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杉树,松柏目杉科又名美洲杉。红杉树分布全世界。红杉树生长状况:生长在与水松一样的亚热带森林中,树干直径巨大,与其他松柏目一样长有叶或叶针。叶子呈鳞状,有粗钝的齿形,紧贴在茎上。成熟的高达六十到一百米,寿命也特别长,有不少已有两千到三千年的高龄,甚至有生长了五千年之久的古木。红杉树生长神速,成活率高,而且树皮厚,具有很强的避虫害和防火能力。所以它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有价值的树种之一。
红杉树是自然界光合效率最高的植物之一,所以生长特别快。在仅为全光照百分之一阴蔽条件下,也能生长良好,足见其生命力顽强。在加利福尼亚有一株远在耶稣诞生以前就生存于丛林之中的北美红杉树,年龄已超过贰仟贰佰年,这个“老寿星”,胸高直径达4米,单株材积七百多立方米。红杉树的木材可供建造三十多幢农村住房。当地一座可容五百人的教堂,就是用一株红杉树的木材建造的,剩下的木材还做了几间房屋的盖板。
加利福尼亚州有一片由红杉树组成的一望无际的大森林,这一片浩瀚的林海就是名扬四海的“红杉帝国”。上千年风风雨雨,它们不畏风暴的秘密在于每棵杉树的根都和周围杉树的根纵横交错地锁在1起。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是一棵棵独立的杉树,风暴来袭时,它们的根却互相支持、互相保护,1同抵御了上千年的风雨,成就了每一颗红杉树生命价值。
晋朝人孙康从小喜欢读书,但家境贫穷,为了维持生计家人不得不在白天都干活,孙康年纪虽小,但是也不例外。白天没有时间,晚上家里没有灯所以不能读书。
小时候,孙康问父亲:“为什么别人家里有油灯,而我们没有呢?”父亲回答说:“油灯很贵,咱们要买油灯全家都要饿肚子。”小孙康很懂事,从此就不再提此事。
读的书都是借的,又很讲信誉,到时间一定要还,常常因为没有时间看书而发愁。他曾经尝试在月光下读书,但是太暗,眼睛疲劳。
有一年冬天,下大雪,月光皎洁,他忽然发现,书上的字在雪地里看得很清楚,孙康非常高兴,忙坐雪地里看书,坐累了就躺在雪地里,映着雪的反射光线读书。
此后,每遇到下雪,孙康不顾严寒,躺在雪地里读书,时间长了手脚都长满冻疮,但是通过这种方法他读了很多的书。最后官拜御史大夫。 许多人知道这个故事之后,感动得泪流满面。
扩展资料:
孙康“映雪”的故事与车胤“囊萤”的故事构成了成语“囊萤映雪”:
车胤(约333-约401),字武子,东晋南平郡(今湖北公安,湖南安乡、津市一带)人。他的祖父车浚,三国时期作过东吴的会稽太守。
因灾荒请求赈济百姓,被昏庸的吴主孙皓处死,此后车胤的家境就一贫如洗了。车胤自幼聪颖好学、立志苦读,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太守王胡之曾对他的父亲车育说:“此儿当大兴卿门,可使专学”。
因家中贫寒,晚上看书没钱点灯。一个夏天的晚上,他正坐在院子里默默背书,见到许多萤火虫在空中飞舞,象许多小灯在夜空中闪动,心中不由一亮,他立刻捉上一些萤火虫,把他们装在一个绢做的口袋里,萤光就照射出来。车胤借着萤火虫发出的微弱灯光,夜以继日地苦读。
在他父亲的指导下,车胤终于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历任中书侍郎、侍中、国子监博学、骠骑长史、太常、护军将军、丹阳尹、吏部尚书。为人公正、不畏强权,后被会稽王司马道子世子元显逼令自杀,死后追谥忠烈王。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孙康映雪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车胤囊萤
吴刚伐桂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之一。
