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贤文”出自汉初名将李广,李广是著名的骑射能手。
唐朝诗人卢纶的“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就是描写李广将军的神力把箭射入石头中的故事。李广从汉文帝时入伍起,经过景帝,至武帝时代,几乎参加了每一次抵抗匈奴的战斗。
那时,北方的匈奴,经常南侵,在边境地区骚扰。匈奴兵都精于骑射,来去不定,出没无常,很难对付。
李广屡次领兵,深入敌阵,一生身经70多次战斗,匈奴兵都很怕他,单于也很敬畏李广的威名。可是汉朝始终没有重用他,并且多次打击他,在他60多岁最后一次和匈奴作战中,李广任前将军,因迷失道路,未能参战,愤愧自杀。
当时全军将士,个个痛哭失声,老百姓听到这个消息,也都不禁流泪。 唐代学者颜师古是这样解释“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桃李等树,不会说话,从不自我宣传,但是到桃李树下来的人却经常不断,树下的野地也会自然地踏出一条路来,这是因为桃李是实实在在地开出了美丽的花,结出了香甜的果,在为人们默默地服务,所以用不着吹嘘,人们自会欢迎它们。
做事力求实际,不尚虚声,就叫“桃李不言”。
词 目 中流击楫 发 音 zhōng liú jī jí 释 义 击:敲打;楫:浆。
比喻立志奋发图强。 出 处 《晋书·祖逖传》:“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 击楫中流 也作“中流击楫”,楫,船桨。出自《晋书·祖逖传》:“(逖)仍将本留徙部曲面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即东晋大将祖逖率部渡江,当船行到江中时,他敲着船桨发誓说,不收复中原,决不生还。后借指决心报效祖国,收复失地。
文天祥《贺赵侍郎月山启》:“慨然有神州陆沉之叹,发而为中流击楫之歌。”宋人赵善括《满江红·辛卯生日》:“颖脱难藏冲斗剑,誓清行击中流楫。”
又称“中流誓”,如陈亮《念奴娇·登多景楼》:“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 自从匈奴人占领中原,北方有许多人避难到南方来。
刘琨的好友祖逖也带了几百家乡亲来到淮河流域一带。在逃难的行列中,祖逖主动出来指挥,把自己的车马让给老弱有病的坐,自己的粮食、衣服给大家一起吃用。
大家都十分敬重他,推他做首领。 到了泗口(今江苏清江市北),祖逖手下已经有一批壮士,他们都是背井离乡的北方人,希望祖逖带领他们早日恢复中原。
当时,司马睿还没有即皇帝位。祖逖渡江到建康,劝琅琊王司马睿说:“晋朝大乱,主要是由于皇室内部自相残杀,使胡人乘机会攻进了中原。
现在中原的百姓遭到敌人残酷迫害,人人想要起来反抗。只要大王下令出兵,派我们去收复失地。
那么北方各地的人民一定会群起响应。” 司马睿并没有恢复中原的打算,但是听祖逖说得有道理,也不好推辞,勉强答应他的请求,派他做豫州(在今河南东部和安徽北部)刺史,拨给一千个人吃的粮食和三千匹布,至于人马和武器,叫他自己想办法。
祖逖带着随同他一起来的几百家乡亲,组成一支队伍,横渡长江。船到江心的时候,祖逖拿着船桨,在船舷边拍打(文言是‘中流击楫”),向大家发誓说:“我祖逖如果不能扫平占领中原的敌人,决不再过这条大江。”
他的激昂的声调和豪壮的气概,使随行的壮士个个感动,人人激奋。 到了淮阴,他们停下来一面制造兵器,一面招兵买马,聚集了两千多人马,就向北进发了。
祖逖的军队一路上得到人民的支持,迅速收复了许多失地。当时,长江以北还有不少豪强地主,趁中原大乱的机会,占据堡坞,互相争夺。
祖逖说服他们停止内争,跟随他一起北伐,对不听号令、依附敌人的,就坚决打击。祖逖的威望就越来越高了。
刘琨在北方听到老朋友祖逖起兵北伐,也很高兴,说:“我夜间枕着兵器睡觉等天亮,就是一心要消灭敌人。现在祖逖跑到我前面去了。”
公元319年,陈留地方的豪强地主陈川投降后赵国主石勒,祖逖决定发兵进攻陈川。石勒派兵五万援救,被祖逖打得大败。
接着,后赵的将领桃豹和祖逖的部下韩潜又争夺蓬陂(在河南开封市附近)城。战斗了四十天,相持不下,双方的军粮都发生了困难。
