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籍的泪 一 荒野之地,寂静的让人发慌。
歪歪斜斜的花儿,茂盛过膝的野草。远处的山丘、林地,是如此陌生。
放眼及望,方圆十数里之内,没有人家居住,也没有人的踪迹,这里好像不是人的世界,是那么自然,那么纯洁,不被任何人所染指。 一阵铃声传来,打破了这里的寂静,接着是马蹄声,车轮与地面接触的声音,向这没有路径的空旷之地靠近。
棕色的马拉着木车,车上载着好些坛酒,一个中年男子在车上喝酒,也不驾车,任由马脱缰而行。是他,这里的一切只为等他,他似乎也专为此而来。
马停止了前行,因为前方没路了。车上的人把那正在喝的半坛酒放在一边,跳下车,看看周围确实没路了,一阵难过,随即放声而哭,哭的如此悲伤,旷野为之肃穆。
因为在那样的社会里,他找不到自己的道路,所以来到这空旷无人之地,找一条路,一条没有尽头的永恒之路,不想路还是走到了尽头,如何不悲伤,怎能不痛哭。这里仿佛从未有人来过,千百年来只为等他放声一哭。
没有人劝阻,无人安慰,悲伤之余,又是如此尽兴。哭够了,也该回去了,于是调转马头,顺着来时的路向回走去,他又拿起了那半坛酒,继续迷醉。
身后那滴在小草上的斑斑泪痕,在阳光下,晶莹剔透,格外夺目。铃声、马蹄声、车轮声,渐渐远去、消失。
这里又恢复了平静,却显得说不出的悲凉。山谷中似乎那哭声还在回荡,仔细听却又什么都没有。
二 灵堂,永远是最神圣的地方,人们前来吊慰,是队死者的尊重于思念,也是来送死者最后一程。因此这里也显得格外庄严。
他也来了,不仅来吊唁,还来恸哭。哭声打断了死者亲人的哭泣,周围的人们也围了过来。
现时低声议论,可他那里理会这些,后来人们渐渐被感到。他哭的太真实了,没有半点做作。
不为亲情,更非爱情,只为一个美好生命的早逝而哭,那样的美丽,那样的才华,尚未出嫁就早早离开了这个世界。他是在内心的最深处悲伤 难过,为的只是一个素不相识的异性。
在人门眼中,这是如此荒唐,又是那么高贵。泪尽之后,他走了。
那眼泪却永远留在了死者身边,是那样的真诚,以至于千年后人们还记得他那一哭。 这哭声,穿越了千年…… 三 他,太寂寞了。
一日与人下棋,棋至中盘,传来母亲死讯。对方请求中止,他却一定要下完。
不为输赢,为了什么,没有人知道,也许所有人都知道。棋下完了,看不到他的悲伤,很平静。
又向人要了酒,痛饮两斗。不是痛快,是痛苦。
酒喝完了,周围的人都看着他,一秒,两秒,三秒,一声大哭,心痛,痛的厉害,喉咙一甜,吐血几升。 母亲要下葬了。
他还在吃肉,喝酒,一切好像和他没有关系。与灵柩诀别,又是一阵恸哭,吐血数升。
连日悲痛,身体本已不支,这时的他几乎随母亲而去。那血与泪早已融到了一起,那片血泪,足以盖过他的一切行为。
他不拘礼法,在母亲大丧之日吃肉喝酒,而对母亲的至孝与母亲死去的悲伤,又是哪个孝子能比的。他的哭,不是眼睛在流泪,而是生命在哭泣,是心在滴血。
多少孝子的号啕大哭在他面前显的微不足道。 又是一个好天气。
他来到了河南荥阳的广武山,这是楚汉之争的地方。想着那已逝的历史,徘徊良久,一声长叹:时无英雄,使尖子成名。
不禁悲从中来,这一次,他没有哭,然而,他的心分明在流泪。 后世的人们叫他阮籍,而把他生活过的那个时代叫做魏晋。
阮籍(公元210年—263年),字嗣宗,陈留(今属河南)尉氏人,三国时期魏诗人。阮籍是竹林七贤之一,建安七子之一阮瑀之子,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取谨慎避祸的态度。 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著有《咏怀》、《大人先生传》等,其著作收录在《阮籍集》中。
历史记载,阮籍有一项稀奇的本事,就是能为“青白眼”。遇到不喜欢的人,阮籍就只瞪出白眼球;遇上他尊敬赞赏的人,他才露出黑眼珠。
阮籍的母亲去世,嵇康的哥哥嵇喜前来吊唁,阮籍就翻着白眼,致使嵇喜不快离去。嵇康知道后,由于了解阮籍的性格,就干脆拿着酒坛和琴去看他。阮籍果然高兴,其豪放不羁、不拘俗礼的个性可见一斑。
才华横溢的阮籍,深处政治黑暗的年代,抱负难以实现,内心异常苦闷。在司马氏和曹魏之间,阮籍选择了一条中间道路,他一方面巧妙地和司马氏周旋,不敢明显地顶撞,另一方面又用嘻笑怒骂、利落锋利的笔调讽刺司马氏的阴险与虚伪。
被压抑的个性反映到阮籍的文学作品中,塑造了他隐晦曲折的文风。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是阮籍文学成就的代表。其中,有对人生困境的思考,有对自由境界的追求,有玄远旷达的情怀,也有人与自然水乳交融的终极目标。
蔑视礼教
阮籍一向蔑视礼教,好酒,醉后便睡在卖酒的美妇身旁,因其行为怪异,美妇的丈夫也不认为他有什么不轨。 一次,他嫂子要回娘家,按照礼数,男女有别,他不得去送行,可阮籍不仅为嫂子饯行,还特地送她上路。一些道学夫对此指指点点,阮籍满不在乎地说:“孔孟礼教,与我何干?”
