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十里”出自杜牧的《赠别》 “春风十里扬州路”,"春风十里"是以虚拟之笔,巧用杜牧诗句,尽写往日扬州的无限风光,和今日"尽荠麦青青"的荒凉冷落相对比。
出处:宋代词人姜夔的 《扬州慢·淮左名都》。
原文节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译文:扬州自古是淮南东路的名城,这里有著名游览胜地竹西亭,初到扬州我解鞍下马作停留。当年那春风十里繁华街道,如今却是荞麦青青孤单可怜。
自从金兵侵犯长江流域以后,连荒废的池苑和古老的大树,都厌恶再提起那场可恶的战争。天气渐渐进入黄昏,凄凉的号角吹起了冷寒,回荡在这座凄凉残破的空城。
扩展资料
此词开头三句点明扬州昔日名满国中的繁华景象,以及自己对传闻中扬州的深情向往;接着二句写映入眼帘的只是无边的荠麦,与昔日盛况截然不同;“自胡马”三句,言明眼前的残败荒凉完全是金兵南侵造成的,在人们心灵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创伤;“渐黄昏”二句,以回荡于整座空城之上的凄凉呜咽的号角声,进一步烘托今日扬州的荒凉落寞。
下片化用杜牧系列诗意,抒写自己哀时伤乱、怀昔感今的情怀。“杜郎”成为词人的化身,词的表面是咏史、写古人,更深一层是写己与叹今。
全词洗尽铅华,用雅洁洗练的语言,描绘出凄淡空蒙的画面,笔法空灵,寄寓深长,声调低婉,具有清刚峭拔之气势,冷僻幽独之情怀。它既控诉了金朝统治者发动掠夺战争所造成的灾难,又对南宋王朝的偏安政策有所谴责,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创作背景:此词作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时作者二十余岁。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南侵,江淮军败,中外震骇。完颜亮不久在瓜州为其臣下所杀。
根据此前小序所说,淳熙三年,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的哀思。
作者简介:姜夔(kuí),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汉族,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
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
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姜夔词题材广泛,有感时、抒怀、咏物、恋情、写景、记游、节序、交游、酬赠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扬州慢·淮左名都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朱自清) 一九二三年八月的一晚,我和平伯同游秦淮河;平伯是初泛,我是重来了。
我们雇了一只“七板子”,在夕阳已去,皎月方来的时候,便下了船。于是桨声汩——汩,我们开始领略那晃荡着蔷薇色的历史的秦淮河的滋味了。
秦淮河里的船,比北京万甡园,颐和园的船好,比西湖的船好,比扬州瘦西湖的船也好。这几处的船不是觉着笨,就是觉着简陋、局促;都不能引起乘客们的情韵,如秦淮河的船一样。
秦淮河的船约略可分为两种:一是大船;一是小船,就是所谓“七板子”。大船舱口阔大,可容二三十人。
里面陈设着字画和光洁的红木家具,桌上一律嵌着冰凉的大理石面。窗格雕镂颇细,使人起柔腻之感。
窗格里映着红色蓝色的玻璃;玻璃上有精致的花纹,也颇悦人目。“七板子”规模虽不及大船,。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朱自清) 一九二三年八月的一晚,我和平伯同游秦淮河;平伯是初泛,我是重来了。我们雇了一只“七板子”,在夕阳已去,皎月方来的时候,便下了船。
