的广东财政厅大楼,罗马柱式巨柱及新古典主义的外墙尽显国民初年的情怀。
北京路两旁的街巷,也是藏龙卧虎的文物荟萃之地,可惜近年遭大规模拆迁,很多旧物已经荡然无存,如靠近惠福路口的仙湖街,曾是大诗人梁佩兰的故居;白沙居,据说明代大儒陈白沙曾住于此。近年经有心人的呼吁,总算保住了古书院群的一部分。古书院群位于北京路大小马站及书院的一带,这里是清代各县士子聚集会文及暂住的落脚点。记起昔年在大小马站小吃摊边留连,每爱抬头欣赏那大杂院门头的石额,那苍劲的字迹总令人想起这些书院的黄金年代。可惜今日大多是七十二家房客住满,想开发利用也颇为头痛。曾有摄影家将书院三层高的“奎星楼”(旧时供奉奎星的高阁)摄入画图,背景为新建的高楼,寓意都市的变迁,但今天想找完整的奎星楼也不容易了。
请问:你只问关于北京路的历史故事还是整个广州的?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2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