相传月亮上的吴刚因遭天帝惩罚到月宫砍伐桂树,其树随砍随合,以这种永无休止的劳动作为对吴刚的惩罚。 传说之一 吴刚伐桂 传说吴刚的妻子与炎帝之孙伯陵私通,吴刚一怒之下杀了伯陵,因而惹怒太阳神炎帝,被发配到月亮砍伐不死之树。
但月桂树随砍即合,吴刚每砍一斧,斧子砍下的枝叶就会长回树上,经过了这么久,吴刚仍然没能砍倒月桂树。吴刚的妻子心存愧疚,命她的三个儿子分别变成蟾蜍、兔和蛇飞上月亮陪伴吴刚。
为了帮助父亲早日砍倒桂树,玉兔便不停的把砍下的枝叶捣碎。 传说之二 吴刚又叫吴权,是西河人。
炎帝之孙伯陵,趁吴刚离家三年学仙道,和吴刚的妻子私通,还生下了三个孩子,吴刚一怒之下杀了伯陵,因此惹怒太阳神炎帝,把吴刚发配到月亮,命令他砍伐不死之树--月桂。月桂高达五百丈,随砍即合,炎帝就是利用这种永无休止的劳动为对吴刚的惩罚。
而吴刚的妻子对丈夫的遭遇亦感到内疚,命她的三个儿子飞上月亮,陪伴吴刚,一个变成「蟾蜍」,一个变成「兔」,一个变成了蛇, 见《山海经》。 传说之三 南天门的吴刚和月亮里的嫦娥很要好,但他经常挂著与嫦娥相会,而疏于职守。
玉皇大帝知道后,一气之下,就罚吴刚到月亮里去砍一棵叫月桂的大树,如果吴刚不砍光这棵月桂树,便不能重返南天门,亦不能与嫦娥相会。 吴刚砍啊,砍啊,从冬天砍到夏天,足足砍了半年,眼看快要将树砍光,玉帝却派乌鸦来到月桂树旁,"唰"的一声,把吴刚挂在树上的上衣叼去了。
吴刚马上放下斧头,去追乌鸦。衣服追回后,吴刚回到树旁一看,只见被砍下的所有枝叶又重新地生到树上去了。
于是,从此之后,每当吴刚快要砍光桂树的枝叶的时候,乌鸦就站在树上“哇哇”大叫,吴刚只要停下斧头,望它一眼,大树便会重新长出枝叶。 这样,年复一年,吴刚总是砍不光这棵月亮树。
而只有在每年八月十六那天,才有一片树叶从月亮上掉落地面上。要是谁拾获这片月桂树的叶子,谁就能得到用不完的金银珠宝。
传说之四 神话故事 吴刚伐桂酿天下第一美酒——桂花酒 吴刚每天伐树不止,千万年过去了,那棵神奇的桂 吴刚伐桂 树依然如旧,生机勃勃,每临中秋,馨香四溢。吴刚知道人间还没有桂树,他就准。
1、知音 相传伯牙善弹琴,钟子期善听琴。
伯牙弹到志在高山的曲调时,钟子期就说“峨峨兮若泰山”;弹到志在流水的曲调时,钟子期又说“洋洋兮若江河”。钟子期死后,伯牙不再弹琴,后遂以“知音”比喻对自己非常了解的人;知己朋友:你真是我的知音。
2、汗青 原意是青竹出汗的工序,渐渐成了竹简的代名词。从出土的古代竹简来看,长的竹简常用于书写儒家经典;短的竹简常用其记载诸子事迹及史传。
因此“汗青”代称竹简再演变,人们便地一步又将其代称竹简所记载的“史册”了。3、桃李 据汉朝《韩诗外传》记载,春秋时,魏国有个叫子质的大臣向简子埋怨自己过去培养的人在危难时不肯帮助他。
简子笑着说:春天种了桃树和李树,到夏天可在树下纳凉休息,秋天还可吃到可口的果实。可是,如果你春天种的是蒺藜,到夏天就不能利用它的叶子,而秋天它长出来的刺倒要扎伤人。
所以君子培养人才,就象种树一样,应先选好对象,然后再培植啊!简子用比喻批评子质培养人才不当。故后人就把培养人才叫做“树人”;把提拔培养的优秀人才叫做“桃李”。
因老师培养出来的学生很多,就被誉为:“桃李满天下”了。4、古稀 是中国人自古指七十高龄的说法。
它源于唐代大诗人杜甫《曲江二首》诗,杜甫吟咏道:“人生七十古来稀。”一千二百多年前的杜甫慨叹人生苦短,能活到七十岁,自古以来十分稀少。
5、孩提2~3岁的儿童。幼儿时期。
指幼儿始知发笑尚在襁褓中。颜师古注:“婴儿始孩,人所提挈,故曰孩提也。
孩者,小儿笑也。孩提即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
6、桃园 《三国演义》第一回《桃园结义》中的一个场景,涿郡张飞庄后花开正盛的桃园,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桃园亦作为后人仿效结拜的地方。
7、替罪羊 舶来品。英语里专门有“SCAPE-GOAT”(替罪羊) 用羊替罪来自古犹太教。