于是桨声汩——汩,我们开始领略那晃荡着蔷薇色的历史的秦淮河的滋味了。 秦淮河里的船,比北京万甡园,颐和园的船好,比西湖的船好,比扬州瘦西湖的船也好。
这几处的船不是觉着笨,就是觉着简陋、局促;都不能引起乘客们的情韵,如秦淮河的船一样。秦淮河的船约略可分为两种:一是大船;一是小船,就是所谓“七板子”。
大船舱口阔大,可容二三十人。里面陈设着字画和光洁的红木家具,桌上一律嵌着冰凉的大理石面。
窗格雕镂颇细,使人起柔腻之感。窗格里映着红色蓝色的玻璃;玻璃上有精致的花纹,也颇悦人目。
“七板子”规模虽不及大船,但那淡蓝色的栏干,空敞的舱,也足系人情思。而最出色处却在它的舱前。
舱前是甲板上的一部。上面有弧形的顶,两边用疏疏的栏干支着。
里面通常放着两张藤的躺椅。躺下,可以谈天,可以望远,可以顾盼两岸的河房。
大船上也有这个,便在小船上更觉清隽罢了。舱前的顶下,一律悬着灯彩;灯的多少,明暗,彩苏的精粗,艳晦,是不一的。
但好歹总还你一个灯彩。这灯彩实在是最能钩人的东西。
夜幕垂垂地下来时,大小船上都点起灯火。从两重玻璃里映出那辐射着的黄黄的散光,反晕出一片朦胧的烟霭;透过这烟霭,在黯黯的水波里,又逗起缕缕的明漪。
在这薄霭和微漪里,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桨声,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只愁梦太多了,这些大小船儿如何载得起呀?我们这时模模糊糊的谈着明末的秦淮河的艳迹,如《桃花扇》及《板桥杂记》里所载的。我们真神往了。
我们仿佛亲见那时华灯映水,画舫凌波的光景了。于是我们的船便成了历史的重载了。
我们终于恍然秦淮河的船所以雅丽过于他处,而又有奇异的吸引力的,实在是许多历史的影象使然了。 秦淮河的水是碧阴阴的;看起来厚而不腻,或者是六朝金粉所凝么?我们初上船的时候,天色还未断黑,那漾漾的柔波是这样的恬静,委婉,使我们一面有水阔天空之想,一面又憧憬着纸醉金迷之境了。
等到灯火明时,阴阴的变为沉沉了:黯淡的水光,像梦一般;那偶然闪烁着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我们坐在舱前,因了那隆起的顶棚,仿佛总是昂着首向前走着似的;于是飘飘然如御风而行的我们,看着那些自在的湾泊着的船,船里走马灯般的人物,便像是下界一般,迢迢的远了,又像在雾里看花,尽朦朦胧胧的。
这时我们已过了利涉桥,望见东关头了。沿路听见断续的歌声:有从沿河的妓楼飘来的,有从河上船里度来的。
我们明知那些歌声,只是些因袭的言词,从生涩的歌喉里机械的发出来的;但它们经了夏夜的微风的吹漾和水波的摇拂,袅娜着到我们耳边的时候,已经不单是她们的歌声,而混着微风和河水的密语了。于是我们不得不被牵惹着,震撼着,相与浮沉于这歌声里了。
从东关头转湾,不久就到大中桥。大中桥共有三个桥拱,都很阔大,俨然是三座门儿;使我们觉得我们的船和船里的我们,在桥下过去时,真是太无颜色了。
桥砖是深褐色,表明它的历史的长久;但都完好无缺,令人太息于古昔工程的坚美。桥上两旁都是木壁的房子,中间应该有街路?这些房子都破旧了,多年烟熏的迹,遮没了当年的美丽。
我想象秦淮河的极盛时,在这样宏阔的桥上,特地盖了房子,必然是髹漆得富富丽丽的;晚间必然是灯火通明的。现在却只剩下一片黑沉沉!但是桥上造着房子,毕竟使我们多少可以想见往日的繁华;这也慰情聊胜无了。
过了大中桥,便到了灯月交辉,笙歌彻夜的秦淮河;这才是秦淮河的真面目哩。 大中桥外,顿然空阔,和桥内两岸排着密密的人家的大异了。
一眼望去,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衬着蓝蔚的天,颇像荒江野渡光景;那边呢,郁丛丛的,阴森森的,又似乎藏着无边的黑暗:令人几乎不信那是繁华的秦淮河了。但是河中眩晕着的灯光,纵横着的画舫,悠扬着的笛韵,夹着那吱吱的胡琴声,终于使我们认识绿如茵陈酒的秦淮水了。
此地天裸露着的多些,故觉夜来的独迟些;从清清的水影里,我们感到的只是薄薄的夜——这正是秦淮河的夜。大中桥外,本来还有一座复成桥,是船夫口中的我们的游踪尽处,。
