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僖宗年间的一个傍晚,年轻的学士于祐在皇城宫墙外漫步。
当时万物飘零,秋风萧索,残阳西坠,不由得让于祐生出无限乡愁。他在御沟的流水中洗手,看见御沟不断有红叶流出。
片片浮泛,情意幽远。忽然他发现其中一片较大的红叶上似有墨印,就随手将叶子从水里拾起。
使他感到意外的是红叶上题着一首诗: 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 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于祐把诗带回家里,藏在书箱内。那首幽怨伤感的小诗始终让他难以释怀,他猜想这是宫中才女所作,自此开始思慕那个宫里落寞的写诗女子,尽管她的身影是虚幻飘渺的。
几天后,他也找来一片红叶,题了两句诗:“曾闻叶上题红怨,叶上题诗寄阿谁?”置于御沟上游的流水中之后,又怅然地在流水边徘徊许久才离去。于祐将此事讲给几个朋友听,有笑他痴愚的,也有被他这片心意所感动的。
人世艰难,命途多舛,于祐后来累次应试落第,旅情客思、倦于游历,只好安下心来在河中贵人韩泳家教书,“红叶题诗”似乎也成了一场永不可及的梦。一天韩泳告诉他说:“帝禁宫人三十余得罪,使各适人,有韩夫人者,吾同姓,久在宫,今出禁庭来居吾舍。
子今未娶,年又逾壮,困苦一身,无所成就,孤生独处,吾甚怜汝。今韩夫人箧中不下千缗,本良家女,年才三十,姿色甚丽,吾言之使聘子,何如?” 于祐唯有感激下拜。
很快,于祐就在韩泳的帮助下与韩氏成家了。结婚那天,于祐审见韩夫人艳若天人,以为误入仙境。
一天,韩氏无意间在于祐的竹书篮里看见他珍藏多年的那片红叶,不由大惊,说:“此吾所作之句,君何故得之?”于祐便如实告之。韩氏说:“吾于水中亦得红叶,不知何人作也?”于是开箱取出红叶,墨迹犹存,正是于祐当年写下的。
俩人相对惊叹,感泣良久,同声说道:“事岂偶然哉?莫非前定也。”韩氏说当日得到于祐题诗的那片叶子的时候,也回了首诗,现在还藏在箱子里。
于祐一看,诗是: 独步天沟岸,临流得叶时。 此情谁会得,肠断一联诗。
这件事传开后,时人莫不惊叹,因为自红叶题诗到他们结为夫妇,中间已隔着十年的光阴。后来有一天,韩泳宴请于祐夫妻吃饭,席上开玩笑说:“子二人今日可谢媒人也!”韩氏笑着说:“吾为祐之合乃天也,非媒氏之力也。”
韩泳说何以见得,韩氏于是取笔写下一首七绝:“ 一联佳句题流水,十载幽思满素怀。今日却成鸾凤友,方知红叶是良媒。”
于祐夫妻后来的生活也很美满,受过苦的人格外惜福,何况这是一场红叶为媒,流水为证的因缘呢?有人为这段人间佳话作诗纪念: 长安百万户,御水日东流。水上有红叶,于独得佳句。
子复题脱叶,流入宫中去。深宫千万人,叶归韩氏处。
出宫三十人,韩氏籍中数。回首谢君恩,泪洒胭脂雨。
寓居贵人家,方与子相遇。通媒六礼俱,百岁为夫妇。
儿女满跟前,青紫盈门户。此事自古无,可以传千古。
这段故事是几个“红叶题诗”故事里内容最详尽的一种,它来自北宋刘斧《青琐高议·流红记》,后来被元人白朴、李文蔚分别改编成杂剧《韩翠苹御水流红叶》和《金水题红怨》。“红叶题诗”传奇的几个版本中,晚唐范摅《云溪友议》记述的可能是最早一个版本,故事说唐宣宗时中书舍人卢渥赴京应举,偶过御沟边,拾得红叶一片,上题诗曰:“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
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后来宣宗裁减宫女,下诏将宫女许配给百官司吏,但不包括未及第的举人,故卢渥没有机会得配。
直到卢渥任范阳令时才得配一位姓韩的宫女。一日,韩氏在卢渥书箱里发现了那一片题诗的红叶,嗟叹良久,说,当时我只是偶然题诗放在水中,没曾想到却在郎君的箱子中收藏着。