醉酒拒亲
司马昭一直想拉笼阮籍,有人就给他出了个主意,与阮籍联姻,司马昭觉得此计甚妙,就派人到阮籍家提亲,要娶他的女儿为媳。 阮籍很清楚司马昭的用意,他根本就不想结这门亲,但又不能得罪司马昭,于是,他就拿出了绝招——“醉酒”。
他开始每天拼命地喝酒,每天都是酩酊大罪,不醒人事,一连60天,天天如此,那个奉命前来提亲的人根本就没法向他开口,最后,只好回禀司马昭,司马昭无可奈何地说:“唉,算了,这个醉鬼,由他去吧!”
阮籍的泪 一 荒野之地,寂静的让人发慌。
歪歪斜斜的花儿,茂盛过膝的野草。远处的山丘、林地,是如此陌生。
放眼及望,方圆十数里之内,没有人家居住,也没有人的踪迹,这里好像不是人的世界,是那么自然,那么纯洁,不被任何人所染指。 一阵铃声传来,打破了这里的寂静,接着是马蹄声,车轮与地面接触的声音,向这没有路径的空旷之地靠近。
棕色的马拉着木车,车上载着好些坛酒,一个中年男子在车上喝酒,也不驾车,任由马脱缰而行。是他,这里的一切只为等他,他似乎也专为此而来。
马停止了前行,因为前方没路了。车上的人把那正在喝的半坛酒放在一边,跳下车,看看周围确实没路了,一阵难过,随即放声而哭,哭的如此悲伤,旷野为之肃穆。
因为在那样的社会里,他找不到自己的道路,所以来到这空旷无人之地,找一条路,一条没有尽头的永恒之路,不想路还是走到了尽头,如何不悲伤,怎能不痛哭。这里仿佛从未有人来过,千百年来只为等他放声一哭。
没有人劝阻,无人安慰,悲伤之余,又是如此尽兴。哭够了,也该回去了,于是调转马头,顺着来时的路向回走去,他又拿起了那半坛酒,继续迷醉。
身后那滴在小草上的斑斑泪痕,在阳光下,晶莹剔透,格外夺目。铃声、马蹄声、车轮声,渐渐远去、消失。
这里又恢复了平静,却显得说不出的悲凉。山谷中似乎那哭声还在回荡,仔细听却又什么都没有。
二 灵堂,永远是最神圣的地方,人们前来吊慰,是队死者的尊重于思念,也是来送死者最后一程。因此这里也显得格外庄严。
他也来了,不仅来吊唁,还来恸哭。哭声打断了死者亲人的哭泣,周围的人们也围了过来。
现时低声议论,可他那里理会这些,后来人们渐渐被感到。他哭的太真实了,没有半点做作。
不为亲情,更非爱情,只为一个美好生命的早逝而哭,那样的美丽,那样的才华,尚未出嫁就早早离开了这个世界。他是在内心的最深处悲伤 难过,为的只是一个素不相识的异性。
在人门眼中,这是如此荒唐,又是那么高贵。泪尽之后,他走了。
那眼泪却永远留在了死者身边,是那样的真诚,以至于千年后人们还记得他那一哭。 这哭声,穿越了千年…… 三 他,太寂寞了。
一日与人下棋,棋至中盘,传来母亲死讯。对方请求中止,他却一定要下完。
不为输赢,为了什么,没有人知道,也许所有人都知道。棋下完了,看不到他的悲伤,很平静。
又向人要了酒,痛饮两斗。不是痛快,是痛苦。
酒喝完了,周围的人都看着他,一秒,两秒,三秒,一声大哭,心痛,痛的厉害,喉咙一甜,吐血几升。 母亲要下葬了。
他还在吃肉,喝酒,一切好像和他没有关系。与灵柩诀别,又是一阵恸哭,吐血数升。
连日悲痛,身体本已不支,这时的他几乎随母亲而去。那血与泪早已融到了一起,那片血泪,足以盖过他的一切行为。
他不拘礼法,在母亲大丧之日吃肉喝酒,而对母亲的至孝与母亲死去的悲伤,又是哪个孝子能比的。他的哭,不是眼睛在流泪,而是生命在哭泣,是心在滴血。
多少孝子的号啕大哭在他面前显的微不足道。 又是一个好天气。
他来到了河南荥阳的广武山,这是楚汉之争的地方。想着那已逝的历史,徘徊良久,一声长叹:时无英雄,使尖子成名。
不禁悲从中来,这一次,他没有哭,然而,他的心分明在流泪。 后世的人们叫他阮籍,而把他生活过的那个时代叫做魏晋。