苏东坡的《赤壁怀古》是在“文赤壁”湖北省黄冈市境内。
而据现代考证赤壁大战应在“武赤壁”也就是在湖北省赤壁市境内。满江红 赤壁怀古 -戴复古(宋)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
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
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江上渡,江边路。
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
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赤壁歌送别 李白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咏赤壁 王周(唐) 帐前斫案决大计,赤壁火船烧战旗。 若使曹瞒忠汉室,周郎焉敢破王师。
悠悠赤壁 杜 甫(唐) 悠悠回赤壁,浩浩略苍梧。 帝子留遗憾,曹分屈壮图。
过赤壁偶成佳句 明 ·王奉 (一) 赤壁横岸瞰大江,周瑜于此破曹公。 天公已定三分势,可叹奸雄不自量。
(二) 孟德雄心瞰啖吴,皇天未肯遂共图。 水军八十万东下,赤壁山前一火无。
古战场赤壁感怀 明 ·方逢时 危矶绝峭倚清江,人道曹刘旧战场。 往事已随寒浪灭,遗踪惟有暮山长。
云霞尚带当年赤,芦荻空余落日黄。 欲吊英雄千古憾,渔歌声里又斜阳。
赤壁山 明 ·龙仁夫 踣吕摧袁虎视耽,阿瞒气势展江南。 矶头一霎东风转,天下江山自此三。
赤壁石刻 元 ·朱桢 赤壁之山上摩空, 三江之波浩无穷。 峭壁穷峙江流东, 当年麈战乘东风。
百万北走无曹公, 鼎立已成烟焰中。 大书石上莓苔封, 千年不泯周朗功, 我今送客放舟去, 江山如日还英雄. 登赤壁山 明·魏 裳 江南江北昼阴阴,指点前朝感慨深。
夹岸寒涛喧赤壁,空原野烧隔乌林。 山种已没三分迹,天地仍含百战心。
击楫中流回首处,荒烟满树夕阳沉。 拜风台 明·任乔年 先生羽扇独从容,百万魔消一剑风。
欲识英雄真手段,杯中白水望溶溶。 赤壁怀古 清·曹雪芹 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姓名载空舟。
喧阗一炬悲风冷,无限英魂在内游。典故:(成语出处) 月出东山 见《全唐诗·卷一百九十三》韦应物(唐,诗人。
以咏物诗著称)《上方僧》:“见月出东山,上方高处禅。空林无宿火,独夜汲寒泉。
不下蓝溪寺,今年三十年。”另见《乐府·卷六十五·杂曲歌词五》鲍照(宋)《朗月歌》:“朗月出东山,照我绮窗前。
窗中多佳人,被服妖且妍。靓妆坐帷里,当户弄清弦。
鬓夺卫女迅,体绝飞燕先。为君歌一曲,当作《朗月篇》。
酒至颜自解,声和心亦宣。千金何足重,所存意气间。”
正襟危坐 《史记·日者列传》“宋、贾谊瞿然而悟,猎缨正襟危坐。” 一叶之扁舟 唐·黄光溥《题黄居寀秋山图》:“暮烟幂幂锁村坞,一叶扁舟横野渡。”
月明星稀 三国·魏·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横槊赋诗 唐·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志铭》:“曹氏父子鞍马间为文,自言自语横槊赋诗。”
逝者如斯 《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杯盘狼藉 《史记·滑稽列传》“日暮酒阑,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舄交错,杯盘狼藉。”
苏东坡的《夜游赤壁》典故是除“草船借箭”外最为有名了。 黄州山色赤如丹,山下江流越万年。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曹)孟德兵败相传就在这边。逝者如斯何曾分昼夜,冥灵彭祖俱(皆)成了尘烟。
念至此多少人空余浩叹,只有那方外客不以为悲却能悟道参禅。 我表的是宋朝那位大文豪姓苏名轼,他真有那班马之才好似一位谪仙。