卢渥对照韩氏书迹,果然分毫不差。在宋初孙光宪记述晚唐五代遗事的笔记《北梦琐言·云芳子魂事李茵》里,“红叶题诗”更成了进士李茵与宫中女侍书云芳子人鬼相恋的悲剧故事。
《全唐诗》中收录的一首《书桐叶》写作背景应该属实,而且与“红叶题诗”的故事很相似,据五代时金利用《玉溪编事》记载,前蜀尚书侯继图,出身于书香世家,年轻时代终日手不离卷,口不停诗。在一个秋风四起的日子,他在成都大慈寺的楼上倚栏观景,忽然有一片梧桐叶飘落而下,上面题诗一首: 拭翠敛蛾眉,郁郁心中事。
搦管下庭除,书成相思字。 此字不书石,此字不书纸。
书在桐叶上,愿逐秋风起。 天下有心人,尽解相思死。
天下负心人,不识相思字。 有心与负心,不知落何地。
侯继图大为惊奇,他很喜欢这首诗,并把这片树叶保存在衣箱里。五六年以后,他和一位任姓小姐结婚。
一天,侯继图吟咏此诗,夫人听到诗的前句后,不由急切的询问,这是当初我在绵州写的书叶诗,你是怎么会知道的?侯继图也一样激动,就让妻子当场默写全诗,结果竟和他保存的树叶上的诗句完全一样。这个故事之不可思议在于,秋风居然能把树叶吹到四百里距离外? 刘斧在评论《流红记》时说:“流水,无情也;红叶,无情也。
以无情寓无情,而求有情,终为有情者得之,复与有请者合,信前世所未闻也。” 原本“落叶无语空辞树,流水无情自入池”,但千百年来,这一段段“红叶题诗”却让人们从此对落叶流水寄予。
唐僖宗(862~888年),即李俨。唐代皇帝。懿宗子。公元873~888年在位。处封晋王。十二岁时受宦官刘行深、韩文约拥立。即位后专务游戏,称宦官田令孜为“阿父”。乾符元年(874年),关东旱饥,州县继续催征勒索,爆发王仙芝、黄巢起义。广明元年(880年),黄巢攻入长安,逃亡成都,黄巢起义失败后,他于中和五年(885年)还京师。数月,即再奔凤翔,旋又走兴元(今陕西汉中东)后又返京,但此时朝廷孤弱,藩镇之患近在肘腋,已成岌岌不可终日之势。
唐僖宗时的一天傍晚,年轻的于佑在城墙下漫步。时值“西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的深秋,满地枯萎的落叶,风呼啸着而去,树木的枝桠刺在寒冷的空中好像冰上的裂纹。天色越来越黯,他呆呆立了片刻,颇怀莫名的伤感。他在御沟的流水中洗手,御沟中浮着的落叶在清冽的水中缓缓流出,忽然发现一片较大的红叶上面有墨印,他随手将叶子从水里拾起来。使他意外的是红叶上题着一首诗:“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墨痕未干,字迹姗姗清秀。
他看了看身边高入云端的宫墙,猜想一定是某个宫女所为。于佑把诗带回家里,但此事让他久久不能释怀,每天夜里辗转反侧,眼前全是宫里那个落寞的女子空幻的身影。几天后,他也在红叶上题诗两句,置于御沟上游的流水中:“曾闻叶上题红怨,叶上题诗寄阿谁?”之后他又怅然地在流水边徘徊许久才离去。于佑将此事讲给几个同伴听,大家都笑他。
一晃几年过去,于佑已把那件事渐渐淡忘了。他科举不成,几近落魄不堪,于是在富室韩泳家教书。一天韩泳告诉他,不久,唐僖宗放出后宫侍女三千,让她们回到民间婚配。有位叫韩翠苹的女子是韩泳的同姓,正住在韩舍,他愿为二人牵线结缘。当时于佑尚未娶亲,听说韩翠苹姿色美艳,于是答应下来。
于佑婚后与韩翠苹感情很好,一天,韩翠苹在于佑的画笥中看见自己亲笔题写的那片红叶,问于佑哪里得来的,于佑便如实告之。韩翠苹说:“妾在水中也得到一片红叶,不知是何人所做?”于佑取来一看,墨迹犹存,正是自己当年曾经写的。俩人皆默然,泪水盈眶,千言万语不知如何出口,相对感泣良久。因为自红叶题诗到他们结为夫妇,中间已隔着十年的光阴。
韩翠苹为此悲欢交集,于是提笔写下:“一联佳句题流水,十载幽思满素怀。今日却成鸾凤友,方知红叶是良媒。”
