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谪仙人“而不是”嫡仙人“。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典故来源:故事正文有一天,李白同一位朋友到紫极宫去游玩。
刚进门,迎面碰到一位白胡子老人。朋友连忙给李白介绍说,这就是著名的诗人和书法家贺知章,当今太子的老师。
“后生李白,久闻大名,景仰得很!”李白兴奋地说。贺知章也听说过李白的诗名,现在见这位年轻人仪表不凡,也十分欢喜,忙把李白带到一座酒楼上,打算和他饮酒畅谈。
酒过三杯。贺知章问:“太白君,近来不知有何诗作,可以让我看看吗?”李白从怀里掏出一卷诗稿,说:“这是我最近写的诗,请多指教。”
贺知章打开诗稿,抑扬顿挫地念道:《蜀道难》。他边念,边不住点头称好。
等到念完全篇,他激动地竖起大拇指,夸奖说:“这诗气魄雄伟,真能惊天动地了。”这时候,那位朋友对李白说:“把你的那一首《乌栖曲》也念给贺老听听吧。”
“快念给我听听。”贺知章忙催促说。
李白站起身,从容地吟诵起来。等到李白念完了全诗,贺知章老泪纵横地说:“这诗太凄惨了,鬼神听了也会哭啊!”他仔细端详着李白,突然说道:“你莫不是天上下凡的谪仙人吧,不然怎么能写出这么感人的诗呢?”“谪仙人”是贺知章对李白的极高评价。
人们读了李白的诗篇以后,都感到这个称赞非常确切,不少人也就把李白称做“李谪仙”了。扩展资料:李白初到长安,贺知章就去访问他,见到李白的《蜀道难》诗后,再三称赞,称李白为“谪仙人”,解金龟换酒,与之共醉。
“谪仙”一语,虽古已有之,但自用于李白之身后,则成为李白的代称; 也用来泛指与李白同样潇洒俊逸,才华洋溢的诗人。李白作品天马行空,浪漫奔放,意境奇异,才华横溢,诗句如行云流水,宛若天成。
其诗篇传诵千年,众多诗句已成经典。李白在诗歌上的艺术成就被认为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巅峰。
李白的诗作在全唐诗中收录于卷161至卷185。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谪仙。
出自这个故事的成语是凿壁偷光(主人公匡衡好学)。这个成语表面上的意思是在与邻居相隔的墙上凿开一个洞,偷偷地借邻舍的烛光读书。而现在用这个成语来形容勤学苦读十分刻苦的样子。
白话典故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启示
这篇寓言写了匡衡少年时读书的两件事,一件是凿壁偷光,一件是借书苦读。它赞扬了匡衡勇于战胜艰苦的决心,勤奋读书的精神;为我们树立刻苦读书的好榜样。
李白无疑是盛唐时代身价百万、天王级的文化巨星,以至于当时的太子宾客贺知章一见之下,居然口不择言,呼之为“谪仙”。如此肉麻的称呼,除了安在李白身上,若换个人,岂不折煞他也。成为坚定拥趸的贺知章的一句“谪仙”几如谶语,将李白未来的日子盖棺论定—尽管李白光辉灿烂的日子还刚刚开头。
当时李白头顶艳阳高照。唐玄宗的征召让李白小人得志般地惊喜:“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在长安,李白结识了任太子宾客的老诗人贺知章。当时的贺知章已年逾古稀,李白的《蜀道难》却激起了心如古井的贺知章的感情狂澜,从此贺知章展开了对李白漫长的单相思:“读未竟,称叹者数四”,认为此诗只有神仙才写得出来,因而称李白为“谪仙人”。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进一步推荐,李白终于受到玄宗皇帝的亲自接见,并以翰林供奉的身份被安置在翰林院。翰林供奉的主要职责是为皇帝草拟文诰诏令之类文件,同时也迎合皇帝的兴趣,随时写些应景诗文。
贺知章即兴的一句“谪仙”几乎害了李白一生。先是他人的指认,后是李白自己的作茧自缚,“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就是借不上船来证明自己是仙。“谪仙”—这既是文化定位,又是格调的定位,同时更是命运和性格的定位。贺知章简直一针见血,明心见性,直指本质!只是李白,这个被定位为“谪仙”的人,一生都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山。“谪仙”好似埋在李白体内的一块纱布,不时溃疡流脓。关于李白的很多传说,其中当有很多是后人对所谓“谪仙”的附会,但这种附会应该很能说明问题的实质。
李白一生最在意的就是这个“谪仙”的称号,只是他忽略了贺知章由来已久的相思。待他山穷水尽,阅尽人间凄凉,浪迹越中之时,深感往事不堪回首,曾亲往贺知章墓前凭吊,这,也许是对贺知章半生情感的一种总结和回报。站在铁杆Fans的墓前,李白当有无限的感慨:成也知章,败也知章啊!
