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的是:袁绍。
原文节选:
玄德曰:“河北袁绍,四世三公,门多故吏;今虎踞冀州之地,部下能事者极多,可为英雄?”操笑曰:“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白话译文:
刘备说:“河北的袁绍,四代中有三代是公卿,家门中有很多故吏;今虎踞冀州之地,部下能事者极多,能称为英雄?”曹操笑说:“袁绍这个人色厉胆薄,好计谋却没有决断;干大事却爱惜性命,看见小利却忘不顾性命:不是英雄。”
出处:出自《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 关公赚城斩车胄》。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一段故事发生在曹操在白门楼勒杀吕布后,带着刘关张三人回到许昌,刘备说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孝景皇帝阁下玄孙,献帝和刘备论上了亲戚,并称刘备为皇叔。
谋臣劝说曹操早日干掉刘备,免得刘备日后做大,曹操嘴上说:“实在吾掌握之内,吾何惧哉?”实则还是有所顾虑,刘备之仁义天下知道,而关羽、张飞都是虎狼之将,于是就发生了曹操对刘备的考验,发上了以上精彩的一幕。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青梅煮酒论英雄
好谋善断 [ hào móu shàn duàn ]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 hào móu shàn duàn ]
善:擅长;断:决断。形容人能不断思考,并善于判断。
出 处
晋·陆机《辨亡论》上:“畴咨俊茂,好谋善断。”
近反义词
近义词
多谋善断
反义词
好谋无断
典 故
三国时,孙权善于招揽人才,礼贤下士。只要有才能,愿为他效力的人,他都加以重用。鲁肃、诸葛瑾等人都投奔到他旗下,得到了他的赏识和重用。公元208年,荆州牧刘表病死,鲁肃建议孙权派他前往荆州,以吊丧为名,联合依附于刘表的刘备,共同对抗曹操。鲁肃与刘备见面后,刘备表示同意,便派诸葛亮随鲁肃去见孙权。当时,孙权还在犹豫不决。诸葛亮见到孙权后对他说,曹操大军压境,再不采取主动将会大祸临头。曹军南下作战,非常疲倦,加上他们又不习水战,只要孙、刘联军,一定能将曹操打败。孙权听了这番分析,增强了联刘抗曹的信心。他召集部下商议,周瑜分析了曹军的弱点后,认为曹操犯了用兵大忌,建议孙权给他几万精兵,保证能大获全胜。周瑜的话使孙权抗曹的决心更坚定了。这一年,孙权任命周瑜为左督,鲁肃为赞军校尉,程普为右督,率三万精兵沿江西上,和刘备的军队会合,迎击曹军。赤壁之战,曹军大败,从而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孙权建立吴国后,由于他善于用人,善于判断,所以吴国越来越强大。
好谋无断就是说一个人遇到问题总是不断的思前想后,却总是不能做出决定。
色厉胆薄就是表面上看起来很厉害,其实就是一个畏首畏尾的胆小鬼。 有智而迟,虽有智慧谋略但来的慢些,随看问题看得透彻,然需要长时间的思考才行。
自以为是,自以为自己都是对的,不接受别人的任何意见。 外宽内忌,表面上宽宏大量,实则内心多忌刻。
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义,干大事时觉得自己身体最重要而放弃不做,然后为了一点小小的利益而不要命。 【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扩展资料: 建安四年(199年),刘备在朝,国戚(董贵人之父)董承(? -200年)受献帝“衣带诏”(衣带上面写诏书)后,便与王子服、刘备、马腾等联名,欲谋除奸贼曹操。 为此,刘备也十分瞑怕曹操,恐曹操加害,故在住处后园中种菜。
一日,关羽、张飞不在,曹操遣许褚、张辽带人到刘备园中请刘备到曹操府上,在梅林小亭内煮酒聊天,互探内心世界。曹操试探问当今英雄数谁?刘备说:是袁术。
曹操说“冢中枯骨”,属于快死的人了。刘备又说:“袁绍四世三公,门多故吏,今虎距冀州之地,部下能者极多,可为英雄。”
曹操笑着回答:“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亡命,非英雄也。”《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章节亦有此典故情节。
从表面上看似乎很厉害很威武,但是心的胆子却很小,遇到问题总是不断的思前想后,却不能做出决定容,干大事的话,总是顾惜自己的身家性命,畏缩不前,见到蝇头小利却总是不顾一切的想要夺取,没有头脑。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原文:
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译文:
袁绍从表面上看似乎很厉害很威武,但是心的胆子却很小,遇到问题总是不断的思前想后,却不能做出决定容,干大事的话,总是顾惜自己的身家性命,畏缩不前,见到蝇头小利却总是不顾一切的想要夺取,没有头脑,不是英雄。
扩展资料:
赏析:
《三国演义》的写作主体显然没有历史和文学的区分意识,所以,小说文本没有呈现历史与文学的差异性理念,所有历史和文学的故事元素和话语表达都是被混淆界线与纠缠不清的。正是导源于先天性质的美学观念的局限,小说被涂抹成为既不是历史又不符合文学一般规定性的一个混合性文本。
问题的另一方面在于,历史和文学的同一性关联在哲学意义上,它们都应该和必然地表现历史的客观规律及其偶然性结构,换言之,历史和文学都必然共同地隐含着历史理性和辩证逻辑。
袁绍这个人从表面上看似乎很厉害、很威武,但是内心的胆子却很小;遇到问题总是不断的思前想后,却不能做出决定;干大事的话,总是顾惜自己的身家性命,畏缩不前;见到蝇头小利却总是不顾一切的想要夺取,没有头脑。
曹操正是掌握了袁绍的秉性、为人、能力方面的状况,在与袁绍的过招中,做到了知彼知己,胜多败少。特别是在重大战役方面,曹操拿捏的十分准确。
曹操对袁绍的评价是一针见血的,实践证明,曹操没有打狂言,评价是正确的,袁绍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促成了袁绍的失败。
曹操夺取官渡之战胜利后,袁绍的事业和命运就开始走下坡路了,江河日下,发病呕血,拖延了七年,最终得了抑郁症,痛苦而死。
扩展资料:
袁绍的高祖父袁安,做过汉朝的司徒,从袁安以下四代都位居朝廷三公的要职,袁家在当时的权势数一数二。
袁绍器宇轩昂,容貌儒雅,和一般读书人交往,许多的士人都依附他,声名远播海内外。董卓弑君擅权时,各路诸侯起兵讨伐董卓,兵众十几万人,袁绍被推举为盟主。
当时,袁绍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完全可以大展宏图,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但是就是这么辉煌的家庭背景和优越的发展环境,因为自身的性格问题,最终败给曹操。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袁绍
好谋无断。
成语解释 好:喜爱,喜好;谋:计谋,谋划。爱用计谋,但缺少决断。形容人空有心计而没有胆略
成语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21回:“袁绍色成语解释 优柔:迟疑不决;寡:少;断:决断。形容做事拿不定主意;缺少决断。
感情色彩 贬义成语
优柔寡断。
成语解释 优柔:迟疑不决;寡:少;断:决断。形容做事拿不定主意;缺少决断。
成语出处 先秦 韩非《韩非子 亡征》:“缓心而无成,柔茹而寡断,好恶无决,而无所定立者,可亡也。”
感情色彩 贬义成语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3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