这也许是最凄苦无奈也最浪漫温馨的故事了。“红叶题诗”有许多不同的版本,在朝代、人名、情节上都有些微出入,《本事诗》里记当事人为顾况,《云溪友议·题红怨》为卢渥,而宋初孙光宪《北梦琐言》成了进士李茵,人名虽各不同,但内容大同小异。
据《云溪友议》记述,宣宗时,舍人卢渥到长安应举,偶然来到御沟旁,看见一片红叶,上面题有这首诗,就从水中取去,收藏在巾箱内。后来,唐宣宗李忱裁减宫女,准许宫女嫁百官司吏。他娶了一位被遣出宫的姓韩的宫女。一天,韩氏见到箱中的这片红叶,幽幽地叹息道:“当时偶然题诗叶上,随水流去,想不到郎君收藏在此。”
另据《本事诗》记述,天宝年间,顾况在洛阳时暇日与一二诗友游于苑中。一位宫女在梧桐叶上写了一首诗,随御沟流出,诗云:“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顾况得诗后写下:“愁见莺啼柳絮飞,上阳宫女断肠时。君恩不闭东流水,叶上题诗寄与谁?”从上游流入宫中。过了十几天,又在御沟流出的梧桐叶上见诗一首,诗云:“一叶题诗出禁城,谁人酬和独含情。自嗟不及波中叶,荡漾乘春取次行。”故事很凄美,但她没有韩氏那么走运。
而在《北梦琐言》里,却演化成了人鬼相恋的悲剧故事:进士李茵是襄阳人。一次他游御苑,见一片红叶自御沟中流出,上题诗:“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李茵将红叶收贮在书箱里。后来僖宗在藩镇之乱中到了蜀地,李茵奔窜到南山一个老百姓家。见到一个流落人间的宫女,她说自己是宫中的侍书,名叫云芳子。她很有才学,李茵和她交往日深后,云芳子发现了那片红叶,哀叹说:“此妾所题也。”于是同行到蜀地去,一路上云芳子详细讲述了宫中的事。到了绵州时,一个宦官认出了她,宦官问:“你怎么跑到这里来了?”逼令她上马,强行带走,李茵十分难过,但又无可奈何。那天晚上他宿在旅店里,云芳忽然进来了,她对李茵说:“妾以重金贿赂了中官,今后我可以跟你走了。”佳人失而复得,李茵欣喜难以言表。于是两人相伴回了襄阳。几年后,李茵得了病身体消瘦,有个道士说他面有邪气。这时云芳子才对他说了实情:“那年绵竹相遇。妾其实已死。感君之深意,故相从耳。但惜人鬼殊途,不敢再连累君。”说毕置酒与李茵对饮,酒后飘然而去,遂不知所终。
唐.孟棨《本事诗.情感》:“顾况在洛,乘间与三诗友游于苑中,坐流水上,得大梧叶,题诗上曰:‘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况明日于上游,亦题诗叶上,放于波中,诗曰:‘花落深言莺亦悲,上阳宫女断肠时。帝城不禁东流水,叶上题诗欲寄谁?’后十余日,有人于苑中寻春,又于叶上得诗,以示况,诗曰:‘一叶题诗出禁城,讹人酬和独含情?自嗟不及波中叶,荡漾乘春取次行。’”
关于“红叶题诗”的记载很多,其事则不同。宋.刘斧《青琐高议.流红记》记述为于佑事。唐.范摅《云溪友议》卷十,记述有卢渥事。宋.王铚《侍儿小名录》记载有进士贾全虚事。此外,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九,计有功《唐诗纪事》也有载述。
“红叶题诗”是唐代盛传的姻缘巧合故事,各书所述人与事虽不尽相同,但基本情节却相类似。后因用为良缘巧合的典故。
宋.周邦彦《六丑.蔷薇谢后作》词:“漂流处,莫趁潮汐;恐断红尚有相思字,何由见得。”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十九出《逮社》:“难投,相思谁救?等他诗题红叶,白了少年头……”
王沂孙-水龙吟·落叶
晓霜初著青林,望中故国凄凉早。
萧萧渐积,纷纷犹坠,门荒径悄。
渭水风生,洞庭波起,几番秋杪。
想重厓半没,千峰尽出,山中路,无人到。
前度题红杳杳,溯宫沟、暗流空绕。
啼螿未歇,飞鸿欲过,此时怀抱。
乱影翻窗,碎声敲砌,愁人多少!