典出《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天性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
《元·乔吉·金钱记·第三折》:“枉了你穷九经三史诸子百家,不学上古贤人囊萤积雪,凿壁偷光。”
西汉匡衡少时家境贫寒,夜读无烛照明。见邻舍有烛光,便於壁上凿洞,使光经洞以夜读。同县有大户藏书颇多,匡衡愿为其佣而不领薪。主人怪而问之,匡衡曰:“吾愿遍读主人书。”主人感其求学精神,允其所求。汉元帝时,匡衡以博学多才,任太子少傅,后为丞相。
亦作“凿壁透光”或“穿壁引光”。
常用喻人刻苦勤学。
咏絮之才典故的含义夸奖女子有才学。
典故
谢道韫(349-409),东晋女诗人,著名才女。她出身于晋代王、谢两大家族中的谢家,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成人后又是王家的媳妇。谢道韫是东晋后期打败苻坚的百万大军的一代名将谢安的侄女,安西将军谢奕的女儿,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二儿媳,王凝之的妻子。谢道韫聪慧有才辩,被后人称之为绝代才女、奇女。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在一个寒冷的下雪天,谢太傅举行家庭聚会,跟子侄辈讲解诗文。不一会儿,雪下大了,谢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太傅的哥哥的儿子谢朗说:"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太傅的大哥的女儿谢道韫说:"还不如比作柳絮随风飞舞。"谢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谢道韫就是谢太傅的大哥谢无奕的女儿,也就是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谢太傅夸奖"柳絮因风起"的故事,由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流传下来,人们称赞谢道韫是才女,后来便把在诗文创作方面卓有才华的女子赞誉为"咏絮之才"。
释 义
形容女子特别有才华,富有智慧。
出 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译: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谢安大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
晋才女谢道蕴有“咏絮才”之称。有一次,天下大雪,谢道蕴的叔父谢安对雪吟句说:“白雪纷纷何所似?”道蕴的哥哥谢郎答道:“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蕴接着说:“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一听,大为赞赏。(见《世说新语.言语》)
谢道蕴嫁给王羲之二儿子凝之,两家门当户对,声望家世可说是半斤八两,然而她的婚姻并不美满,婚后一直抑郁不乐。谢公最爱这小侄女,当初选婿时没选徽之而选凝之,就是看中凝之的老实善良,文采也不错。怎知他与道蕴比起来就是“驽马比麟骐,寒鸦配鸾凤儿”!当时,道蕴初到王家,就对凝之大为不满,回娘家时,也是一脸的愤慨。谢公本打算安慰她:“王郎,逸少之子,人才亦不恶,汝何以恨乃尔?”怎知火上浇油,道蕴答曰:“一门叔父,则有阿大、中郎;群从兄弟,封(谢韶)、胡(谢朗)、遏(谢玄)、末(谢川)。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天地之间怎会有王凝之这样的人!)
纵是王家有不平,也是枉然。王羲之诸子中,成就最高者,非王献之莫数,王羲之向来也以幼子献之为荣,认为可承其衣钵。怎奈在道蕴面前,也是顽石比美玉!偶日,王献之与宾客谈论玄学,在一个问题上出现了分歧,因而,争论就是难免了。可惜王献之又在争论中处于下风,而这恰巧又被道蕴所听见,道蕴忙遣婢女对王献之说:“愿为小郎解围。”于是,放下青绫蔽帐,施轻步坐屏风后,与客谈论,使宾客理屈词穷,深感钦佩。
然而,世事难料。孙恩叛乱,直逼会稽。可惜身为会稽内史的王凝之竟信奉五斗米教(当年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五斗米者就是此君),愚昧无知。居然不出兵抵抗,也不在城内设防,却每日对着所谓的张天师稽颡跪咒。下属请求出兵讨伐逆贼,凝之却说:“我已请大道,借鬼兵守诸津要,各数万,贼不足忧也。”结果可想而知!孙恩兵临城下后,凝之又想独自逃离,却落得身首异处,从此绝后的结局。可道蕴的表现却与其君形成鲜明的对比,道蕴听闻贼兵入城,夫子皆亡时,却显出了封建社会女子少有的冷静,举措自若,带领婢女奋勇杀敌。虽终寡不敌众,但其勇气和声名使孙恩折服。
孙恩之乱平定后,道蕴决定守寡(这点与清照、令娴颇为相似)。新到太守刘柳素闻其名,想与她畅谈。道蕴也素知刘柳素威名,不加阻拦,只是整理好容止坐在堂中。刘柳素造访后,道蕴表现得风韵高迈,谈吐也异常清新高雅。刚开始论及家事,道蕴慷慨流涟,其后谈到文义,道蕴词理无滞。刘柳素事后叹曰:“实顷所未见,瞻查言气,使人身形俱服。”道蕴也回答道:“亲从凋亡,始遇此士,听其所问,殊开人胸府。”高山流水觅知音,弦断有谁听!