8、一字师 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一字师来源于五代·王定宝《唐摭言·切磋》载李相读《春秋》,叔孙婼之“婼”应读“敕略切”,李误为“敕晷切”,小吏言之,公大惭愧,“命小吏受北面之礼,号曰‘一字师’”。
9、三不知 典故出自《左传》。公元前468年,晋国的苟瑶率兵攻打郑国,齐国为防止晋国强大,就派陈成子带兵援郑。
有个名叫苟寅的部将报告陈成子说:“有一个从晋军来的人告诉我说,晋军打算出动一千辆战车来袭击我军的营门,要把齐军全部消灭。” 陈成子听了,骂他说:“出发前国君命令我说:‘不要追赶零星的士卒,不要害怕大批的人马。
’晋军即使出动超过一千辆的战车,我也不能避而不战。你方才竟然讲出壮敌人威风灭自己志气的话 回国以后,我要把你的话报告国君。”
苟寅自知失言,于是感慨说:“君子之谋也,始中终皆举之,而后人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此话意思是说:聪明人谋划一件事情,对事情的开始、发展、结果这三方面都要考虑到,然后才向上报告。
现在我对这三方面都不知道就向上报告,难怪拍马屁拍到蹄子上。10、东道主 出自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僖公三十年》。
郑文公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得向老臣烛之武请教,设法解围。当夜,烛之武乘着天黑叫人用粗绳子把他从城头上吊下去,私下会见秦穆公。
晋国和秦国是两个大国,他们之间本不和谐,常常明争暗斗。烛之武巧妙地利用他们的矛盾,对秦穆公说:“秦晋联军攻打郑国,郑国怕是保不住了。
但郑国灭亡了,对贵国也许并无一点好处。因为从地理位置上讲,秦国和咱郑国之间隔着一个晋国,贵国要越过晋国来控制郑国,恐怕是难于做到的吧?到头来得到好处的还是晋国。
晋国的实力增加一分,就是秦国的实力相应地削弱一分啊!” 秦穆公觉得烛之武说得有理,烛之武于是进一步说:“要是你能把郑国留下,让他作为你们东方道路的主人。你们使者来往经过郑国,万一缺少点什么,郑国一定供应,作好充分的安排,这有什么不好?” 秦穆公终于被说服了,他单方面跟郑国签订了和约,晋文公无奈,也只得退兵了。
秦国在西,郑国在东,所以郑国对秦国来说自称“东道主”。11、一言堂 旧时商店表示不二价的匾。
现比喻领导缺乏民主作风,独断专行,一个人说了算。出处: 艾芜《漫谈科学和文学》:“要设法制止‘一言堂’,‘个人说了算’的不民主现象。”
在明朝的时候,蕲州李家垸一带有两个人学医,一个是李时珍,一个是李二癞子,按辈份李时珍是李二癞子的叔伯哥哥。
李时珍一心想学点真本事,吃饭睡觉也不离书,终于成了远近有名的医生。李二癞子家中富足,学医学得不好他也不在乎,学了几年医,弄得文不会开药方,武不会阉猪狗,到处嫖赌逍遥,无恶不作。
当地的百姓都愿意到李时珍那里求医,没有人找李二癞子看病。李二癞子混不下去,就凭着他的两片嘴皮子,在县老爷那里弄到了一个当衙役的差事。
李二癞子当了衙役以后,县老爷说东他不言西,县老爷走南他不跟北,县老爷口渴他端茶,县老爷洗脚他倒水;对待穷苦百姓,却眼睛瞪得比铜锣还大,看见哪家东西好,哪家女子美貌,想尽办法也要搞到手。县里百姓背地里都直骂他头上长疮,脚底流脓——坏透了。
这李二癞子样样如意,就是一宗事不称心:“当衙役总还是听老爷使唤,公事跑断腿,油水不沾嘴。要是没有李时珍,周围七乡八县的人有个三灾两病不找我李二癞子又找哪个?”越想越恨李时珍得要死。
说也凑巧,这县老爷有个毛病,从娘肚子里带来一条瘸腿。他以一县之尊请了好多高明的郎中为他诊治。
他立了个规矩:诊好了他这个腿,就赏给百两白银;要是看了他又丑又短又残的腿又诊不好,就要杀头。李二癞子一宝押定,认谁李时珍治不好县老爷的腿,就想借县老爷的手,将李时珍置于死地。