阮籍(公元210年—263年),字嗣宗,陈留(今属河南)尉氏人,三国时期魏诗人。
阮籍是竹林七贤之一,建安七子之一阮瑀之子,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取谨慎避祸的态度。 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著有《咏怀》、《大人先生传》等,其著作收录在《阮籍集》中。
历史记载,阮籍有一项稀奇的本事,就是能为“青白眼”。遇到不喜欢的人,阮籍就只瞪出白眼球;遇上他尊敬赞赏的人,他才露出黑眼珠。
阮籍的母亲去世,嵇康的哥哥嵇喜前来吊唁,阮籍就翻着白眼,致使嵇喜不快离去。嵇康知道后,由于了解阮籍的性格,就干脆拿着酒坛和琴去看他。
阮籍果然高兴,其豪放不羁、不拘俗礼的个性可见一斑。才华横溢的阮籍,深处政治黑暗的年代,抱负难以实现,内心异常苦闷。
在司马氏和曹魏之间,阮籍选择了一条中间道路,他一方面巧妙地和司马氏周旋,不敢明显地顶撞,另一方面又用嘻笑怒骂、利落锋利的笔调讽刺司马氏的阴险与虚伪。被压抑的个性反映到阮籍的文学作品中,塑造了他隐晦曲折的文风。
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是阮籍文学成就的代表。其中,有对人生困境的思考,有对自由境界的追求,有玄远旷达的情怀,也有人与自然水乳交融的终极目标。
蔑视礼教阮籍一向蔑视礼教,好酒,醉后便睡在卖酒的美妇身旁,因其行为怪异,美妇的丈夫也不认为他有什么不轨。 一次,他嫂子要回娘家,按照礼数,男女有别,他不得去送行,可阮籍不仅为嫂子饯行,还特地送她上路。
一些道学夫对此指指点点,阮籍满不在乎地说:“孔孟礼教,与我何干?”醉酒拒亲司马昭一直想拉笼阮籍,有人就给他出了个主意,与阮籍联姻,司马昭觉得此计甚妙,就派人到阮籍家提亲,要娶他的女儿为媳。 阮籍很清楚司马昭的用意,他根本就不想结这门亲,但又不能得罪司马昭,于是,他就拿出了绝招——“醉酒”。
他开始每天拼命地喝酒,每天都是酩酊大罪,不醒人事,一连60天,天天如此,那个奉命前来提亲的人根本就没法向他开口,最后,只好回禀司马昭,司马昭无可奈何地说:“唉,算了,这个醉鬼,由他去吧!”。
这个问题涉及到雅乐的起源,以上这一句话出自一个网友的贴吧评价,说的是迈克尔杰克逊死后,这个世界上在没有更好听的音乐了。
表达的是对杰克逊的高度赞誉,其实,雅乐源自中国,不过现在已经失传,有关的详解如下: 一、简介雅乐: 雅,正也。雅乐,即典雅纯正的音乐,是一种古代的汉族宫廷音乐,指帝王朝贺、祭祀天地等大典所用的音乐。
雅乐的体系在西周初年制定,与法律和礼仪共同构成了贵族统治的内外支柱。以后一直是东亚乐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宫廷雅乐在中国已经失传,而在韩国、日本及越南尚保留活态。 二、雅乐在中国的起源以及表现解释如下: 1、简介 战国时期,人们将古乐视之为雅乐,这些古乐是指古代祭祀天地、祖先和朝会、宴享时使用的正统音乐。
以六代舞最著名,它们是《云门》、《咸池》、《大韶》、《大夏》、《大濩》、《大武》六部乐舞,相传分别创作于黄帝、尧、舜、禹、商、周六个时代。六代舞也称 大舞 ,是郊庙祭祀之乐。
另外,周代还有六个 小舞 ,即《帔舞》、《羽舞》、《皇舞》、《旄舞》、《千舞》、《人舞》,是教育贵族子弟的舞蹈,有时也用于祭祀。大舞 和 小舞 还可分为武舞和文舞两类,执干(盾)、戚等兵器的称武舞,其余的称文舞。
这些古乐一般和礼制相结合,有一定的使用规范,不同等级、不同背景的人使用不同的乐舞,不得逾制。这些乐舞由于长期和礼制紧密结合,成为典礼仪式性的乐舞,艺术上走向僵化,先秦以后不再受到人们的欢迎。