望吾庐甚处?
只应今夜,满庭谁扫?
王沂孙词作鉴赏
落叶是王沂孙在这首《水龙吟》中所吟咏的主题。红染吴江枫、空谷佳人、二月残花、秋日斜照和冷枝醉舞。通过这种境界的创造,表现了词人在南宋末期对现实难排的抑郁之情和凄凉境地。
“晓霜初著青林”以景带情,用笔简练,而轮廓顿明。作者在不经意如实地描摹出来自然景色:青林遭早霜,秋风扫落叶。作者又因景生情,心中升起一股莫明的凄凉之情。“望中故国凄凉早”,无限心事,隐藏其中。点明作者主旨。
“故国凄凉早”数字,猛一看,借秋初大自然的萧索景象。写朝代之替换。这景象不但指自然景象,也应包括社会景象在内,这是第一层。而凄凉的景象正应照词人的万端愁绪,这是第二层。此词似咏落叶,实则借以抒发心中对故国的思念,同时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感。
为将“凄凉”落到实处,上片连用几个与落叶有关的典故,使言辞虽简,但寓意深刻而丰富。“萧萧渐积”这里借指落叶,实暗用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登高》)诗意。“纷纷犹坠”类与范仲淹《御街行》中“纷纷坠叶飘香砌”“渭水风生”用贾岛“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忆江上吴处士》)诗意:“洞庭波起”则借用屈原“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湘夫人》)诗意。几个典故紧扣落叶,有着内在联系,毫无游离之感,而且补足上句“故国凄凉早”。“想重厓半没,千峰尽出,山中路,无人到,”用“想”作领字,领“重厓”以下数句。陈廷焯分析此词,推断“重厓”或即指宋亡时陆秀夫负帝昺赴海自杀的厓山(在今广东新会),以此词写时南宋则亡,则或有此意。
上半阙着力于写景。下半阕重在抒情。“前度题红杳杳”,借用红叶题诗的故事,暗示故宫的冷落。
《云溪友议》载:唐宣宗时,中书舍人卢渥于应试之岁,偶而在御沟中拾到一片红叶,上题一绝句:“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后卢渥得一遣放的宫女,正是题诗之人。但细加揣摩,就会发现这一典故运用得十分巧妙。“前度”说明象从前那样宫女题红之事已不再见,故宫的冷落表明朝代更迭,给人们留下更加广阔的联想余地。
“啼将未歇”以下六句则是实写。螿即寒蝉。近处,寒蝉低吟;远处,飞鸿哀鸣。蝉吟鸿鸣仿佛交织成一首深秋寒夜的协奏曲。眼前的翻窗乱影,满阶枯叶,使人愁思满肠!“愁人”不单指词人自己,包括与他一样经历苦难的人们。
《四溟诗话》说:“结句如撞钟,清音有余。”结句到位,确能产生余音袅袅的艺术效果。此词结尾“望吾庐甚处?只应今夜,满庭谁扫?”提出问题,而不作回答,留下“空白”,作者是让读者自己通过想象加以补充。“满庭谁扫”字浅意深,悲愁中掺杂着惆怅,哀怨中挟带着孤独,复杂的情感,也难以卒言。王孙是宋末元初人。宋亡后虽再仕元朝,但他在内心深处挥之不去的仍是深沉的故国之思。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娴熟的笔法,使主观和客观融洽,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使其故国之思表达得自然而深刻。
红叶传情
红叶诗