有一天,祖逖用布袋装满了泥土,派一千多名兵士扛着,运到了晋营,装作运粮的样子。最后又派了几个兵士扛着几袋米,运到半路上,故意停下来休息。
桃豹在赵营内看到晋兵运来那么多的米,自然眼红,就趁晋兵休息的时候,派了大批兵士来抢。晋兵丢下米袋就逃。
赵营里早已断了粮,抢到了一点米,只能够勉强维持几天,但是大家看到晋营里军粮那么充足,军心就动摇起来了。桃豹赶快派人向石勒求救。
过了几天,石勒派了一千头驴子装运了粮食接济桃豹。祖逖早就探得情报,在路上设下伏兵,把后赵的粮食全部截夺下来。
这样一来,桃豹再也支持不住,连夜放弃阵地逃跑了。 祖逖领导晋兵艰苦斗争,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全部领土,后赵的兵士陆续向祖逖投降的也很多。
晋元帝即位后,因为祖逖功劳大,封他为镇西将军。 祖逖在战斗的艰苦环境中,和将士们同甘共苦,自己的生活很节约,把省下的钱尽量帮助部下。
他还奖励耕作,招纳新归附的人。即使是跟自己关系疏远和地位低下的人,他也同样热情地对待。
生地的百姓都很拥护他。 有一次,祖逖举行宴会招待当地父老。
人们高兴得又是唱歌,又是跳舞。有些老人流着眼泪说:“我们都老了,今天能够在活着的日子里看到亲人,死了也可以闭上眼睛了。”
祖逖一面操练士兵,一面扩大兵马,预备继续北伐,收复黄河以北的国土。哪儿想到昏庸的晋元帝对祖逖竟放心不过,怕祖逖势力太大了不好控制,派了一个戴渊来当征西将军,统管北方六州的军事,叫祖逖归他指挥。
祖逖辛辛苦苦收复失地,反而受到朝廷的牵制,心里很不舒坦。 不久,祖逖听说他的好友刘琨在幽州被王敦派人害死,又听说晋元帝跟王敦正在明争暗斗,心里又是忧虑,又是气愤,终于得病死了。
豫州的男女老少听到祖逖去世的消息,像死了自己的亲人一样伤心。 祖逖虽然没有完成恢复中原的事业,但他那中流击楫的英雄气概,一直被后代的人所传诵。
请君入瓮这个词的由来有些残忍,这个故事讲的是,在唐朝时期武则天想要当上女皇帝,但是却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不少的唐朝宗室和大臣都在明里暗里地反对他,而为了镇压这些反对他的人,武则天找了一些手段极其残忍的家伙,因为他们审案,不管青红皂白直接就是严刑拷打,许多人都因为承受不住残酷的刑法而招供,也是用这样的方法,武则天一路铲除异己,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势力来。
在武则天手下审案的那些人中其中有两个是手段最为残忍的。这二人就是周兴和来俊臣,这两人一天到晚就是想出各种各样惨无人道的酷刑,以此来对他人严刑逼供,许多人都被他俩屈打成招,被害的家破人亡。后来武则天接到密保,密报上称周兴也参与了谋反,自然武则天对于参与谋反的人是不会放过的,于是乎,武则天召来了来俊臣,让他负责这个案子。
而这来俊臣当然不是个心慈手软的,他从宫里出来之后,就相约周兴到他家中喝酒,周兴来了之后,来俊臣故意问道“我这儿最近新抓了一批犯人,无论我使用怎样的严刑拷打,怎么样都不招供,你说怎么办呢?”周兴笑了笑回答道:“这个简单,我告诉你一个方法,你找来一口大瓮,放在炭火上面烤,如果谁要是死都不招工,就将他放进去慢慢烤,不愁不招供”。言罢,来俊臣随即就找来下人,让他们按照周兴说的方法那样布置起来,找来了一口大瓮放在火上慢慢烤。看到这样的场面,周兴根本没有意识到这是用来对付他的,反而还笑到:“这只是我想的法子,我还没有试验过,今日在你这就开开眼”。
还没笑完,只见来俊臣表情突然严肃,腾的一声就站起来了说到“大胆周兴,有人告发你参与谋反,我奉太后之命审理此案,你还不从实招来!”周兴一听此话大喊冤枉。来俊臣随机说到:“既然你不招,那就请君入瓮吧。”周兴看见被烤的通红的瓮,吓得魂不守舍,立马说到“我招我招”。于是马上就招了被抄了口供,来俊臣拿着口供上报武则天去了。
释 义: 灾祸从口里产生出来。指说话不谨慎容易惹祸。
出 处: 晋朝·傅玄《口铭》:“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示 例: 1.在这样“~”之秋,给自己也辩护得周到一点罢。鲁迅《华盖集续编·再来一次》
同义词:言多必失,直言贾祸
2.记得啊,办事说话要小心,所谓祸从口出。
用法:作谓语、宾语;常与“病从口入”连用。
一:来自《醒世人语》