笔头千字胸中还有万卷,就便是致君尧舜此事又有何难。他也曾牵黄擎苍要把天狼射,他也曾起舞弄影把酒问青天。
他也曾夜烧高烛与海棠为伴,他也曾任性逍遥优游斗尊前。却谁知造物主总是别样的心意,偏要让这高人贤士(途穷)运蹇命多舛。
只因为诗文被诬身陷在乌台案,虽保存了性命却被贬谪在荒蛮。这一夜,苏东坡与客泛舟在赤壁之下,清风袭人清景正无边。
良辰美景惹得众人心醉,诵句吟诗把酒更言欢。少时间,一轮明月升至在东山上,徘徊低转在斗与牛的中间。
白茫茫月色罩着白茫茫的水,白茫茫江水连着那长天。浩荡荡纵一苇所如不论停在何处,飘摇摇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杯觥交错饮酒乐甚,高歌助兴扣响船舷。“击空明,桂棹兰桨把那流光溯,望美人,心怀渺渺在那天一边。”
有位客携带着洞箫倚歌按曲,呜呜然江岸回应听得众人动颜。这箫声如泣如诉如怨如慕,惹得那嫠妇悲啼蛟舞在深渊。
东坡闻之蓦然无语,正襟危坐有语开言:我闻听君一曲若有所思,却不知如此的悲凉为的却是哪一般? 客人道,我见这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去,不由得想起了三国的那个曹操小字就叫阿瞒。西望夏口东面把武昌望,郁郁苍苍不尽的山峦。
想当时,他破荆州下江陵顺流东下,旌旗蔽空有千里的战船。酾酒临江他横槊把诗赋,真是那盖世的英雄气吞河山。
似这般风流的人物如今安在?只有那折戟沉沙记取流年。你与我虽不似俗人只为蜗名蝇利,亦不过如渔夫樵子往来在江边。
鱼虾为侣麋鹿为伴,匏尊相属(乘)一叶舟扁。正如同粟米微流往那沧海里流注,又如同蟪蛄蜉蝣漂泊在这世间。
因此一曲箫羡江水无穷江月不老,一曲箫叹人生苦短华发苍颜。 东坡闻听莞尔一笑,举头对月对客开言。
1、西域上指玉门关、阳关以西,在今甘肃省敦煌市,葱岭即今帕米尔高原以东,巴尔喀什湖东、南及新疆广大地区。
而广义的西域则是指凡是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的地区等。2、占城国 亦称占婆,古国名,在今越南的中南部。
中国史籍上曾称之为林邑、环王。当地盛产稻谷,称“占城稻”,为稻谷良种之一,宋时传入中国;郑和下西洋后,占城稻在中国长江、珠江、闽江流域大面积引种、推广。
福建省福州长乐一带称此稻为“占谷”或“黄占”,直至三十年前,都是当地高杆晚稻的一个优良品种。3、爪哇国亦即麻口若巴歇国,在今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Java Island)。
唐代以来的史籍称其地为“诃陵”“ 婆”。该岛北临爪哇海,南滨印度洋,面积12。
6万平方公里,人口近亿,是印尼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主要城市有雅加达(首都)、万隆、三宝垄、泗水(苏拉卡尔塔)。泗水为华裔长乐人聚居地。
4、三佛齐国亦即室利佛逝国,梵文Srivijaya的音译,在今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上的古国,当时都约在今日的巨港(巴邻旁,Balenbang),位于苏门答腊东南部慕西河畔。5、暹罗国泰国(Thailand)的旧称,位于东南亚中南半岛中部。
十四世纪中叶,由暹国与逻国合并而成,南临暹罗湾。现首都为曼谷,泰国的华侨 与华裔人数居世南亚首位。
6、南天竺 天竺为古印度别称,古籍又称天竺为身毒。天竺分北、中、南三部分,南天竺指印度半岛的南部地区。
7、锡兰山国亦即锡兰(Ceylan),或称狮子国,今称斯里兰卡(Srilangka)为亚洲南部岛国,隔保克海峡与印度东南部相望,面积6。5万平方公里,为佛教古国之一,主要民族为僧伽罗族与泰米尔族。
首都科伧坡(Colombo),位于该岛西南。8、古里国 又称“古里佛”,故地约在今印度半岛西南部喀拉拉邦的科泽科德(Koxhikode)一带,为海上交通要冲。
明永乐五年(1407)郑和二次下西洋时曾到此访问并立碑纪念。9、柯枝国亦译作“国贞”,故地在今印度西南部的柯钦(Cochin)一带,是航道要冲和重要港口。