刘宋初年,谢玄在武帝面前推崇其姐道蕴(那是当然,当年道蕴曾讥笑他学业毫无长进:“为尘务经心,为天分有限邪?”试想,作为谢公侄辈中最出色的人物,为其姐所讥,其姐为何人也!),可却招来了同郡张玄的不满。张玄常在别人面前称赞其妹有才学,妄图与道蕴相抗衡。然而济尼的一句话却道破玄虚:“王夫人神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顾家妇清心玉映,自有闺房之秀。”
“柳絮才”——谢道韫
谢道韫(349—409),东晋女诗人,著名才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她出身于晋代王、谢两大家族中的谢家,成人后又是王家的媳妇。她是打败苻坚百万大军的一代名将谢安的侄女,安西将军谢奕的女儿,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二儿媳,王凝之的妻子。谢道韫聪慧有才辩,被后人称之为绝代才女、奇女。
在谢家众多的儿女中,历史上所说的“谢家风范”,在谢道韫身上表现得最为突出。因此,谢道韫的才情倍受伯父谢安的欣赏。有一次,谢安问谢道韫:“《毛诗》中哪首诗写得最好?”谢道韫轻松地回答道:“周朝贤臣文能安邦、武能治国的尹吉甫写的《民》一诗最好,其诗‘词清句丽,穆如春风’。”谢安与自己的这位侄女也有着同样的感觉。但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谢道韫对《诗经》也读得如此之熟。谢安当即称赞谢道韫颇有“雅人的深致”。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俄而雪骤,公(谢安)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拟?’兄子胡儿(侄子谢朗)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侄女谢道韫)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后世用“咏絮才”喻女子聪颖有诗才者。此典亦用作“谢女”,“谢家”、“谢娘”、“柳絮才”、“咏雪之才”等。
在西汉时期,大儒学家董仲舒在年少时就读书非常刻苦认真,经常是夜以继日地读书,常常快到黎明前才睡,然后鸡一叫,就又来读书,总共也睡不到三小时。他的书房紧靠着姹紫嫣红的花园,他三年没有进过花园,甚至连一眼都没瞧过,总是读书。
有人劝他出去走走,不要老跟家里读书,他回答:“我不去玩,只顾读书,就算我出去,也只是和其他人讨论诗书。”后来他成为有名的高等博士,公开聚众讲学,弟子遍布四方。
他的弟子又收了弟子,后来的弟子有的甚至没见过他的面。他治学专心到这种程度,后来用以形容埋头读书,足不出户。
扩展资料
一、人物介绍
董仲舒通过总结继承先秦时期儒家学说的主要政治思想,总结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经验,提出了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一系列重要哲学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董仲舒认为古人制定的治国理念是保证社会进步的绝对必要条件。这些理念是圣人根据天道提出的,必须认真遵循。
上天高高在上隐藏自己显示自己的威严,同时给人们降下仁爱,突出体现了其君权神授的理念,所以君主作为承天命而管理国家的人。
二、词汇解析
1、拼音:mù bù kuī yuán
2、释义:窥:观赏。园:花园。原指汉代董仲舒专心治学;三年都无暇观赏花园中的景致。后用以比喻埋头钻研;不为外事分心。形容专心致志,埋头苦读的学习精神。
3、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4、近义词:专心致志、全神贯注
5、反义词:心猿意马 、心不在焉
6、出处:东汉·班固《汉书》卷五十六《董仲舒传》: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白话文:三年都无暇观赏花园中的景致,埋头苦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目不窥园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董仲舒治国理念的大一统情怀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2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