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唐人传奇中有张实《流红记》:儒生于佑见御沟中漂一脱叶,拾起一看,上有题诗(如上文),心想这一定是宫人作的,因思成病。于是在另一红叶上题了两句:“曾闻叶上题红怨,叶上题诗寄阿谁.”他将叶丢进御沟的上游,让它流入宫中。后于佑寄食于贵人韩泳门馆,韩泳待他很好,将宫中放出的宫女韩夫人许与于佑为妻。婚后韩夫人在于佑箱中发现题诗的红叶,大惊,说这是她题的诗。并说,她事后也在沟中拾得一题诗的红叶。拿出一看,正是于佑所题。二人认为这是红叶为媒,一时传为佳话。这事许多书上都有记载。诗的首句:水一去不复返,暗示时光一去不复返,人逐渐衰老了。二句:说自己幽居深宫,非常寂寞。三、四句:把题诗的红叶放入水中,你到人间去寻求幸福吧。希望有一天,自己能象红叶那样,离开深宫,到人间过着幸福的生活。诗中充满了幽怨,哀伤,寄予了无限希望。
事后韩氏说,我得你的红叶时,当时又题了一诗。她取了出来,那诗是:“独步天沟岸,临流得叶时。此情谁会得?断肠一联诗。”一天,韩泳对韩夫人说,你该谢我这媒人。韩夫人说:我和于佑是天作之合。于是提笔写了一诗:“一联佳句题流水,十载幽思满素怀。今日却成鸾凤友,方知红叶是良媒。”
题红叶
年代:【唐】 作者:【宣宗宫人】 体裁:【五绝】
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
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这首诗相传为唐宣宗时宫人韩氏所写。关于这首诗,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据《云溪友议》记述,宣宗时,诗人卢渥到长安应举,偶然来到御沟旁,看见一片红叶,上面题有这首诗,就从水中取去,收藏在巾箱内。后来,他娶了一位被遣出宫的姓韩的宫女。一天,韩氏见到箱中的这片红叶,叹息道:「当时偶然题诗叶上,随水流去,想不到收葳在这里。」这就是有名的「红叶题诗」的故事。 从诗的内容看,很像宫人口吻。它写的是一个失去自由、失去幸福的人对自由、对幸福的向往。
注释
1.即红叶题诗传情的故事。历来记载颇多,如:(1)唐宣宗时中书舍人卢渥,"偶临御沟,见一红叶",叶上题诗云:"水流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事见唐范摅《云溪友议》卷十。卢渥,鲁迅《唐宋传奇集.稗边小缀》作韩渥。(2)唐玄宗时顾况于"苑中,坐流水上,得大梧叶",上有题诗云:"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况亦于叶上题诗与之反复唱和。事见唐孟棨《本事诗.情感》。(3)唐德宗时进士贾全虚于御沟见一花流至,旁连数叶,上有王才人养女凤儿题诗,"笔迹纤丽,言词幽怨",诗云:"一入深宫里,无由得见春。题诗花叶上,寄与接流人。"全虚见诗,为之流泪。德宗闻此事,因以凤儿赐全虚。事见宋王铚《补侍儿小名录.凤儿》。 2.(4)唐僖宗时儒士于佑与宫人韩氏红叶唱酬,后遂结为夫妇。事见宋刘斧《青琐高议》卷五载张实《流红记》。(5)唐僖宗时进士李茵尝游苑中,于御沟得宫娥云方子红叶题诗。后茵与宫娥同行诣蜀,被内官田大夫拆散,"宫娥与李情爱至深,至前驿,自缢而死。"事见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九。后以"题红叶"为吟咏情思、闺怨或良缘巧合之典。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2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