十五世纪初与中国有友好往来。10、忽鲁谟斯国即霍乐木兹(Hormuz),又译作和尔木斯,地在今伊朗东南米纳布(Minab)附近,临霍尔木兹海峡,废址在霍尔木兹岛北岸,扼波斯湾出口处,为古代交通贸易要冲,今为对岸阿巴斯港所取代。
10、木骨都束国今译作摩加迪沙(Mogadiscio)是被称为非洲之角的索马里共和国首都,位于索马里东南,临印度洋。13世纪以前建有古城。
郑和下西洋曾两度访此。12、南京龙江明初设“龙江船厂”于此。
故址在今南京下关三汊河附近的中保村一带;水道旧称龙江,出龙江关通长江,龙江船厂曾为郑和下西洋造“宝船”,故又称“宝船厂”,造船的船坞叫“船作”,遗址犹存,宛如一口口巨大的水塘。1957年此地出土一根大舵杆,长1107米,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此舵杆之长,足证郑和宝船规模之大。
据《龙江船厂志》载,1411年(永乐九年)该船厂“改、造海船247只,备使西洋诸国”。龙江之滨原有天妃宫,已圮。
13、长乐南山 因位于福建省 长乐县县治之南而得名,今长乐县城区街道环绕此山。海拔仅约四十余米,又称登高山;该山有兰茗、香界、石林三个小山峰,故亦称三峰山,山上登高山;该山有兰茗、香界、石林三个小山峰,故亦称三峰山,山上有塔,称三峰塔(圣寿宝塔);有寺称三峰寺或三峰塔寺;寺旁有“天妃行宫”,祀妈祖,《天妃灵应之记》碑即立此宫内;宫旁有郑和所建“三清宝殿”,殿内“钟鼓供仪,靡不俱备”,钟即“郑和铜钟”,原件抗战期间移南平市。
以上寺、宫 、殿均已圯,塔巍然存,加固整修,更为壮观。1935年,在原寺、宫、殿废址上建有郑和史迹陈列馆,《天妃灵应之记》碑系该主馆主要陈列文物,南山(三峰山)同年辟为“郑和公园”。
14、兹港 指长乐太平港通闽江。位于长乐县南山西麓以西、以北,狭义指靠近长乐县城吴航头一带的下洞江水域;广义泛指整个下洞江水域,该港原来江面宽阔,水深可泊巨舟,有“无风万里磨平玉,有月千波漾碎金”之说;港东北、东南屏峙首石、六平诸山,可蔽阻台风袭击,为避风良港。
《长乐县志》《长乐六里志》均载有;三宝太监郑和通西洋,驻舟师造巨舶于此,奏改名为太平港等句。由于沦桑变化,今仅余一狭长水道,通小汽轮,原水道大部分成为沃野良田,部分辟为新居民区,该居民区主干道路称“太平港”路,与郑和路垂接。
15、苏门答腊国 又译作苏木都剌(Samud'ra)、苏文答剌、苏文达那。故地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Sumatra Island)北部洛克肖马韦附近,今为全岛总称,该岛北临马六甲海峡,南濒印度洋,赤道横贯中部,为印尼西部大岛,面积43。
4万平方公里,首府棉兰。16、满刺加国 旧译亦作麻六甲,今译作马六甲(Malacca)14-16世纪马来亚半岛上的封建王国,位于今马来西亚、马六甲洲一带,居马六甲海峡要冲,1411年(永乐九年),该国国王拜里迷苏剌(Parmesvara)曾率妻子、大臣等540人来中国访问;郑和船队屡经其处,现马六甲州居民半数为华裔,其首府马六甲市居。
成语中的南山指的是海南的南山 久很久以前,有一年接连好几个月没下雨,各处都闹旱灾,井、河干涸,地开裂,庄稼颗粒无收。
珠崖郡的崖县(今三亚市)也不例外,饥饿干渴的崖县人天天跪在地上,祈求天神赐降甘霖。 在崖县的鹿回头村庄,有一位勤劳勇敢地小伙子,他的名字叫阿富。
他每天到海里去捕鱼给乡亲们。奇怪的是,那年到哪个海域都捕不到鱼,只有到大东海才能打到鱼和虾。
一天,阿富在大东海打到一条好大的鱼,他回到村,把鱼切成一块块,分给乡亲们,而自己只留下一点点鱼头。 他正要烧水煮鱼头时,来了一位要饭的老太婆,只见她满头白发,满脸皱纹,破衣烂衫,又脏又臭。
阿富一点也不嫌弃她,请她坐下,说煮熟了鱼头就给她吃。 老太婆说,她饿了三天三夜,最好现在就给她生鱼头吃。
阿富二话没说,立即把鱼头给了老太婆。老太婆狼吞虎咽地吃完了,顿时有了精神。
她跪下叩头感谢阿富的帮助,阿富慌忙上前扶她起来。当老太婆被阿富扶起来时,阿富闻到了一阵阵淡淡的清香。