语云:“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诚哉斯言。
盖世人之生病,多因不注意饮食、不节制饮食、不讲究 生,食物不洁,食之则容易生病,因病菌皆由口而入也,故曰“病从口入”。
人之祸患,多因不注意言语,或故意多言伤人而引起,好谈人是非者,易惹人抱怨,怨则成仇,仇则成祸,故曰“祸从口出”。
试观世上,暴饮暴食,不注意食物 生者,都因而患病,好拨弄是非,谈人短处之“长舌妇”,不但自伤口德、伤人信誉、害人不浅,如是之人,可谓之阴险小人,终会因多言而引起灾祸,死后将坠落地狱,受割舌之苦。
是故为人处世,与人言语,当知谨慎,言语不伤人,不谈人之短处,不谈人之是非,不谈长辈之曲直,宜隐恶而扬善,方免致伤口德,而不结怨于人,祸自不出也。兹以修道士,最为大病者,言语之轻发也,犯者应急切猛省,学金人三缄其口,庶免受削福之报,应戒慎之
------------------------------------------------------------------------
二
古有杨修,字德祖,东汉末文学家。他博学能言,智识过人。但为人恃才放旷,爱说话、喜欢饶舌,数犯曹操之忌。
有一天,曹操嫌工匠造的园门太宽了,就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杨修一看,即明其意,竟不问曹操,擅自命人把门修窄。又有一天,曹操在一盒点心上写了“一合酥”,杨修见了,便叫人把整盒酥吃了, 曹操问他为何这样做,他答:“盒上写明一人一口酥,丞相之命怎敢违反?”
后曹操与诸葛亮交战,接连失利,退守斜谷。传令官问当夜口令时,曹操正在喝鸡汤,随口说了“鸡肋”二字,杨修便知曹操意欲撤军。曹操因此以扰乱军心的罪名将其斩首。”
-------------------------------------------------------------------------
觉得自己最近有些话多,抱怨之气,诉苦之心,唯恐天下人不知,自知己短,肚明子揭,引先人典故,以简正身
「管宁割席」的故事,载于《世说新语·德行》: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译文」
管宁和华歆一起在园中锄菜,看到地上有片金子,管宁依旧挥锄,视之如同瓦石一样,华歆却拣起来给扔了。俩人还曾坐在一张席上读书,有人乘华车经过门前,管宁读书如故,华歆却丢下书,出去观望。管宁就把席子割开,和华歆分席而坐,并对华歆说:" 你已经不是我的朋友了。"
“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的由来
吕洞宾义助金兰兄弟苟杳
话说在蓬莱八仙里有个读书人叫吕洞宾,因两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未中举,从此以后,他就再不读书,而依靠祖辈留下的家产,游山玩水访友,过着逍遥自在的日子。
据说,在吕洞宾在成仙之前,有个同乡好友叫苟杳,他父母双亡,家境十分贫寒。吕洞宾同情他,便和他结拜为金兰兄弟。并请他到自己家中居住,鼓励他能刻苦读书,将来才有出头之日。
一天,吕洞宾家里来了一位姓林的客人,见苟杳一表人才,读书用功,便对吕洞宾说:“吕先生,我想把愚妹许配给苟杳,你看如何?”吕洞宾怕耽误了苟杳的前程,连忙推托,但苟杳对吕洞宾表示同意这门亲事。
吕洞宾说:“林家小姐貌美贤惠,贤弟既然主义已定,我也不拦阻了,不过成亲之后,我要先陪新娘子睡三宿”。苟杳一听不禁一愣,但还是咬牙答应了。苟杳成亲当天的晚上,洞房里新娘子头盖红纱,倚床而坐。这时,吕洞宾闯进屋来,也不说话,只管坐到桌前灯下,埋头读书,林小姐等到半夜,只好自己和衣睡下。天明醒来,丈夫早已不见,一连三夜都是这样。
好不容易过了三天,苟杳刚进洞房,见娘子正伤心落泪,连忙上前赔礼,林小姐只管低头哭着说:“郎君,为何三夜竟不上床同眠,只对灯读书,天黑而来,天明而去?”这一问,问的苟杳目瞪口呆,半天,他才醒悟过来,双脚一跺,仰天大笑,原来是哥哥怕我贪欢,忘了读书,用此法来激励我。哥哥用心,可谓太狠心啊!林小姐被苟杳说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待苟杳说明经过,夫妻感动地说道:“吕兄此恩,我们将来一定报答他!”