这一天,李二癞子点头哈腰地对县老爷说:“李时珍包医百病,远近有名。你老人家的那只腿,要是叫李时珍来,一定诊得好。”
县老爷一听,赶忙对李二癞子说:“嗯,那你快去把李时珍给我找来。”李二癞子拿起一根绳子,就跑去找李时珍。
再说李时珍,他治病诊一个好一个,天天上门看病的人都挤破了屋。这一天,李时珍刚刚在抢救一个寻短见的女子。
原来这女子生得美貌,李二癞子趁她丈夫到远出做生意去了,就闯到屋里去污辱了她。这女子又气又羞要上吊寻死,幸亏隔壁的人看见得早,连忙解下来抬到李时珍这里给救治。
李时珍气得连骂几声“畜牲!”。正在这时,李二癞子象疯狗一样跑来了,粗声大气地说:“李时珍,老爷叫我来拿你,快跟我走!”话没说完,绳子就套在李时珍身上了,拖着就往县衙跑。
到了县衙,县老爷问:“李时珍,本官这只腿你诊得好不?”李时珍说:“老爷,没有诊不好的病。只要看看你的腿,才晓得怎么诊。”
县老爷说:“我这腿不是好看的。一看就要诊,诊好了赏百两白银,要是看了又诊不好,就莫想活着出我县衙的门。”
李时珍说:“那好,诊你这个腿我包了。”县老爷把被脚往上一卷,李时珍一看就皱起了眉头:整个腿瘦得象根枯竹棍,短了一大截。
站在一边的李二癞子赶忙说:“老爷老爷,李时珍皱眉头,想必是诊不好你老人家的腿,快把他杀了!”县老爷朝李时珍一望,果真在皱眉头,便叫了一声:“来人!”李二癞子要的就是句话,走上前就要把李时珍拖出去杀头。李时珍不慌不忙地说:“老爷,你的腿我能诊好,只是要换上一个人的好腿。”
县老爷说:“我是一县的父母官,要哪个人的腿由你选,我马上把他传来。”“老爷,这个人只有跟你合得心,共得血,身子好,跑得快才行。
我看李二癞子挺合适,他一天到黑侍奉你,真心待你,是合得心、共得血;刚才他拉我来,他走我跑都跑不赢,脚还拖去了皮,可见他身子好,跑得快。”这李二癞子一听,吓得往地上一趴,“咚!咚!咚!”地把头磕得震天响,像死了老子、娘一样嚎哭着说:“老爷,我的腿砍不得呀!砍了我的腿,就不能跟你当差、跑路了呀,也不能跟你倒洗脚水呀……”李时珍冷笑了一下,说:“老爷,李二癞子的腿不砍,你的腿就诊不好了。
砍不砍,老爷快点打定主意吧。”这时,县老爷再也顾不得李二癞子了,喊了一声:“来人,把李二癞子的腿砍下来!”李时珍把李二癞子的腿接到县老爷的腿上,不到三天,县老爷的两只腿就能下床走路了。
县老爷一高兴,就叫人封了百两银子送李时珍回去。李二癞子一听,一只腿跳到跟前,“扑通”一声跪在县老爷的面前哭:“老爷,念我待奉了你几年,你还是留留李大哥跟我也接上一条腿吧。”
转身又向李时珍求情:“李大哥,你不看僧面看佛面,我俩是同学,你还是我的叔伯哥哥,也跟我接上一条腿吧。”说也凑巧,县老爷的那只大黄狗刚好从衙门跟前走过,有细黄牛那样高,长得又壮。
李时珍一看,就叫人把这条狗的后腿砍下来,接在李二癞子的腿上。李二癞子换上了一只狗腿,过了三天也能下床了。
李二癞子一跳,蹦得老高;一跑,比狗还快。从此以后,老百姓就叫他“狗腿子”。
李二癞子的腿也好了,李时珍正要回去,县老爷一把拉住他说:“李时珍,我家的那只狗,这几天光用三只脚一蹦一跳的,对着我的大堂‘汪汪’地叫,你也跟它接上一条腿吧。”李时珍一想,满口答应,就用糯米和黄泥巴跟狗接上了一条腿。
这狗也晓得是用黄泥巴捏的,撒尿时,怕尿淋坏了泥巴腿,总要把腿翘起来。
1、芡 拼音:qiàn〈名〉
(形声。从艹,欠声。本义:水生植物。又名鸡头)
即“芡实”,俗称“鸡头”芡,鸡头也。——《说文》《扬子·方言》䓈、芡,北燕谓之䓈,靑、徐、淮、泗之闲谓之芡,或谓之鸡头,或谓之鴈头,或谓之乌头。《古今注》叶似荷而大,叶上蹙绉如沸,实有芒刺,其中如米,可以度饥,卽今蔿子也。《周礼·天官·笾人》加笾之实:菱、芡、㮚、脯。《韩愈诗》平池散芡盘。
按,花似鸡冠,实苞如鸡首,故名。生于池沼中的一种一年生大水草,体表有刺,叶圆而大,浮于水面,花茎伸长于水面上,顶生一花,紫色,浆果球形,果内胚乳白粉质,可食用。如:芡珠(芡的子实)2、菱芡 拼音:líng qiàn菱角和芡实。《文选·张衡〈东京赋〉》:“献鳖蜃与龟鱼,供蜗蠯与菱芡。” 薛综 注:“菱,芰也。芡,鸡头也。” 唐 杜甫 《渼陂西南台》诗:“况资菱芡足,庶结茅茨逈。”