雅乐是用于郊庙祭祀、春秋飨射以及朝廷举行的各种典礼仪式上的乐舞,乐人多由具有一定身份的 良家子 充当,乐器虽然也有丝竹乐器,但以钟、磐为主,是金石之乐。雅乐表演时,舞人俱进俱退,整齐划一,闻鼓而进,击铙而退,文武有序,音乐和谐,气氛庄重。
2、举例解释: 周朝雅乐 周武王建立周朝不久,就命周公姬旦制礼作乐,建立各种贵族生活中的礼仪和典礼音乐,使音乐为其王权统治服务。这一部分乐舞就是所谓的"雅乐"。
它包含了远古图腾及巫术等宗教活动中的乐舞及祭祀音乐,也包含西周初期的民俗音乐。 《周礼》所记载的西周和春秋时期的各种贵族礼仪,其中与雅乐有关的有: * 郊社:祭天地神明的祭典; * 尝禘:贵族祭其祖先的祭典; * 食飨:政治上外交上的宴会等;包括大飨、燕礼、大射、养老等等。
* 乡射:乡里中官僚和地主们比射的集会; * 王师大献:战争胜利时举行的凯旋庆典; * 行军田役:用于军事演习性质的狩猎。 作为一种统治手段-礼乐教化的工具,乐舞艺术的地位和作用也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周朝的礼仪活动中,严格的规定不同的场面使用不同的音乐。它的主要目的是使参加典礼的贵族受到伦礼教育的感化,造成一种庄严、肃穆、安静、和谐的气氛。
各种主要典礼音乐的歌词,大都载于《诗经》中的"大雅"、"小雅"、"颂";少数属于"南"。 随着周朝的衰落和社会的发展,民间音乐逐步代替了雅乐。
贵族们对雅乐渐感厌烦而去欣赏俗乐,如《乐记》所载,魏文侯"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因此孔子曾感叹地说:"礼崩乐坏"。
相匹配典礼的雅乐,开始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以后逐渐变得庄严神秘而又沉闷呆板。
1、稷与契:传说中舜帝的两个大臣,稷是周代祖先,教百姓种植五谷;契是殷代祖先,掌管文化教育。
2、尧舜君:此以尧舜比唐玄宗
3、巢与由:巢父、许由都是尧时的隐士
4、蚩尤:传说中黄帝时的诸侯。黄帝与蚩尤作战,蚩尤作大雾以迷惑对方。这里以蚩尤代指大雾。
5、瑶池:传说中西王母与周穆王宴会的地方。此指骊山温泉。
6、卫、霍:指汉代大将卫青、霍去病,都是汉武帝的亲戚。这里喻指杨贵妃的从兄、权臣杨国忠。
7、天柱:古代神话说,天的四角都有柱子支撑,叫天柱。恐触天柱折:形容冰水汹涌,仿佛共工头触不周山,使人有天崩地塌之感。表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心。
关于这两句,明人许学夷《诗源辨体》卷四以为系指阮诗托旨遥深,也就是说,是指阮诗多用比兴手法而含意深远的特点而言。
恐亦不然。钟嵘的意思,是说阮籍的《咏怀》诗虽然也抒写所见所闻,陈说人间之事,但诗人之情感、理想,乃在于天地之外,高远超迈。
钟嵘说阮籍诗“可以陶性灵,发幽思”,又说使得读者“忘其鄙近,自致远大”,亦指其超然脱俗而言。阮籍生当乱世,内心痛苦,遂于幻想中超凡脱俗,追求自由解脱。
如《咏怀》四十五:“竟知忧无益,岂若归太清。”又七十四:“道真信可娱,清洁存精神。”
皆是其例。王夫之《古诗评选》卷四云阮诗“或以自安,或以自悼,或标物外之旨,或寄疾邪之思”。
阮籍的诗寄托深远,而其志气狂放、纵逸,幽微、深隐,蕴藉深厚,在痛苦无人可诉的时候,把零乱、悲苦的内心感情用诗文表现出来。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89秒