几年后,苟杳果然金榜题名做了大官,夫妻俩与吕洞宾一家洒泪而别,赴任去了。
苟杳报恩:“你让我妻守空房,我让你妻哭断肠”
一晃八年过去,这年夏天,吕家不慎失了大火,家产瞬间化成一堆灰烬。吕洞宾只好以破瓦烂砖搭了一间茅草屋,和妻小在里面躲风避雨。夫妻俩商量,决定去找苟杳帮忙。经过一路的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苟杳。然而,苟杳对吕洞宾家遭大火的事非常同情,可就是不提帮忙的事情,一分钱也没有给吕洞宾,一个多月过去了,吕洞宾以为他忘恩负义,一气回了家。
吕洞宾回家一看,原来家里盖了新房。他刚要迈进家门,却见大门两旁贴着白纸,意思是家中死了人,他大吃一惊,见屋内挺着一口棺材,妻子批麻戴孝,正在嚎啕大。吕洞宾叫了一声娘子。娘子回头一看,便颤颤抖抖地叫道:“你,你是人还是鬼?”吕洞宾更觉诧异,问:
“娘子,我好好地回来了,如何是鬼呢?”娘子端详了好久,才认出真是吕洞宾说:“吓死我了!”原来,吕洞宾走后不久,就有一帮人来帮他盖房子,盖完房子就走了。前天中午,又有一大帮人抬着一口棺材进来了,他们说吕洞宾在苟杳家病死了。
吕洞宾一听,知道是苟杳玩的把戏。他走近棺材,气得操起一把大斧把棺材劈开两半,只见里面全是金银珠宝,上面还有一封信,写道:“苟杳不是负心郎,路送金银家盖房。你让我妻守空房,我让你妻哭断肠。”吕洞宾看完信后如梦初醒,他苦笑了一声:“贤弟,你这一帮,可帮得我好苦啊!”
从此,吕苟两家倍加亲热,这就是俗话常说的“苟杳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因为“苟杳”和“狗咬”同音,传来传去便成了“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了。
井底之蛙 [jǐng dǐ zhī wā]
基本释义
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狭窄的人。
出 处
《庄子·秋水》:“井蛙不可语于海者;拘(局限)于虚(所居住的地方)也。”
典 故
一口废井里住着一只青蛙。有一天,青蛙在井边碰上了一只从海里来的大龟。青蛙就对海龟夸口说:“你看,我住在这里多快乐!有时高兴了,就在井栏边跳跃一阵;疲倦了,就回到井里,睡在砖洞边一回。或者只留出头和嘴巴,安安静静地把全身泡在水里:或者在软绵绵的泥浆里散一回步,也很舒适。看看那些虾和蝌虾,谁也此不上我。而且,我是这个井里的主人,在这井里极自由自在,你为什么不常到井里来游赏呢!”那海龟听了青蛙的话,倒真想进去看看。但它的左脚还没有整个伸进去,右脚就已经绊住了。它连忙后退了两步,把大海的情形告诉青蛙说:“你看过海吗?海的广大,哪止千里;海的深度,哪只千来丈。古时候,十年有九年大水,海里的水,并不涨了多少;后来,八年里有七年大早,海里的水,也不见得浅了多少。可见大海是不受旱涝影响的。住在那样的大海里,才是真的快乐呢!”井蛙听了海龟的一番话,吃惊地呆在那里,再没有话可说了。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0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