3、刺芡 拼音:cì qiàn又称“鸡头”。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全株生刺,叶圆盾形,浮于水面。夏季开浅紫色单生小花。浆果海绵质,顶端有宿存萼片,密生锐刺。种子称芡实,或称鸡头米,供食用或酿酒,亦可入药。 唐 韩愈 《城南联句》:“远苞树蕉栟,鸿头排刺芡。”
4、偶食鸡头有怀万元亨沈德远林子长横塘三主人 其一(宋·虞俦)
七言律诗
秋风一熟平湖芡,满市明珠如土贱。昔也兼名鸿雁头,今兹始识胡孙面。
应须我辈剩著语,会有后人来作传。横塘地主总好事,凌波不过空山咽。
5、芡曲(宋·许及之)
五言绝句
湖边谁摘芡,轻度藕花风。贪得鸿头去,惊他雁序空。
净慈禅寺位于西湖南屏山慧日峰下,初名慧日永明院。
始建于后周显德元年(公元954年),至今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由道潜禅师开山,延寿大师继主法席。至北宋时,寺院臻于鼎盛,有各类殿堂三十八座,僧众数千人,南宋时被佛教界评为江南禅宗五山十刹之一。
元代高峰原妙、中锋明本和孤峰明德皆出于净慈,时谓“净慈三峰”。净寺历代高僧辈出,对后世影响较大的,当首推永明延寿、济公活佛和如净禅师。
永明延寿大师(904~975),五代时人,三十岁出家,后参德绍禅师发明心地,为法眼宗第三代传人。北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入主净慈禅寺,前后长达十五年,从学僧众一千七百人,著《宗镜录》一百卷,取“举一心为宗,照万法如镜”之义,调和各宗分歧,主张禅教一致,高丽国王闻其盛名,遣僧三十六人入华向其求法,清雍正皇帝对其推崇备至,誉为“曹溪后第一人”,称其著述为“震旦宗师著述中第一妙典”,被后世尊为净宗六祖。
济公,法名道济(1148~1209),南宋人,十八岁投灵隐寺瞎堂慧远出家,因其为罗汉再来,故现不平凡之相,为寺僧所不容,后移住净慈寺。传说他言行癫狂,嗜食酒肉,见义勇为,抱打不平,诙谐幽默而有文采。
民间更流传有许多他的神异故事,被编成小说、戏曲等,广为传颂。济公这一形象,家喻户晓,深受百姓喜爱。
本寺现尚有与济公传说有关之运木神井供游人瞻仰。 如净禅师,南宋人(1163~1228),曹洞宗名僧。
时人评为“近世尊宿,绝无仅有者。”如净禅师注重禅定实践,强调只管打坐,嘉定十六年,日僧道元入宋求法,与如净一见相契,尽得所传,归国后创立日本曹洞宗,奉如净为始祖,如净生前曾两度住持净慈寺,圆寂后亦葬于净慈,至今墓塔犹存。
明太祖洪武年间,住持夷简铸了一口重两万余斤的大钟。每日傍晚,夕阳西下,暝色苍茫,钟声在群山碧空中回荡,响彻云霄,复由南屏山石穴回荡互激,经湖面远扬于十里之外,为西湖十景之一。
清朝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清高宗弘历南巡,于净慈寺山门外建一碑亭,刻“南屏晚钟”四字于内。西湖十景中,南屏晚钟最为盛矣。
净慈寺自创建以来,历经千余年风雨,屡毁屡建,文革期间又蒙浩劫。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国家全面落实党的宗教政策,净慈禅寺得以修复,目前主要建筑有金刚殿、大雄宝殿、钟楼、观音殿、三圣殿、念佛堂等。
随着杭州作为国际旅游城市的地位不断提高,伴随着西湖景区大环境的优化改造,以及人们对佛教活动方面的信仰需求,净慈寺院亦在力谋规划。着手扩建中的净慈寺,规模宏大,殿宇巍峨。
诚为西子湖畔难得的佛国净苑。《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一首七言绝句,该作品无比生动的描绘出了杭州西湖夏季时的不胜美景,是歌咏该景致的经典作品。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西湖六月美景的赞美之情,同时从“别样红”之中,透出作者是在以欢快的心态送友。读者可以体会出:作者一边陪着朋友走在路上,一边和朋友谈笑风生。