他抬头一看,天哪,站在他面前的不是又脏又臭的老太婆,而是胜似天仙的美女。 只见她墨黑的头发柔软地披在肩上,眼睛又大又黑,脉脉含情,樱桃似的小嘴漾着动人的微笑,整个鹅蛋形的脸上闪烁着美丽动人的光辉。
她整个的人就像一朵含苞待放的槟榔花,又美又香又动人。 阿富望着她,眼睛都发直了。
好半天他才问:"你就是刚才那位老太婆变的?"姑娘点点头说:"我的名字叫阿美,是大东海龙王的第三个女儿。现在人间闹旱灾,我是来告诉你们,善良的人们只要到大东海喝三口海水,回来后,挖地出水,种地丰收,做买卖发财。
总之,就能心想事成。"说完,她问阿富是否愿意试试。
没等阿富回答,她即拉起阿富的手,阿富感到身体飘了起来,一忽儿,就到了大东海边。 阿美用手捧了三口海水喝。
阿富模仿阿美的动作,也用手捧了三口海水喝。这里阿美又拉起阿富的手,飘到了田间。
她对阿富说,你心里想着一件事,然后你开始行动,保你心想事成。 阿富蹲下来,用双手掘地,不一会儿,地里冒出一汪清澈的淡水。
阿富扑下去喝那水,又香又甜。 阿富说,如果这汪水变成了一条河流就好了,乡亲们就有救了。
他的话音刚落,只听到一阵阵哗哗的流水声,他眼前的水窟变成了一条又长又阔的河流,清澈碧绿的河水欢快地奔腾着。 阿富高兴得手舞足蹈,他边往村里奔跑,边高声呼喊:"乡亲们,有水了!庄稼有救了!我们有救了!是阿美仙姐救了我们。
" 突然,阿富发现自己还没有谢过阿美呢,正想回去找阿美,阿美已飘到了他身边。他跪下要给阿美叩头,感谢她救了乡亲们。
阿美说,不用谢。她问阿富,你肯娶我为妻吗?阿富惊喜得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望着阿美发愣。
阿美又问,你肯娶我为妻吗?阿富大声说,肯!这时,乡亲们敲锣打鼓地跑来了,他们问阿富,阿美仙姐是怎样给他们带来一条奔腾不息的淡水河的,阿富从头至尾叙述了事情的经过。 乡亲们兴奋得把阿美抬了起来,他们异口同声地说:"阿美就是我们的再生母亲,由于她的帮助,我们才有了救,才没有被旱灾害死。
"从此,这一带的黎族同胞称妈妈为阿美。 在鞭炮和锣鼓声中,阿富和阿美成亲了。
打这以后,鹿回头村的村民们一遇到什么想办的事就到大东海去喝三口海水,定能心想事成。 善良的鹿回头村的村民们又把这一秘密告诉每一个来大东海玩耍的人们,因此,只要到过大东海的人,都喝过三口大东海的水,他们凡事都能成功,万事如意。
鹿回头村的人们说这幸福是大东海给的,因此常说福如东海。"福如东海"这句吉祥的话也就流传至今。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年琼州在地突然间天昏地黑,电闪雷鸣,倾盆大雨直下了七天七夜。 第八天,只听轰隆一声巨响,天崩地裂,琼州脱离了中国大陆,成了一个岛屿。
琼州岛上的生灵死的死,伤的伤。所有的河流都改了道,所有的山脉都变了形,有的河流和山脉因此也就消失了F婀值氖牵?挥心仙剑ń袢?鞘械镊∩剑?步心仙剑┌踩晃揄Γ?豢貌菀豢檬饕裁挥斜凰鸹担?≡谀仙缴系娜艘桓鲆裁挥惺苌耍??挥兴劳龅摹4?稻??苏獯翁毂赖亓训哪仙饺耍?蓟盍思赴偎辏?詈蠖汲闪讼伞?/P> 公元七百四十八年,鉴真师徒等三十五人从扬州启航,第五次渡海时遇到飓风,漂流万里到振州(今三亚市)宁远河口(今海山奇观风景区一带),已经一点力气也没有了。
南山上的人们发现了他们,把他们救了起来。他们一着南山的地,就立即睁开了眼,精神也来了。
他们在振州居住了一年多,修造大云寺,传播佛教文化。 这些奇怪的事一传十,十传百,因此人们都把南山叫做仙山。
上南山来玩和居住的人也越来越多了。传说到过南山的人有病去病,无病健身,个个长寿。
因为南山在天崩地裂中完好无损。由于到过南山的人都长命百岁,所以人们常用寿比南山来祝福他人长寿。
"寿比南山"这句话也就一直沿用至今。
出自 晚唐 白居易的长恨歌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在天愿作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 《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当时诗人正在盩厔县(今陕西周至)任县尉。