因为只有具有如此“谈笑风生”的心态,才能体会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情画意。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原文 (南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意画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杨万里的这首以其独特的手法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这一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
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
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1] 诗人驻足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全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深情的眷恋。
诗人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他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读者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精彩绝艳的画面: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
这种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看似平淡的笔墨,给读者展现了令人回味的艺术境地。
背景先知: 林子方举进士后,曾担任直阁秘书(负责给皇帝草拟诏书的文官,可以说是皇帝的秘书)。时任秘书少监、太子侍读的杨万里是林子方的上级兼好友,两人经常聚在一起畅谈强国主张、抗金建议,也曾一同切磋诗词文艺,两人志同道合、互视对方为知己。
后来,林子方被调离皇帝身边,赴福州任。
四请马周 历史上有刘备三顾茅庐、恭请诸葛亮出山辅佐汉室的故事,留下流传千秋的纳贤佳话。
其实,盛世明君唐太宗也有一段四请马周的故事。太宗不仅在草创基业、马上定天下时注重求贤,而且在登基称帝后,更是思得忠良以匡辅国政。
他三请马周破格用才的故事,显示出他思贤若渴的明君本色。贞观三年,天下大旱,严重的灾情已危及国计民生。
唐太宗忧心如焚,多次率百官求雨并极为虔诚的谴责自己。太宗求天不应,便召集群臣商量对策。
他宣布,无论文臣还是武将都要指出朝廷政令的得失,并提出几条具体的意见。这可难坏了武将常何,他回到府中,愁眉不展。
正好家中一位名叫马周的落魄朋友,漫游到长安,借住在他的府中。得知了常何的为难之事,马周不假思索,伏在案上,洋洋洒洒的向朝廷提了二十多条建议,文辞非常优美。
次日早朝,常何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将奏疏呈现给太宗。太宗一看,这些建议有根有据,切中时弊,确属可行,但武夫常何决非有这神来之笔,便问他是何人所写。
常何告诉太宗为马周所写。太宗又问马周是何样之人,常何便向太宗介绍说:“马周是清河茌平(今山东茌平)人,家境贫寒,但勤奋好学,尤其精通先秦诸子的典籍。
由于自负才学出众,清高而孤傲,郁郁不得志。他在博州一所学校教书,常受地方官的训斥,一怒之下便拂袖而去,离家远游。
他穷困潦倒,经常受人欺凌,历尽艰辛来到长安,住在臣家,乃当今一大奇士也。” 致酒行——李贺 零落栖迟一杯酒,主人奉觞客长寿。
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呜呃?史籍记载 马周,字宾王,博州茌平人。
少孤,家窭狭。嗜学,善《诗》、《春秋》。
资旷迈,乡人以无细谨,薄之。武德中,补州助教,不治事。
刺史达奚恕数咎让,周乃去,客密州。赵仁本高其才,厚以装,使入关。
留客汴,为浚仪令崔贤所辱,遂感激而西,舍新丰,逆旅主人不之顾,周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众异之。至长安,舍中郎将常何家。
贞观五年,诏百官言得失。何武人,不涉学,周为条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
太宗怪问何,何曰:“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教臣言之。客,忠孝人也。”
帝即召之,间未至,遣使者四辈敦趣。及谒见,与语,帝大悦,诏直门下省。
监察御史,奉使称职。帝以何得人,赐帛三百段。
周上疏曰:臣每读前史,见贤者忠孝事,未尝不废卷长想,思履其迹。臣不幸早失父母,犬马之养,已无所施;顾来事可为者,惟忠义而已。
是以徒步二千里,归于陛下。陛下不以臣愚,擢臣不次。
窃自惟念无以论报,辄竭区区,惟陛下所择。臣伏见大安宫在宫城右,墙宇门阙,方紫极为卑小。
东宫,皇太子居之,而在内;大安,至尊居之,反在外。太上皇虽志清俭,爱惜人力,陛下不敢违,而蕃夷朝见,四方观听,有不足焉。
臣愿营雉堞门观,务从高显,以称万方之望,则大孝昭矣。臣伏读明诏,以二月幸九成宫。
窃惟太上皇春秋高,陛下宜朝夕视膳。今所幸宫去京三百里而远,非能旦发暮至也。
万有一太上皇思感,欲即见陛下,何以逮之?今兹本为避暑行也,太上皇留热处,而陛下走凉处,温清之道,臣所未安。然诏书既下,业不中止,愿示还期,以开众惑。
臣伏见诏宗室功臣悉就籓国,遂贻子孙,世守其政。窃惟陛下之意,诚爱之重之,欲其裔绪承守,与国无疆也。
臣谓必如诏书者,陛下宜思所以安存之,富贵之,何必使世官也?且尧、舜之父,有朱、均之子。若令有不肖子袭封嗣职,兆庶被殃,国家蒙患。
正欲绝之,则子文之治犹在也;正欲存之,则栾黡之恶已暴也。必曰与其毒害于见存之人,宁割恩于已亡之臣,则向所谓爱之重之者,适所以伤之也。
臣谓宜赋以茅土,畴以户邑,必有材行,随器而授。虽干翮非强,亦可以免累。
汉光武不任功臣以吏事,所以终全其世者,良得其术也。愿陛下深思其事,使得奉大恩,而子孙终其福禄也。
臣闻圣人之化天下,莫不以孝为本,故曰:“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孔子亦言“吾不与祭,如不祭”,是圣人之重祭祀也。自陛下践祚,宗庙之享,未尝亲事。
窃惟圣情,以乘舆一出,所费无蓺,故忍孝思,以便百姓。而一代史官,不书皇帝入庙,将何以贻厥孙谋、示来叶邪?臣知大孝诚不在俎豆之间,然圣人训人,必以己先之,示不忘本也。
臣闻致化之道,在求贤审官。孔子曰:“惟名与器,不可以假人。”
是言慎举之为重也。臣伏见王长通、白明达本乐工舆皁杂类;韦般提、斛斯正无他材,独解调马。
虽术逾等夷,可厚赐金帛以富其家。今超授高爵,与外廷朝会,驺竖倡子,鸣玉曳履,臣窃耻之。
若朝命不可追改,尚宜不使在列,与士大夫为伍。帝善其言,除侍御中。
又言:臣历观夏、商、周、汉之有天下,传祚相继,多者八百余年,少者犹四五百年,皆积德累业,恩结于人,岂无僻王,赖先哲以免。自魏、晋逮周、隋,多者五六十年,少者三二十年而亡。
良由创业之君不务仁化,当时仅能自守,后无遗德可思,故传嗣之主,其政少衰,一夫。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1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