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这一精神的苦果。
唐玄宗、杨贵妃都是历史上的人物,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宛转动人的故事,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描摹、歌咏出来。由于诗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艺术化的,是现实中人的复杂真实的再现,所以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
迎春的春饼和春卷 LKS8391 发表于 2006-5-9 11:35:47 迎春的春饼和春卷 “春打六九头”。
立春是农历的第一个节气,一般是“五九”的最后一天或是“六九”的头一天。在北京地区,此时的气温已开始转暖,到了“五九六九沿河看柳”的时候,显示春天已经撩起了面纱,“嫩如金色软如丝”的垂柳,已是“春到人间草木知”。
立春意味着千里冰封的严冬将尽,“立春一日,水暖三分”,春天正向我们走来。故而北京地区的人在立春这一天要吃春饼或春卷,以示迎春。
其实,春饼和春卷是春季的养生食品,不一定非要在立春这天吃,在春天的日子里随时都可以吃。中医认为,春季万物始生,具有阳气开始升发的特点,要特别注意对肝脏进行保养。
在五脏与五味的关系中,酸味入肝,具收敛之性,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为顺应天时,要多吃一些柔肝养肝、疏肝理气具有辛甘发散性质的食物,而少食用具有酸收作用的食物,使春阳之气得以宣达,代谢机能得以正常运行。
春饼和春卷的馅儿,用春天新鲜蔬菜调制,既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 吃春饼的习俗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据传始于东晋时代,当时人们在立春这一天,就将面粉制成的薄饼摊在盘中,加上精美蔬菜食用,当时叫做“春盘”。不仅立春这一天食用,春游时人们也要带上“春盘”。
到了唐宋时,这种风气更为盛行。以诗为证,杜甫诗曰:“春日春盘细生菜”;陆游唱和:“春日春盘节物新”。
到了清代,“春盘”改称“春饼”,并逐渐成了一种传统习俗和春季的美食。随着烹调技术的发展和提高,“春饼”又演变成为小巧玲珑的“春卷”,并登上大雅之堂,成为宫廷糕点。
在清朝宫廷“满汉全席”128种菜点中,春卷是九道主要点心之一。 到了春天,我家必定要吃几次春饼,这似乎成了习惯。
每到春风拂面的假日,孩子们就会提议吃春饼。春饼的做法并不很复杂。
将面粉用开水略烫,揉合均匀,切成如包子剂儿大小的剂子,将剂子摁扁,表面抹上植物油,两个剂子合在一起用擀面杖擀圆擀薄,放在饼铛子上烙。由于两张饼之间有油,受热后膨胀,中间会鼓起。
两面烙熟出锅后,很容易将饼扯开,变成很薄很薄的两张饼。 在烙饼的同时炒制卷在春饼中的和菜。
原料有瘦肉丝、绿豆芽、嫩韭菜、细粉丝、胡萝卜丝、鸡蛋饼丝等。胡萝卜丝要先过一下油。
细粉丝要用开水泡软后再下锅。鸡蛋饼丝是用鸡蛋糊摊的很薄的饼,然后切成细丝。
炒制时,注意当绿豆芽下锅后,要点一点醋,这样不仅可以提鲜,而且保持绿豆芽的脆生。 和菜炒熟上盘,白、绿、褐、黄、红五彩娇艳,看着就令人垂涎。
吃春饼讲究用饼将和菜包起来吃。咬一口,脆嫩鲜香,清淡可口,别有风味。
只见每人都忙着挟菜卷饼,吃将起来,待卷第二张饼时,才腾出空来说一句:“好吃,好吃!” 吃炸春卷就复杂得多了。 第一步是制春卷皮。
春卷皮是一种薄如绵纸的小饼,市场上偶尔有卖的。自己制作难度较大。
和面时,水中要少加点盐,和得要软一些,搋匀、摊平后,面团表面涂抹清水饧养,然后,再搋揉至面团不粘手时,饧成冷水面团。烙制春卷皮时,要用厚底平锅置微火上烧热,用肉皮或油布将锅面揩至光滑,抓住水面团的手要不断颠动,以使面团不致下漏且表面保持光滑。
待锅热时,手腕翻转,使面团迅即触及锅面时速转一圈,摊成直径约20厘米的薄面皮,立即将面团拿开。待面皮边沿翘起,揭下即成春卷皮。
第二步是和春卷馅儿。馅儿料随意,可素可荤。
用炒好的春饼和菜作馅儿也是很不错的。如果有荠菜,配上香干丝、冬笋丝、鸡肉丝炒熟作馅儿,那是别有风味。
清代郑板桥赞曰:“三春荠菜饶有味”,民间更有“三月三,荠菜当灵丹”的谚语。第三步是包春卷。
将炒好的馅儿包在春卷皮里,四面折起。后折的边用面糊粘合。
第四步是炸春卷。将包好的春卷放在油锅内炸至金黄色后捞出,装盘即可食用。
春卷吃的是色泽金黄,口感酥脆,馅儿鲜香。 现在,超市中有包好的春卷卖,回家后只剩下炸制一道工序。
买来的春卷确很省事,但口味太差。 。
洛阳桥,又名万安桥。
位于泉州城东13公里,是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与北京的卢沟桥,河北的赵州桥,广东的广济桥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桥。
它是当时广东、福建进京城的必经之路。讲到这里也许各位来宾会提出疑问,洛阳桥应该在河南洛阳,此桥为何取名洛阳桥呢?据有关资料记载,早在唐宋之前,泉州一带居住着夷民主越族人,到了唐朝初年,由于社会动荡不安,时有战争爆发,所以造成大量的中原人南迁,迁到泉州及闽南一带的多数为河南、河水和洛水一带的人士,现在泉州乃至整个闽南地区所用的语系称为河洛语,也就是现在所说的闽南语,这些中原人士,他们带来了中原先进、发达的农业技术和经验,引导当地人们开垦、发展,他们来到了泉州,看到这里的山川地势很象古都洛阳,就把这个地方也取名为洛阳,此桥也因此而命名。
当时洛阳江“水阔五里,波涛滚滚”。人们往返只能靠渡船过渡,每逢大风海潮,常常连人带船翻入江中,所以主人为了祈求万无一失地平安过渡,就把这个渡口称为“万安渡”,桥也因此称之为“万安桥”。
据《泉州府志》记载,旧万安渡是北宋庆历初郡人李宠甃石作浮桥,后由郡守蔡襄主持改建成石桥。 洛阳桥始建于北宋皇祐五年四月至嘉祐四年十二月,也就是公元1053年至1059年,花了六年零八个月的时间,耗资一万四千多两银钱才建成。
洛阳桥原长1200米,宽5米,桥墩四十六座,两侧有500个石雕扶拦28尊石狮,兼有7亭9塔点缀其间,武士造像分立两端,桥的南北两侧种植松树七百棵。 我们身后的这棵松树就是当年遗留下来的,已经有900多年的历史。
当年主持修建洛阳桥者为泉州郡守(太守)蔡襄。相传蔡襄为天上文曲星下凡,他自幼聪明博学,十八岁高中状元,遂本朝为官,但他从小受其母教诲,为官后要为郡人修桥,为民解难。
所以他在朝庭不久便申请回本府为官,为泉郡守(知府)。 他回到泉州后为洛阳江水深浪大,难造桥基而日夜发愁。
一天他突然梦见观音大士指点他派人向海龙王求助。蔡襄一觉醒来十分惊奇,便给海神写一封求助公文,问手下衙吏:“谁人下得海。”
一个衙吏随即答道:“小人夏得海!”原来此人姓夏得海,误以为老爷叫他,随口应答。 于是派他前往海神处投递公文。
夏得海知道此去必无回,便告别了妻子,买了一壶酒喝得大醉卧在海滩上,想让潮水卷走了事,哪知一觉醒来,黄色的公文袋变成了红色公文袋,于是连忙回来交给蔡襄,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一个“醋”字。蔡襄冥思苦想,终于领悟了海龙王的启示,当月甘一日酉时动工,果然此时海潮退落,三天三夜不涨潮,桥基终于顺利砌成。
但是由于当时资金有限,桥的高度不够,每逢洪水,桥面经常被淹没。所以后来又传说泉州郡人大富商李五,为此桥出资增高三尺。
李五为泉州大富商,由于他生活的奢侈和挥霍,被小人诬告,无故被抓往京城问罪。当他的囚车过洛阳桥时,水已淹没路面,他很艰难地过了桥,因此他对天发誓,要是他能平安无事回乡,一定出资将洛阳桥增高三尺。
果然,三年后他顺利回家,因此就出资将桥增高了三尺。当然我们现在看到的洛阳桥已经是经过修葺的,最后一次修葺是1938年,蔡挺楷带领十九路军路过泉州时修建的。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8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